分享

二陈汤_360doc个人图书馆

 昵称江湖野郎中 2018-08-10
二陈汤及其类方的化裁与应用
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是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四药组成。原方用生姜、乌梅入煎,近代不强调。
早在《和剂局方》之前,《金匮要略》已有橘皮汤、小半夏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千金方》中有温胆汤。可以说二陈汤正是在上述方剂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而成为一首治疗痰饮的通用方剂。
痰是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病证的引发原因。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痰之本为湿,湿聚而停留则为水,湿不能气化则为饮,饮似痰而稀,可因气化不利而停滞,湿受气火之灼,可被煎灼变稠而为痰。所以前人说“稀者为饮,稠者为痰,水湿为其本也。”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变证百出,如痰在肺则咳嗽,在胃则呕逆,在头则眩晕,在心则悸怔,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在四肢则肢节沉痛而类似痛风证,
半夏具开泄滑降之长,能荡涤痰浊,向被誉为消痰主将。《珍珠囊》说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气,燥脾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又气结成痰,治痰须利气,气利痰自愈,陈皮横行散结,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医林纂要》说陈皮“主于顺气、消痰、去郁”。《药性本草》也说陈皮“消痰涎,治气上咳嗽,开胃”。又水泛为饮,凝饮成痰。痰以水为本,因湿而动。茯苓健脾补中,行水利湿,标本兼顾。陆九芝《世补斋医书》目之为治痰主药。甘草可以缓解气管痉挛,为治疗咳喘的常用良药。《别录》说甘草“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咳,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汤剂中配伍甘草,可以使所用药物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李士材论述二陈汤说:“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共致调和之力。”罗谦甫说:“应用二陈汤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医方集解》说:“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干姜;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文献中,二陈汤化裁的处方名目繁多,按照功用,大致可以指归八类,分述如下。
燥湿化痰
二陈汤虽然功专燥湿化痰,但有时嫌其力量不足,常加用芳香、温燥、行气、祛痰之品。如:
1.香砂二陈汤(《证因脉治》):二陈汤加藿香、砂仁。功用醒脾行气,燥湿化痰。可用于夏季感冒挟湿和支气管炎等。
2.枳砂二陈汤(《丹溪心法》):二陈汤加枳实、砂仁。东南方人多湿热生痰,朱丹溪倡用此方治之。
3.六安煎(《景岳全书》):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主治寒痰壅滞所致胸胁支满、咳嗽气喘、心悸、眩晕等症。
4.导痰汤(《济生方》):二陈汤加南星、枳实。主治痰厥、眩晕,胸胁胀满,吐逆喘嗽,食欲不振等。
另有加味导痰汤(《张氏医通》),系导痰汤加人参、白术、黄芩、黄连、瓜蒌霜、桔梗、竹沥。主治湿热痰饮及眩晕。
5.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导痰汤加苍术、香附。主治胸闷咳嗽,食欲不振,肥胖症,不孕症,带下病,瘕积聚等。
6.启宫丸(《经验方》):二陈汤去甘草,加苍术、香附、神曲、川芎。主治妇女肥胖不孕,带下稠多和月经不调。
7.渗湿清痰饮(《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白芷、香附。主治带下稠多,眩晕气喘及肥胖症。
8.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半夏、橘红、炒甘草、生姜、大枣、藿香、姜厚朴、苍术。主治伤寒,瘴疫,霍乱吐泻及胃肠炎等。
9.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藿香、陈皮、半夏曲、茯苓、炙甘草、紫苏、白芷、大腹皮、炒白术、姜厚朴、桔梗。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湿滞,寒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症。
10.杏苏散(《温病条辨》):二陈汤加杏仁、苏叶、前胡、桔梗、枳壳、大枣。主治外感凉燥,头痛恶寒,鼻塞咽干,咳嗽痰稀,脉弦,无汗。
11.止咳丸(市售成药):二陈汤加桔梗、枇杷叶、苏子、荆芥、枳壳、马兜铃、前胡、杏仁。主治咳嗽头痛,气逆多痰。可用于感冒和支气管炎。
清热化痰
凡遇痰热或痰火之类的病症,常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伍以清热之品治之。如:
1.清气化痰丸(《医方考》):二陈汤去甘草,加黄芩、瓜蒌、枳实、杏仁、胆南星。主治痰热内结,咳痰黄稠,甚则气急,呕恶,胸膈痞满,或发热,或惊悸失眠,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竹沥达痰丸(《古今医鉴》):二陈汤方用生姜汁,加人参、竹沥、大黄、黄芩,礞石、沉香。主治正气虚损,实热老痰。
3.化坚二陈丸(《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用生甘草,加黄连、白僵蚕。主治霰粒肿。
4.加味二陈汤:(1)《医宗金鉴》方: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主治舌下痰包。(2)《沈氏尊生书》方:二陈汤加苍术、羌活、黄芩,治疗湿阻、湿疟。另有一方为二陈汤加当归、枳实、桔梗、杏仁、高良姜、缩砂仁、木香、肉桂,治疗痰饮咳嗽。
5.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青蒿、黄芩、仙半夏、陈皮、赤茯苓、竹茹、生枳壳、碧玉散。主治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或干呕泛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6.抑肝和胃饮(《中医临床手册》):法夏、陈皮、竹茹、苏叶、黄连。主治妊娠呕吐。
7.橘红丸(市售成药):二陈汤加贝母、麦冬、杏仁、生石膏、瓜蒌皮、生地黄、桔梗、苏子、紫菀、款冬花。主治咳嗽气喘,痰白粘或黄稠。
治风化痰
二陈汤配伍平肝息风药,可治疗因风痰上升头目,横窜经络所导致的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
1.半夏白术天麻汤:(1)《脾胃论》方:二陈汤加苍白术,天麻、黄柏、干姜、黄芪、人参、泽泻、神曲、麦芽。功用补脾化痰,祛风燥湿。主治太阴痰厥、头痛眩晕、虚风内作。(2)《医学心悟》方:二陈汤加白术、天麻。主治痰饮上逆,眩晕头痛。
2.清痰降火丸(《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减茯苓,加大黄、僵蚕、连翘、桔梗、天麻、酒黄芩、薄荷、白芷、礞石。主治风毒袭脑或痰热生风所致头痛、颜面疙瘩、颅内轰鸣等症。
开窍化痰
痰浊闭塞气机,可造成意识障碍,即所谓“痰迷心窍”。证见神昏谵语,惊痫,晕厥等。在二陈汤基础上,加用远志、菖蒲、琥珀、辰砂等,可收开窍化痰之功。如:
1.涤痰汤(《济生方》):二陈汤加枳实、南星、竹茹、大枣、人参、菖蒲。主治中风昏,舌强失语。
2.清心涤痰汤(《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麦冬、黄连、菖蒲、南星、竹茹、枳实、酸枣仁。主治慢惊风,虚中挟热,身热口渴,气粗,烦躁,痰涎上泛。消导化痰
二陈汤配伍消导化积之品,可以帮助胃肠机能的恢复,治疗痰饮食积。如:
1.保和丸(《丹溪心法》):二陈汤减甘草,加连翘、山楂、莱菔子。主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腹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食疟下痢,脉滑,舌苔厚腻而黄,或大便泄泻,食疟下痢,脉滑,舌苔厚腻而黄。用于消化不良。
另外,《丹溪心法》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术。宜于小儿消化不良。
2.二陈平胃散(《沈氏尊生书》):二陈汤加苍术、厚朴、山楂、神曲、砂仁、草果、枳实。主治宿食不消。
3.二术二陈汤(《张氏医通》):二陈汤加生白术(姜汁拌晒)、苍术(麻油拌炒)。主治脾虚痰食不运。
4.和中丸(《医学心悟》):二陈汤减甘草,加枳实、白术、神曲、麦芽、扁豆、山楂、香附、砂仁、丹参、五谷虫炭、荷叶。主治腹内包块或兼寒热、纳差神疲。
另有大和中饮(《中医临证备要》),系二陈汤减茯苓、甘草,加木香、厚朴、枳壳、泽泻、干姜、山楂、麦芽、砂仁。主治湿食停滞,食欲不振。
5.橘半枳术丸(《医学入门》):橘皮、半夏、麸炒枳壳、白术。主治脾虚停痰,饮食不消,气滞痞闷。
养血化痰
法则两种:一是活血化痰,所谓治痰要治血,血活则痰化;二是补血化痰,所谓血虚生燥痰,补血可润燥。二陈汤加活血或补血药,具有养血化痰之用。如:
1.芎归二陈汤(《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加川芎、当归。主治肥胖多痰,胸闷腹胀,月经后期,白带较多。
另本方加生地、赤芍、丹皮、红花、香附、海藻,名加味四物二陈汤。主治闭经。
2.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二陈汤加当归、熟地。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壅盛,咳喘呕恶。
行气化痰
痰随气结,又随气逆。庞安常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二陈汤中,只有陈皮属理气药。因此,每遇气痰郁结的病症,便显得理气之力单薄。所以临床用于治疗气痰郁结之证,常配伍行气开郁药物。如:
1.开郁二陈汤(验方):二陈汤加苍术、木香、香附、川芎、青皮、莪术、槟榔。主治胁胀腹痛,胸闷不适,情绪忧郁,食欲不振,痰浊流注和经闭不行。
2.丁香柿蒂散(《济生方》):二陈汤配伍丁香、柿蒂、高良姜、人参。主治胃寒呃逆。
3.竹茹汤(《大生要旨》):二陈汤减甘草,加苏梗、藿香、黄芩、枳壳、炒白芍、竹茹。主治忧郁,呃逆,呕吐。
另《本事方》竹茹汤,系二陈汤减茯苓,加竹茹、山栀、大枣、枇杷叶。主治胃热呕吐。
4.七气汤(《三因方》):二陈汤减甘草,加厚朴、紫苏、桂心、白芍、人参。主治头昏咳嗽,胸腹冷痛,肠鸣泄泻。
5.通气散坚丸(《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桔梗、川芎、当归、天花粉、黄芩、枳实、胆南星、贝母、海藻、香附、石菖蒲。主治气瘿。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机能亢进。
6.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二陈汤减茯苓,加炒苏子、姜厚朴、肉桂、前胡、当归。主治痰涎壅盛,咳嗽短气,胸膈满闷,咽喉不利等症。
7.顺气导痰汤(《中国医学大辞典》):二陈汤加胆南星、枳实、木香、香附、乌药、沉香。主治痰结胸痛,喘咳上气。
这里所谓益气,重点在于固卫气和补中气。因为肺合皮毛,卫气充沛,则腠理固密,虽遇气候变化,而能自稳适应,肺脏清虚质地和肃降功能有序不乱,便不能成为贮痰之器。又因为中气充足,自能升清降浊,水谷得以运化,精微得以吸收,脾脏便不致于成为生痰之源。平素卫表虚弱、脾胃不健之人,每易罹患痰证。在化痰之时,顾护卫气和补益中气,不仅可以迅速控制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改善机体反应性,减少或避免痰证再发。如:
1.参苏饮(《和剂局方》):二陈汤加人参、紫苏、大枣、桔梗、葛根、前胡、枳壳、木香。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畏寒发热,头痛鼻塞,恶心呕吐,胸闷咳嗽,咯痰不爽,舌苔白滑,脉弱。市售成药名参苏理肺丸,用于支气管炎。
2.补气运脾汤(《医学统旨》):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砂仁、大枣。主治噎膈、气阳虚惫。
3.温中补脾汤(《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干姜、附子、肉桂、白芍、砂仁、丁香。主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呕吐吞酸,纳呆便溏,神疲乏力等症。
此外,益气化痰类方剂涉及二陈汤者,尚有六君子汤(《医学正传》)、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加味六君子汤(《医宗金鉴》、《万氏妇科》)、归芍六君子汤(《中医临床手册》)等。高等医学院校协作编写试用教材《中医学》曾介绍归芍六君子汤加煅瓦楞、白花蛇舌草、半边莲,改橘皮为橘叶,治疗肝癌,含有益气血、散痰结、抗肿瘤之意。
“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片、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神曲;老痰加枳实、海浮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亦可根据临床不同症状加减。如咳声重浊,痰多气喘因痰阻气逆所为者,加厚朴、杏仁;痰色转黄时,需以寒凉之品葶苈子易白芥子;阳虚阴盛,湿从寒化,脾失健运,症见久咳气喘,胸胁满闷加桂枝、白术;寒饮内停,症见咳逆倚息不得卧,咳嗽痰稀,喜唾,舌苔白滑,脉弦迟,加细辛、干姜、五味子;若痰热内郁或胆虚痰热上扰,症见虚烦不眠、胸闷、咳嗽、口苦、惊悸、呕涎等,宜加竹茹、枳实;若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胸胁胀满,喘急痰嗽,涕唾黏稠,头目眩晕,甚则发生痰厥,舌苔黄腻,脉滑,宜加天南星、枳实;若因痰热互结于肺出现咳嗽痰黄,黏稠难咯,舌质红,脉弦滑数等痰热壅肺证时,宜加人瓜萎、黄芩、天南星、枳实、杏仁等;若因肺肾阴虚或阴血不足,脾湿生痰或水泛为痰,痰带咸味,咳嗽气急,喘逆多痰,宜加当归、熟地黄,等等。总之,临床应用,当灵活掌握。
7.方解
本方为治一切痰湿之基础方。主治痰湿所致之咳嗽痰多、恶心呕逆、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头眩心悸、舌苔厚腻、脉滑等症。痰湿之症,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湿浊内盛,阻碍清阳,令胃气失和,而见头眩心悸,恶心呕吐。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方中以半夏为君药,其辛温而燥之性,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其用有三:一者辛燥而蠲湿痰;二者降逆以止呕恶;三者散结以消痞满。痰之生,因水湿之不运;液之聚,因气机之不顺。遂以陈皮为臣
药,辛苦而温,燥湿祛痰,并善理气健脾,使气顺痰消,脾运得健,痰湿得除。其与半夏相配,共祛湿痰,调畅气机,使胃气得和,清阳得升,眩悸得止。湿痰之生,多缘于中州失运,故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其与陈皮相伍,则脾湿得化,脾气得畅,运化有权,共杜生痰之源,而助君药祛痰之功。煎加生姜者,以其降逆化饮,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陈皮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其意有三:一者,其性味酸涩“人肺则收”(录自《本草纲目求真》卷2),以敛肺气,与半夏、生姜为伍,寓收于散,相反相成,使痰祛而正不伤,邪气去而正气复;二者,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即李时珍所谓“涌痰”之功;三者,乌梅亦“去痰”(陈藏器)、“止久嗽”(录自《本草纲目》卷29)。以甘草为使药,既助茯苓健脾和中,使脾脏健运则湿化痰消,又调和诸药而兼润肺。药仅4味,配伍严谨,标本兼顾,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为化湿祛痰的通用方剂。
第二章 历代医家对二陈汤的认识
明·吴昆:湿痰者,痰之原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黏,稀则日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日湿痰也。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又曰:有痰而渴,半夏非宜,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贝母、瓜萎之润。余曰:尤有诀焉,渴而喜饮水者,宜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故见口渴,所谓湿极而兼胜己之化,实非真象也,唯明者知之。气弱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医方考》)
清·李中梓:肥人多湿,湿夹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成无己曰: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日辛以润之是也。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或日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湿热生痰,故朱震亨主之加枳实、砂仁,名枳实二陈汤,其性较急也。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宜。(《古今名医方论》卷1)
清·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医方集解》)
清·王子接:二陈汤,古之祖方也。汪切庵谓其专走脾胃二经,豁痰去湿。余细绎之,其功在利三焦之窍,通经隧之壅,而痰饮自化,非劫痰也。观《内经》有“饮”字而无“痰”字,两汉以前谓之淡饮,至仲景始分痰饮,义可知矣。因其通利无形之气,古人警戒橘皮、半夏必以陈者为良,恐燥散之性,能伤正气耳,故汤即以“二陈”名。若云劫痰,正当以大辛大散开辟浊阴,何反惧其太过耶?再使以甘草缓而行之,益见其不欲伤气之意。(《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陈念祖:此方为痰饮之通剂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古圣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究古训,以半夏为祛痰之专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矾,致降逆之品反为涌吐,堪发一叹!以此方为三阳解表之剂,服之留邪生热,至死不悟。余于真方桂枝汤下已详言之,兹不复赘。(《时方歌括》)
清·费伯雄:痰之为病最烈,痰之为病亦最多。积湿与郁火二者为生痰之大源。其余或因风,或因寒,或因气,或因食,变怪百出,随感而生,难可枚举。治痰大法,湿则宜燥,火则宜清,风则宜散,寒则宜温,气则宜顺,食则宜消。二陈汤为治痰之主药,以其有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学者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矣。(《医方考》)
清·张秉成:夫痰之为病,先当辨其燥、湿两途。燥痰者,由于火灼肺金,津液被灼为痰,其咳则痰少而难出,治之宜用润降清金;湿痰者,由于湿困脾阳,水饮积而成痰,其嗽则痰多而易出,治之又当燥湿崇土,如此方者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治湿痰之本药,故以为君。痰因气滞,故以陈皮理气而行滞;痰因湿生,用茯苓渗湿导下,二物为臣。湿痰之生,由于脾不和,故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成方便读》)
清’张石顽:按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张氏医通》)
清‘唐容川:此方为去除痰饮之通剂。痰之本为水,茯苓治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去痰专品,不知半夏非不去痰,而辛滑之气最甚,究属降气之主,故用药,不可失其真面也。(《血证论》)
近代医学家谢观:此方以半夏和胃,陈皮理气,茯苓佐半夏以燥湿,甘草佐陈皮调和之,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上下左右,无所不宜,洵理脾胃、治湿痰之妙剂。然只能治实痰之标,不能治虚痰之本。吐血、消渴、妊娠忌用。(《中国医学大辞典》)
第三章 二陈汤的衍化方
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二陈汤以来,经后世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摸索,以本方为基础,创立了很多新方,形成了二陈汤类方,具代表性的就有12首之多。依其源流关系的先后分述如下:
二陈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参苏饮(宋·《和剂局方》):二陈汤加人参、紫苏、大枣、桔梗、葛根、前胡、枳壳、木香。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畏寒发热,头痛鼻塞,恶心呕吐,胸闷咳嗽,咳痰不爽,舌苔白滑,脉弱。
苏子降气汤(宋·《和剂局方》):二陈汤减茯苓,加炒苏子、姜厚朴、肉桂、前胡、当归。主治痰涎壅盛,咳嗽短气,胸膈满闷,咽喉不利等症。
藿香正气散(宋·《和剂局方》):二陈汤加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炒白术、姜厚朴、桔梗。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湿滞,寒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症。
