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姓》之——常姓来历

 铁血老枪 2018-08-10

常姓是一个很怪的姓,它的来源和历代官职有莫大的联系。

还是先介绍几种常规的来源吧。

《百家姓》之——常姓来历

第一支,出自姬姓,是周武王的弟弟卫国康叔之后、康叔有ー个儿子就封在常(今山东滕州附近)。这一支被称为山东常氏,是常氏的正宗。

第二支,还是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这个就要比前面的山东常氏古老得多,是黄帝的大臣,带有明显的传说色彩。

这一支叫河南常氏。

第三支,仍是出于姬姓,是春秋时期吴国君主之后。吴王曾把他的支庶子孙封在常(今江苏常州一带),被称为江苏常氏。

第四,源于芈姓,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到了北宋,恒思公的子孙为避宋真宗赵恒的讳,考虑到“恒”和“常”都有永远的意思,都改成了常。

这一支常氏主要分布在江苏沿海一带。

还有一支源于地名,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地方叫常,所以当地便有以居邑名为姓者,称常氏,世代相传至今。

《百家姓》之——常姓来历

接下来就说一说源于官位的常姓。中国历代都有这样一种官,是皇帝的贴身秘书、贴身警卫、贴身办公人员,叫“常侍”。这些人的子孙,很多

就改姓了常。比如唐朝有常平署令,相当于今天的物价局局长,专管出纳,管粮食,布帛、盐的价格。元朝的时候,有一个署叫常和署,是管理音乐家的。

这个官位并不高,只有正九品,但是担任这个位置的,基本都是尊贵的穆斯林,现在很多常氏回民,多半就是常和署令的后代。

说到回族,就要提两支非常重要的常姓。第一支是源于常遇春,这可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回族人。今天北京的牛街、花市这两个地方,都是

回族朋友的聚居地,尤其牛街那儿的常氏都说自己是常遇春的后代。你去问:“你贵姓啊?"”“我姓常。”“谁的后代?”十个有十个都回答:“常遇春。

还有一支是源于常志美。常志美是谁呢?明末清初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撒马耳罕(中亚)人。由此可见,常姓也是由很多民族融合而来的,是

个非常复杂的姓氏。

得姓始祖

康叔封,姬姓,名封,又称卫康叔、康叔封,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因获封畿内之地康国(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称康叔或康叔封。周成王即位后,发生三监之乱,康叔参与平定叛乱,因功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建立卫国,成为卫国第一任国君。

《百家姓》之——常姓来历

山东和江苏是常姓最早的发源地,这个地跨南北的格局,决定了常姓一开始就分布在大江南北。战国的时候,北方的河南、河北和南方的湖北、

江浙,都有常姓。西汉时,有个太原人叫常惠,跟随苏武出使匈奴,结果苏武被发配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常惠则沦为匈奴人的奴隶,被拘

十余年。后来,他终于返回汉朝,被封为长罗(今山西太原)侯,由此太原常姓就非常显赫。同时,山东的常姓也形成望族一一平原常姓。汉末三

国之际,四川一带的常氏非常显赫,比如常播、常骞。属于魏国管辖的河南温县一带,常姓当官的也很多,而这一支后来有个人叫常珍,还迁到了

甘肃凉州一带。

郡望堂号

常姓郡望有平原、河南等。堂号有“知人堂”、“金吉堂”、“太原堂”、“积善堂”、“受宜堂”、“学古堂”等。

字辈

常氏一支字辈:“宏开世序广衍先传希光令德思继后贤忠美玉秀善积庆延敬修庭献孝友由全”。

《百家姓》之——常姓来历

隋唐时期、常姓名人多出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和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两个地方。后来有新丰人常衮迁居福建,所以今天闽越一地的常氏,

都说自己是新丰常氏常衮的后代。明代大槐树移民里,也有常姓。常姓也是在清朝开始进入台湾,继而漂洋过海到海外的。常姓在今天以河南、山西

黑龙江、吉林、河北这几个省最多,这五个省的常姓,占了全国常姓人口的65%左右,相对来说,南方还是比较少。

常姓是大姓,比一般人想象的都要大,名人非常多。刚才讲到了追随苏武出使匈奴的常惠。苏武现在仍被我们视为民族气节的象征,今天讲的

“外交使节”这个词就是从他身上来的,因为当时出使的时候,苏武要带一个节,上面有动物的尾巴,作为出使的象征,所以叫使节。苏武在匈奴十

几年,那根使上的毛都脱掉了,他却一直保存着。他的助手常惠,在《汉书》里也有传,可见当时常惠的地位很高,大家都非常肯定他的气节。

还有常璩,东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人。他写的《华阳国志》,记载了从上古到公元347年巴蜀的历史,四川最古老

最可靠的历史记载就是常璩留下来的,这个非常重要。

《百家姓》之——常姓来历

还有常遇春,很多人以为常遇春是汉族,其实恐怕是回族。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元大都就是他打下来的。在朱元璋的将领中,常遇春

是为数不多的没有打过败仗的,是个常胜将军。他曾说,给他十万军马,他能横行天下,所以他有个外号叫“常十万”,人称“天下奇男子”。常遇

春家族里面很多人后来就留在了北京,住在牛街一带。

还想给大家讲一个成语。今天咱们都很在乎幸福感,对吧?那么幸福有没有标准呢?这个很难讲。老辈人经常讲,要知足常乐,你才能感到

幸福。知足常乐的类似意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叫作“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只有知道满足了,不再去争去抢了,オ不会受辱。最早是这个意思。

那么,“知足”是怎么开始对应起“常乐”的呢?这里有个民间故事。

《百家姓》之——常姓来历

古代有个书生,名字叫常乐,年过三十也没结婚,孤身一人,就靠卖点字画谋生。有一年冬天,天非常冷,常乐身无御寒之衣,家无隔夜之粮,没

办法,只能冒雪出去卖画。大冬天的,谁买画啊?结果一幅也没卖出去,他只好沿街乞讨。当时漫天大雪,经过一座石桥的时候,他发现桥洞里边

居然有一堆剩火,大概刚才有谁在桥洞里边烤火来着。他非常高兴,赶紧凑上去,想去烤火。其实也没火,就一点点热气,他随口说道:“知足了知足了,

有点热气就知足了。”当时桥上正好有个告老还乡的官员经过,听到桥下边有个人在说“知足了,知足了”,就很奇怪。他刚从官场上下来,

深深感慨人心之不足。按理说现在天底下都是不知足的人,怎么在这里有人喊知足呢?他就下来看,见里边有个人,就把他叫出来,说:“你是读书

人?”常乐点头称是,还吟了一首诗:“十年寒窗苦读书,家境贫寒亲友无,学生心中无奢望,冷天见灰也满足。”大冷的天,见了一堆热灰就很满足了,

有点苦中作乐的意思。这个官员大为感动,说:“你这个人真不容易,读过书,还很知足,那么请你到我家里去教私塾吧,教教我的子女。你一年需要多

少钱,我就给你多少钱。”结果常乐回答:“我有温饱足矣,愿为大人教育公子。”这位官员不由赞叹道:“知足者,常乐也!”知足常乐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这是一个民间故事。

《百家姓》之——常姓来历

常姓在今天中国姓氏中排在第87位,人口295.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