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里药 附子干姜肉桂

 山水知音7 2018-08-10
附子
因附于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一般都认为乌头为母根,附子为子根。附子与乌头虽同属一物,但炮制方法稍有不同,附子以补火回阳较优,乌头以散寒止痛见长。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皆有剧毒,内服须加炮制,因此入汤剂须经久煎。
【出处 ------《神农本草经》
来源 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以及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收。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用。

温里药 <wbr>附子干姜肉桂
温里药 <wbr>附子干姜肉桂
【性味归经】 辛、甘,热。有毒。归肾、心、脾经。
本品辛热燥烈,补火散寒,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暖肾阳,可达表入里,温通周身之阳气。故凡上下内外,果有真寒,无所不用。尤以回阳救逆见长。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1.用于亡阳证。本品秉性纯阳,辛甘大热,能助心阳以复脉,补命门之火以追回散失之元阳,并能散寒却阴,以利阳气恢复,故为回阳救逆之要药。适用于久病阳衰,或阴寒内盛,或大吐、大泻、大汗所致的四肢逆冷、脉微欲绝,常与干姜配伍,既能增强本品回阳救逆之功,又能抑制本品的毒性,降低毒副反应。如《伤寒论》四逆汤,其与干姜、甘草同用。若阳气暴脱,伴元气大亏所致的大汗自出、手足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常与大补元气之品同用,以回阳救逆,补气挽脱,如《正体类要》参附汤,其与人参同用。
  
2.用于阳虚证。本品辛甘大热,补火助阳,能下助肾阳,中温脾阳,上助心阳,故肾脾心等多种阳虚证皆可选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形寒肢冷、腰膝酸痛、夜尿频多、阳萎宫寒、多与温补肾阳之品配伍,以增强温助肾阳的疗效。如《景岳全书》右归丸,以之与鹿角胶、肉桂、杜仲等药同用。若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或泄泻,宜与益气温中之药配伍,以温中助阳散寒,如《和剂局方》附子理中汤,以之与干姜、人参、白术等药同用。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的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常与健脾利水药配伍,以温阳利水,如《伤寒论》真武汤,其与白术、茯苓等药同用。治脾阳不足,寒湿内阻的阴黄,身目发黄、黄色晦暗、畏寒腹胀,常与利湿退黄药配伍,以温里退黄,如《张氏医通》茵陈四逆汤,以之与茵陈、干姜、茯苓等药同用。治心阳不足的心悸气短、胸痹心痛、形寒肢冷,可与肉桂、三七、人参等温阳益气宽胸之药配伍,以温通心阳。治阳虚外感风寒的恶寒重、发热轻、倦怠嗜卧,应与麻黄、桂枝、细辛、羌活等发散风寒药配伍,以助阳解表。
  
3.用于寒凝疼痛。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为寒凝疼痛的常用药。治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每多用之,尤善于治寒痹痛剧者。常与细辛、桂枝、羌活等祛风湿,散寒止痛药配伍。治虚寒头痛,多与细辛、白芷等散寒止痛药配伍。治寒凝气滞腹痛,宜与玄胡索、木香等行气止痛药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3~15g。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感为度。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易伤阴助火,故热证、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又因本品有毒,内服须炮制,并注意用量和煎煮方法,以免中毒。