涤痰汤(宋·《济生方》):二陈汤加枳实、南星、竹茹、大枣、人参、菖蒲。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失语。
导痰汤(宋·《济生方》):二陈汤加南星、枳实。主治痰厥、眩晕,胸胁胀满,吐逆喘嗽,食欲不振等。
不换金正气散(宋·《和剂局方》):半夏、橘红、炒甘草、生姜、大枣、藿香、姜厚朴、苍术。主治伤寒,瘴疫,霍乱吐泻及胃肠炎等。
丁香柿蒂散(宋·《济生方》):二陈汤配伍丁香、柿蒂、高良姜、。人参。主治胃寒呃逆。
七气汤(宋·《三因方》):二陈汤减甘草,加厚朴、紫苏、桂心、白芍、人参。主治头昏咳嗽,胸腹冷痛,肠鸣泄泻。
竹茹汤(宋·《本事方》):二陈汤减茯苓,加竹茹、山栀、大枣、枇杷叶。主治胃热呕吐。
半夏白术天麻汤(金·《脾胃论》):二陈汤加苍白术、天麻、黄柏、干姜、黄芪、人参、泽泻、神曲、麦芽。功用补脾化痰,祛风燥湿。主治太阴痰厥,头痛眩晕,虚风内作。
顺气消食化痰丸(元·《瑞竹堂经验方》):由制半夏、橘红、胆南星、青皮、莱菔子、炒苏子、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葛根、杏仁、制香附、姜汁组成。功能化痰,顺气,消食。主治咳嗽痰多,胸膈痞闷,纳谷减退者。
加味二陈汤(元·《丹溪心法》):二陈汤去乌梅,加砂仁、丁香组成。功能化痰理气,降逆止呕。主治停痰结气而呕。
保和丸(元·《丹溪心法》):二陈汤减甘草,加连翘、山楂、莱菔子。主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腹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食疟下痢,脉滑,舌苔厚腻而黄。用于消化不良。
大安丸(元·《丹溪心法》):保和丸加白术。宜于小儿消化不良。
枳砂二陈汤(元·《丹溪心法》):二陈汤加枳实、砂仁。东南方人多湿热生痰,朱丹溪倡用此方治之。
开郁二陈汤(明·《万氏女科》):二陈汤去乌梅,加苍术、香附、川芎、青皮、莪术、槟榔、木香组成。功能行气解郁,燥湿化痰。主治肝郁气滞、痰湿内阻的经闭。
清郁二陈汤(明·《万病回春》):二陈汤去乌梅,加苍术、川芎、香附、神曲、白芍、枳壳、黄连、栀子组成。功能清热化痰,理气和胃。主治膈有痰热,吞酸嘈杂,脉数而洪。
六安煎(明·《景岳全书》):二陈汤去乌梅,加杏仁、白芥子组成。功能燥湿化痰,降气平喘。主治风寒咳嗽,痰滞气逆等症。
二母二陈汤(明·《症因脉治》):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知母、贝母组成。功能清热润燥,化痰止咳。主治燥咳发热唇焦,烦渴引饮,喘咳短息,时作时止,吐咳难出。
二陈平胃散(明·《症因脉治》):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苍术、厚朴组成。功能燥湿运脾,化痰止咳。主治食积咳嗽,脉沉滑,胸闷;小便不利,泄泻不止,水谷不分,腹中漉漉有声,胃有痰饮者。
二陈四七汤(明·《症因脉治》):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苏梗、厚朴组成。功能理气化痰。主治气结痰凝,腹痛,痛应背心。
清气化痰丸(明·《医方考》):二陈汤去甘草,加黄芩、瓜蒌、枳实、杏仁、胆南星。主治痰热内结,咳痰黄稠,甚则气急,呕恶,胸膈痞满,或发热,或惊悸失眠,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金水六君煎(明·《景岳全书》):二陈汤加当归、熟地黄。功用滋养肺肾,祛痰化湿。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壅盛,咳喘呕恶。
竹沥达痰丸(明·《古今医鉴》):二陈汤方用生姜汁,加人参、竹沥、大黄、黄芩、礞石、沉香。主治正气虚损,实热老痰。
橘半枳术丸(明·《医学入门》):橘皮、半夏、麸炒枳壳、白术。主治脾虚停痰,饮食不消,气滞痞闷。
补气运脾汤(明·《医学统旨》):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妙仁、大枣。主治噎膈,气阳虚惫。
香砂二陈汤(明·《症因脉治》):二陈汤加藿香、砂仁。功用醒脾行气,燥湿化痰。可用于夏季感冒夹湿和支气管炎等。
芩连二陈汤(明·《外科正宗》):黄芩、黄连、陈皮、茯苓、半苎、甘草、桔梗、连翘、牛蒡子、花粉各一钱,木香三分,夏枯草二钱,生姜三片。
二术二陈汤(清·《张氏医通》):二陈汤加白术、苍术组成。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主治脾虚痰盛不运。
黄连二陈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去乌梅,加黄连组成。功能清热化痰,和胃止呕。主治小儿胎前受热,面黄赤,手足温,口吐黄涎酸黏者。
化坚二陈丸(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僵蚕、黄连、荷叶组成。功能化痰散结。主治眼疱及周身痰核。
桔梗二陈汤(清·《杂病源流犀烛》):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桔梗、枳壳、焦栀子、黄芩、黄连组成。功能化痰清火。主治火喘,乍进乍退,食则减,已则发。
和胃二陈煎(清·《类证治裁》):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炮姜、砂仁、大枣组成。功能温中和胃,燥湿化痰。主治伤饮恶饮,伤食恶食,呕而腹满,胃寒生痰,及气滞嗳气者。
芩连二陈汤(清·《重订通俗伤寒论》):由黄芩、竹茹、半夏、陈皮、枳实、赤茯苓、碧玉散、黄连、生姜汁、淡竹沥组成。功能清肝和胃,化痰泄饮。主治发热有汗不解,肝胃不和,痰涎壅滞,或呕黏涎,或呕酸汁,或吐苦水,或饥不欲食,食即胃脘不舒,甚则胀痛,或嘈杂心烦。
香砂二陈汤(清·《重订通俗伤寒论》):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檀香、砂仁组成。功能温中和胃化饮。主治胃有停饮,或伤冷食,胸痞脘痛,呕吐黄水。
麻菊二陈汤(清·《重订通俗伤寒论》):由天麻、菊花、钩藤、茯神木、川芎、姜半夏、陈皮、清炙草组成。功能息风化痰。主治痰晕,风痰上扰,头晕目眩,见物飞动,猝然晕倒者。
杏苏散(清·《温病条辨》):二陈汤加杏仁、苏叶、前胡、桔梗、枳壳、大枣。主治外感凉燥,头痛恶寒,鼻塞咽干,咳嗽痰稀,脉弦,无汗。
加味二陈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主治舌下痰包。
加味二陈汤(清·《沈氏尊生书》):二陈汤加苍术、羌活、黄芩,治疗湿阻、湿疟。另有一方为二陈汤加当归、枳实、桔梗、杏仁、高良姜、缩砂仁、木香、肉桂,治疗痰饮咳嗽。
温中补脾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干姜、附子、肉桂、白芍、砂仁、丁香。主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呕吐吞酸,纳呆便溏,神疲乏力等症。
二陈平胃散(清·《沈氏尊生书》):二陈汤加苍术、厚朴、山楂、神曲、砂仁、草果、枳实。主治宿食不消,脘腹胀痛,呕恶苔腻。
苍附导痰丸(清·《叶天士女科》):导痰汤加苍术、香附。主治胸闷咳嗽,食欲不振,肥胖症,不孕症,带下病,瘕积聚等。
加味导痰汤(清·《张氏医通》):导痰汤加人参、白术、黄芩、黄连、瓜蒌霜、桔梗、竹沥。主治湿热痰饮及眩晕。
蒿芩清胆汤(清·《重订通俗伤寒论》):青蒿、黄芩、仙半夏、陈皮、赤茯苓、竹茹、生枳壳、碧玉散。主治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或干呕泛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清心涤痰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麦冬、黄连、菖蒲、南星、竹茹、枳实、酸枣仁。主治慢惊风,虚中夹热,身热口渴,气粗,烦躁,痰涎上泛。
和中丸(清·《医学心悟》):二陈汤减甘草,加枳实、白术、神曲、麦芽、扁豆、山楂、香附、砂仁、丹参、五谷虫炭、荷叶。主治腹内包块或兼寒热、纳差神疲。
竹茹汤(清·《大生要旨》):二陈汤减甘草,加苏梗、藿香、黄芩、枳壳、炒白芍、竹茹。主治忧郁,呃逆,呕吐。
通气散坚丸(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桔梗、川芎、当归、天花粉、黄芩、枳实、胆南星、贝母、海藻、香附、石菖蒲。主治气瘿。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功能亢进。
温中补脾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十姜、附子、肉桂、白芍、砂仁、丁香。主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呕吐吞酸,纳呆便溏,神疲乏力等症。
香砂六君子汤(清·《名医方论》):二陈汤加木香、砂仁。主治胃气不和,脘痛呕恶。
半夏白术天麻汤(清·《医学心悟》):二陈汤加白术、天麻。主治痰饮上逆,眩晕头痛。
……
二陈汤,方出《和剂局方》,由制半夏15g,陈皮、茯苓各12g,炙甘草6g组成。方中制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气为主药;陈皮行气化痰,茯苓渗湿化痰为辅药;炙甘草补益脾胃,调和诸药为佐使。故合之,为燥湿化痰,和中降气之良方。
痰湿内停,既可阻滞气机,壅塞经络,寒化热化,生风致瘀,兼挟外感、内伤等,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出入,灵活化裁,常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今,本方加减广泛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衰弱、甲状腺肿及小儿流涎等病。
痰湿滞胃,气机受阻,其证胃脘胀痛,嗳气稍舒,食少乏味,厌吃油腻,苔白腻,脉缓濡等。应除痰湿,消胀痛,和胃气。此病笔者常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木香、砂仁各9g治之,每收良效。嗳气食臭者,挟食滞也,宜加山楂、麦芽、神曲各15g;自感脘部发凉者,痰湿寒化也,宜加干姜9g、厚朴15g;痛而拒按者,挟有瘀血也,宜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2g。
痰湿中阻不解,又见胃脘胀闷发热,吞酸吐酸,苔色变黄,脉来滑数者,痰湿化热也。笔者遇此病,每用二陈汤加黄连9g、黄芩12g治之,数剂即效。若痰湿化热,伤及胃络而呕血色黑者,宜上方再加枳实15g,竹茹、侧柏叶炭、荷叶炭各9g,甚验;若呕吐不止,大便干结不下者,加大黄9g治之,得泻病减。
痰湿不解,阻滞经络,致阳气不得通畅者,其证尚见身麻或肢麻。应祛除痰湿,通经活络。此病笔者常用二陈汤加苍术、天麻、胆南星各12g,橘络、丹参各18g,并坚持守方,每获良效。
中焦痰湿不解,蒙被清阳而致眩晕者,其证除痰湿中阻外,尚有眩晕,如坐舟车,甚则恶心呕吐等,当涤除痰湿,用二陈汤加白术、天麻各12g,蔓荆子9g,大枣4枚治之,其效颇佳。苔白腻变黄,又心烦口若者,痰湿化热也。宜加柴胡15g,黄芩12g。恶寒发热,无汗,头身不适者,挟有外感风寒也。宜加荆芥、防风、紫苏各12g治之。
手足厥冷由痰湿内聚所致者,可急用二陈汤加苍术、藿香各9g,竹沥、生姜汁各30滴,以除湿逐痰,痰湿去则手足厥冷自除。若上证继而又见汗出不止,脉来沉弱者,为痰湿致少阴阳虚欲脱之候也。宜用二陈汤加附片(久煎)、黄芪、干姜以祛痰除湿,回阳救逆。
痰湿内聚,浊气上攻而头痛者,其治应以祛痰除湿为主,止痛为辅。用二陈汤加苍术9g、川芎12g、白芷5g治之,数剂即见著效。若只见偏头痛者,挟少阳风热也。宜于二陈汤加柴胡15g,黄芩、川芎、防风各12g治之。久病头风不愈,用此方治之,也有一定效果。
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焦山楂,焦荷叶,薏米   10小包  25克/包 一日1包,分2次用
□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 病症分析: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
药性微蕴] 麦芽谷芽山楂神曲浓朴橘红枳实青皮枳壳薄桂乌药大腹皮莱菔子槟榔
前药盖消谷克食。决壅宣滞。消胀导痞之功为多也。亦必有宿积为患。元气未亏。病气太过者。用之有效。且无伤。若脾气久虚。难运饮食。动触生灾。茫昧误服。适足以取败耳。夫伤米食者谷芽消之伤面食者麦芽神曲消之伤肉食者砂仁山楂消之。伤果食者青皮官桂消之。上焦伤者主枳壳。中下焦伤者主枳实。伤滞气腹痛。则主以浓朴乌药大腹皮。以上皆治形病有余之实症也。今之医者不管元气虚实。不分积滞有无。动以麦芽山楂神曲浓朴为健脾之物。相率成习。孟浪掷服。暗耗真元。遗害非小。岂知宿积留中。伤食恶食用此而攻积宣滞致使饮食复旧谓之健脾者以此实非此诸药之能健脾也故东垣谓浓朴有滞气则泄滞气无滞气则泄元气。又云枳壳枳实有推墙倒壁之功。立斋亦言麦芽山楂。善消肾气。神曲下胎破血。不宜轻服。诸贤谆谆告诫。岂应执迷不返。又立斋治食积诸症。亦必以四君六君为主。而佐以曲麦楂朴攻克之物。庶补泻兼行。方于脾土无亏。亦即洁古老人创制枳术丸之微意耳。大都痞满肿胀。病症属实者。则宜投以前药。若虚满虚胀。非参术归苓。直补脾原。无能奏效是又内经所云塞因塞用者也。
1.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陈皮)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2.用法
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3.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4.传统应用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5.现代应用
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胃炎,梅尼埃病,妊娠恶阻,神经性呕吐,甲状腺肿,闭经,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等。
6.加减运用
本方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各种痰证,《医方集解》曾说:“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片、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神曲;老痰加枳实、海浮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亦可根据临床不同症状加减。如咳声重浊,痰多气喘因痰阻气逆所为者,加厚朴、杏仁;痰色转黄时,需以寒凉之品葶苈子易白芥子;阳虚阴盛,湿从寒化,脾失健运,症见久咳气喘,胸胁满闷加桂枝、白术;寒饮内停,症见咳逆倚息不得卧,咳嗽痰稀,喜唾,舌苔白滑,脉弦迟,加细辛、干姜、五味子;若痰热内郁或胆虚痰热上扰,症见虚烦不眠、胸闷、咳嗽、口苦、惊悸、呕涎等,宜加竹茹、枳实;若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胸胁胀满,喘急痰嗽,涕唾黏稠,头目眩晕,甚则发生痰厥,舌苔黄腻,脉滑,宜加天南星、枳实;若因痰热互结于肺出现咳嗽痰黄,黏稠难咯,舌质红,脉弦滑数等痰热壅肺证时,宜加人瓜萎、黄芩、天南星、枳实、杏仁等;若因肺肾阴虚或阴血不足,脾湿生痰或水泛为痰,痰带咸味,咳嗽气急,喘逆多痰,宜加当归、熟地黄,等等。总之,临床应用,当灵活掌握。
7.方解
本方为治一切痰湿之基础方。主治痰湿所致之咳嗽痰多、恶心呕逆、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头眩心悸、舌苔厚腻、脉滑等症。痰湿之症,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湿浊内盛,阻碍清阳,令胃气失和,而见头眩心悸,恶心呕吐。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方中以半夏为君药,其辛温而燥之性,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其用有三:一者辛燥而蠲湿痰;二者降逆以止呕恶;三者散结以消痞满。痰之生,因水湿之不运;液之聚,因气机之不顺。遂以陈皮为臣
药,辛苦而温,燥湿祛痰,并善理气健脾,使气顺痰消,脾运得健,痰湿得除。其与半夏相配,共祛湿痰,调畅气机,使胃气得和,清阳得升,眩悸得止。湿痰之生,多缘于中州失运,故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其与陈皮相伍,则脾湿得化,脾气得畅,运化有权,共杜生痰之源,而助君药祛痰之功。煎加生姜者,以其降逆化饮,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陈皮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其意有三:一者,其性味酸涩“人肺则收”(录自《本草纲目求真》卷2),以敛肺气,与半夏、生姜为伍,寓收于散,相反相成,使痰祛而正不伤,邪气去而正气复;二者,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即李时珍所谓“涌痰”之功;三者,乌梅亦“去痰”(陈藏器)、“止久嗽”(录自《本草纲目》卷29)。以甘草为使药,既助茯苓健脾和中,使脾脏健运则湿化痰消,又调和诸药而兼润肺。药仅4味,配伍严谨,标本兼顾,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为化湿祛痰的通用方剂。
第二章 历代医家对二陈汤的认识
明·吴昆:湿痰者,痰之原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黏,稀则日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日湿痰也。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又曰:有痰而渴,半夏非宜,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贝母、瓜萎之润。余曰:尤有诀焉,渴而喜饮水者,宜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故见口渴,所谓湿极而兼胜己之化,实非真象也,唯明者知之。气弱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医方考》)
清·李中梓:肥人多湿,湿夹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成无己曰: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日辛以润之是也。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或日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湿热生痰,故朱震亨主之加枳实、砂仁,名枳实二陈汤,其性较急也。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宜。(《古今名医方论》卷1)
清·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医方集解》)
清·王子接:二陈汤,古之祖方也。汪切庵谓其专走脾胃二经,豁痰去湿。余细绎之,其功在利三焦之窍,通经隧之壅,而痰饮自化,非劫痰也。观《内经》有“饮”字而无“痰”字,两汉以前谓之淡饮,至仲景始分痰饮,义可知矣。因其通利无形之气,古人警戒橘皮、半夏必以陈者为良,恐燥散之性,能伤正气耳,故汤即以“二陈”名。若云劫痰,正当以大辛大散开辟浊阴,何反惧其太过耶?再使以甘草缓而行之,益见其不欲伤气之意。(《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陈念祖:此方为痰饮之通剂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古圣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究古训,以半夏为祛痰之专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矾,致降逆之品反为涌吐,堪发一叹!以此方为三阳解表之剂,服之留邪生热,至死不悟。余于真方桂枝汤下已详言之,兹不复赘。(《时方歌括》)
清·费伯雄:痰之为病最烈,痰之为病亦最多。积湿与郁火二者为生痰之大源。其余或因风,或因寒,或因气,或因食,变怪百出,随感而生,难可枚举。治痰大法,湿则宜燥,火则宜清,风则宜散,寒则宜温,气则宜顺,食则宜消。二陈汤为治痰之主药,以其有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学者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矣。(《医方考》)
清·张秉成:夫痰之为病,先当辨其燥、湿两途。燥痰者,由于火灼肺金,津液被灼为痰,其咳则痰少而难出,治之宜用润降清金;湿痰者,由于湿困脾阳,水饮积而成痰,其嗽则痰多而易出,治之又当燥湿崇土,如此方者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治湿痰之本药,故以为君。痰因气滞,故以陈皮理气而行滞;痰因湿生,用茯苓渗湿导下,二物为臣。湿痰之生,由于脾不和,故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成方便读》)
清'张石顽:按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张氏医通》)
清'唐容川:此方为去除痰饮之通剂。痰之本为水,茯苓治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去痰专品,不知半夏非不去痰,而辛滑之气最甚,究属降气之主,故用药,不可失其真面也。(《血证论》)
近代医学家谢观:此方以半夏和胃,陈皮理气,茯苓佐半夏以燥湿,甘草佐陈皮调和之,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上下左右,无所不宜,洵理脾胃、治湿痰之妙剂。然只能治实痰之标,不能治虚痰之本。吐血、消渴、妊娠忌用。(《中国医学大辞典》)
第三章 二陈汤的衍化方
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二陈汤以来,经后世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摸索,以本方为基础,创立了很多新方,形成了二陈汤类方,具代表性的就有12首之多。依其源流关系的先后分述如下:
二陈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参苏饮(宋·《和剂局方》):二陈汤加人参、紫苏、大枣、桔梗、葛根、前胡、枳壳、木香。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畏寒发热,头痛鼻塞,恶心呕吐,胸闷咳嗽,咳痰不爽,舌苔白滑,脉弱。
