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通地名掌故——掘港镇、马塘镇、丰利镇

 昵称37581541 2023-09-20
图片
图片

掘港镇

掘港成陆于西周,初建于唐,发展于宋,繁荣于明清,绵延至今。西周时期的扶海洲东端即为现在的掘港。唐贞观元年(627)全国分为10道,掘港地属淮南道广陵郡,为淮南煎盐场亭。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记载为唐开成三年(838)日本国僧人圆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书中有“掘港庭(亭)沿海村”、“村内有国清寺”、“闻道扬州掘港难过”等记述。至五代时掘港已成为著名的盐场。宋代建掘港场,逐步形成集市。明清以来,掘港成为盐、棉、米、茧“四白”集散中心,一度有“小扬州”之称。现为如东县城,是如东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图片

掘港之名,由来已久,迄今至少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名来历自古说法不一。一说古代掘港虽地处南黄海之滨,但除渔港外,却缺少大型深水海港,人称“缺港”,为避讳,以“掘”代“缺”,故名掘港;一说唐大历年间(766-799)淮南黜陟使李承修筑捍海堰以挡潮水。但由于天降大雨,内河水涨,不得排泄,时时酿成水灾。遂掘开捍海堰放水,潮来时则再堵上,循环往复。三说古代扶海洲附近自然形成的港口甚多,掘港原有一港口,后潮水渐退,大海东去,这一港口失去作用,里人称之为旧港,掘港或为旧港之误传。四说隋代(589-618),掘港盐亭所产之盐需开凿河道通过水路运往扬州,这条运盐河时称掘江,掘港(方音jǐan) 之名由此传开。

据2007年《掘港镇志》记载,掘港先后曾隶属吴州海陵郡、扬州总督府、江都郡、淮南道广陵郡、东都泰州、淮南道泰州军、泰州府、两淮盐运使司通州分司。唐开元十年(722)如皋并入海陵县。南唐保大十年(952),如皋场为如皋县,宋建隆元年(960),改掘港亭为如皋县掘港场。清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掘港光复,清王朝在掘港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华民国成立后改为掘港市。

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后,指挥部命令第三纵队挺进通、如(皋)、海(门)、启(东),接管国民党如皋县政府,将原如皋县分为如皋、如西两县。1945年抗战胜利后,处于西部的如西县复名如皋县,而处于东部的如皋县则易名如东县。掘港建立区民主政府,隶属如东县政府。1946年11月,国民党军队大举侵犯掘港等地,1947年1月5日,国民党四十九师绵阳部队占领掘港,并建立如皋县掘港区国民党政权。掘港中共党政军组织转移到周边地区,继续开展革命斗争。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948年3月15日,掘港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掘港为如东县城,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先后成立掘港镇人民政府、掘港区政府、掘港镇人民委员会、掘港镇人民公社、掘港镇革命委员会、掘港镇人民政府。掘港曾有过局部区划调整。1958年10月1日,新民、余荡两乡合并成立掘港人民公社。1959年5月,掘港镇人民公社又分为掘港镇和掘郊人民公社。1986年1月,掘郊乡并入掘港镇。2000年4月,环镇、九总乡并入掘港镇。2003年2月,由华丰、童店合并而成的城南镇又与掘港镇合并,设掘港镇。

图片

马塘镇

马塘镇位于如东中部,作为地名首次见诸文字记载是在宋代。宋绍兴十八年(1148)“诏泰州如皋县马塘创建盐场,以泰州马塘催盐场为名”。后来,马塘盐场虽然在清乾隆初被撤并,结束了为时590余年催盐场署的历史,但是,马塘作为地名仍延续至今。