【参考资料】
  1.本品含乌头碱、次乌头碱、塔拉胺、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及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棍掌碱等。附子煎剂有明显的强心作用,熟附片强心作用较强,煎煮愈久,强心作用愈显著,毒性愈低,其强心作用与其所含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有密切关系;其煎剂口服对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关节肿有明显的消炎作用;所含乌头碱、乌头原碱有镇痛和镇静作用;附子煎剂有抗心肌缺血缺氧的作用;附子水溶部分能对抗休克时内毒素对心肌的抑制及血压的急剧降低作用。生附子能引起大鼠血压下降及心率减缓。附子注射液可提高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及豚鼠血清补体含量。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有促进血凝的作用。所含去甲基乌药碱能明显降低肾血流量,并使尿中钠排泄减少。乌头、附子和乌头碱能刺激局部皮肤、粘膜和感觉神经末梢,先兴奋产生瘙痒与热感,继而麻醉,丧失知觉。
  2.
本品有毒,内服不慎可引起中毒。中毒症状多在服药后10分钟至2小时出现,轻者,口、舌及全身发麻,恶心呕吐,胸部有重压感,呼吸紧迫;中度者,烦躁汗出,面色苍白,皮肤发冷,四肢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律紊乱;重度者,口唇指端发绀,神志不清或昏迷,以至循环或呼吸衰竭而死亡。中毒解救,轻度中毒,可用绿豆60g,黄连6g,甘草15g,生姜15g,红糖适量,水煎服或鼻饲;还可用蜂蜜50~120g,用凉开水冲服;严重中毒者,用大剂量阿托品解救。
  3.导致附子中毒的原因颇多,有药材品种不清、炮制方法不当、内服剂量过大、煎煮时间过短以及机体对药物敏感性等多方面,而其中最为重要或多见的原因是煎煮时间过短所致。因此,凡附子作汤剂内服,必须煎至口尝无麻感为度,以免中毒。久煎除对镇痛、抗炎的作用有一定影响外,并不影响强心作用。
  4.附子药材,过去由于加工炮制方法的不同,商品规格有数十种,而现在已简化,只保留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等数种。盐附子,即将泥附子洗净后,取较大者用食盐和胆巴液浸制而成;黑顺片,即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用胆巴水浸煮后,加黄糖及菜油制成的调色剂调制成浓茶色而成;白附片,即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用胆巴水浸煮后,去皮切片,硫黄熏、晒而成。

  5.在“十八反”中,认为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因附子为“乌头类”药物,故《药典》亦规定本品不宜与以上药物同用。
    6.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块根。性味辛、苦,温,有大毒。归心、脾、肝、肾经。功能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常用于风寒湿痹,跌打损伤及诸寒疼痛等。煎服,3~9g,须先煎。若作散剂,1~2g。
  7.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性味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功能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煎服,1.5~3g,
须先煎、久煎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2.《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3.《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附子和祛风湿散寒药当中的川乌或者乌头,是来源于同一种植物。川乌头是种下去的母根,依附在母根旁边长出来的就叫做附子,依附在母根旁边,如子之附母,属于同一种植物。它的整个块根称为附子,但是在商品药材当中经常把它切片的,所以处方经常开的是附片。那比如说加上一些菜油或者一些焦米、红糖、一些着色剂,染了以后,它就成了偏于黑的,就叫黑附片。因为它这种顺着切的,就叫顺片。因为附片里面有的是横着切的,那叫横片。有的比如说一种黄附片染成黄的,那是横的。这种白附片也是顺片,顺着切,切了以后用硫黄来薰,使它原来的本色变澹了,就叫白附片。附子在产地它就要经过初步的加工炮制,不但有特殊的田间管理,采收起来了以后,它一般都要用那种盐卤,就是熬食盐,加工食盐剩下来那个卤水,里面含很多这种化学元素的来浸泡,泡了以后,有的还要用加热的这样的一些工序,所以一般都是经过制过的,都不是生的。

川西北地区在附子采收的季节,一般阴雨天气比较多,有的家里面小作坊加工不过来,就像四川人作泡菜一样,在附子挖起来以后,去掉了表皮泥土,适当地清洁以后,就放在了盐卤水里去浸泡,它不会变质、更不会腐烂,可以放上一两年,这种就称为盐附子。

盐附子在使用的时候,仍然要把它切片了以后,在水里面漂,把里面的盐味漂掉,就叫做淡附片。

一般的处方在开这个药的时候都不是写附子,而是称附片、白附片、黄附片、黑附片等,这是因为它用的不是整个附子块根,而是经过加工切制后的片状药材,所以一般叫附片。

之所以要说明这些五花八门的商品药材规格,包括过去的炮附子是在火里面烧,现在的炮附子是用微波处理的微波附子等,规格越来越多,都是为了商业性竞争的需要,与它的药效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但是有的人说盐附子是为了“咸入肾”而有意做的,其实不是的,是因它加工不了,挖起来的数量太多了,是受四川人做泡菜的影响,把它放在大缸的卤水里面就不会坏,慢慢地用,它不是为了“咸入肾”才有意地搞这么一个药材规格