苏子降气汤(宋·《和剂局方》):二陈汤减茯苓,加炒苏子、姜厚朴、肉桂、前胡、当归。主治痰涎壅盛,咳嗽短气,胸膈满闷,咽喉不利等症。
藿香正气散(宋·《和剂局方》):二陈汤加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炒白术、姜厚朴、桔梗。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湿滞,寒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症。
涤痰汤(宋·《济生方》):二陈汤加枳实、南星、竹茹、大枣、人参、菖蒲。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失语。
导痰汤(宋·《济生方》):二陈汤加南星、枳实。主治痰厥、眩晕,胸胁胀满,吐逆喘嗽,食欲不振等。
不换金正气散(宋·《和剂局方》):半夏、橘红、炒甘草、生姜、大枣、藿香、姜厚朴、苍术。主治伤寒,瘴疫,霍乱吐泻及胃肠炎等。
丁香柿蒂散(宋·《济生方》):二陈汤配伍丁香、柿蒂、高良姜、。人参。主治胃寒呃逆。
七气汤(宋·《三因方》):二陈汤减甘草,加厚朴、紫苏、桂心、白芍、人参。主治头昏咳嗽,胸腹冷痛,肠鸣泄泻。
竹茹汤(宋·《本事方》):二陈汤减茯苓,加竹茹、山栀、大枣、枇杷叶。主治胃热呕吐。
半夏白术天麻汤(金·《脾胃论》):二陈汤加苍白术、天麻、黄柏、干姜、黄芪、人参、泽泻、神曲、麦芽。功用补脾化痰,祛风燥湿。主治太阴痰厥,头痛眩晕,虚风内作。
顺气消食化痰丸(元·《瑞竹堂经验方》):由制半夏、橘红、胆南星、青皮、莱菔子、炒苏子、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葛根、杏仁、制香附、姜汁组成。功能化痰,顺气,消食。主治咳嗽痰多,胸膈痞闷,纳谷减退者。
加味二陈汤(元·《丹溪心法》):二陈汤去乌梅,加砂仁、丁香组成。功能化痰理气,降逆止呕。主治停痰结气而呕。
保和丸(元·《丹溪心法》):二陈汤减甘草,加连翘、山楂、莱菔子。主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腹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食疟下痢,脉滑,舌苔厚腻而黄。用于消化不良。
大安丸(元·《丹溪心法》):保和丸加白术。宜于小儿消化不良。
枳砂二陈汤(元·《丹溪心法》):二陈汤加枳实、砂仁。东南方人多湿热生痰,朱丹溪倡用此方治之。
开郁二陈汤(明·《万氏女科》):二陈汤去乌梅,加苍术、香附、川芎、青皮、莪术、槟榔、木香组成。功能行气解郁,燥湿化痰。主治肝郁气滞、痰湿内阻的经闭。
清郁二陈汤(明·《万病回春》):二陈汤去乌梅,加苍术、川芎、香附、神曲、白芍、枳壳、黄连、栀子组成。功能清热化痰,理气和胃。主治膈有痰热,吞酸嘈杂,脉数而洪。
六安煎(明·《景岳全书》):二陈汤去乌梅,加杏仁、白芥子组成。功能燥湿化痰,降气平喘。主治风寒咳嗽,痰滞气逆等症。
二母二陈汤(明·《症因脉治》):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知母、贝母组成。功能清热润燥,化痰止咳。主治燥咳发热唇焦,烦渴引饮,喘咳短息,时作时止,吐咳难出。
二陈平胃散(明·《症因脉治》):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苍术、厚朴组成。功能燥湿运脾,化痰止咳。主治食积咳嗽,脉沉滑,胸闷;小便不利,泄泻不止,水谷不分,腹中漉漉有声,胃有痰饮者。
二陈四七汤(明·《症因脉治》):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苏梗、厚朴组成。功能理气化痰。主治气结痰凝,腹痛,痛应背心。
清气化痰丸(明·《医方考》):二陈汤去甘草,加黄芩、瓜蒌、枳实、杏仁、胆南星。主治痰热内结,咳痰黄稠,甚则气急,呕恶,胸膈痞满,或发热,或惊悸失眠,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金水六君煎(明·《景岳全书》):二陈汤加当归、熟地黄。功用滋养肺肾,祛痰化湿。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壅盛,咳喘呕恶。
竹沥达痰丸(明·《古今医鉴》):二陈汤方用生姜汁,加人参、竹沥、大黄、黄芩、礞石、沉香。主治正气虚损,实热老痰。
橘半枳术丸(明·《医学入门》):橘皮、半夏、麸炒枳壳、白术。主治脾虚停痰,饮食不消,气滞痞闷。
补气运脾汤(明·《医学统旨》):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妙仁、大枣。主治噎膈,气阳虚惫。
香砂二陈汤(明·《症因脉治》):二陈汤加藿香、砂仁。功用醒脾行气,燥湿化痰。可用于夏季感冒夹湿和支气管炎等。
芩连二陈汤(明·《外科正宗》):黄芩、黄连、陈皮、茯苓、半苎、甘草、桔梗、连翘、牛蒡子、花粉各一钱,木香三分,夏枯草二钱,生姜三片。
二术二陈汤(清·《张氏医通》):二陈汤加白术、苍术组成。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主治脾虚痰盛不运。
黄连二陈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去乌梅,加黄连组成。功能清热化痰,和胃止呕。主治小儿胎前受热,面黄赤,手足温,口吐黄涎酸黏者。
化坚二陈丸(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僵蚕、黄连、荷叶组成。功能化痰散结。主治眼疱及周身痰核。
桔梗二陈汤(清·《杂病源流犀烛》):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桔梗、枳壳、焦栀子、黄芩、黄连组成。功能化痰清火。主治火喘,乍进乍退,食则减,已则发。
和胃二陈煎(清·《类证治裁》):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炮姜、砂仁、大枣组成。功能温中和胃,燥湿化痰。主治伤饮恶饮,伤食恶食,呕而腹满,胃寒生痰,及气滞嗳气者。
芩连二陈汤(清·《重订通俗伤寒论》):由黄芩、竹茹、半夏、陈皮、枳实、赤茯苓、碧玉散、黄连、生姜汁、淡竹沥组成。功能清肝和胃,化痰泄饮。主治发热有汗不解,肝胃不和,痰涎壅滞,或呕黏涎,或呕酸汁,或吐苦水,或饥不欲食,食即胃脘不舒,甚则胀痛,或嘈杂心烦。
香砂二陈汤(清·《重订通俗伤寒论》):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檀香、砂仁组成。功能温中和胃化饮。主治胃有停饮,或伤冷食,胸痞脘痛,呕吐黄水。
麻菊二陈汤(清·《重订通俗伤寒论》):由天麻、菊花、钩藤、茯神木、川芎、姜半夏、陈皮、清炙草组成。功能息风化痰。主治痰晕,风痰上扰,头晕目眩,见物飞动,猝然晕倒者。
杏苏散(清·《温病条辨》):二陈汤加杏仁、苏叶、前胡、桔梗、枳壳、大枣。主治外感凉燥,头痛恶寒,鼻塞咽干,咳嗽痰稀,脉弦,无汗。
加味二陈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主治舌下痰包。
加味二陈汤(清·《沈氏尊生书》):二陈汤加苍术、羌活、黄芩,治疗湿阻、湿疟。另有一方为二陈汤加当归、枳实、桔梗、杏仁、高良姜、缩砂仁、木香、肉桂,治疗痰饮咳嗽。
温中补脾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干姜、附子、肉桂、白芍、砂仁、丁香。主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呕吐吞酸,纳呆便溏,神疲乏力等症。
二陈平胃散(清·《沈氏尊生书》):二陈汤加苍术、厚朴、山楂、神曲、砂仁、草果、枳实。主治宿食不消,脘腹胀痛,呕恶苔腻。
苍附导痰丸(清·《叶天士女科》):导痰汤加苍术、香附。主治胸闷咳嗽,食欲不振,肥胖症,不孕症,带下病,瘕积聚等。
加味导痰汤(清·《张氏医通》):导痰汤加人参、白术、黄芩、黄连、瓜蒌霜、桔梗、竹沥。主治湿热痰饮及眩晕。
蒿芩清胆汤(清·《重订通俗伤寒论》):青蒿、黄芩、仙半夏、陈皮、赤茯苓、竹茹、生枳壳、碧玉散。主治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或干呕泛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清心涤痰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麦冬、黄连、菖蒲、南星、竹茹、枳实、酸枣仁。主治慢惊风,虚中夹热,身热口渴,气粗,烦躁,痰涎上泛。
和中丸(清·《医学心悟》):二陈汤减甘草,加枳实、白术、神曲、麦芽、扁豆、山楂、香附、砂仁、丹参、五谷虫炭、荷叶。主治腹内包块或兼寒热、纳差神疲。
竹茹汤(清·《大生要旨》):二陈汤减甘草,加苏梗、藿香、黄芩、枳壳、炒白芍、竹茹。主治忧郁,呃逆,呕吐。
通气散坚丸(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桔梗、川芎、当归、天花粉、黄芩、枳实、胆南星、贝母、海藻、香附、石菖蒲。主治气瘿。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功能亢进。
温中补脾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十姜、附子、肉桂、白芍、砂仁、丁香。主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呕吐吞酸,纳呆便溏,神疲乏力等症。
香砂六君子汤(清·《名医方论》):二陈汤加木香、砂仁。主治胃气不和,脘痛呕恶。
半夏白术天麻汤(清·《医学心悟》):二陈汤加白术、天麻。主治痰饮上逆,眩晕头痛。
肥胖分为暴饮暴食型肥胖、压力型肥胖、水肿型肥胖、贫血型肥胖、疲劳型肥胖等几种类型。想要成功减肥,就需要对症下药。那就来看看不同肥胖类型中药减肥秘方吧!
暴饮暴食型肥胖
此类MM是食欲旺盛的“大食客”,通过强制节食可暂时瘦下来,但若一旦控制不住食欲,反弹可能会很厉害,反而比以前更胖!
医师发言:“暴饮暴食”是体内有火的表征,如果对症服用中药,可起到消火、清肠的功效,体重也能减轻很多。
中医师推荐:建议服用防风通圣散。
药方解密:这剂药可消除胃火,抑制亢奋并还能有效改善身体代谢,将积聚在体内的多余能量转化为体热排散出去。
防风通圣散: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 15克,石膏、黄芩各30克,滑石90克,生甘草60克,荆芥穗、白术、栀子各7.5克。
压力型肥胖
压力造成的肥胖又称“肝胃郁热肥胖”,是因为压力过大致使肝功能下降,影响到胃,使胃发热,致使食欲异常旺盛。
医师发言:此类型的肥胖者心情一旦烦躁,就会出现食欲旺盛等症状。
中医师推荐:建议服用大柴胡汤。
药方解密:这剂药在抑制压力的过度反应、消化器官异常兴奋、消除烦躁的同时,还能对瘦身起到显著功效。
大柴胡汤:柴胡12 克,黄芩、白芍、法夏、枳实各9克,生姜15克,大黄6克,大枣5枚。
水肿型肥胖
水肿型肥胖又称为“痰湿内蕴肥胖”,是因身体排水功能较差,致使多余水分在体内不断积聚而导致的肥胖症状。
医师发言:主要表现为食欲一般、吃完饭浑身发软,想躺下、不喜欢运动、易拉肚子、早晨起床时眼睛容易浮肿。
中医师推荐:建议服用防风通圣散和胃苓汤。
药方解密:两剂药搭配,具有很好的利尿、减肥功能。
防风通圣散:药方同上。
胃苓汤: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土炒)、滑石、防风、山栀子(生研)、木通各3克,肉桂、甘草(生)各1克。
贫血型肥胖
贫血型肥胖主要是因为体内血液不足、身体基本机能下降、代谢功能发生异常而导致的。
医师发言:此类型肥胖者食欲虽然正常,但小腹饱满突出,有着手脚细、身上胖等特点。
中医师推荐:适宜的药方为四物汤和小建中汤各半。
药方解密:具有补血作用。
四物汤:熟地、当归各15克,白芍10 克,川芎8克。
小建中汤:饴糖30克,桂枝、生姜各9克,芍药18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
疲劳型肥胖
此类肥胖是因为体内“元气”不足,导致消化机能下降、代谢异常而产生的,有食欲不振、爱吃零食的倾向。
医师发言:此类肥胖者极易疲劳,一动就出汗、气喘,还会出现怕冷爱感冒、经常出现肿眼泡等症状。
中医师推荐:适宜的药方为香砂六子汤。
药方解密:它有恢复“元气”、提高消化器官功能。在使身体代谢正常的同时,还可将体内积聚的不必要物质燃烧并排出,达到减肥的效果。
香砂六子汤:木香、炙甘草各70克,陈皮、砂仁各80克,半夏(制)、党参各100克,白术(炒)、茯苓各200 克。
DIY美味中药瘦身汤
如果MM觉得汤药味道太苦,实在消受不了,那么就来看看中医师为大家推荐的几款中药瘦身汤!
海带草决明汤
食材:海带50克,草决明15克及调味品。
做法:水煎煮,喝汤,吃海带。
点评:此汤有祛脂降压的功效,长期坚持,瘦身效果很显著哦!
药膳猪肚莲藕汤
食材:猪肚、莲藕、砂仁、银杏、葱段、姜片等。
做法:
1、将猪肚洗净,放入沸水中煮烫,撇去浮油。
2、莲藕洗净,去皮切块。
3、将所有原料放入锅中煮沸,再用小火煮1小时左右,加入精盐调味即可。
点评:此汤能让你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轻松瘦身,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哦!
粉红魔芋丝
食材:魔芋丝、山楂、小黄瓜、小蕃茄。
做法:
1、将所有原料洗净。山楂去核,小黄瓜、小蕃茄切片。
2、待水沸腾后将所有原料放入锅中,用小火煮30分钟左右,加入调味即可。
点评:此汤有活血消积、清热利湿的功效。
中医师小叮咛
◎以上药方只针对一般人体,而很多情况下一个人可能同时兼有几种肥胖体质,一味服用某种药方效果未必好,也未必安全。建议大家最好到正规医院,找专业中医师咨询后再开始饮用。
◎体质较寒的女性在服药时一定要注意用量,不能长期服用。
◎服药后,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到医院检查。
◎服用中药时,要禁忌生、冷、油腻食物,也不要用药过急。
◎一般来说,中药减肥每天服用1制剂,喝2次。服用3~5天后,就要去医院就诊,再根据自己的身体变化选择适合的药方。
◎在进行中药减肥时,不要过度苛求减重效果,否则会导致身体免疫力降低,产生一些原本没有的疾病。
肥胖给人们带来的烦恼与日俱增,虽然减肥的方法五花八门,但结果不是达不到减肥的目的,就是引起不良反应。下面几种中药减肥方法既有较好效果,又不会带来副作用……
1、防己黄芪汤
防己6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9克、生姜6克、大枣4枚。水煎服, 每日2次。
医院报导,用本方配合防风通圣散治疗结实型肥胖症患者,每日给防已黄芪汤、防风通圣散各5克,6个月后体重从69公斤减到67公斤,腹围从100厘米减至85厘米。总胆固醇由341减至148,三酸甘油酯由288降至78,非脂化脂肪酸由0、25升至0、75升。主治肌肉结实型肥胖症。
2、荷术汤
荷叶、苍术、白术、黄柏、牛膝、薏苡仁、黄茂、桂枝、木瓜、茯苓、泽泻、山楂、车前草、虎杖、夏枯草、甘草各等份,煎水服。主治高脂血症、高血压型肥胖症。
医院报导,观察21例,体重减轻最少者为0、8公斤,最多者13公斤,且有降脂、降压疗效。
3、轻身一号
黄芪15克、防已9克、白芷9克、川芎9克、首乌15克、泽泻10克、山楂10克、丹参20克、茵陈15克、水牛角15克、仙灵脾6克、生大黄3克。水煎服,每日2次。主治单纯性肥胖症。
医院报导,临床观察50例,有48例症状好转,体重减轻,有效率在90%以上,此类减肥中成药的特点在于副作用少,疗效较为稳定,服用较为方便。事实证明减肥中成药的作用不外乎化湿利尿、活血祛瘀、健脾消积、行气通经四个大方面,轻身一号方剂乃综合了以上四方面的机理而成,故见效显著。
4、三花减肥汤
玫瑰花、茉莉花、玳玳花、川芎、荷叶各9克,研末。每日服1包,80-100摄氏度水冲泡,每日2-3次,早晚服,亦可早晚服1包,连服3个月。主治单纯型肥胖症。
医院报导,经50例肥胖病人服用后,明显减肥32人,占64%,体重减轻不显著者4人,占8%,总有效率为72%;无效(体重减轻不足2公斤)14人,占28%;有效病例中体重减轻15公斤者1人,10公斤以卜者3人,5公斤以上者8人,4公斤以上者9人,3、5公斤以上7人,2、5公斤以上4人,平均减轻4、94公斤。
5、枳实消痞丸
枳实15克,厚朴1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白芥子10克,莱菔子15克,泽泻10克,山楂30克,首乌30克,大黄15克。头痛头晕者,加川芎10克,菊花10克;大便干燥难解者,加芒硝15克冲服。每日1剂,每次煎200-300毫升,分2-3次服。3个月为一疗程。主治高脂血症型肥胖症。
医院报导,3例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50-57岁。测腹围90-96厘米,血胆固醇均增高大于320毫克%,三酸甘油酯大于140毫克%。服药2-4月,测量腹围减少17-18、5厘米,血胆固醇最低值150毫克%,最高值200毫克%,三酸甘油酪均小于140毫克%。
6、还童汤
槐角30克。开水冲服,每次l-3克,每日3-4次。主治年老体弱肥胖症。
7、平陈汤
摈榔75克,厚朴15克,酒军7、5克,青皮15克,苍术15克,半夏15克,云苓15克,壳15克,白芥子10克,焦楂15克。日服1剂,早晚各服1次,疗程1个月。主治脾虚湿盛型肥胖病。
医院报导,治疗肥胖者吕某,女,成人。体重86公斤,苔白腻,脉弦细无力,诊为脾虚痰盛,服平陈汤加减方1个月,体重减为80公斤,3个月后体重降为7l公斤。
8、消痰健脾汤
枳实、白芥子、防己、杏仁各9克,白术、茯苓、大腹皮各12克,冬瓜皮、泽泻、赤小豆各15克,法夏6克,陈皮5克,川骨皮10克。日服1剂,早晚服1次,疗程1个月。主治脾虚痰盛型肥胖症。
举例:叶某,女,22岁,未婚。一年来体重增加17公斤。苔薄白,脉软滑。诊为湿阻气滞,脾运失常。服此方37剂,体重减少12公斤。
二陈汤主治,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为痰饮中阻所致诸证,包括恶心呕吐,头眩心悸,寒热不调,胸脘痞闷;二为饮食生冷所致脾胃失和。另外,应当指出:痰浊内停除多表现为上述中焦脾胃症状以外,最常见的还有痰湿壅肺,咳逆痰喘等症。对照《局方?9?9 卷四》中所列其它方剂,则更有助于理解二陈汤主治痰喘咳嗽之症。如“橘皮半夏汤”用橘皮、半夏各7两、生姜10片,水煎服,主治“肺胃虚弱……寒痰停饮,呕逆恶心”及“喉中涎声”等; “茯苓半夏汤”以茯苓3两、半夏5两、生姜7片,水煎服,主治停痰留饮,胸膈满闷,咳嗽呕逆等。两方中所用三药均为二陈汤中的主要药物,以此互参,说明二陈汤主治病症。如《世医得效方》言其治“咳嗽呕痰”,现代统编《方剂学》教材也称其主治“湿痰咳嗽”。后人逐步扩大了二陈汤治疗范围,用治湿痰所致的多种病症。如《女科百问”用治妊娠恶阻,产后饮食不进。《仁斋直指方》用治气郁痰多眩晕,及酒食所伤眩晕,食疟,诸疟,痰壅吐食。《金匮钩玄》用治关格有痰,以本方吐之,吐中使有降。《外科发挥》用治臀痈,流注。《医方考》用治中风风盛痰壅。《医学便览))用治痰多小便不通,用此探吐。《证治宝鉴》用治痰嘈以及呃有痰声而脉滑者;《古今名医方论))用治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嗽,胀满。“证治汇补》用治心痛,腹痛;膏粱太过,脾胃湿热遗精或脾胃湿痰下注而淋。((医方简义))用治子眩,等等。统计《古今图书集成?9?9 医部全录》【21中以二陈汤 为主所治病症范围包括了:痰饮、中风、呕恶、咳嗽、眩悸、肿胀、暑湿、痹阻身痛、脾胃证、胸满痞塞、泄泻、隆闭、遗精,以及其它病证计14类。现代中医临床也常用二陈汤为主,治疗感冒、气管炎及肺气胂、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内耳性眩晕、脑血管意外、甲关腺肿、癫痫、妊娠呕吐、疝气等属于脾湿生痰,阻滞气机所引起的疾患。1.3配伍意义本方主治湿痰之证,治当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故君以半夏,取其辛温而燥之性,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其用有三,一者辛燥而蠲湿痰;二者降逆以止呕恶;三者散结以消痞满。痰之生,因水湿之不运;液之聚,因气机之不顺.遂臣以橘红,辛苦而温,并善理气健脾,使气顺痰消,脾运得健,痰湿得除。其与半夏相配,共祛湿痰,调畅气机,使胃气得和,清阳得升,眩悸得止。湿痰之生.多缘于中州失运,湿聚成患,故佐以茯苓,其性甘淡而兼入脾经,健脾渗湿,俾湿去脾运,痰无由生。其与橘红相伍,则脾湿得化,脾气得畅,运化有权,共杜生痰之源,而助君药祛痰之功。生姜味辛性温,降逆化痰而止呕,用为佐药,既可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又能制半夏之毒,法取“小半夏汤”之意。复佐少许乌梅,其意有三:一者,其性味酸涩 “入肺则收”(录自((本草纲目求真》卷2),以敛肺气,与半夏、生姜为伍,寓收于散,相反相成,使痰祛而正不伤,邪气去而正气复;二者,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即李时珍所谓“涌痰”之功;三者,乌梅亦能“去痰,’(陈藏器)、“止久嗽”(录自《本草纲目》卷29)。使以甘草,旨在调和药性,亦兼益肺和中之用。诸药相合,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2几部重要古代医著对二陈汤组方的影响2.1Ⅸ黄帝内经》、《金匮要略3》对二陈汤组方的影响 二陈汤的立法源于《内经》、《金匮要略》,如《张氏医通》云:“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其立法主旨与《内经》、《金匮要略》的渊流关系,有以下三方面:首先,二陈汤化痰和胃源于《内经》。((素问?9?9 六元正纪大论篇》日: “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鬲。”《素问?9?9 六元正纪大论篇》云:“湿淫所胜……民病饮积。”〔3j均说明了外界湿邪和体内湿浊是痰饮为患的主要原因。正如李中梓所言:“((内经))叙痰饮四条,皆因湿土为害。” 因而,痰饮之治必重在培土燥湿。《灵枢’牙F客》篇所载半夏汤,用治 “厥气客于五脏六腑”,阳气“不得入于阴”,“目不瞑”者,“饮以半夏 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方以秫米一升、半夏五合,长流水煎服。药仅二味,却具“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之功14】。张志聪言方中秫米、半夏二药合用“戊癸合而化火,火土化气”;吴鞠通言本方“能补阳明燥气之不及,而渗其饮”。从而开辟了化痰和胃,补泻兼施治疗大法之先端。张仲景治痰诸方也继承了半夏汤方意。统计《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和“痰饮咳嗽病篇”中用半夏者13首,常配伍甘草、小麦、粳米、人参、茯苓、生姜、大枣等固护中焦,补益脾胃之品,当是宗半夏汤组方之法。((局方》二陈汤中半夏合甘草、生姜以化痰和胃的配伍方法,与《内经》半夏汤中半夏、秫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之意同出一辙。其次,二陈汤化痰渗湿源于《金匮》。统观《内经》,仅略论“饮”、 “积饮”,而无“痰”之说。对“痰饮”病证的系统阐述,成于((伤寒论》和《金匮》。特别是《金匮》“痰饮-i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明确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5J,并分别设立了温化、攻逐、渗利、宣散治法以及四饮分治诸方。