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东县简介

 连云港海之阔 2018-08-10
         如东县简介 - 司马东方 - 东方时事评论精选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是南通市北三县之一。地处东经:120°42′ — 121°22′,北纬:32°12′ — 32°36′,东面和北面濒临南黄海,西部与如皋市接壤,西北与海安县毗连,南部与南通市通州区为邻。如东县总面积187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000余平方公里。2008年底,总人口105.67万人。[1]


  车牌号码:苏F-J、K、L
  县境陆地西起袁庄镇李庄村西端,东止如东盐场东堤,长达68公里;南起掘港镇朱家园村南河界,北止栟茶新垦区,宽达46公里。如东外海沙脊间的深槽可通海船,其最深处位于西太阳沙外侧烂沙洋,水深16-25米,为优良深水港资源,在建15-20万吨级深水港:洋口港沿革  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历史上开始设立如皋县,它曾包括今天的如东县及海安县的部分地区(古代的如东地域原属泰州如皋县东乡)。

据现存明清时期的《如皋县志》载:东晋义熙七年,分广陵郡而设置建陵、宁海、临江、蒲涛五县。北周时废蒲涛县,并临江县入宁海县。如皋县隶属于海陵郡。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如皋县并入宁海县,隶属于扬州总管府(公元605年改为江都郡)。唐朝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设置如皋场,隶属于泰州。北宋初,如皋县隶属于淮南东路泰州军。元代,如皋县隶属于扬州路泰州府。明代,如皋属于扬州府泰州。到清朝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如皋县隶属于通州。

       
        如东县简介 - 司马东方 - 东方时事评论精选


        如东县简介 - 司马东方 - 东方时事评论精选

   如东古为海洋,唐代时逐渐成为陆地,唐将薛仁贵在此驻兵,是马塘镇得名的由来。北宋始设栟茶、丰利二镇,范仲淹所修“范公堤”贯穿全境,至明代逐渐繁荣,掘港有“十里小扬州”之称,佛教兴盛,庙宇众多,至满清始废。

1940年冬黄桥决战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挺进通(南通)、如(如皋)、海(海门)、启(启东),同时将原如皋县分设如西县和如皋县(如皋东乡)。1941年起,如皋县隶属于苏中第四行政区。1945年秋,如西县复名为如皋县;如皋县易名如东县,隶属南通市管辖。[2] 区划  如东县辖14个镇:栟茶镇、洋口镇苴镇、长沙镇、大豫镇、掘港镇、马塘镇、丰利镇曹埠镇岔河镇、双甸镇、新店镇、河口镇、袁庄镇、兵房镇,县城为掘港镇。 邮编:226400


名称 总人口(人) 从业人员(人) 面积(平方公里) 财政收入(万元)
掘港镇 207694 110102 256 45041
马塘镇 83652 33302 137 14011
丰利镇 84177 38631 136 6695
曹埠镇 48793 27043 90 5730
岔河镇 84012 53243 138 12799
双甸镇 73887 33605 109 6059
新店镇 38776 19650 78 5481
河口镇 64911 35027 113 8451
袁庄镇 59591 38614 96 7771
长沙镇 38999 23546 92 2608
苴镇 38433 20437 83 3192
洋口镇 75063 45588 122 3922
栟茶镇 58245 30947 93 4055
大豫镇 107045 60942 190 4573

 
       如东县简介 - 司马东方 - 东方时事评论精选

如东县陆地是典型的滨海平原,地势基本平坦,略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之势,高程一般在海拔3.5 - 4.5米之间。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受海洋的调节和季风环流影响,一年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颇宜人居。海洋性气候的特性导致,冬季潮湿寒冷,最低气温-5℃;夏季炎热潮湿,最高气温达40℃。冬夏季时间较长,春秋季较短。

如东县交通主要通过公路运输,境内有334、223、221等省道,有发达的长途汽车线路。规划建设的海启高速、通如高速分别以西北(海安)-东南(启东)、东北(洋口港)-西南(南通)姿态过境。通如高速预计2010年动工,由洋口港城东出,经掘港、金沙至兴仁方向接入宁启高速。

铁路:海洋铁路。海安至洋口港,全长77公里,国铁二级。

运河:境内如泰运河为5级航道,是地理意义长三角分界线。为洋口港运输而建设洋口运河在建当中。

港口:洋口港(建设中),一大型散货、液体燃料深水港口,位于长沙镇。由太阳岛金牛岛(已规划)和临港作业区构成,设计码头62座,30万吨级2座。洋口渔港90年代初就被列为全国82家国家一级群众性渔港之一,2008年7月新建成,目前可同时停泊船只2500艘,年卸港量达到20万吨,年交易额预计为12亿元。

春秋时期的“扶海洲”在其生长并连接大陆的同时,也孕育了如东瑰丽独特的风土民情与绚丽多彩的群众文化。如东境内的人口,多数因避战乱从外地迁来。民国初年,沿海废灶兴垦,大批垦民又从崇明、启东、海门等地搬迁入境。因而,如东县的汉语方言较为复杂。大豫、兵房等地操吴语启海话(使用人口约占22%),俗称“沙里话”;大部分地区方言则属江淮方言的通泰片(使用人口占58%),俗称“本场话”;在上述两者之间有一过渡地带,兼具两种方言的特点,如原来的掘港、童甸、饮泉乡的南部(使用人口只占20%),俗称“南场话”。复杂的语言、肥沃的土壤、辽阔的大海……使得如东独具淳厚之风、礼让之俗。群众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五彩缤纷:乡土文艺淳朴可人,书画作品漂洋过海,摄影展览更是风靡京城……文化作为窗口,八面来风,使人们更加了解如东;文化作为桥梁,四通八达,使如东跟全国和世界遥相连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