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陈汤临床运用概述

 柴桂苓 2018-03-21

二陈汤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主治痰饮、咳嗽痰多、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眩心悸等证,本方为化痰和胃的常用方剂,现代实验研究亦表明此方具有祛痰、镇咳、降血 脂、降血糖、延缓衰老等药理作用。缘于临床上以此方为基础化裁应用甚多,有的衍化形成了类方,并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种痰证,故此针对二陈汤近期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以裨益于临床。

1痰饮的形成及二陈汤的主治发挥 

痰饮的形成主要和肺、脾、肾或三焦的病变有关,《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则痰无生; 如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造成中阳不运,脾不为胃行津液,聚湿成痰,痰阻气机,则胸膈胀满; 痰随气升,上犯于 肺,气机壅塞,则咳嗽痰多; 痰浊随胃气上逆,胃失和降,则呕吐恶心; 痰为阴邪,阴浊凝聚,影响于心,则心悸; 阻遏清阳则头眩; 所以《丹溪心法》云:“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饮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凡人身中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者,皆痰注也,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以上所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痰饮的形成、致病的证候特点以及治疗法则。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四治痰饮附咳嗽篇》,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乌梅、生姜组成,制方者基于湿由脾气不运而生,痰由水湿凝聚而成的认识,根据湿痰则燥之、温之、祛之而选方用药,方中半夏入脾胃,功专燥湿祛痰,且又能和胃降逆止呕; 痰之所生由水湿之不运,液之聚由气机不顺,故辅以橘红理气燥湿,芳香醒脾,使气顺痰 消; “脾无留湿不生痰,脾为生痰之源”,故用茯苓淡能渗湿,使湿从小便而去则湿无所聚; 生姜降逆化痰,一则取其制半夏之毒,一则取其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使半夏降逆而呕恶止,气机宣畅而胀满除; 加入少量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痰去而肺气不伤,相得益彰之功;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且助茯苓健脾和中,使中气健运则湿化,湿化则痰无生; 甘草与乌梅同用酸甘化阴,又可制半夏、橘红燥散之性。痰饮致病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气的升降出入失调,治病必求其本,用二陈汤调和脾胃,治疗中焦痰湿,使脾胃清升浊降如常,气血津液运行如经,通而无痹,则百痰无生。后世历代医家在充分认识到二陈汤“治痰通剂”效用基础上,又极尽所能地加以发挥,使二陈汤的主治涉及面更广。如二陈汤去乌梅,加竹茹、枳实、大枣,名为温胆汤(《千金方》) ,主治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 二陈汤去乌梅加天麻、白术、大枣,名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主治风痰上扰证; 二陈汤去乌梅,加南星、枳实名为导痰汤(《重订严氏济方》) ,主治一切痰厥,头目旋晕,或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头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坐卧不安,饮食不思; 而导痰汤配伍竹茹、人参、石菖蒲,则为涤痰汤(《奇效良方》),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二陈汤加当归、熟地,为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内盛、咳嗽呕恶、喘逆多痰等证; 二陈汤去乌梅,加黄芩、黄连、薄荷,为加味二陈汤 (《医宗金鉴》) ,主治痰火之证,症见咽喉干燥,头昏头重,咳嗽痰多,口苦,二便不畅,两耳蝉鸣不断,有时闭塞如聋、听音不清等。以上方剂虽然皆以二陈汤为基础,但是随着药物配伍的不同,其功效和所治病证也因而不同,既反映出二陈汤的衍化和主治拓展,也反映出治疗痰病辩证配伍的灵活性,在二陈汤的现代药学研究中,张氏等研究结果显示,二陈汤中半夏与陈皮对于止咳、化痰两个药理指标,均是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茯苓与甘草都不是影响该药效的主要因素,但总体来看,又都体现出一定的辅助增强药效的作用,结果证 明了二陈汤中以半夏为君,以陈皮为臣,佐以茯苓,使以甘草的配伍关系,黄氏等对二陈汤类方主治病症规律探析结果也充分说明二陈汤类方是治疗痰病最合适的方剂群。