尤其是温燥中配伍甘淡,去湿以助化痰的治疗方法,丰富和发展了痰饮病治则。如《金匮))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座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5】。方中半夏与茯苓配伍,燥湿化痰与渗利水湿相合,共收湿化痰消之功,开创了“利小便”法在痰饮病中应用的先河。二陈汤宗仲景方意,延用半夏燥湿、生姜散湿、茯苓利湿,以便水湿去而痰饮自消,全然是《金匮》之法的再现。((时方歌括》称二陈汤中茯苓“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就是强调“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L;L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的配伍意义。最后,二陈汤化痰行滞始于《金匮))。((金匮》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主治梅核气。方以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配伍厚朴下气降满,苏叶芳香行气,开理智化痰之先河。以上用药配伍,成为后世理气降痰法的雏形。但是,化痰配伍理气的用药形式,在《金匮))中尚未成为仲景治痰的基本法则。半夏厚朴汤也只是作为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的各方而载于“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中,而未能作为祛痰剂列入“痰饮咳嗽”篇,说明它不是仲景治痰主方。而且,统观《内经》半夏汤及仲潦治痰湿诸方,均较少见有燥湿化痰配伍理气药者。如((伤寒论》、((金匮》用半夏73方,无一例半夏、橘皮配伍;而配伍其他理气药(如厚才r、枳实)者也只有11首,仅占15%。这大概与汉以前尚未形成“痰气相因”的理论有关。2.2Ⅸ本草经集注》、((备急千金要方》等对二陈汤组方的影响魏晋以来,尤其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本草经集注》、《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以下分别简称《千金))、“外台》)等代表医著,对痰饮病的认识有了较大发展。其中不少方剂中的配伍用药,对二陈汤产生形成了重要的影响。一是治痰方多有半夏、橘皮配伍。据《外台》所引《小品方》半夏汤、((集验方》大半夏汤和《删繁方》大半夏汤等治“留饮痰癖”、“痰水冷气”、“胃反不受食”的诸方中,半夏、橘皮、茯苓、甘草或生姜等药物,就曾出现于同一首方剂配伍之中〔6】。说明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半夏、橘皮、茯苓、甘草、生姜诸药已经开始成为祛痰和胃的配伍形式。《千金》中类似配伍则更加普遍,统计《千金?9?9 痰饮第六》篇用半夏方19首,较为集中地出现了半夏与橘皮并用的情况,其中“半橘苓草”、“半橘苓”配伍者6首,“半橘姜”、“半苓草”、“半苓姜”配伍者8训‘”。而《外台秘要》用治“上气”的半夏汤(半夏、茯苓、橘皮、白术、生姜、槟榔),则与后世的二陈汤相差无几。另外,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载半夏、橘皮用久置者,始有“陈”之说。由此可见,早在隋唐以前,即开始了“陈橘皮”的用法,有了半夏与橘皮或陈皮的固定配伍。同时,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或生姜等,也开始作为相对固定的“药组”,集中出现于调理脾胃、燥湿去痰等方剂之中,形成了((局方》二陈汤的原始雏形。二是治痰首倡理气化痰。对痰饮病机的认识,至隋唐方形成与“气” 相关的观点。隋-巢元方提出“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的新论点〔8】,开创了宣通气脉为先、以使水饮无所凝滞的治痰大法,并且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治法与方剂。张璐云: “((金匮》有四饮之名,《千金》有互饮之治,其法则一”,“((金匮》分隶而治,《千金》兼该而行。”由此可以认为:至《千金》而成痰饮统治之方,并形成祛痰药配伍理气药的组方用药规律。统计《千金.卷十八》用半夏治痰饮19方,其中配伍橘皮、枳实者达8首,与仲景方形成明显的对比。这一用药形式,正是隋唐医家“痰气相因”观点的体现。丁光迪评价巢元方痰由“气脉闭塞”时言:“后世常云‘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下’之说,也均源于此。”181因此,可以认为:对痰饮病发病机制的全面认识,是二陈汤组方以至成为“治痰总剂”的前提。综上所述,《内经》、《金匮》治痰方中所包含的化痰降逆、化痰和胃、化痰利湿、化痰行滞等组方法度,为后世确立痰证治则和宋人创制二陈汤提供了原始依据。魏晋隋唐时期,进一步确立了化痰理气法则、“陈”药用法和“二陈”配伍等。宋人总结前人治法与用药经验,尤其是发展了“气脉闭塞“而生痰的观点,明确提出了“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于胸隔,结而成痰”的思想。熔燥湿、理气、和胃、降逆等治痰法则,以及半夏与生姜、茯苓、陈皮、甘草等配伍经验于一炉,制《局方》二陈汤。3“治痰通用二陈”探讨一般中医文献及教科书对痰的分类,多由五脏结合外邪,而将痰病分为湿痰、热痰、寒痰、风痰。湿邪外袭,困遏脾阳,或脾胃内伤,影响水液运化水湿停蓄,聚而成泣痰。可见咳嗽痰白易于咯出,恶心纳呆,肢体困重,重着肿胀等。燥邪外袭或内伤及肺,影响肺之清肃,液郁为痰或阴虚肺燥,虚火灼滓为疹则为燥痰,症见以痰质稠粘,量少,或带血丝为特征,多伴有口干、鼻燥、痰难咳出等。外袭或内生之热邪,炼液为痰则为热痰。症见痰少,色黄,粘稠,不易咯出,伴见烦热,燥结等。阳虚不能温化水湿,水湿聚而为痰,则为寒痰,症见痰质清稀,色白,伴见恶寒肢冷,神倦纳呆。风邪犯肺,肺失清肃,津液不得布散,聚而为痰或脾湿生痰与肝风相互引动,则为风痰,前者称外风挟痰,症见咳痰,稀薄,色白,常伴恶寒发热,头痛;后者称内风挟痰,症见头晕、目眩,甚则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或神昏不语。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内至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变生多种疾病,故有“痰生百病”之说。如痰迷心窍则出现神昏、癫狂;痰阻中焦则心悸、眩晕;痰停于胃则恶心呕吐,‘痞闷不舒,肢体困倦;痰滞于肺,则喘咳咯痰;侵入肌肤筋脉则关节疼痛,皮肤麻木不仁,皮下肿块,瘰疬痰核或阴疽流注;痰阻经络则二t身不遂。所以说:“百病多由痰作崇”。 “治痰通用二陈”,一语出自清?9?9 汪昂《医方集解”除痰之剂‘91,另外,李用粹也说:“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此不宜”(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1)。陈念祖《时方歌括》卷下云:“此方为痰饮之通剂也”。遂使诸多学者将二陈汤称为“治痰之主方”。笔者认为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第一,汪氏对二陈汤的方解中,指出其主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并分析痰饮的病因病机,即“脾虚不能健运,则生痰饮。稠者为痰,稀者为饮,水湿为基本也。得火则结为痰,随气升降。在肺为咳,在胃为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也”。除叙述方药组成、方名释义及方解之外,提出了“治痰通用二陈”的总原则,详细列举了药物的加减应用。例如:“风痰加南星、自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等。最后收录了导痰汤 等12个由二陈汤化载或主治功效类似的方剂19〕。从这些加减变化及类方的功用主治来看,基本涵盖了湿痰、热痰、燥痰、风痰、寒痰等临床常见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是历代医家论痰治痰的经验总结,尽管痰之为病变证多端,表现不一,治痰之法繁多,然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善治痰者,治其生痰之源,即治痰当以调理中焦脾胃之法,对于痰饮,要以温药和之,因脾以温为健,而痰遇寒则聚,遇温则行,故有“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说。二陈汤及其加味方皆宗该旨,而为治痰之通剂。如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茯苓渗湿健脾,断生痰之源等。第二,朱丹溪曾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随气而顺”,气滞则湿阻,气滞则痰壅,故祛痰剂中每多配伍行气之品, 二陈汤中用陈皮醒脾燥湿理气,气顺则痰消。然而也有学者认为痰有寒.热、燥、湿、风之分,寒痰与湿痰或热痰与燥痰虽有相近之处,但寒湿与燥热却迥然有异,故治法、立方之旨理当有别。究二陈立方之意,乃以辛温而燥之半夏为君,取其温燥之性以燥化湿痰。君药者,方中之主,即所谓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者,其性味往往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全方的功用与主治。故一1l一此可得出以温燥之性较强的半夏为君,二陈汤主治湿痰,或谓治湿痰主方无可非议。然不应以此扩大为治一切痰证之主方,尤其以此方治燥痰则相悖,所谓“渴而喜饮水者,宜易之”(《医方考”卷2)。综上所述,对“治痰通用二陈”应灵活看待,所谓“通用”是指.Z-陈 汤的治痰法则“通用”和二陈汤加减之后“通用”,有的方剂甚至交君药之后才可“通用”(如治“燥痰”之方)但变更君药之后,还是否应看成是二陈汤加味,确实有待商榷。4二陈汤类方比较自局方载二陈汤以来,经后世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摸索,以本方为基础,创立了很多新方,形成了二陈汤类方,具代表性的就有12首之多。依其源流关系的先后分述如下: 二陈汤:(宋?9?9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女,一两半、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参苏饮:(宋-《和剂局方》)组成: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姜”扑前胡、茯苓、木香、枳壳(靛帅、桔梗、陈皮、炙甘草。 (原方无用量)导痰汤:(宋?9?9 《济生方》)组成:半夏四两(自m7攻)、天南星(炮+*皮)、橘红、枳实【女瓤.麸炒卜赤茯苓c*t,各一两、甘草五钱。‰ 芎辛导痰汤:(明?9?9 《证治准绳》)组成:川芎、细辛、南星、陈皮、茯苓各一钱半、半夏两钱、枳实(麸炒)、甘草各一钱。芩连二陈汤:(明-《外科正宗》)组成:黄芩、黄连、陈皮、茯苓、半夏、甘草、桔梗、连翘、牛蒡子、花粉各一钱、木香三分、夏枯草二钱、生姜三片。金水六君煎:(明?9?9 《景岳全净》)组成:当归两钱、熟地三~五钱、陈皮一钱半、茯苓两钱、半夏两钱、炙甘草一钱。二术二陈汤:(清?9?9 《张氏医通》)组成:苍术(土炒)、白术(土炒)、陈皮(+L-∈J)、半夏(瘴水泡7女,姜#)、茯苓各一钱、甘草九五分。枳朴二陈汤:(明?9?9 “症因脉治》)组成:枳实、厚朴、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 (原方无用量)防葛二陈汤:(清?9?9 《症因脉治》)组成:防风、干葛、半夏、陈皮、白茯苓、广皮、甘草。 (原方无用量)半夏白术天麻汤:(清《医学心悟》)组成:半夏一钱半、白术、天麻、陈皮、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c炙,、生姜2片、大枣3个、蔓荆子一钱。桔梗二陈汤:(清?9?9 《杂病源流犀烛》)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桔梗、枳壳、黑山栀、黄芩、 黄连。(原方无用量)消导二陈汤:(清?9?9 《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生枳壳一钱半、六和曲三钱、炒楂肉二钱、真川朴一钱、仙半夏二钱、广红皮一钱、焦苍术八分、童桑枝一两。就组成而言,诸方虽皆以橘红、半夏、白茯苓、甘草(原方有生姜,乌梅)为主组成,但其配伍药物各有其特点,归纳起来,约分七组:第一组重点配伍苏叶、防风、葛根等解表药,功兼疏散表邪,如参苏饮、防葛二陈汤;第二组重点配伍黄芩、黄连、连翘、栀子等清热泻火之品,兼可泻火解毒,如芩连二陈汤、桔梗二陈汤;第三组重点配伍白术、熟地、当归、益智仁等益气荞血药,功兼补益正气,如金水六君煎、二术二陈汤;第四组重点配伍枳实、厚朴、砂仁、丁香等理气之品,兼可调理气机,如枳+1”--陈汤;第五组重点配伍神曲、一11~麦芽、山楂等消导药,兼可消食导滞,如消导二陈汤;第六组重点配伍天麻、南星、竹茹等治风化痰药,兼可祛风化痰,如半夏白术天麻 汤、导痰汤、芎辛导痰汤。上述类方加减化裁,因证而异,灵活多变,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对掌握运用二陈汤,启发甚多。组成配伍不同,功效主治亦随之而异,且有发展。功效由原来单纯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发展到解表、清热、祛寒、理气、消食、扶正燥湿化痰等等。主治也由原来的单纯治疗湿痰之证,扩大到外有表证内有湿痰之头痛,寒热无汗,咳啾痰多色白,苔白润之表里同病;痰食交阻之嗳酸吞腐,痰多色白,泄泻;痰阻气道之呕吐;痰火蕴结之火喘;风痰上逆痰厥头痛;痰迷心窍之中风,舌强不语;正虚(阴血虚、脾胃气虚等)痰湿内盛之证等。然而,发展变化虽多,总离不开二陈汤的基本药物(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制方大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以及主因主证(脾不健运,湿聚为痰,气机阻滞)三个基本因素,涉及的病证也慧是伴随脾湿生痰而来的一些病证。此即二陈汤类方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就鉴别应用而言,二陈汤类方虽皆可燥湿化痰,治疗湿痰证,但相比之下,它们又同中有异,各具特点,分述如下:第一组方虽然重在化湿痰解表,治疗外有表邪,内有湿痰之证。但防葛二陈汤仅配防风、葛根,其方解表之力缓和,偏于祛风解表;参苏饮除配用解表药(苏叶、葛根)外,还增加了大补元气之人参及宣肺除痰、行气之桔梗、前胡、枳元、木香,故除化痰解表作用外,还具益气解表扶正作用,且理气宽胸作用也得到加强,对于元气素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滞,症见头痛发热,憎寒咳嗽,唾痰稠粘,胸膈满闷,脉弱无汗者,较为适宜。第二组方着重化痰清热,治疗湿痰夹火之证。其中桔梗二陈汤配有黄连、黄芩、焦栀子、桔梗、枳壳,功能清热泻火,燥湿化痰,理气宽胸,对于痰火内盛,肺失宣降三火喘,乍进乍退,食则减,已则发者,用之较当;芩连二陈汤除用芩、连、桔外,又增清热散结之牛蒡子、花粉、连翘、夏枯草及行气破滞之木香,功能清化痰热而散结, “4对于痰火凝聚之马刀,证见颈项瘰疬结核,外皮漫肿色红微热,或至缺盆高骨上下发肿,形长坚硬作痛者,用之较妥。第三组方重在扶正化痰,治正虚痰湿盛之证。其中二术二陈汤配用白术、苍术,具补脾益气化痰之功,宜于脾虚湿盛者;金水六君煎配用当归、熟地,具滋养肺肾、祛湿化痰之功,对于肺肾不是,或年迈阴虚所致湿痰内盛,咳嗽呕恶,喘逆多痰,形体瘦削,面容倦怠,咽干口燥,痰带成味者,用之为宜。第四组方重在理气化痰,治疗湿痰阻滞气机之证。其中枳朴二陈 汤配用枳实、厚朴,兼具行气消痞除满之功,其行气作用较上方为强,且略能下气消食,故对胃家有痰,气结脘腹胀痛较著,又兼食积者,用之较当。第五组方重在消食化痰,本组方皆配有山楂、神曲,皆可消食。然消导二陈汤还配有行气消痞之枳壳、厚朴及祛风通痹之苍术、桂枝,故宜于外有风寒湿,内有痰温交阻,升降失司之证。其症有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嗳酸吞腐,胸痞恶心,呕吐泻泄。第六组方重在祛风化痰,治疗风痰之证。其中导痰汤配伍枳实、南星,兼具祛风降逆之功,对于风痰上逆所致之痰厥最宜选用;芎辛导痰汤在导痰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其中芎辛导痰汤以枳壳易枳实,另加配川芎、细辛,对于痰厥而头痛较著者,用之较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有白术、天麻,具补脾燥湿、熄风化痰之功,是治风化痰之主方,宜于风痰所致的眩晕、头痛,兼见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滑数者。5古代名医运用二陈汤经验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治痰极力推崇二陈汤,认为它是“治痰要药”,以其为治痰之基本方,在具体用药上,则又针对痰的不同性质,病证的不同部位,并结合体质状况精心进行选择:“湿痰,苍、白术类;热痰,青黛、芩、连类;风痰,南星、白附类;老痰,海石、瓜蒌类;食积痰,神曲、麦芽类”。他又认为:“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竹沥、姜汁不可导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结在咽喉叫做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成药软坚之味”【lⅢ。清代名医李用粹,师法丹溪,深得其要,更擅长运用二陈汤,补先师之未备,而尽化裁之妙。其活用二陈汤之法,在《证治汇补))【llJ中随处可见,广泛应用于中风、伤凡、痰证、郁证、中寒、气证、饮证等多种病证。其一辨痰之属性。如风痰加南星、贝母、全蝎、白附子;湿痰加苍术、白术;火痰及酒积痰加黄芩、黄柏、黄连、山栀;食痰加山楂、麦芽、莱菔子;郁痰加香附、青皮等。其二辨痰之部位。如痰在肠胃,可下者,加枳实、大黄、芒硝之类;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四肢,非竹沥、姜汁不能行;痰在皮里膜外,亦必用此二味;痰在膈下,必加竹沥;痰入经络成结核者,用夏枯草、海藻、昆布等。其三辨病人体质。“肥人气滞必挟痰,以二陈汤加香附、枳壳(如理气降痰汤)燥以开之,甚者加苍术、白芥子”。“肥人多湿痰,宜二陈汤加苍术、香附;瘦人多湿炎,宜二陈汤加黄连、苍术”。其四,根据病机不同而灵活化裁。如治癫狂,“皆心神耗散,不能制其痰炎而然”。“狂由痰火胶固心胸,阳邪亢极”,“癫由心血不足”,狂主二陈汤加黄连、枳实、瓜蒌、胆星、黄芩等;癫亦主二陈汤加当归、生地、茯神、远志、枣仁、黄连、1旦星、天麻等“。又如治呃逆,” 主以二陈汤,平人气呃,加枳壳、莱菔子;食呃加山楂、麦芽;痰火加山栀、黄连;水气加猪苓、泽泻;胃虚加人参、白术;胃寒加丁香、炮姜”。其五,根据病势不同,因势利导,灵活化裁。如治伤食病,“食填上焦,二陈加桔梗芦吐之,吐后以二陈加香砂和之”。“初起自吐者,二陈加霍香、豆蔻、厚朴、砂仁;自泻者,二陈加白芍、木香、木通、神曲”。又如治霍乱病,“当引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吐泻未彻者,二陈汤加苍术、防风探吐,以提其气;如吐涌不止,二陈汤加木瓜、槟榔,以降其气”。同代张璐在《张氏医通》〔121卷16中,载有二术二陈 汤、祛风导痰汤、十味导痰汤、加味导痰汤等,亦属以二陈为核心加味而治脾虚痰盛,或风痰及湿热痰证之方。程国彭《医学心悟》Ⅲ1中所制之半夏白术天麻汤,是对诸前贤运用二陈汤加味治疗风痰经验的一次成功总结,使这成为治疗风痰的较具代表性方剂。而《医宗金鉴》〔141亦对二陈汤加减使用有所发挥,尤其是以其治疗痰湿兼有食积,或化热及小儿多种痰证之方,为后世诵赞,如枳桔二陈汤、加味 二陈汤、黄连二陈汤等等。清?9?9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u〕所载治痰诸方,多以二陈加减化裁。如治痰饮呕吐之茯苓半夏汤、治火喘之桔梗二陈汤、治痰郁之升发二陈汤、治痰涎口麻之止麻清疾饮、治风痰哮证之千缗导痰汤、治素有痰饮之茯苓汤等等。其中,对二陈运用尤具特色的是大半夏汤和白术汤。大半夏汤即以二陈汤去甘草之壅,乌梅之敛,用治晕车、晕船之呕吐。白术汤用二陈原方,加自术以增燥湿健脾之功,虽去乌梅,然用五味子以敛肺止咳,亦主治湿痰咳嗽之证。凡此二陈加减演化之种种,每示人以规矩,赐人以新意,确有深究细研之价值。6关于二陈汤中乌梅的作用 二陈汤原用法中有乌梅一个.可使半夏得乌梅则燥湿化痰而无伤气阴之忧,乌梅得半夏则收敛肺气而无碍祛邪之虑。但后世有人或虑其酸涩收敛,疑与湿痰不宜、与半夏抵触而常予舍弃;或因其属用法中的“药引子”而予忽略。如((医方集解》、((成方切用》、((医宗金鉴》等均未加载述,现今临床亦多不用。((方剂学》统编教材2版谓“近代用法,不用生姜、乌梅”,《简明中医词典》亦谓现代多不用等等。笔者认为组方之要,贵在配伍。二陈汤主治湿痰证,病在肺脾二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祛痰,使气顺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甘草调和诸药。如此,虽兼顾痰脾之主要矛盾,但痰咳则不离于肺。肺者“华盖”之脏,主宣发与肃降。故治肺诸方,每每注重适合肺性宣发肃降特点之配合遣药,如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 汤等。本方佐入少许乌梅,味酸性涩,《本草纲目求真》卷2云其“入肺则收”。方中之用,细析有五:一者,敛肺止咳,李时珍云其“止久嗽”;二者,与半夏、生姜辛散之品为伍,则散中有收,使散不伤正,收不敛邪,恰适肺之宣发肃降之性,即王好古所言:“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之意,即李时珍所谓“涌痰”之功;四者,陶弘景云其“去痰”,即乌梅本身兼有祛痰之功;五者,宴梅酸敛生津,可以其润性防半夏等过于辛燥,因肺者恶燥,且乌梅用量较少,不致助湿敛痰。故此,对二陈汤中佐入乌梅,理当予以足够重视,方能全面领悟原方配合之要旨。 二陈汤中乌梅的深刻含义,尚可从《局方))及宋代又一著名方书((圣济总录》中找到佐证。首先,((局方》用乌梅以增强化痰止咳作用。查《局方?9?9 卷四》中用乌梅方共5首,其中用量最大者达3两,除二陈汤外,其余4首均主治咳嗽痰喘。可见祛痰止咳方中加乌梅是《局方》的常见用药形式,如用治一切咳嗽的杏子汤方后云:“每服添乌梅一个煎服,其效尤验”。尤其是用治久咳不止者,常多加乌梅,或以乌梅配米壳等。同时,宋代化痰止咳方中常有应用乌梅的配伍形式。以宋代代表方书《圣济总录》〔161为例,其中“痰饮门》用治“痰癖胁痛”的五饮丸,用乌梅一两,与方中其它主药同量;“咳嗽门”用“治咳嗽”的百部丸,“治五藏诸咳”的前胡汤,方中半夏、白茯苓、甘草、乌梅、生姜并见,乌梅用至一两,另配伍前胡、麻黄、杏仁、五味子等,较好地体现了化痰止嗽、收散相合的功效特点,可与二陈汤互参。