附片从宋代开始,就是四川的一个道地药材,在宋代就有《彰明附子记》,附子就非常有名了。附子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药,那天我讲大黄的时候说药之四维,其中有一个附子,附子就是我们温裡药当中的一个重点药,也是中药裡面一个很重要的药物

附子它的功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也是最特殊的,回阳救逆。回阳救逆就是对于亡阳证的一种治疗作用。亡阳证就是一部分人由于长期的患病,久病,阳气不断地慢慢地耗伤,最后阳气衰败了,阳气损耗殆尽。一种是突然之间患急性病,比如说大吐大泻、大汗淋漓,阳随阴脱,都会出现这种亡阳证。
   亡阳证它的临床表现最典型的就两个症状,一个四肢逆冷,一个脉细欲绝。阳气主要是肾和心的阳气衰败了、欲绝了。它的基本病理就是心肾的阳气衰败,衰败到了严重的极点,几乎快没有的那种状态。这种就是中医学当中所谓的亡阳证,它可以出现在慢性虚衰当中,也可以急性病突然之间出现。这种情况下,附子就是中药裡面认为能够“回阳救逆的第一品药”,因为它回阳救逆的作用最好,其他药物不可取代,虽然它有毒性,在临床上它能够明显地挽回将要亡失的阳气。
从古代到现在,尤其是在古代的医疗情况下,完全是依靠附子这一类为主的药来治疗,口服。但是附子需要久煎,那患者有时危急了。在现在附子为主的有急救的製剂,比如说参附注射剂。一直到现在,附子回阳救逆的临床价值仍然存在,所以很多医院,如果出现了比较典型的亡阳证,在採用其他措施的同时,附子有关的注射剂,使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第一,单用,它的强度还显得不够,因为病证太重了,阳气虚衰到了极点;
    第二,它发挥挽回阳气有一个过程,它还比较缓慢,相对于像乾薑这一类的药;
    第三,它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前人治疗亡阳证,不是单纯地用附子一味药,常常配伍乾薑和甘草,这个就是张仲景的四逆汤。附子和乾薑、甘草配伍,第一个降低附子的毒性,有减毒的作用,它有相畏相杀的关係,附子畏乾薑,或者可以说附子畏甘草,甘草或者乾薑杀附子毒,毒性减轻;第二,增效,又是一个相须相使的配伍关係,增强回阳救逆的效果,乾薑也有回阳的作用,现代研究甘草也是能够增强附子在回阳救逆方面的作用;另外,附子虽然回阳,但相对于乾薑来说,作用发挥要迟缓一点,所以有的书上就说附子是性偏守的,我上一次讲过,乾薑是走的,它很快的就会发挥回阳的作用,在初步有效的基础上,附子也开始有效了,所以可以使药力比较迅速,而且比较持续,迅速而持续,所以就达到这样的一些好处,它多方面的优点,所以就配伍在一起。附子和乾薑的配伍,尤其是增效和减毒这一点大家必须记住,这是一个很特殊很重要的一个配伍。

亡阳气脱 
临床上的亡阳证,有的不完全是单纯地阳气虚脱,而且元气也虚脱,所以临床上往往称为亡阳气脱。这个时候单纯地用附子来回阳,对于元气的虚脱没有针对性,所以有时候加上人参。人参也可以和附子单独地配伍,就是参附汤,现在的注射剂,就是这个处方,参附注射剂。可以静脉给药,回阳救逆就来得很迅速了,剂型就适合于急救。总的,附子回阳救逆就这么一个情况,大家就掌握这样一些内容,但是在临床上要真正用好不容易。前人说附子是一个最有用的药,也是一个最难用的药。最有用就是指的这种亡阳证、这种急重证,它都能够挽回生命,有很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又说它最难用,最难用因为它是一个急重证,又是有毒的,对于药物的用法、用量、配伍这些要求,医生都要非常准确,但有用这一点,应该充分肯定,那主要指的就是回阳救逆