2临床应用及研究

《医方集解》说: “治痰通用二陈”,临床上以本方为基础化裁用于治疗多种痰症,并在内外、妇儿、耳鼻喉科等很多病症中广为应用。 方氏应用六磨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脂肪肝; 宣氏运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陈氏用二陈汤加减(橘红、白术、半夏、薏苡仁、茯苓等)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刘氏等采用化裁二陈汤(生 山楂、姜半夏、橘红、陈皮、丹参、荷叶、茯苓等)治疗脂肪肝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范氏 应用二陈汤加减 (陈皮、法夏、竹茹、黄芪、丹参、女贞子、山楂、茯苓、僵蚕、三七等) 治疗高脂血症取得较好疗效; 黄氏采用二陈汤加减(法夏、陈皮、茯苓、甘草、桑寄生、天 麻、川芎、蒺藜、赭石等)治疗眩晕疗效满意; 李氏运用桂枝二陈汤(桂枝、法半夏、陈皮、茯苓、白芍、川芎、大枣、葳蕤仁、炙甘草、生姜等)加减治疗偏头痛,能明显缓解症状,总有效率96.77%; 洪氏在常规治疗,结合饮食控制及锻炼的基础上加用二陈汤加味(陈皮、泽泻、制半夏、茯苓、甘草、生山楂、绞股蓝、决明子等)治疗代谢综合征; 张氏等研究结 果显示,二陈汤合丹参饮加味(陈皮、法半夏、茯苓、丹参、檀香、砂仁、藕节、地龙、杏仁、桔梗、浙贝母、甘草等)联合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能有效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红细胞压积,减少住院天数,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蒋氏应用二陈汤加味(半夏、陈皮、茯苓、苦杏仁、地龙、蝉蜕、白芍、丝瓜络、桔梗、甘草等)治疗外感久咳,疗效满意,总有效率97.06%; 赵氏用二陈汤加减(陈皮、法半夏、茯苓、炙甘草、生姜、杏仁、桔梗等)治疗咽炎咳嗽取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97%; 吴氏采用二陈汤加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总有效率 86.67%,并认为临床应根据情况加减运用方能收到满意效果; 蓝氏等采用二陈汤加味(北黄芪、白术、法半夏、陈皮、茯苓、砂仁、石菖蒲、升麻、川芎、甘草等)治疗气虚痰阻型颈性眩晕,总有效率93.47%,复发率6.98%,疗效满意; 王氏运用二陈汤加减(制半夏、陈皮、茯苓、贝母、制南星、瞿麦、竹沥等)治疗胭窝囊肿,有效率为100%; 薛氏以二陈汤为基础加香附、元胡、厚朴、白芍、焦谷麦芽、川楝子等治疗小儿腹痛每获良效; 武氏等 应用二陈汤加味辨证治疗由痰湿引起的自汗、头痛、多寐、痞满等内科杂病,收到良好的效果; 陈氏灵活运用二陈汤治疗咳嗽、喘证、胸痹、眩晕、中风,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华氏运用二陈汤加味(茯苓、甘草、清半夏、陈皮、党参、白术、薏苡仁、桑白皮、白芥子、莱菔子、葛根)用于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咳喘与腹泻,2日1剂,日3 次口服,连服6日,疗效满意; 陈氏用二陈汤加味治疗胁痛、胃脘痛、口淡症、眩晕、妊娠恶阻、咳嗽均获佳效; 段氏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味治疗痰湿壅盛的肥胖症,疗效满意; 曾氏等采用二陈汤加减治疗耳眩晕、鼻渊、喉痹等耳鼻咽喉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 高氏选用二陈汤加威灵仙化裁(威灵仙、陈皮、半夏、白术、甘草、厚朴、杏仁、薏苡仁、茯苓、干姜、细辛)治喉痒剧咳,连服7剂,诸症皆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