可见二陈汤方用乌梅敛肺而不敛痰、生津而不滋腻,善于止咳化痰,有增强全方功效的作用,不可随意舍弃。今人孙氏【17】曾就乌梅、生姜对二陈汤功效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证实六味二陈汤即二陈汤原方在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方面明显优于四味(即二陈汤去生姜、乌梅)二陈汤;在胃排空和肠蠕动作用方面优势不如前者,仅在低剂量时六味二陈汤作用才优于四味二陈汤。提示乌梅对二陈汤燥湿化痰(有形之痰)的影响较大,对二陈 汤理气和中作用也有影响,但可被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剂量的加大所掩盖。7“二陈”质疑 二陈汤的方名来源是由于方中君臣药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命名,正如((医方集解?9?9 除痰之剂》所云:“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 “橘皮用陈久者良”,“半夏陈久用之”为梁?9?9 陶弘景首先提出。陶氏的((本草经集注》08〕谓“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须陈久者良,其余须精新也。”唐?9?9 ((唐修本草》狼毒项下记载:“与麻黄、橘皮、产夏、吴茱萸、枳实为六陈也”。后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实用,逐将六陈编成歌诀。如李中梓的《雷公药性赋》谓:“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半夏、橘皮陈久者良是否正确?有何理论根据?纵观古今文献,大致有二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并非陈者良”。持此观点学者的依据为:(1)中药品质包括色、气、味、色,即药物的固有颜色,视而可见:气,即药气,嗅而可辨;味则尝而可知。无论何种中药,其色、气、味三者是决定该药品质优劣的主要标志,也是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中药存放过久,就要受到温度、湿度、阳光和空气的影响,不但固有的颜色改变,气味散失,药性减弱,而且污染机会增多,从而影响药物质量。(2)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挥发油为陈皮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含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药物的内在质量,陈皮所含的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的刺激作用,有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并可液分泌物增多,有助于消化,同时又能刺激呼吸道粘膜,分泌物增多,痰液稀释,故有祛痰作用。这与中医传统用其“理气健脾、燥湿祛痰”理论是完全吻合的。上述药物如果陈放过久,挥发油损失殆尽,其作用就无从谈起。另一种观点是“陈久者良”,依据如下:中药的治疗作用在于其气味,六陈药的气味都很强烈,有刺激性,较长时间的放置,则可缓和其药性,故古人从临床实践体会中提出六陈之说,以陈皮为例,陈皮所含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右旋柠檬烯,对消化道有缓和的刺激作用,同时又能刺激呼吸道粘膜,故有作用,但陈皮的作用不止于此,如((医林纂要》言:“陈皮上则泻肺邪,降逆气,中则燥脾湿,和中气,下则舒肝木,润肾命”。而这些则非挥发油的作用,研究证实,陈皮水煎剂中有肾上腺素样的成分存在,但较肾上腺素稳定,煮沸时不被破坏,而陈皮挥发油在煮沸中几乎逸散掉了,可见陈皮煎剂的有效成分是水溶性的,非挥发性的耐热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陈皮隔年后挥发油含量大为减少,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大大增加。清代名医张寿颐说:“新会皮,橘皮也,以陈年者之气稍和为佳,故曰陈皮”。可见,陈皮还是陈用为好。又有报道称:有一单方,是用陈皮炖冰糖止咳,专治感冒后或支气管炎的痰多咳嗽。
二陈汤应用《苍生司命》系明代中叶著名医家虞抟所著,为一部简明实用的中医人门书。该书善于发挥治痰摹础方二陈汤治疗内科杂病及女科病,一般加味内服,偶施探吐,辨析寒热虚实,善用补泻温凉,擅长急症,亦疗慢病,圆机活法,匠心独运。兹浅析如下。l 二陈汤的组成、药性、禁忌、药■、基本作用、药物加减及服法 二陈汤由陈皮、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半夏二分.姜三片组成,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少一味乌梅,以彰显化痰作用为目的。虞抟言及药性、禁忌日:“陈皮甘温,顺气宽膈.和胃全施,消痰去白,陈皮治高,愈高愈妙;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补脾元,赤通水道,阴虚者勿用;甘草味甘,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解百药毒,中满者勿用;半夏味辛,健脾燥湿,痰厥头疼,吐呕必备,血家、汗家、渴家禁用;生姜性温,能通神明,痰嗽呕吐,开胃极灵。药量均较轻,轻町去实”。本方基本作用为“理一身之气,疗一身之痰”,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可根据病位、病势加减:欲下行加引下药防己、黄柏、木通;欲上行加引上药柴胡、升麻、防风。常规服法为“水煎,温服”。2 二陈汤加昧.杂病治痰中风:真中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但肢不能举,口不能言,此邪中于经,宜二陈汤加清热养血药;类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涎多不语为痰证,治宜二陈汤。半身不遂中右属痰与气虚,宜二陈合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湿证:由脾气虚弱,湿从内生所致,宜二陈汤加羌活、苍术、酒芩、木通散风行湿。郁证:气郁,其状胸满胁痛,脉沉而涩,治用二陈汤加香附、JIl芎、苍术。痰郁,动则喘,寸口脉沉而滑,治用二陈汤加浮海石、胆南星、香附、瓜蒌。火郁,目瞀,小便赤涩.脉沉而数,治用二陈汤加栀子、青黛、苍术、川芎、香附。食郁,嗳酸,胸满腹胀不能食,左手脉和平,右手脉紧盛,治用二陈汤加香附、苍术、山楂、神曲。痰证:二陈汤 治湿痰;风痰涌盛,用二陈汤加且H南星(炒)、枳壳各一钱,即导痰汤。咳嗽:感寒则嗽者,膈上有痰,宜二陈汤加枳壳、黄芩、桔梗、苍术、麻黄、木通、生姜;湿痰嗽者.嗽动便有痰声,痰出嗽止,治用二陈汤加胆南星、贝母、竹沥、浮海石、海蛤粉、青黛、瓜蒌仁;阴虚嗽者,其气自下而上,加重于夜间,治宜四物合二陈汤顺而下之,加炒栀子、炒黄柏尤佳。哮喘:风痰卜逆作喘者,喘动便有痰声.脉多浮滑,治先降气,气降则痰自清,宜二陈汤加痰药。有火炎上而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复发,脉洪数疾,此胃湖南省望城县人民医院(望城410200)?9?9 医籍研习?9?9 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宜二陈汤加黄芩、黄连、栀子。疟证:痰疟者,发时便见痰声,或咳嗽,或涌喘,治宜二陈汤、四兽饮加黄芩、柴胡、贝母、紫苏子等药。霍乱:痰裹食者,治宜二陈汤下保和丸。泄泻:痰泻化宜用二陈汤。呕吐:胃热吐者由于火气上炎,得食即吐,脉数或紧,口苦舌干,烦躁,宜用二陈汤加姜炒黄芩、炒 黄连;胃寒吐者,脉弦而迟,逆冷不食,大小便自利,宜用二陈汤 加丁香、砂仁、生姜;痰气吐者,清痰留饮郁滞上中二焦,宜用二陈汤加竹沥、姜汁、枳实。胃中有热,膈上有痰,令人呕吐,用二陈 汤加等量黄连、生姜。膈噎:痰者,寸关脉必沉而滑或伏而大,二陈汤加竹沥、姜汁。吐酸:宗丹溪二陈汤,加栀子、姜炒黄连、苍白术之类,亦少加吴茱萸引经。嘈杂:由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黄连 栀子汤,或二陈汤加薏苡仁、白芍、黄连、栀子、莱服子、山楂、砂仁。暖气:治痰火宜二陈汤加白术及炒芩、连、栀、贝,少加槟榔、莱服子、枳实、厚朴、木香以降气。痞满:饮食壅塞胸中而作痞者,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二陈汤加神曲、山楂、麦芽;有湿热太甚,土来心下而痞者,三黄泻心汤加黄芩、黄连、瓜蒌、二陈。痞块:痰宜二陈汤加瓦楞子。眩晕:火动其痰者,二陈汤加黄芩、羌活、苍术;夹气虚者治痰为主,可酌用二陈汤加补气降火药;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二陈汤加味而兼补气之剂。头痛:凡治头痛,通用二陈汤。胃脘痛:虚痛,以物柱按痛处则痛止,宜理中汤、二陈汤加和血药。实痛,因气怒、饮食卒痛,便闭心胸高起,手不可按,用二陈汤加行气消食药。虫痛者,面上有白斑、唇红、能食,时作时止,用二陈汤加苦楝根煎服。腹痛:湿痰痛者,凡二便不利,脉滑,以痰因气滞而聚,阻碍道路,气不得宣通而痛,治宜导痰开郁,用二陈汤。腰痛:痰积者,脉伏滑,宜开导之,二陈汤 加苍术、南星、竹沥、杜仲。诸气:气在胸臆,为痞满、刺痛、伏梁等,用二陈汤加黄连、枳实、桔梗、瓜蒌仁、木香;气在下焦,为七疝等,二陈汤加桃仁、山楂、橘核、茴香、川楝子、荔枝核;气在两胁,攻筑作痛,二陈汤加青皮、白芍、柴胡、龙胆草;气在中焦,为痞满胀急,二陈汤加木香、槟榔、厚朴、枳壳。痛风:痰宜二陈汤加胆南星、酒芩、竹沥。治臂痛,二陈汤加黄芩、羌活、威灵仙,入姜煎。痿证:湿痰二陈汤加二术、片芩、胆南星、酒柏、竹沥或苍白术。死血者,有食积妨碍升降.宜四物合二陈汤加桃仁、红花、黄柏、神曲。麻木:湿痰用二陈汤加胆南星、苍白术。惊悸:有痰迷心窍者,有痰因火动,时作时止者,治之当用温胆汤、二陈汤加黄连、生地黄、归身、茯神、远志、酸枣仁等药,仍当随证加减。赤白浊:痰用二陈汤加苍白术、黄柏、海蛤粉。又白浊用二陈汤加苍白术、海蛤粉,赤加白芍。万方数据 ±垦中医急症2009年12月第18卷第12期 JETcM.Dec.2009.v01.18,No.123先后配合.妙用祛痰咳嗽:痰因火动,逆上作嗽,先用芩连等治火,后用二陈汤加胆南星、贝母、竹沥、浮海石、海蛤粉、青黛、瓜蒌仁等。痞满:凡痞块在皮里膜外,须用补气药,及香附开之,兼二陈汤,先须断厚味为要。胃脘痛:治痰用芒硝,水调服或用搽面粉生炒各半,依人虚实用一二钱;汤用二陈汤加枳实、黄芩、栀子、木香少许。厥证:痰厥卒中昏倒,不省人事,急灌苏合香丸、滚痰丸或用吐法,随服二陈汤加胆南星、僵蚕、白附子、竹沥开痰顺气药。痫病:未发时,即行吐法,涌尽痰涎,随服二陈汤加黄连、胆南星、瓜萎仁,寻火寻痰分多少而治。4 下病上取,提气涌痰淋秘:有痰者,痰热隔滞中焦,阻塞升降,气不运行,以致淋涩不通,治宜二陈汤探吐提气,下病上取。?9?9 2037?9?9 5 调经止带,平呕化痰调经:月经过期色淡,属血虚夹痰。二陈汤加川芎、当归或再加白芍、香附、阿胶。有经行带下赤白者,属湿热,宜四物合二陈、二妙散。带下:白属气分,自大肠来,湿痰居多,治宜二陈汤加胆南星、川芎、香附、薏苡仁、瓦楞子、海浮石、海蛤粉、苍白术、滑石。肥人多痰,用药与上仿。妊娠恶阻:因血阻痰亦阻,故恶心.饮食不进,多从痰治,二陈汤、小半夏茯苓汤加黄芩、藿香、苍术、白术;妊娠月数多者,去半夏用贝母。虞抟I临证以痰阻气滞基本病机为依据,应用二陈汤治病旁及《苍生司命》所列68种病证中的32种,异病同治,知常达变,便于初涉医道者学习和效仿,虽显平淡,然正如晚清费伯雄所言“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收稿日期2009—04—20)(上接第1962页)表2 两组胸部X片变化比较凡(%)CAP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甚高。本病属中医学“风温肺热病”、“咳嗽”、“喘证”等范畴,为感受风热毒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四季皆可发生,而以冬、春两季多发。《温热论》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为娇脏清虚之地,易受外邪侵袭,火热之邪外受,内闭于肺;肺为水之上源,肺失宣肃,津液不能输布,凝而为痰,热与痰相搏结于肺。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咯黄稠痰、胸痛、喘息,甚者咯血、神昏、抽搐等。CAP感染病原体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非典型病原体等为多见。但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疗效欠佳。药理实验表明,痰热清注射液对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病死率,降低内毒素致热家兔和酵母致热大鼠体温,抑制硝酸士的宁和戊四唑致小鼠惊厥,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延长氨水引咳小鼠和二氧化硫引咳小鼠的咳嗽潜伏期,抑制大鼠肉芽肿形成和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临床观察也证实,其退热祛痰、抗炎、抗病毒疗效显著,用于无名热、顽固性高热疗效显著,可广泛适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等疾病,临床使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J。痰热清注射液组方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和连翘组成,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抑菌、抗病毒、解热、镇惊、祛痰、镇咳、抗炎等作用。该方以黄芩为君,其味苦性寒,归肺、胃、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熊胆粉、山羊角为臣药,其中熊胆粉味苦性寒,人心、肺、大肠经。药理实验表明熊胆具有解惊、解毒、抑菌、镇咳、祛痰、平喘等作用。山羊角味苦咸性寒,归肝、心经,具有平肝息风、清热解毒 的作用。熊胆粉与山羊角共为臣药,加强了本方清热解毒、化痰之功效。金银花为佐药,味甘性寒,归肺、胃、心经,辅佐君药宣散肺经毒热。连翘味苦性微寒,归心、小肠经,轻清而上浮可以引诸药上行,使之上焦得清下焦得利,故为使药。诸药合用,以奏清散肺热、化痰解毒、凉血功效,因而用于CAP痰热阻肺证疗效显著。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运用清热化痰中药治疗CAP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运用清热化痰类方剂较单纯西医治疗更有优势,清热化痰已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AP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陈汤出自宋代陈师文所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由唐代《千金方》温胆汤蜕变而来,方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组成,即温胆汤去竹茹、枳实、大枣。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名之。原书载其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本方既是治疗痰湿的主要方剂,又是调理中焦之圣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中医认为,痰之本为湿,湿聚而停留则为水,湿不能气化则为饮,饮似痰而稀,可因气化不利而停滞,湿受气火之灼,可被煎灼变稠而为痰。所以前人说“稀者为饮,稠者为痰,水湿为其本也。”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变证百出,如痰在肺则咳嗽,在胃则呕逆,在头则眩晕,在心则悸怔,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在四肢则肢节沉痛而类似痛风证,等等。
凡因痰引起的多种疾病,用本方加减,均有一定的效果。
第二节二陈汤的组成及用法
1.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陈皮)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2.用法
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3.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4.传统应用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5.现代应用
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胃炎,梅尼埃病,妊娠恶阻,神经性呕吐,甲状腺肿,闭经,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等。
6.加减运用
本方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各种痰证,《医方集解》曾说:“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片、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神曲;老痰加枳实、海浮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亦可根据临床不同症状加减。如咳声重浊,痰多气喘因痰阻气逆所为者,加厚朴、杏仁;痰色转黄时,需以寒凉之品葶苈子易白芥子;阳虚阴盛,湿从寒化,脾失健运,症见久咳气喘,胸胁满闷加桂枝、白术;寒饮内停,症见咳逆倚息不得卧,咳嗽痰稀,喜唾,舌苔白滑,脉弦迟,加细辛、干姜、五味子;若痰热内郁或胆虚痰热上扰,症见虚烦不眠、胸闷、咳嗽、口苦、惊悸、呕涎等,宜加竹茹、枳实;若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胸胁胀满,喘急痰嗽,涕唾黏稠,头目眩晕,甚则发生痰厥,舌苔黄腻,脉滑,宜加天南星、枳实;若因痰热互结于肺出现咳嗽痰黄,黏稠难咯,舌质红,脉弦滑数等痰热壅肺证时,宜加人瓜萎、黄芩、天南星、枳实、杏仁等;若因肺肾阴虚或阴血不足,脾湿生痰或水泛为痰,痰带咸味,咳嗽气急,喘逆多痰,宜加当归、熟地黄,等等。总之,临床应用,当灵活掌握。
7.方解
本方为治一切痰湿之基础方。主治痰湿所致之咳嗽痰多、恶心呕逆、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头眩心悸、舌苔厚腻、脉滑等症。痰湿之症,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湿浊内盛,阻碍清阳,令胃气失和,而见头眩心悸,恶心呕吐。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方中以半夏为君药,其辛温而燥之性,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其用有三:一者辛燥而蠲湿痰;二者降逆以止呕恶;三者散结以消痞满。痰之生,因水湿之不运;液之聚,因气机之不顺。遂以陈皮为臣
药,辛苦而温,燥湿祛痰,并善理气健脾,使气顺痰消,脾运得健,痰湿得除。其与半夏相配,共祛湿痰,调畅气机,使胃气得和,清阳得升,眩悸得止。湿痰之生,多缘于中州失运,故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其与陈皮相伍,则脾湿得化,脾气得畅,运化有权,共杜生痰之源,而助君药祛痰之功。煎加生姜者,以其降逆化饮,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陈皮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其意有三:一者,其性味酸涩“人肺则收”(录自《本草纲目求真》卷2),以敛肺气,与半夏、生姜为伍,寓收于散,相反相成,使痰祛而正不伤,邪气去而正气复;二者,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即李时珍所谓“涌痰”之功;三者,乌梅亦“去痰”(陈藏器)、“止久嗽”(录自《本草纲目》卷29)。以甘草为使药,既助茯苓健脾和中,使脾脏健运则湿化痰消,又调和诸药而兼润肺。药仅4味,配伍严谨,标本兼顾,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为化湿祛痰的通用方剂。
第二章 历代医家对二陈汤的认识
明·吴昆:湿痰者,痰之原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黏,稀则日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日湿痰也。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又曰:有痰而渴,半夏非宜,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贝母、瓜萎之润。余曰:尤有诀焉,渴而喜饮水者,宜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故见口渴,所谓湿极而兼胜己之化,实非真象也,唯明者知之。气弱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医方考》)
清·李中梓:肥人多湿,湿夹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成无己曰: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日辛以润之是也。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或日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湿热生痰,故朱震亨主之加枳实、砂仁,名枳实二陈汤,其性较急也。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宜。(《古今名医方论》卷1)
清·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医方集解》)