第二个方面,补火助阳补火就是补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就是指的人体的元阳,也就是肾阳。
我们这裡的补火助阳,就是补身体的元阳。从古代到现代的临床应用,凡是肾阳虚,不管它表现为什么症状?几乎都在广泛地使用附子,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它是对于肾阳虚应用非常广泛的。我们今后讲补阳药,还要重点讲肾阳虚的表现,
怎样配伍使用的药物同用
另外,就是脾阳虚。脾阳虚,脘腹冷痛、便溏腹泻、食欲不振,它既能够脾肾双补。脾阳虚,往往是由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往往要配伍补脾气的。比如说人参、白朮这样的一些常用的补气健脾的药物,比如说附子理中汤
心阳虚。当然亡阳证裡面已经有心阳虚了,一般比较轻的心阳虚,可以表现为比如说出现自汗或者心悸这样的一些轻的一些症状,或者胸痹疼痛有寒象,那附子可以用,和一些活血化瘀的或者温心的肉桂或者桂枝这种配伍。比如阳虚感冒,我上次讲麻黄附子细辛汤,也用附子补阳气。
再有,卫阳不固,自汗不止,那有名的耆附汤,和能够固表止汗的黄耆(
《本草纲目》称黄芪)配伍在一起。总之,一句话凡是有阳虚,附子几乎都可以使用,是一个虚寒证,用补火助阳。

第三个方面,散寒止痛这个就回到我们刚才讲概述当中,凡是笼统的说的散寒止痛,就意味着这个药既能温中,又能温经,有比较广泛地温裡散寒,或者温裡止痛的作用。对于附子,这裡就是一个散寒止痛,那首先它能够温中,用于胃寒或者脾胃虚寒的。如果属于阳虚的它可以用,已经在补阳当中介绍了。不是阳虚的,是实证,比如说寒邪太过了,脘腹冷痛,附子照样可以使用。除了温中以外,温经,那广泛地经脉受寒,出现的这些冷痛、头痛,附子能用。
比较特殊的温经散寒裡面,附子有类似于乌头的祛风湿的作用。对于风湿寒痹,尤其是对于风湿寒痹兼有阳虚的,附子是一个很好的祛风湿散寒止痛的作用。温经方面,其实与祛风湿可以适当地考虑,祛风湿它不如乌头,所以乌头放在祛风湿药裡面,附子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有相类似的祛风湿的作用

第三,它是裡寒证,是实证。在第二,也是裡寒证,是虚证。所以前人说附子只要有寒,不论虚实,都可以使用。一个是虚寒证,一个寒实证。实证就是温裡散寒止痛,虚证(阳虚)就是用来温补阳气。所以附子功效主要在三个方面,对应还是比较强,也容易记住。

附子的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附子的用量,很多临床医生认为15克可能不能满足他的需要,所以用15克都是比较保守。附子用到30克是家常便饭,尤其在川、滇。云南“火神”吴佩衡,吴老在处方当中用半斤附子不是罕见的事。关键
是久煎,如果附子用3、5克,不久煎,不炮製也容易中毒。如果量大,煎它三五个小时,像吴老的,有的时候就上午煎到下午,晚上煎到第二天早上,几百克的附子,它也没有什么毒性反应。关键是应不应该用那么多?尤其是初学了以后,刚刚在临床,教科书上15克应该是比较大的量,应该以这个量为主,在有经验了的情况下,如果觉得必要,那可以增加一点用量。附子是要久煎,所以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当地多用一点,应当相当安全。它的温燥性,它不像薑甚至麻黄这一类,可能都还不那么厉害,所以在西南民间,冬天经常把附子作为一个食疗炖肉、炖羊肉,那个量用得比较大,但炖的时间长,那很多人没有明显地阳虚,用了以后,也没有怎样的温燥的这种不良反应。在有水的情况下充分地煎煮,对于它的解毒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附子作丸散剂,要特别小心。

另外,所谓燥热伤阴,助热,阴虚阳亢、孕妇不能用,就是这一章共有的,都不是特殊的



干姜
【出处 ------《神农本草经》
温里药 <wbr>附子干姜肉桂
来源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广东、湖北等地。均系栽培。冬季采收。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生用。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干姜辛热,守中上二焦,长于温暖脾肺而散寒化饮,兼有回阳之功。故为中焦虚寒,肺寒痰饮之要药;其回阳力缓,多作辅药使用。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
  1.用于脾胃寒证。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经,长于温散中焦寒邪,以健运脾胃功能。故凡脾胃寒证,无论外寒内侵,还是阳气不足的寒证皆宜选用。治脾胃寒证,可单用,如《外台秘要》以本品研末服,治脘腹卒痛;也可与高良姜、吴茱萸、花椒等温中散寒药配伍。若胃寒呕吐,常与半夏、吴茱萸等温中降逆止呕药配伍。若脾胃虚寒,脘腹冷痛,食欲不振,饮食减少,呕吐泄泻,常与补气健脾药配伍,如《伤寒论》理中汤,以之与人参、白术等药同用。
  2.用于亡阳证。本品辛热,能温心回阳以通脉。治阴寒内盛,心肾阳衰,或大吐大泻,阳气衰竭所致的亡阳厥逆,脉微欲绝,每与附子相须为用,以增强回阳救逆之功,并可降低附子的毒烈之性。如《伤寒论》四逆汤,以之与附子等药同用。
  3.用于寒饮咳喘。本品辛热,入脾胃肺经,既能温散肺中寒邪,以利肺之宣降,而痰饮可化,又能温运脾胃,以去湿浊,可绝生痰之源。故常用治寒痰水饮迫肺所致的形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嗽或喘息者。多与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之品配伍,如《伤寒论》小青龙汤,以之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参考资料】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姜烯、姜醇、水芹烯、茨烯、柠檬醛、姜辣素、龙脑、橙花醛等,此外尚含树脂及淀粉。干姜浸剂能抑制胃液酸度及胃液的分泌。姜的多种成分可诱发实验动物自发运动抑制;干姜的乙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都具有明显的镇痛及抗炎作用。静脉注射干姜浸剂,有一过性升压作用及继之的降压作用,并能增强自主活动;干姜浸剂及干姜浸剂与半夏浸剂合用时均可使离体心脏自主运动增强。姜的乙醇提取液能直接兴奋心脏,对血管运动中枢有兴奋作用。干姜水提取物及其挥发油对实验性血栓形成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干姜的醚提取物能减缓整体小鼠的耗氧速度并提高耐缺氧能力。干姜浸剂能抑制血管通透性,与半夏浸剂同用时有利尿作用。干姜有镇呕、镇静、镇痛、驱风健胃、止咳作用

【古籍摘要】
       1.
《神农本草经》
:“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
       2.《珍珠囊》:“干姜其用有四:通心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3.
《本草求真》
:“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功效鉴别】
 
附子与干姜 二者皆为辛热之品,均能温里散寒,回阳救逆,同可用治阴寒内盛,脾阳不振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泻,以及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附 子── 有毒,其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力较强,为温里散寒之要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并善于补火助阳,善治肾阳、脾阳、心阳虚证;以及寒湿痹痛等证,以治中下二焦之里寒证为主。
  干 姜── 虽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力不如附子,但又能温肺化饮,以治中上二焦之里寒证为主。


干姜与高良姜 二者皆为温中散寒的主药,主治脾胃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无论是外寒内侵之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证,均可配伍使用。两者在临床常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干 姜── 长于暖脾阳,偏治脾寒腹痛泄泻。又能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治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以及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等症。
  高良姜── 则长于散胃寒,善治胃寒冷痛,以及寒凝气滞,噫气呕吐等症


    
乾薑和前面解表药学的生薑来源于同一个植物、同一个入药的部位,都是它的根茎。但是它不完全是生薑晒乾了就是乾薑。从陶弘景开始,就认为生薑晒乾了不是乾薑,这个也是很多人多年没搞清楚的一个问题。什么原因呢乾薑和生薑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栽培品,主要就是它的栽培的方法、管理的方法不一样。现代研究生姜和乾薑的化学成分不完全相同,尤其是有的相同的成分,它的比例有差异,但是和功效的相关性,现在没有最终地解释。但是至少说明了,中药裡面生薑和乾薑作为两味不同的药使用,并不仅仅是有水分没有水分这么简单,是化学成分有明显地差异,功效也有明显地差异.