清·王子接:二陈汤,古之祖方也。汪切庵谓其专走脾胃二经,豁痰去湿。余细绎之,其功在利三焦之窍,通经隧之壅,而痰饮自化,非劫痰也。观《内经》有“饮”字而无“痰”字,两汉以前谓之淡饮,至仲景始分痰饮,义可知矣。因其通利无形之气,古人警戒橘皮、半夏必以陈者为良,恐燥散之性,能伤正气耳,故汤即以“二陈”名。若云劫痰,正当以大辛大散开辟浊阴,何反惧其太过耶?再使以甘草缓而行之,益见其不欲伤气之意。(《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陈念祖:此方为痰饮之通剂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古圣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究古训,以半夏为祛痰之专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矾,致降逆之品反为涌吐,堪发一叹!以此方为三阳解表之剂,服之留邪生热,至死不悟。余于真方桂枝汤下已详言之,兹不复赘。(《时方歌括》)
清·费伯雄:痰之为病最烈,痰之为病亦最多。积湿与郁火二者为生痰之大源。其余或因风,或因寒,或因气,或因食,变怪百出,随感而生,难可枚举。治痰大法,湿则宜燥,火则宜清,风则宜散,寒则宜温,气则宜顺,食则宜消。二陈汤为治痰之主药,以其有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学者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矣。(《医方考》)
清·张秉成:夫痰之为病,先当辨其燥、湿两途。燥痰者,由于火灼肺金,津液被灼为痰,其咳则痰少而难出,治之宜用润降清金;湿痰者,由于湿困脾阳,水饮积而成痰,其嗽则痰多而易出,治之又当燥湿崇土,如此方者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治湿痰之本药,故以为君。痰因气滞,故以陈皮理气而行滞;痰因湿生,用茯苓渗湿导下,二物为臣。湿痰之生,由于脾不和,故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成方便读》)
清’张石顽:按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张氏医通》)
清‘唐容川:此方为去除痰饮之通剂。痰之本为水,茯苓治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去痰专品,不知半夏非不去痰,而辛滑之气最甚,究属降气之主,故用药,不可失其真面也。(《血证论》)
近代医学家谢观:此方以半夏和胃,陈皮理气,茯苓佐半夏以燥湿,甘草佐陈皮调和之,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上下左右,无所不宜,洵理脾胃、治湿痰之妙剂。然只能治实痰之标,不能治虚痰之本。吐血、消渴、妊娠忌用。(《中国医学大辞典》)
第三章 二陈汤的衍化方
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二陈汤以来,经后世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摸索,以本方为基础,创立了很多新方,形成了二陈汤类方,具代表性的就有12首之多。依其源流关系的先后分述如下:
二陈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参苏饮(宋·《和剂局方》):二陈汤加人参、紫苏、大枣、桔梗、葛根、前胡、枳壳、木香。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畏寒发热,头痛鼻塞,恶心呕吐,胸闷咳嗽,咳痰不爽,舌苔白滑,脉弱。
苏子降气汤(宋·《和剂局方》):二陈汤减茯苓,加炒苏子、姜厚朴、肉桂、前胡、当归。主治痰涎壅盛,咳嗽短气,胸膈满闷,咽喉不利等症。
藿香正气散(宋·《和剂局方》):二陈汤加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炒白术、姜厚朴、桔梗。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湿滞,寒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症。
涤痰汤(宋·《济生方》):二陈汤加枳实、南星、竹茹、大枣、人参、菖蒲。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失语。
导痰汤(宋·《济生方》):二陈汤加南星、枳实。主治痰厥、眩晕,胸胁胀满,吐逆喘嗽,食欲不振等。
不换金正气散(宋·《和剂局方》):半夏、橘红、炒甘草、生姜、大枣、藿香、姜厚朴、苍术。主治伤寒,瘴疫,霍乱吐泻及胃肠炎等。
丁香柿蒂散(宋·《济生方》):二陈汤配伍丁香、柿蒂、高良姜、。人参。主治胃寒呃逆。
七气汤(宋·《三因方》):二陈汤减甘草,加厚朴、紫苏、桂心、白芍、人参。主治头昏咳嗽,胸腹冷痛,肠鸣泄泻。
竹茹汤(宋·《本事方》):二陈汤减茯苓,加竹茹、山栀、大枣、枇杷叶。主治胃热呕吐。
半夏白术天麻汤(金·《脾胃论》):二陈汤加苍白术、天麻、黄柏、干姜、黄芪、人参、泽泻、神曲、麦芽。功用补脾化痰,祛风燥湿。主治太阴痰厥,头痛眩晕,虚风内作。
顺气消食化痰丸(元·《瑞竹堂经验方》):由制半夏、橘红、胆南星、青皮、莱菔子、炒苏子、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葛根、杏仁、制香附、姜汁组成。功能化痰,顺气,消食。主治咳嗽痰多,胸膈痞闷,纳谷减退者。
加味二陈汤(元·《丹溪心法》):二陈汤去乌梅,加砂仁、丁香组成。功能化痰理气,降逆止呕。主治停痰结气而呕。
保和丸(元·《丹溪心法》):二陈汤减甘草,加连翘、山楂、莱菔子。主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腹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食疟下痢,脉滑,舌苔厚腻而黄。用于消化不良。
大安丸(元·《丹溪心法》):保和丸加白术。宜于小儿消化不良。
枳砂二陈汤(元·《丹溪心法》):二陈汤加枳实、砂仁。东南方人多湿热生痰,朱丹溪倡用此方治之。
开郁二陈汤(明·《万氏女科》):二陈汤去乌梅,加苍术、香附、川芎、青皮、莪术、槟榔、木香组成。功能行气解郁,燥湿化痰。主治肝郁气滞、痰湿内阻的经闭。
清郁二陈汤(明·《万病回春》):二陈汤去乌梅,加苍术、川芎、香附、神曲、白芍、枳壳、黄连、栀子组成。功能清热化痰,理气和胃。主治膈有痰热,吞酸嘈杂,脉数而洪。
六安煎(明·《景岳全书》):二陈汤去乌梅,加杏仁、白芥子组成。功能燥湿化痰,降气平喘。主治风寒咳嗽,痰滞气逆等症。
二母二陈汤(明·《症因脉治》):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知母、贝母组成。功能清热润燥,化痰止咳。主治燥咳发热唇焦,烦渴引饮,喘咳短息,时作时止,吐咳难出。
二陈平胃散(明·《症因脉治》):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苍术、厚朴组成。功能燥湿运脾,化痰止咳。主治食积咳嗽,脉沉滑,胸闷;小便不利,泄泻不止,水谷不分,腹中漉漉有声,胃有痰饮者。
二陈四七汤(明·《症因脉治》):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苏梗、厚朴组成。功能理气化痰。主治气结痰凝,腹痛,痛应背心。
清气化痰丸(明·《医方考》):二陈汤去甘草,加黄芩、瓜蒌、枳实、杏仁、胆南星。主治痰热内结,咳痰黄稠,甚则气急,呕恶,胸膈痞满,或发热,或惊悸失眠,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金水六君煎(明·《景岳全书》):二陈汤加当归、熟地黄。功用滋养肺肾,祛痰化湿。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壅盛,咳喘呕恶。
竹沥达痰丸(明·《古今医鉴》):二陈汤方用生姜汁,加人参、竹沥、大黄、黄芩、礞石、沉香。主治正气虚损,实热老痰。
橘半枳术丸(明·《医学入门》):橘皮、半夏、麸炒枳壳、白术。主治脾虚停痰,饮食不消,气滞痞闷。
补气运脾汤(明·《医学统旨》):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妙仁、大枣。主治噎膈,气阳虚惫。
香砂二陈汤(明·《症因脉治》):二陈汤加藿香、砂仁。功用醒脾行气,燥湿化痰。可用于夏季感冒夹湿和支气管炎等。
芩连二陈汤(明·《外科正宗》):黄芩、黄连、陈皮、茯苓、半苎、甘草、桔梗、连翘、牛蒡子、花粉各一钱,木香三分,夏枯草二钱,生姜三片。
二术二陈汤(清·《张氏医通》):二陈汤加白术、苍术组成。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主治脾虚痰盛不运。
黄连二陈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去乌梅,加黄连组成。功能清热化痰,和胃止呕。主治小儿胎前受热,面黄赤,手足温,口吐黄涎酸黏者。
化坚二陈丸(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僵蚕、黄连、荷叶组成。功能化痰散结。主治眼疱及周身痰核。
桔梗二陈汤(清·《杂病源流犀烛》):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桔梗、枳壳、焦栀子、黄芩、黄连组成。功能化痰清火。主治火喘,乍进乍退,食则减,已则发。
和胃二陈煎(清·《类证治裁》):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炮姜、砂仁、大枣组成。功能温中和胃,燥湿化痰。主治伤饮恶饮,伤食恶食,呕而腹满,胃寒生痰,及气滞嗳气者。
芩连二陈汤(清·《重订通俗伤寒论》):由黄芩、竹茹、半夏、陈皮、枳实、赤茯苓、碧玉散、黄连、生姜汁、淡竹沥组成。功能清肝和胃,化痰泄饮。主治发热有汗不解,肝胃不和,痰涎壅滞,或呕黏涎,或呕酸汁,或吐苦水,或饥不欲食,食即胃脘不舒,甚则胀痛,或嘈杂心烦。
香砂二陈汤(清·《重订通俗伤寒论》):二陈汤去生姜、乌梅,加檀香、砂仁组成。功能温中和胃化饮。主治胃有停饮,或伤冷食,胸痞脘痛,呕吐黄水。
麻菊二陈汤(清·《重订通俗伤寒论》):由天麻、菊花、钩藤、茯神木、川芎、姜半夏、陈皮、清炙草组成。功能息风化痰。主治痰晕,风痰上扰,头晕目眩,见物飞动,猝然晕倒者。
杏苏散(清·《温病条辨》):二陈汤加杏仁、苏叶、前胡、桔梗、枳壳、大枣。主治外感凉燥,头痛恶寒,鼻塞咽干,咳嗽痰稀,脉弦,无汗。
加味二陈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主治舌下痰包。
加味二陈汤(清·《沈氏尊生书》):二陈汤加苍术、羌活、黄芩,治疗湿阻、湿疟。另有一方为二陈汤加当归、枳实、桔梗、杏仁、高良姜、缩砂仁、木香、肉桂,治疗痰饮咳嗽。
温中补脾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干姜、附子、肉桂、白芍、砂仁、丁香。主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呕吐吞酸,纳呆便溏,神疲乏力等症。
二陈平胃散(清·《沈氏尊生书》):二陈汤加苍术、厚朴、山楂、神曲、砂仁、草果、枳实。主治宿食不消,脘腹胀痛,呕恶苔腻。
苍附导痰丸(清·《叶天士女科》):导痰汤加苍术、香附。主治胸闷咳嗽,食欲不振,肥胖症,不孕症,带下病,瘕积聚等。
加味导痰汤(清·《张氏医通》):导痰汤加人参、白术、黄芩、黄连、瓜蒌霜、桔梗、竹沥。主治湿热痰饮及眩晕。
蒿芩清胆汤(清·《重订通俗伤寒论》):青蒿、黄芩、仙半夏、陈皮、赤茯苓、竹茹、生枳壳、碧玉散。主治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或干呕泛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清心涤痰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麦冬、黄连、菖蒲、南星、竹茹、枳实、酸枣仁。主治慢惊风,虚中夹热,身热口渴,气粗,烦躁,痰涎上泛。
和中丸(清·《医学心悟》):二陈汤减甘草,加枳实、白术、神曲、麦芽、扁豆、山楂、香附、砂仁、丹参、五谷虫炭、荷叶。主治腹内包块或兼寒热、纳差神疲。
竹茹汤(清·《大生要旨》):二陈汤减甘草,加苏梗、藿香、黄芩、枳壳、炒白芍、竹茹。主治忧郁,呃逆,呕吐。
通气散坚丸(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桔梗、川芎、当归、天花粉、黄芩、枳实、胆南星、贝母、海藻、香附、石菖蒲。主治气瘿。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功能亢进。
温中补脾汤(清·《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十姜、附子、肉桂、白芍、砂仁、丁香。主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呕吐吞酸,纳呆便溏,神疲乏力等症。
香砂六君子汤(清·《名医方论》):二陈汤加木香、砂仁。主治胃气不和,脘痛呕恶。
半夏白术天麻汤(清·《医学心悟》):二陈汤加白术、天麻。主治痰饮上逆,眩晕头痛。
……
【处方】丁香30克 半夏橘红各150克茯苓90克 炙甘草4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乌梅1个,煎至13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治痞疾,加草豆蔻45克,面裹烧熟用。
【摘录】《医学发明》卷六
页首
【处方】橘红(去白)1钱,半夏(制)1钱半,白茯苓(去皮)1钱,贝母1钱半,枳实(炒)1钱,白术(去芦)1钱2分,连翘5分,黄芩(酒炒)1钱,防风(去芦)5分,天花粉7分,香附(童便炒)1钱,甘草3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痰火气逆。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三
页首
【处方】苍术1钱半,半夏1钱,南星1钱,白术1钱,酒芩(炒)1钱,香附1钱,陈皮半钱,茯苓半钱,威灵仙3钱,甘草少许(一方加羌活1钱)。
【功能主治】上焦湿热痰横行经络,手臂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加生姜2-3片,水煎服。
【摘录】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保命歌括》卷十五
页首
【处方】橘红(以盐水浸,焙)1钱2分,枳实1钱,黄芩(炒)1钱,白术9分,贝母(炒)9分,香附9分,白茯苓7分,天花粉(盐水炒)7分,防风5分,连翘5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老痰、燥痰、热痰。
【用法用量】上作1贴。水煎服。
【摘录】《东医宝鉴·内景篇》卷二引《必用》
页首
【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麦门冬、竹茹、炒黄连、炒山栀、人参白术当归、辰砂、乌梅、竹沥。
【功能主治】痰因火动,心苦时跳时止。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调辰砂末服。
【摘录】《医部全录》卷三二○
页首
【处方】陈皮1钱,苍术8分,茯苓1钱,甘草2分,白术4分,枳壳7分,枳实3分,桔梗5钱,紫苏3分,薄荷2钱,香附7分,菖蒲1钱,荆芥6分,木通4分,川芎1钱,麦门冬5分。
【功能主治】痰、火、气。
【用法用量】用水2盏,加生姜3片,煎至8分服。
【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
页首
【处方】陈皮(去白)、半夏(洗)、白茯苓、附子(童便浸)、木香、川芎、小茴(炒)各等分,甘草减半。
【功能主治】小儿气疝,性急多哭,卵肿痛连小腹。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录】《育婴秘诀》
页首
【处方】陈皮(去白)、半夏(洗泡7次)、白茯苓甘草(炙)、枳实(麸炒)、橘核、栀子(炒)、山楂各等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七疝。
【用法用量】水煎,入生姜汁,热辣饮之。
瘀血作痛,加玄胡索、桃仁泥;气作痛,加木香、茴香、楝实等;六脉沉细,手足厥冷,加附子、干姜肉桂;睾丸痛甚,加荔枝核、乳香、没药,均为细末,调入本方煎内,或另用顺流水调服;木肾肿大如升斗,去甘草,加海藻、昆布、荔枝核、茴香、川楝,均为末,顺流水调服,或作丸子。
【摘录】《济阳纲目》卷七十六引朱丹溪方
页首
【处方】陈皮2钱,半夏(姜炒)2钱,白茯苓(去皮)3钱,甘草8分,人参2钱,白术1钱5分,竹茹2钱,砂仁8分,山栀3钱,麦冬(去心)1钱。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呕哕痰涎。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徐徐温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三
页首
【处方】陈皮(去白)1钱,半夏1钱,白茯苓1钱,苍术(泔浸,炒)1钱,白术1钱,猪苓1钱,泽泻1钱,山栀子(炒)1钱,麦门冬(去心)1钱,黄芩(炒)1钱。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水肿。
【用法用量】水煎服。
腹胀,加厚朴;泻,加肉豆蔻诃子;喘急,加桑白皮、杏仁;气壅,加香附;食积,加山楂、麦芽;阳水便秘,加甘遂少许;阴水气弱,加人参;风肿,加羌活、防风白芷;夏月,加香薷;寒月,加姜、桂;气肿,加萝卜子、枳壳;血肿,加当归、芍药;痰,加贝母;上肿,加紫苏;下肿,加防己、木瓜;阴囊肿,加小茴香、木香;外肾如石,引胁痛,加巴戟;又太阳肿证,加藁本、赤小豆;少阳,加芫花雄黄、木通;阳明,加茯苓、椒目;太阴,加甘遂、葶苈;少阴,加泽泻连翘、巴戟;厥阴,加大戟、吴茱萸。
【摘录】《济阳纲目》卷三十八
页首
【处方】枯芩2钱,川连1钱,橘红1钱,川贝1钱,茯苓1钱,桑皮1钱,前胡7分,枳壳8分,甘草5分,瓜蒌1钱。
【功能主治】妊娠子嗽痰喘,因火乘肺金者。
【摘录】《胎产秘书》卷上
页首
【处方】陈皮、半夏(制)、山楂肉、枳壳柴胡、神曲(炒)、木香。
【功能主治】小儿伤食吐,或伤乳吐,或腹痛手足心发热,或作嗳气,或呕酸水,或作渴唇红。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为引。
【摘录】《幼科直言》卷四
页首
【处方】法半夏3钱,广陈皮3钱,紫菀3钱,诃子3钱,桔梗2钱,牛蒡子3钱,五味子1钱,炮姜2钱,甘草2钱。
【功能主治】咳嗽,脉象沉紧者。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各家论述】此方以半夏为君,半夏炙熟,乃温和之品,亦止嗽之圣药,惟有中寒者用之最宜;佐以诃子、牛子、紫菀、桔梗能温胃化痰,五味子益肾,炮姜温中,陈皮开胃,甘草和脾。此剂纯用温和之药,益胃强脾,脾健而痰自愈矣。
【摘录】《医学探骊集》卷四
页首
【处方】二陈汤加苍术、南星、黄芩(酒洗)、羌活、姜汁、竹沥。
【功能主治】白虎历节风,因痰因湿体肥者。
【用法用量】
气虚,加人参、黄耆;血虚,加当归、川芎、白芷
【摘录】《保命歌括》卷十五引朱丹溪方
页首
【处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黄芩(酒洗)、羌活、红花
【功能主治】痰客太阳经,项强不能转侧。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医钞类编》卷五引朱丹溪方
【处方】法半夏10克,当归10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白僵蚕10克,木通10克,陈皮12克,白术12克,白茯苓15克,苦参6克,黄连3克,甘草3克。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消肿散结。主脾运失健,痰湿凝结。(舌下囊肿)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易玉泉方
页首
【处方】半夏(姜制)1钱3分,茯苓1钱,黄连1钱,青竹茹1钱,生地黄(酒洗)1钱半,当归(酒洗)8分,陈皮(去白)8分,桔梗5分,甘草梢2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清火化痰。主舌下肿结如核,或重舌、木舌及满口生疮。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食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一○五
页首
【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黄芩黄连、山栀子。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肠鸣。因火动其水,腹中水鸣作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七十三
页首
【处方】 南星(姜制)1钱半,半夏(姜制)1钱半,苍术(米泔浸炒)1钱,黄柏(煨)1钱,陈皮1钱,茯苓8分,甘草5分(一方二陈汤加南星、香附、乌药、枳壳)。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痰积腰痛,脉滑者。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七十五
页首
【处方】陈皮1钱,半夏1钱,茯苓1钱,甘草3分,酒芩1钱,羌活1钱,威灵仙3钱,南星1钱,香附1钱,苍术1钱半,白术1钱。
【制法】上锉1服。
【功能主治】臂痛,乃上焦湿痰横行经络所致。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七十八
页首
【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黄芩(酒洗)、羌活、红花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痰热客于太阳经,项强不能回顾,动则微痛,其脉弦而数实。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七十八
页首
【处方】陈皮、半夏、白茯苓甘草苍术防风、川芎、白芷(一云白术)。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外邪霍乱。
【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二十
页首
【处方】陈皮1钱,半夏1钱,茯苓1钱,甘草1钱,苍术1钱,白术1钱,桃仁1钱,红花1钱,附子少许。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十指麻木,属胃中有湿痰死血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八十二
页首
【处方】当归(酒洗)1两,茯苓2两,川芎7钱5分,白芍药1两,白术1两,半夏(汤洗)1两,香附米1两,陈皮1两,甘草5钱。
【制法】上作10帖。
【功能主治】妇人肥盛不能孕育者。
【用法用量】每帖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录】《医学正印》