    乾薑作为一个温裡药,写的是温中,就不像附子写散寒止痛。因为乾薑相对于很多温裡药,它的止痛作用不是很突出,所以也回避了止痛,不说温中止痛,就叫温中。它主要作用的部位就在脾胃,凡是脾胃有寒的,不管寒实证或者虚寒证,也不管表现为疼痛、表现为胀满、表现为食欲降低、表现为消化不良、表现为腹泻、表现为噁心呕吐,都可以用。但是作相应的配伍,什么症状突出就配伍有针对性的,比如说噁心呕吐突出了,配伍止呕的药;疼痛突出了,配伍止痛作用强的药,作相应的这种配伍。乾薑的第一功效就是温中两个字。
    第二个功效,回阳,或者回阳通脉,都可以。两个字就是回阳,四个字就是回阳通脉。没有哪一个书上说乾薑也是写的回阳救逆,但是附子就是回阳救逆,但同样都是用于亡阳证,这是有深刻地原因。因为亡阳证两大主要的症状,我刚才讲附子的时候讲了。第一个,四肢逆冷。为什么四肢逆冷呢?肾阳衰败。乾薑不能作用于肾经,所以它没有增强肾中阳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对于四肢逆冷没有针对性,所以不称回阳救逆。乾薑主要是归心,能够振奋心的阳气,它主要是改善脉细欲绝的这个症状,所以叫做回阳通脉,和它主要归心经的这种回阳作用联繫起来,所以是有微妙的,回阳救逆和回阳通脉。一个是作用于心,一个是心肾,都有很好的作用。儘管两个药是配伍在一起使用,用于亡阳证,作为附子的辅助药。

    另外一个就是温肺化饮,用于肺寒引起的痰饮咳喘,类似于生薑,只不过温性比生薑强,在张仲景的一些方当中,苓甘五味姜辛汤裡面治疗寒饮咳喘的汤很常用。所以乾薑就这三个方面作用。

乾薑和生薑作一个简单地对比。它和生薑相同的都能温中,但是乾薑的温中的作用强于生薑,生薑长于止呕,乾薑这方面不强,所以回避了。温中有强弱,止呕的程度有差异,乾薑是不是完全不能止呕呢?不明显,所以少用,不如生薑,没有优势,所以这是第一,温中。第二,都能温肺,都能温肺化饮,也是乾薑强于生薑。这两点是相似的,或者相同的。不同的,生薑能够发散风寒,常常用于风寒表证,而乾薑能够回阳通脉,常常用于亡阳证,作为一个辅助药。所以生薑和乾薑的比较是很容易的,内容也比较简单

============================================
肉桂
【出处】 ------《神农本草经》
来源 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树皮。主产于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多在秋季剥取。刮去栓皮阴干。因剥取部位及品质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种规格,常见的有企边桂、板桂、桂通等。生用。

温里药 <wbr>附子干姜肉桂
【性味归经】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

本品辛甘大热,纯阳燥烈,善暖中下二焦而散寒止痛,色赤入血又能鼓舞气血生长。故为脾肾阳虚,寒凝诸痛,气血虚寒等证之要药。
【功效】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应用】
  1.用于阳虚证。本品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有类似于附子温补肾阳,温运脾阳和温助心阳的作用,为补火助阳要药,适用于肾脾心等多种阳虚证。并常与附子相须为用,以增强补火助阳之功。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畏寒肢冷、腰膝软弱、夜尿频多、阳萎宫寒、滑精早泄,常与温补肾阳药配伍,如《景岳全书》右归丸,以之与附子、鹿角胶、菟丝子等药同用。治脾肾阳虚的四肢逆冷,食少神疲、大便稀溏,常与温脾补肾药配伍,如《三因方》桂附理中汤,以之与附子、人参、白术等药同用。治心阳不足,心悸气短、胸闷不舒,常与附子、人参、黄芪、薤白等温阳补气宽胸药配伍。
  2.用于里寒证及寒凝疼痛证。本品辛甘大热,善入血分温通经脉,运行气血,消除瘀阻,又能散寒止痛,故为治寒凝诸痛之良药。对于寒邪内侵,或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及胸阳不振,寒邪内侵的胸痹心痛之证,本品能散寒止痛,可单用,如《圣惠方》以本品研末,酒煎服;也可与附子、干姜、高良姜等散寒止痛药或川芎、郁金、丹参等活血止痛药配伍。治风寒湿痹,或寒邪偏盛的痛痹,本品又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常与独活、桑寄生、杜仲等祛风湿、补肝肾药配伍。治寒疝腹痛,本品也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常与小茴香、吴茱萸、乌药等温里散寒药,行气止痛药配伍。对于冲任虚寒,寒凝血滞的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或其他寒凝血瘀证,本品则能温通血脉,促进血行,并能散寒止痛,宜与川芎、当归等活血祛瘀,温经散寒止痛药同用。
  此外,本品能温运阳气,有鼓舞气血生长的功能。若久病体虚,气血不足的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其与人参、当归等益气补血药配伍,能增加补气补血之功。若治气血虚寒,疮痈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收敛,本品散寒通阳,促进气血生长,有利于疮疡溃散和愈合,常与黄芪、当归等补气血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2~5g,宜后下或开水泡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耗阴动血,故阴虚火旺,血热出血者忌用;孕妇慎用;不宜与赤石同用(十九畏)。

【参考资料】
  1.本品含挥发油,称为桂皮油或肉桂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乙酸桂皮酯、乙酸丙苯酯等;此外,尚含粘液质、鞣质等。本品水煎剂有扩张血管、促进血循环、增加冠脉及脑血流量,使血管阻力下降,能明显降低肾上腺素再生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和尿醛固酮量,增加尿量,显著增高纹状体及下丘脑的脑啡肽含量,能明显改善胸主动脉内膜的高血压损害。在体外,其甲醇提取物及桂皮醛有抗血小板凝集、抗凝血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肉桂酸钠具有镇痛、镇静、解热、抗惊厥等作用。桂皮醛及桂皮酸钠可使家兔的白细胞增加。桂皮油对胃粘膜有缓和的刺激作用,并通过刺激嗅觉反射性地促进胃机能,能促进肠运动,使消化道分泌增加,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肉桂水提物能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抑制绵羊红细胞致敏小鼠的抗体产生量,能降低幼鼠脾重,能抑制补体免疫溶血反应(体外)。桂皮醛及桂皮酸钠可使家兔的白细胞增加。桂皮油可引起子宫充血。桂皮油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有抑制作用。桂皮的乙醚、醇及水浸出液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肉桂药材有企边桂、板桂、桂通、桂心等多种。企边桂,为剥取生长十多年的肉桂树树干皮,经夹在木制凹凸板内晒干而成,呈长片状。板桂,又称桂楠,为剥取老年肉桂树干皮,夹在桂夹内,晒至七成干时取出,阴干而成,呈板片状。桂通又称官桂、桂尔通、条桂、筒桂,为栽培5~6年肉桂幼树干皮或粗枝皮,剥下后晒1~2天,卷成圆筒状阴干而成,呈圆筒形或半槽状。桂心,即加工中检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企边桂香气较浓烈,油性大,质量为好。
    3.
临床研究:肉桂粉5g,1次服用,每日2次,3周为1疗程,治疗肾阳虚型腰痛102例。治愈47例,显效39例,有效14例,无效2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2:115);肉桂3g,樟脑2g,山莨菪碱400mg,共研细末,加凡士林9g,调匀备用,外敷治疗冻疮1804人次,随访812人,全部治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1:49);肉桂200g,研细末,用好米醋调成糊状,涂敷病损处。2小时后糊干即除掉。若不愈,隔1周后再依法涂敷 1次。用治神经性皮炎50例,均收到满意效果。一般轻者1次,重者2-3次即愈(辽宁中医杂志,1984,4:封3)。另有用肉桂治疗小儿腹泻、小儿口角流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支气管肺炎、狭窄性腱鞘炎等。

【功效鉴别】
1)附子与肉桂二者皆为辛热之品,均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同可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痿宫冷、腰膝冷痛、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肾阳衰,脘腹冷痛、食少便溏,胸痹心冷痛,以及寒湿痹痛等症,二者常相须为用。
不同之处在于:
  附 子── 辛热燥烈有毒,其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力较强,以温补脾肾为主,又善于回阳救逆,凡阴寒内盛,阳气不足之证均可使用,为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要药。又常用于亡阳证,善治肾阳、脾阳、心阳虚证。
  肉 桂── 辛甘性热无毒,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力较附子为缓,以温补肾命为主,又能引火归元,温通经脉,又可用于下元虚衰,虚阳上浮,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寒疝作痛;阴疽肿痛;气血虚寒,痈肿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收口;寒凝血滞,经闭、痛经等症。此外,在补益气血方中,适量加入肉桂,能鼓舞气血生长。