页首
【处方】甘草8分,半夏1钱,茯苓1钱,陈皮1钱5分,南星、枳实黄芩白术黄连瓜蒌仁、桔梗、杏仁、山楂柴胡(少佐)、贝母、金沸草、姜汁、竹沥。
【功能主治】食积夹痰,憎寒恶风,自汗,胸膈满闷,气上攻冲,头不昏痛,项不强,无热者。
【用法用量】年力壮盛者,先吐去痰,后服此药。
【摘录】《玉案》卷二
页首
【处方】半夏8分,陈皮8分,白茯苓8分,甘草8分,藿香梗1钱,砂仁1钱,厚朴1钱,香附1钱,山楂肉6分,红豆蔻6分。
【功能主治】气郁伤脾,饮食停胃,以致呕吐。
【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
【摘录】《玉案》卷四
页首
【处方】白茯苓1钱,陈皮1钱,半夏1钱,厚朴1钱2分,桔梗1钱2分,枳实1钱2分,黄芩1钱2分,贝母(去心)1钱2分,苏子1钱2分,甘草2分,肉桂2分。
【功能主治】梅核气。六郁七情神思所伤,结成痰核,介介喉中,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录】《玉案》卷四
页首
【处方】陈皮、半夏、甘草茯苓山楂香附、川芎、苍术砂仁
【功能主治】妊娠气不调和,饮食伤而气实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
页首
【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香附、木通各等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忿怒气结,闭遏不通。
【用法用量】水煎服,后煎滓探吐,以提其气。
【摘录】《济阳纲目》卷九十二
页首
【处方】陈皮1钱5分,半夏6分,茯苓8分,甘草3分,香附、木通、贝母、知母
【功能主治】痰气壅塞,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录】《万氏家抄方》卷六
页首
【处方】半夏(汤泡7次)半两,陈皮半两,茯苓半两,甘草1钱半(炙,锉),刮竹青4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胃热呕吐不已。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方》卷二○六引《经效良方》
页首
【处方】人参1两,半夏1两,白茯苓1两,甘草1两,陈皮1两,紫菀1两,紫苏1两,枳壳(炒,去瓤)1两,桑白皮1两,缩砂仁1两,白豆蔻1两,木香半两。
【功能主治】远年近日,气虚咳嗽,喘逆呕吐,不得安眠,甚危困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至8分,去滓。临卧服之。
【摘录】《普济方》卷一五七引《德生堂方》
页首
【处方】茯苓、半夏、陈皮枳实甘草桔梗、杏仁、贝母、瓜蒌仁、黄连
【功能主治】痰实结胸。喘咳,胸胁满痛,作寒热,脉洪滑,心烦口渴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胸腹满,加砂仁,去甘草;痰渴,去半夏,加知母,天花粉;嗽,加5味;喘,加桑皮、苏子;胁满痛,加青皮、白芥子、木香;有热痰结,加柴、芩、竹沥、姜汁少许,去半夏;有寒痰结,加干姜、姜汁,去贝母、黄连;风痰结,加南星、竹沥、姜汁;火痰,加山栀、黄芩、竹沥、姜汁少许,去半夏。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三
页首
【处方】橘红(盐水浸)8分,半夏(姜汁炒)1钱5分,白茯苓(去皮)1钱3分,白术1钱3分,香附(盐水拌炒)7分,连翘5分,黄芩(炒)5分,枳实(麦麸炒)5分,前胡5分,甘草5分(炙),瓜蒌仁1钱,桔梗1钱,麦糵(炒)1钱。
【制法】上切细。
【功能主治】治痰,理脾胃。主
【用法用量】《明医杂着》无枳实,主治脾胃气盛,痰多或喘。
【摘录】《松崖医径》卷下
页首
【处方】半夏2钱半,茯苓3钱,陈皮2钱,甘草1钱,苍术1钱3分,桔梗1钱。
【功能主治】脾经湿滞,痰甚而脉弦滑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6分,大枣1枚,水煎服。
若呕吐吞酸,胃脘痛,呃逆,加丁香9粒;若胸膈不快,加香附8分,枳壳1钱;食滞,加神曲1钱。
【摘录】《会约》卷八
页首
【处方】陈皮(去白)1钱半,半夏2钱,茯苓2钱,甘草1钱,川芎8分,蔓荆子1钱,北细辛3分。
【功能主治】痰厥头痛;或呕恶咳嗽,寸关脉滑者。
【用法用量】姜汁为引。
如兼虚者,加白术1钱半,山药(炒黄)3钱;如兼火者,加黄芩、花粉各1钱半,石膏2钱。
【摘录】《会约》卷六
页首
【处方】陈皮5钱,半夏2钱,茯苓1钱半,生甘草7分,白芥子1钱。
【功能主治】流注、疬核、皮里膜外之凝痰。
【用法用量】《外科证治全书》:宜兼阳和丸用。
【摘录】《经验广集》卷一
页首
【处方】陈皮、半夏、白茯苓防风、天麻、连翘甘草
【功能主治】麻后有痰。
【用法用量】麻后有痰而不吐痰者,宜用加味二陈汤去半夏、甘草,加贝母、栝蒌霜主之。
【摘录】《麻科活人》卷三
页首
【处方】 二陈汤加羌活1钱,荆芥1钱,防风2钱,白芍2钱,苍术2钱,归身4钱,麦冬2钱,萆薢1钱。
【功能主治】 (疒咅)瘰。
【用法用量】生姜为引,水煎服。
【摘录】《吴氏医方类编》卷三
页首
【处方】麦门冬(去心)、前胡、栝蒌仁、陈皮、半夏(姜制)、茯苓甘草(生)、枳壳(麸炒)、桔梗、杏仁(炒,去皮尖)、黄芩
【功能主治】疮痘之火,炼液成痰,上壅气道。喉中作声。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水煎服。
【摘录】《金鉴》卷五十八
页首
【处方】苍术(米泔浸)8分,白术(炒)8分,橘红8分,半夏(泡)8分,茯苓8分,川芎8分,香附8分,枳壳5分,黄连(姜炒)5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食郁瘀滞,胸膈不快。
【用法用量】水1盏半,煎8分,食前稍热服。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四引丹溪方
页首
【处方】陈皮(去白)5分,半夏(汤泡)5分,桔梗(米泔水浸)5分,川芎5分,白术1钱,黄芩(酒炒)3分,薄荷3分,防风4分,甘草(炙)4分,白茯苓(去皮)7分,桑白皮(蜜炙)7分。
【制法】上切细。
【功能主治】小儿感冒发热,鼻流清涕,或咳嗽痰吐,病情沉重者。
【用法用量】用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至8分,去滓服。
【摘录】《松崖医径》卷下
页首
【处方】陈皮1钱,半夏1钱,茯苓1钱,甘草1钱,黄连1钱,干葛1钱。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伤酒恶心,呕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晕,头痛如破。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十一
页首
【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山楂、神曲、桔梗、南星、枇杷叶、黄连竹茹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痰火停食,腐化酸水,吐出黄臭,或醋心不安。
【用法用量】加生姜煎,临熟入姜汁1匙调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十五
页首
【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白术升麻柴胡青皮、芍药、川芎、砂仁、神曲。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木乘土,胁痛或脾痛,有关脉弦,呕吐不已。
【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十八
页首
【处方】陈皮、半夏、白茯、甘草、厚朴、香薷黄连山楂、麦芽、神曲、木通、泽泻
【功能主治】夹暑伤寒吐泻。
【摘录】《幼科铁镜》卷六
页首
【处方】陈皮(去白)1钱半,杏仁(去皮尖)1钱半,白茯苓1钱,贝母(去心)1钱,半夏(汤泡)1钱,瓜蒌仁1钱,桔梗1钱,前胡(去芦)1钱,片芩1钱,枳壳(麸炒)8分,石膏8分,甘草(炙)3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泻肺胃火,消痰止嗽。主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食远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二十四
页首
【处方】二陈加苍术3钱,白芷2钱,黄芩2钱,黄连1钱半,黄柏1钱半,白芍2钱半,椿根皮(炒)2钱半,萸肉2钱半。
【功能主治】带下属湿痰者。
【摘录】《胎产要诀》卷上
页首
【处方】陈皮1钱,半夏1钱,当归1钱,干葛1钱,元参1钱,黄芩8分,茯苓8分,黄连7分,甘草5分。
【制法】上锉,作1服。
【功能主治】内热恶寒。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五十一
页首
【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术黄连远志
【功能主治】怔忡惊悸,时作时止,心下有痰。
【用法用量】上水煎,加竹沥、生姜汁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五十四
页首
【处方】半夏、陈皮茯苓黄芩(酒炒)、甘草、川芎、细辛黄连(酒炒)、薄荷、苍耳子、胆南星。
【功能主治】头风,偏头风。
【用法用量】《济阳纲目》本方用法:上锉。加生姜,水煎服。
【各家论述】是方也,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治痰之二陈汤也;加南星之燥,皆所以治痰耳;而黄芩黄连者,用其苦寒以治热也;若川芎、细辛薄荷、苍耳,皆治风之品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是故用之。
【摘录】《医方考》卷五
页首
【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黄连(姜汁炒)、栀子(炒)、苍术、川芎、香附砂仁、神曲(炒)、山楂、木香少许。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胃中有火,膈上有痰,令人时常恶心,呕吐清水,作嗳气吞酸等证。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久病虚者,加人参白术;胃寒者,加益智、草豆蔻干姜、桂心之类,去黄连、栀子,又甚者加丁香、附子;如胁痛,或脾痛,右关脉弦,呕吐不已,此木来侮土,加人参白术升麻柴胡青皮、芍药、川芎、砂仁、神曲之类;如时常吐清水,或口干,不喜食,冷涎自下而涌上者,此脾热所致,加白术、芍药、升麻、土炒芩连、栀子、神曲、麦芽、干生姜;如时常恶心,吐清水,心胃作痛,得食则暂止,饥则甚者,此胃中有蚘也,加苦楝根、使君子煎服即愈,或用黑锡灰、槟榔各等分,米饮调下。
【摘录】《济阳纲目》卷十八引丹溪方
页首
【处方】 二陈汤加僵蚕全蝎荆芥、天麻、菖蒲、远志、制南星。
【功能主治】痫症,痰盛而不矜下者。
【用法用量】水煎,入姜汁、竹沥,早、晚服。7帖后加贝母、白术(土炒)。
【注意】忌猪、羊、鱼、面、鸡、鹅、酒色、猪肝、猪首、蹄爪、煎炒。
【摘录】《证治宝鉴》卷二
页首
【处方】半夏5两,陈皮5两,白茯苓3两,甘草(炙)1两半,砂仁1两,丁香5钱,生姜3两。
【功能主治】停痰结气而呕。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页首
【处方】陈皮2钱,法夏1钱半,茯苓3钱,甘草5分,茅术1钱,枳壳2钱,生姜1片。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兼能止呕。主妊娠恶阻属于痰湿者。症见胸脘胀闷,不欲食,食则呕吐涎沫,恶油腻,舌质淡,脉濡而滑。
【用法用量】水煎服。
气虚及曾经有过流产的,去枳壳,加续断3钱,泡参3钱,蕲艾3钱,砂仁1钱。
【摘录】《中医妇科治疗学》
页首
【处方】 二陈汤加砂仁1钱,青皮半钱。
【功能主治】闻食气则呕。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页首
【处方】橘红7分,茯苓7分,半夏(汤泡洗)1钱,甘草(炙)3分,川芎8分,苍术8分,白术8分,山楂肉1钱5分,砂仁5分,神曲(炒)7分,香附子1钱,麦糵面(炒)5分。
【功能主治】导痰补脾,消食行气。主
【用法用量】上除神曲、麦糵面细研炒,另包,余细切,作1服,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2盏,煎至1盏,调神曲,麦糵入内服。
【摘录】《医学正传》卷二引丹溪方
页首
【处方】陈皮2钱,法夏2钱(研),茯苓2钱,党参2钱,炙甘草2钱,川朴2钱(捣)。
【功能主治】痰证呃逆。因痰结于胸,丹田之气不能上升而然。
【摘录】《医门八法》卷二
页首
【处方】橘红1钱,半夏1钱5分,茯苓2钱,白术1钱,苡仁4钱,枳壳1钱,砂仁1钱,苏梗1钱,花椒子24粒,生姜3片。
【功能主治】胃咳。咳而呕恶,甚则呕虫。
【摘录】《医醇剩义》卷三
页首
【处方】陈皮、法夏、白术、白茯苓苍术、厚朴、砂仁、车前、木通、淮药、甘草
【功能主治】痰泄或多或少,时泄时止。
【用法用量】加灯心,水煎服。
【摘录】《医钞类编》卷十
页首
【处方】陈皮(去白)1钱,半夏1钱半,茯苓2钱,甘草1钱,桔梗1钱半,枳壳1钱半,麻黄(去节)8分,杏仁20粒(去皮尖),桂枝1钱。
【功能主治】肺感风寒,痰稠喘急,脉浮紧者。
【用法用量】水煎,加生姜汁合服。
【摘录】《会约》卷九
页首
【处方】陈皮(去白)1钱半,半夏2钱,茯苓1钱半,甘草1钱,桔梗2钱,枳壳1钱半,桂枝1钱,杏仁(去皮)1钱,苍术1钱,当归1钱,紫苏叶7分,北细辛3分。
【功能主治】四时感冒,咳嗽,寒热,身痛,鼻塞;或病愈而咳痰,久不止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8分,水煎,热服。
肺寒而邪不散者,加麻黄(留节)6-7分;肺有火者,加黄芩1钱,甚者,再加栀仁(炒黑)7-8分;如痰盛气滞,胸胁不快者,加白芥子7-8分;如咳嗽遇秋冬即发者,此寒包热也,但解其寒,其热自散,宜用此方加麻黄(去节)7-8分。
【摘录】《会约》卷九
页首
【处方】陈皮(去白)1钱,半夏1钱5分(炮),茯苓1钱,甘草(炙)3分,栀子(炒)1钱,黄连(姜汁拌炒)1钱5分,川芎1钱,白术1钱,干姜(炒)5分,苍术1钱,香附1钱,牡荆子(炒另研)1钱半。
【制法】上切细,作1服。
【功能主治】胃中有伏火,膈上有稠痰,时常胃口作痛,及恶心吐清水不快。
【用法用量】水2盏,加生姜3片,煎至1盏,稍热服。
如胃口疼甚,加生姜自然汁1合;挟虚者,加人参1钱。
【摘录】《医学正传》卷三引丹溪方
页首
【处方】陈皮1两,半夏1两,白茯苓1两,甘草5钱,丁香3钱,胡椒3钱。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痰晕,或因冷食所伤。
【用法用量】每服4钱,加生姜3片,乌梅1个同煎,不拘时热服。
【摘录】《得效》卷三
页首
【处方】陈皮1两半,白茯苓1两半,半夏1两,白术7钱半,粉草3钱。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妇人中脘宿有痰饮,受胎1月或2月,因经停气滞,呕吐择食,为恶阻者。
【用法用量】每服4钱,加生姜3片,乌梅1个,水煎,食前服。未效,加生姜汁。
【摘录】《得效》卷十四
页首
【处方】陈皮2钱,半夏(姜炒)2钱,枳实(麸炒)1钱,黄连(姜炒)6分,山楂(去子)2钱,木香8分,青皮(去瓤)2钱,白茯苓(去皮)3钱,砂仁8分,甘草8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痰气郁结,或饮食停滞而为痞满,按之,无块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三
页首
【处方】陈皮(去白)、半夏(姜泡)、茯苓(去皮)、南星(牛胆制佳)、香附(去毛,童便炒)、青皮(去白)、青黛各等分。
【功能主治】咳嗽胁痛。
【用法用量】生姜为引,水煎服。
【摘录】《痰火点雪》卷一
页首
【处方】 二陈汤加白术山楂、川芎、苍术
【功能主治】导痰健脾。主伤食恶食,胸中有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便览》卷二
页首
【处方】陈皮(去白)、半夏、茯苓甘草(炙)、桔梗、桑白皮、瓜蒌仁、杏仁。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嗽动有痰,痰出嗽止。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如胸膈作闷,加枳壳、紫苏;春,加薄荷荆芥;夏,加黄芩黄连;有火,亦加芩、连。
【摘录】《济阳纲目》卷二十八
页首
【处方】 二陈汤加南星、苍术、川芎。
【功能主治】湿痰流注,胁内作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保命歌括》卷三十二
页首
【处方】陈皮1钱,半夏1钱半(姜泡),茯苓1钱半(盐水炒),白术1钱,桔梗1钱,石菖蒲7分,黄柏2分,知母3分,栀子(炒黑)1钱半,升麻1钱(酒炒),柴胡1钱(酒炒),甘草1钱。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遗精。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古今医鉴》卷八
页首
【处方】陈皮1钱,半夏1钱,人参1钱,茯苓1钱,黄芩1钱,川芎1钱,甘草5分,木香5分(磨汁)。
【功能主治】气郁痰火眩运。
【用法用量】用水2盏,加生姜3片,煎7分,食后服。
【摘录】《医统》卷五十三
页首
【处方】陈皮1钱,茯苓1钱,半夏曲1钱,甘草5分,藿香5分,砂仁5分,白术7分,神曲7分,人参7分。
【功能主治】冷热不调,气逆冲上,呕吐者。
【用法用量】水2盏,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8分。温服。
【摘录】《医统》卷二十四
页首
【处方】陈皮1钱半,白茯苓1钱,半夏(炒)1钱,甘草3分,黄连(姜汁炒)3分,吴萸(炮,去皮)3分。
【功能主治】吐酸水同食物出者,热也。
【用法用量】水1钟半,加生姜5片,煎服。
【摘录】《广嗣纪要》卷十二
页首
【处方】半夏1钱半,橘红1钱半,茯苓1钱半,甘草(炙)1钱半,黄连(姜汁炒)1钱半,黄芩(姜汁炒)1钱半。
【功能主治】恶心因痰有热者。
【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2钟,加生姜5片,煎8分,温服。
【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九
页首
【处方】半夏5两,橘红5两,茯苓(去皮)3两,甘草2两,丁香2两。
【功能主治】痰生呕吐,痰饮为患,呕吐头眩,心悸,或因食生冷硬物,脾胃不和,时吐酸水。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乌梅1个,煎至6分,热服。
恶甜者,减甘草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五引《澹寮》
页首
【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姜黄、枳壳各少许。
【功能主治】酒面积热成疾,手臂痛,并痰攻眼肿,身麻痹。
【用法用量】用水2盏,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8分。食远服。
【摘录】《医部全录》卷二四○引《直指》
页首
【处方】半夏(姜汁)1钱5分,白茯苓1钱,白术1钱,香附1钱2分,连翘1钱,黄芩1钱,枳实(鼓炒)1钱,前胡1钱,甘草1钱,瓜蒌仁1钱,桔梗1钱,麦芽神曲(炒)1钱,陈皮(盐水浸,炒)1钱。
【功能主治】湿痰。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盏,加生姜3片,煎1盏服。
【摘录】《直指》卷七
页首
【处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黄芩枳壳、真苏子、桔梗、白豆蔻仁、山栀子仁各等分。
【功能主治】梅核气。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加生姜1片,水1盏,煎6分,食后徐徐服。
【摘录】《直指》卷五
页首
【处方】陈皮2钱,茯苓3钱,半夏3钱(泡洗),甘草3钱,枳实2钱,竹茹3钱。
【功能主治】伤寒3-5日之内,发热发寒,干呕,饮水即吐,粥食人口即吐。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以水2盏,加生姜7片,煎至7分,去滓。徐徐1口,服毕,再服1口,以尽力度,不可急咽。
【摘录】《普济方》卷一三○引《活人书》
页首
【处方】陈皮1钱,半夏1钱,白茯苓1钱,白术1钱,苍术1钱,益智仁(盐水炒)1钱,炙草5分,升麻4分,柴胡7分。
【功能主治】白浊。
【用法用量】加生姜为引,水煎服。
【摘录】《万氏女科》卷一
页首
【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白术苍术、川芎、神曲(炒)、麦芽(炒)。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补泻兼施。主气虚之人,因饮食过伤而腹痛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七十三
页首
【处方】陈皮1钱,半夏(姜制)1钱,白茯苓(去皮)1钱,当归1钱,枳实(麸炒)1钱,桔梗(去芦)1钱,杏仁(去皮尖)1钱,良姜7分,砂仁7分,木香3分,官桂3分,甘草3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痰厥晕倒。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气逆,加苏子;元气虚弱,去枳实
【摘录】《回春》卷二
页首
【处方】陈皮2钱,半夏(姜炒)2钱,白茯苓(去皮)3钱,苍术1钱5分,厚朴(姜汁炒)8分,砂仁8分,山药(炒)1钱半,车前子2钱,木通2钱,甘草8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因痰而致泄泻,或多或少,或泻或不泻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乌梅1个,灯心10茎,水煎,温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三
页首
【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酒芩、羌活、苍术
【功能主治】诸湿。
【用法用量】用水2钟,加生姜3片,水煎服。
湿在上部,加苍术;在下,加升麻;内湿,加猪苓、泽泻;中焦湿与痛热,加黄连,有实者亦用之;肥白人因湿沉困倦怠是气虚,加苍术白术;黑瘦人沉困倦怠是湿热,加黄芩白术、芍药。
【摘录】《便览》卷一
页首
【处方】陈皮8分,半夏8分,茯苓8分,甘草8分,黄芩8分,黄连5分,薄荷5分。
【功能主治】痰饮流注舌下,发肿作痛,针刺已破者。
【用法用量】水2钟,加生姜3片,煎8分,食前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四
桔梗
桔梗
(《本经》)
【异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
【植物形态】桔梗,又名
...