2)肉桂与桂枝 二者温通经脉;胸痹痛经;散寒止痛;寒证疼痛 。
  
肉 桂── 长于温里寒,用治里寒证。又补火助阳、引火归元: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桂 枝── 长于发表寒,用治表寒证。又通阳化气:痰饮、蓄水。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2.《汤液本草》:“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
  3.《本草求真》:“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凡沉寒痼冷、营卫风寒、阳虚自汗、腹中冷痛、咳逆结气、脾虚恶食、湿盛泄泻、血脉不通、胎衣不下、目赤肿痛,因寒因滞而得者,用此治无不效。”

【现代研究】
肉桂和解表药的第二味药桂枝来自同一种植物。桂枝是用的当年生的嫩枝,肉桂主要是用的干皮,树干的。另外比较粗的枝皮,也可以剥下来。

肉桂的第一个功效也是补火助阳,类似于附子它也是用于阳虚诸证,可以和相应的药物配伍,而且常常和附子相须为用。但是附子和肉桂在补火助阳方面,因为它来源完全不同,应该有不同的地方,附子和肉桂在补火助阳方面有什么区别?我现在只能告诉大家一点,就是说心肾阳气衰败的时候要回阳救逆,附子有明显地作用,而肉桂没有明显地作用。所以一般的亡阳证用附子,很少用肉桂,即使用也是一个辅助的药。
至于说治疗普通的肾阳虚,兴奋性功能谁的作用好?改善肾不能主水的状况谁的作用好?促进生长发育、温煦形体附子好或者肉桂好?现在没有定论。也就是说在补火助阳还可以分化,我们现在分化不够,这是中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但是我们稍稍留心古代的文献,认为
肉桂可以引火归原清代初年的郭佩兰的《本草汇》最早提出来,肉桂可以引火归原,比《本草汇》早的更有名的张景岳的《本草正》提出了附子“大能引火归原”,不是一般地引火归原,“大能引火归原”。其实在临床上,这种真寒假热,附子也有很好的作用,它同样是引火归原的药。所以我们现在这个书上,就把引火归原回避了,其实两个药是同样的,这不是它们的区别。谁引火归原更好?还很难讲。按照张景岳的观点,附子比肉桂还好。张景岳是很善用附子的,温补派的有名的代表人,所以我认为张景岳的说法是很有实践基础的,就不再比较它了。所以在补火助阳方面附子和肉桂是相须为用,经常用。不同的就是亡阳证,一个用得多,很重要;一个用得少,很次要。

第二个,散寒止痛,包括了温中,当然温中裡面就有脾阳虚。如果不是阳虚证,是一般的寒实证,肉桂也是能用的。
在散寒止痛方面,这两个药主要的区别,附子能够表现出祛风湿,所以风湿痹证比较常用肉桂和桂枝一样,长于入血分,能够温通血脉,所以很多寒凝血瘀的方当中,不但用桂枝,也用肉桂,而且肉桂的温通经脉的作用、温通血脉的作用,还强于桂枝。很多治疗寒凝血瘀的方当中用的是肉桂,我们书上在后面还谈到了肉桂可以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的生长。凡是在补气血的方当中,适当地加一点,有利于补虚药“阳生阴长”,或者有利于补血,它长于入血分,这个都是附子不如肉桂的,但是最终是它入血分。
 
  肉桂和附子要比较的话,相同的都能补火助阳,相须为用,附子能够回阳救逆,肉桂比较次要。二,都能够散寒止痛,用于各种受寒的疼痛证,广泛地使用,但是附子能够祛风湿止痛,肉桂长于入血分,寒凝血瘀或者一些补气血的药当中加上一点,都是用的这个特徵。此外,附子回阳救逆。亡阳证,这样子基本上就把它们的异同比较了。

用法上,也是截然不同。附子需要久煎,肉桂不能久煎,甚至不入汤剂,因为它是芳香化性的,挥发的。在使用注意当中强调了肉桂和桂枝一样,入血分,所以有出血倾向的,容易动血,尤其要注意;另外,在十九畏当中提到的官桂,也就是肉桂。肉桂和附子是需要比较的两个很重要的药物。

温里药 <wbr>附子干姜肉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