桔梗芦头
桔梗芦头
(《纲目》)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茎。植物形态详'桔梗'条。
【功用主治】吐上膈风热痰实,生研末,白汤调服一钱,探吐。
...
参术二陈汤
参术二陈汤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
【组成】人参 白术(蜜炙) 当归 白芍 陈皮 半夏(姜制,炒黄) 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主治】妊娠气虚,胎不能举,下压膀胱,尿闭腹肿者。
...
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鲜葱白3~5枚 苦桔梗3~4.5克 焦山栀6~9克 淡豆豉9~15克 苏薄荷3~4.5克 青连翘4.5~6克 生甘草2~2.5克 鲜淡竹叶30片
【用法】水煎服。
【功用】辛凉解表
...
大茵陈汤
大茵陈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组成】茵陈 黄柏各4.5克 大黄 白术各9克 黄芩 栝楼根 甘草 茯苓 前胡 枳实各3克 栀子10枚
【用法】上十一味,哎咀。用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得快下,
...
二陈平胃散
二陈平胃散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熟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熟苍术 厚朴
【用法】水煎服。
【功用】消积宽中,化痰止咳。
【主治】食积咳嗽;五更为甚,胸脘满闷,脉沉滑者。
...
二陈四七汤
二陈四七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组成】茯苓 陈皮 甘草 苏梗 厚朴 制半夏
【用法】水煎服。
【功用】理气化痰。
【主治】忧思郁怒,气结痰凝,胸腹胀痛,痛引心背,失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者。
...
二陈汤
二陈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150克 白茯苓90克 甘草(炙)45克
【用法】上药为粗散。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至9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侯。
...
二陈汤1
二陈汤1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组成】陈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白术 (去芦) 苍术(米泔制) 砂仁 山药(炒) 车前 木通 厚朴(姜汁炒) 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锉为一剂。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团
...
二陈汤2
二陈汤2
【来源】《万病回春》卷四。
【组成】陈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 枳壳(麸炒) 牛膝(去芦) 猪苓 木通 山桅 麦门冬(去心) 车前子 黄柏(酒炒)各等分 甘草减半
【用法】上药锉为一剂。用灯草1团,水煎,空腹时
...
二陈汤3
二陈汤3
【来源】《诚书》卷八。
【组成】半夏(炒,去脐) 枳实(炒) 酸枣仁(炒) 陈皮各6克 茯苓15克 甘草(炙)3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大枣、竹茹,水煎服。
【主治】顽痰所致的惊悸。
...
二母二陈汤
二母二陈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知母 贝母 半夏 白茯苓 陈皮 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润燥化痰止咳。
【主治】外感燥痰,喘咳短气,时作时止,咯痰难出。
...
二术二陈汤
二术二陈汤
【来源】《古今医统》卷二十四。
【组成】苍术(土炒) 白术(土炒) 半夏(滚水泡七次,姜制) 陈皮(去白) 茯苓3克 甘草1.5克
【用法】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取150毫升,温服。
【主治】
...
防葛二陈汤
防葛二陈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防风 干葛 半夏 白茯苓 甘草 广皮
【用法】水煎服。
【主治】偶遇风寒,引发伏痰,即发呕吐,呕出痰涎,头额疼痛,面赤面热,苔腻脉滑。
【加减】风寒,加生姜
...
茯苓栀子茵陈汤
茯苓栀子茵陈汤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四。
【组成】茵陈叶3克 茯苓(去皮)1.5克 栀子仁 苍术(去皮,炒) 白术各9克 黄芩(生)1.8克 黄连(去须) 枳实(麸炒) 猪苓(去皮) 泽泻 陈皮 汉防己各0.6克 青皮(去白)0.3克
...
桂术二陈汤
桂术二陈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三。
【组成】桂枝2.4克 白术4.5克 广皮3克 半夏4.5克 茯苓9克 枳实3克 泽泻4.5克 牛膝4.5克 车前6克 姜3片
【用法】水煎服。
【主治】痰饮。水从胃出,下走肠间,漉漉有声
...
和胃二陈煎
和胃二陈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干姜(炒)3~6克 砂仁1.2~1.5克 陈皮 半夏 茯苓各4.5克 炙甘草2.1克
【用法】用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不拘时候温服。
【主治】胃寒生痰,恶心呕吐,胸膈满
...
化坚二陈丸
化坚二陈丸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五。
【组成】陈皮 半夏(制)各30克 茯苓45克 僵蚕(炒)60克 川黄连9克 甘草(生)9克
【用法】共为细末,荷叶熬汤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白开水送下。
【主治】眼胞及周
...
黄连二陈汤
黄连二陈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
【组成】半夏(姜制) 陈皮 茯苓 生甘草 黄连(姜炒)
【用法】用生姜为引,水煎服。
【功用】清热祛痰,和胃止呕,
【主治】小儿胎前受热,面色黄赤,手足湿,口吐黄涎酸
...
开郁二陈汤
开郁二陈汤
【来源】《万氏女科》卷一。
【组成】陈皮 茯苓 苍术 香附 川芎各3克 半夏 青皮 莪术 槟榔各2克 甘草 木香各1.5克
【用法】生姜引,水煎服。兼服四制香附丸。
【主治】气郁经闭。
...
苓术二陈煎
苓术二陈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猪苓5克 白术3~6克 泽泻5克 陈皮3克 半夏6~9克 茯苓5克 炙甘草2.5克 干姜(炒黄)3~6克
【用法】用水250毫升煎服。
【主治】痰饮水气停蓄心下,呕吐,吞酸
...
五虎二陈汤
五虎二陈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四。
【组成】麻黄(去节)3克 杏仁14粒(泡) 石膏(煅过)3克 橘皮3克 半夏(姜制)3克 茯苓(去皮)2.4克 甘草2.4克 人参2.4克 木香2.1克 沉香2.1克 细茶3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
...
消导二陈汤
消导二陈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生枳壳4.5克 六和曲9克 炒楂肉6克 真川朴3克 仙半夏6克 广皮红3克 焦苍术2.4克 童桑枝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消滞和胃。
【主治】食滞不消,胸痞
...
加减二陈汤
加减二陈汤
【来源】《医学发明》卷六。
【组成】丁香30克 半夏 橘红各150克 茯苓90克 炙甘草4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乌梅1个,煎至13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主治】痰
...
加味茵陈汤
加味茵陈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一。
【组成】茵陈6克 木通4.5克 赤苓9克 泽泻4.5克 苡仁30克 茅术3克 厚朴3克 薄荷3克 青皮3克 车前6克 青荷梗33厘米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经受湿,胃经受热,郁
...
桔梗二陈汤
桔梗二陈汤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组成】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桔梗 枳壳 黑山栀 黄芩 黄连
【用法】水煎服。
【功用】化痰清火。
【主治】火喘,乍进乍退,食则减,已则发。
...
桔梗散1
桔梗散1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
【组成】桔梗30克(去芦头) 知母30克 柴胡30克(去苗) 杏仁30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人参30克(去芦头) 鳖甲3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郁李仁30克(汤浸,去皮、
...
桔梗散2
桔梗散2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七。
【组成】桔梗(去芦头,锉。炒) 犀角(镑)等分
【用法】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次3克,用酒送服,日三。不能自服者,即灌之。药下,心中当烦,须臾自静,七日乃止。可食猪脾以补养之
...
桔梗散3
桔梗散3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组成】薄荷 黄芩 甘草 山栀子各3克 桔梗15克 连翘6克
【用法】上药锉碎。每服15~21克,加竹叶适量,水煎服。
【功用】清热宣肺。
【主治】外感风热,郁于肺
...
桔梗汤1
桔梗汤1
【来源】《伤寒论》。
【异名】如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组成】桔梗3克 甘草6克
【用法】以水300毫升,煮取21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功用】宜肺利咽,清热解毒。
【主治】风邪热毒
...
桔梗汤2
桔梗汤2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异名】桔梗半夏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组成】桔梗(锉细,微炒) 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 陈皮(去瓤)各300克 枳实(麸炒赤黄)150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6克,
...
桔梗汤3
桔梗汤3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桔梗(去芦) 贝母(去心、膜) 当归(去芦,酒浸) 瓜蒌子 枳壳(去瓤,麸炒) 薏苡仁(炒) 桑白皮(蜜水炙) 防己各30克 甘草节(生用) 杏仁(去皮、尖,麸炒) 百合(蒸)各15克
...
桔梗汤4
桔梗汤4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异名】宁肺桔梗汤(《外科正宗》卷二)。
【组成】桔梗(炒) 贝母(去心) 当归(酒拌) 瓜蒌仁 枳壳(麸炒) 薏苡仁(微炒) 桑白皮(炒) 甘草节 防己(去皮)各3克 黄耆(盐水
...
桔梗丸
桔梗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
【组成】桔梗30克(去芦头) 神曲7.5克(微炒) 麦蘖15克(微炒) 乌梅肉15克,(微炒) 黄连30克 (去须,微炒) 厚朴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久香熟) 白术15克 人参15克(去芦头)
...
桔梗杏仁煎
桔梗杏仁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桔梗 杏仁 甘草各3克 阿胶 银花 麦冬 百合 夏枯草 连翘各6克 贝母9克 枳壳4.5克 红藤9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主治】咳嗽
...
桔梗饮子
桔梗饮子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五。
【组成】桔梗(炒),甘草(炒) 黄耆(炒) 人参 麦冬各3克 青皮0.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养心,润肺止咳。
【主治】妇人劳瘵,心气不足,懈倦,溢血,或喘嗽痰
...
桔梗枳壳汤
桔梗枳壳汤
【来源】《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异名】枳桔汤(《医宗必读》卷八)。
【组成】桔梗 枳壳(麸炒,去瓤)各30克
【用法】上药锉碎。以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分二服。
【功用】宜肺行气。
【主
...
麻菊二陈汤
麻菊二陈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明天麻3克 滁菊花4.5克 钩藤钩 茯神木各12克 荆芥4.5克 川芎2.4克 姜半夏9克 广红皮3克 清炙草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熄风化痰。
【主治】痰晕
...
清郁二陈汤
清郁二陈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组成】陈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各3克 苍术(制) 川芎各2.4克 香附3克 神曲(炒)15克 白芍(炒)2.1克 枳壳(麸炒)2.4克 黄连(炒) 栀子(炒)各3克 甘草0.9克
【用法】上锉一
...
曲麦二陈汤
曲麦二陈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三。
【组成】陈皮 半夏(姜制) 茯苓 甘草(生) 黄连(姜制) 山楂 麦芽(炒) 神曲(炒) 栝楼仁 枳实(麸炒)
【用法】用生姜、红枣为引,水煎服。
【主治】食积生痰,热气熏肺
...
山茵陈汤
山茵陈汤
【来源】《冯氏锦囊》卷三。
【组成】山茵陈叶 泽泻 瓜蒌根 猪苓 生甘草生地黄
【用法】上药水煎,其母食后服。凡服一二剂,且捏去旧乳,第三服后即令儿吸吮。
【主治】婴儿初生眼闭。
...
升发二陈汤
升发二陈汤
【来源】《医学正传》卷二。
【组成】陈皮(去白)3克 半夏4.5克 茯苓3克 甘草15克 抚芎3克 升麻 防风 柴胡各15克
【用法】上药细切,作一服。加生姜3片,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温服。
【主治】
...
四陈汤
四陈汤
【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组成】陈皮(去白) 陈香橼(去瓤) 陈枳壳(去氟,面炒) 陈茶叶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末。每服9克,开水点服。
【主治】气滞腹痛。
...
四物桔梗汤
四物桔梗汤
【来源】《古今医统》卷四十四引《家抄方》。
【组成】当归 川芎 芍药 熟地黄 桔梗 黄柏(炒)各3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240毫升,加竹沥75毫升,姜汁5毫升,和匀服。
【主治】干咳嗽,肺有郁
...
犀角桔梗汤
犀角桔梗汤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三。
【组成】黄耆 石斛 天冬 麦冬 百合 山药 犀角 通草 桔梗 黄芩 杏仁 秦艽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肺热伤阴,足痿不能行走者。
...
香芎二陈汤
香芎二陈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香附 抚芎 白芥子
【用法】水煎服。
【主治】寒痰。
...
小茵陈汤
小茵陈汤
【来源】《医学正传》卷六引《活人方》。
【组成】附子1枚(作八片,炮) 甘草(炙)30克 茵陈60克
【用法】上药细切,作三服。每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温服。
【主治】发黄,遍身冷,脉沉细而迟者。
...
茵陈汤
茵陈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四引《近效方》。
【组成】茵陈12克 黄芩6克 栀子9克 升麻9克 大黄9克 龙胆草6克 枳实6克(炙) 柴胡12克
【用法】上八味,切。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分三次温服。
【主治】黄
...
元芩二陈汤
元芩二陈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八,
【组成】陈皮4.5克 半夏6克 茯苓6克 甘草3克 元参4克 黄芩6克 连翘3克 马兜铃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夜咳痰甚,脾经有湿,肺有微火者。
...
越鞠二陈丸
越鞠二陈丸
【来源】《寿世保元》卷二。
【组成】苍术(米泔浸) 山栀子(炒黑) 南芎 神曲(炒) 香附(童便炒) 山楂肉 陈皮 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去皮) 海石 南星 天花粉各60克 枳壳(去瓤,麸炒)45克 甘草(炙)15克
...
枳壳桔梗汤
枳壳桔梗汤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二。
【组成】枳壳(去瓤,麸炒) 桔梗(去芦) 青皮(去瓤) 陈皮(去白)各15克 木香10克 当归 粉草各15克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2片水煎,温服。
...
枳术二陈汤
枳术二陈汤
【来源】《古今医统》卷二十三。
【组成】枳实(炒)15克 白术(炒) 半夏(制) 茯苓 陈皮各3克 甘草(炙)2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加生姜、大枣,水煎,温服。
【主治】脾胃痰饮,胸膈不利。
...
枳缩二陈汤
枳缩二陈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四。
【组成】枳实(麸炒)3克 砂仁2.1克 白茯苓(去皮) 贝母(去心) 陈皮 苏子(炒) 瓜蒌仁 厚朴(姜汁炒) 香附(童便炒)各2.1克 川芎2.4克 木香 沉香各1.5克 甘草1克
【用法】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