图片

马塘地名的由来,民间传说有四个版本:一说旧时当地有麋鹿生存,邑民不识,“指鹿为马”,称为马塘;一说薛仁贵征东经此,其坐骑刨地打滚成塘,遂称马塘;一说是尉迟宝林所部饮马洗马成塘,称马塘;还有一说,当地曾有马姓邑民掘池饮用,里人以姓称塘名马塘。据方家分析,首先,扶海洲确有麋鹿,《太平寰宇记》云:“海陵多麋……名曰麋鹿”,俗称“四不象”,邑人“指鹿为马”。虽然马塘旧属海陵属地,亦有麋鹿“掘食草根,其处成泥”的可能,但无“掘地成塘”的记载;说“薛仁贵东征经此”,与史实不符,仅为传说而已。说“尉迟宝林部饮马洗马”,虽无历史记载,确也可信,因为唐代贞观年间,尉迟宝林曾在皋东监造过马塘大圣寺、栟茶佑圣观等大庙,其部属在池塘饮马洗马极有可能。至于“马姓凿塘”说,无史记载,旧时许多地名均以开发者、始创者或资助者的姓冠于庄、园、桥、塘、路名之上,故“马姓凿塘”说也能成立。

马塘起于西汉,迄今2000余年,其前身是郭补村,后为盐场,再后扩展为镇。史载,五代十国前,皋东一带盐亭(场)已初具规模。南唐(937~975)徐复治海陵盐政时,在马塘筑有一座烹炼亭,命名为“金卤亭”,成为马塘最早的胜迹。嗣后,附近盐亭,均冠以金卤之名。马塘的盐业生产自此发展兴盛,并正式建置为盐场,《宋会要食货》卷二将“马塘”载入。马塘宋时产盐业已有较大发展,其时划上、中、下盐场,主要“以路途便利者为上场,窎远者为下场”,或以产盐质和量而定。马塘曾一度划在上场之列。据《两淮盐法志》载,“马塘北连丰利,西带岔河,广三十五里,袤三十里,中为草荡”。另据《维扬志·盐法》所叙:淮南各场产盐方法是以煎为主,淮北各场以晒为主。马塘场属淮南场之一。煎可不受天时所限,产量自然多,质量也好,色白味鲜,古人美其名曰“玉砂”。

马塘与石港之间,原先有夹洪为界,经过漫长的岁月,水浅沙涨,至唐代两地连成一片。海水向东退去,马塘距海越来越远。《如皋县志》载:“清康熙十九年(1680)淤塞,地不产盐”。清乾隆初“盐运司徐大枚据知县丁元正详称马塘场与石港场接界民灶田畴播种茂盛”。

因此乾隆元年(1736)三月,治两淮盐政的高斌等上疏朝廷称:“通州分司所属之马塘等场折价无见,灶户亦少,毋庸虚设,冗员均可裁汰。请将马塘等场裁汰,就近归于石港等场管辖”。不久得“奉旨依议,钦遵在案”的批准,马塘正式并入石港场。马塘本身设绅董,统由石港场大使经营。宋代所设盐仓,以后又经扩展,旧址在今马塘东南,有东仓西仓之分,并场时仓基已达九亩三分之广。马塘中学巷,名为衙门巷,历史上马塘场官的大使署即在巷内,故其名。并场后,撤大使署,但后人仍习惯地称为衙门巷。

马塘自古留下了“郭补村”、“丰和”、“骥渚”、“晓塘”、“三角岛”等一连串雅号,这在如东乡镇地名中绝无仅有。雅号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见证了一方水土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日本著名高僧圆仁法师唐开成三年(838),随日本第18批遣唐使到我国求教,后著有《大唐求法巡礼记》四卷,其中第一卷书中记述:“十八日……巳时……从水路向州去。水牛二头以系四十余舫,或编三艘为一船或编二艘为一船,以缆续之。前后之程,难闻相唤,甚征稍疾……雨下辛苦,流行卅里。申时到郭补村停宿……”这段文字记述了圆仁和尚入唐到达掘港国清寺经马塘去扬州的所见所闻。其中的“郭补村”即今天的马塘。

图片

丰利镇

丰利位于如东中北部。唐朝初年,丰利还只是个海滩的港汊,当时每逢涨潮,乌云压顶,大风呼啸,水天相接,自古便有“黑风口”之称。后因当地长有两棵枫树而得名“枫树镇”。清乾隆年间(1736-1795),郑板桥、袁枚等人与当地名士汪璞庄友好,常来这里游览赋诗。一日,时值深秋傍晚,郑板桥见大圣寺前的枫树倒映水中,碧波粼粼,晚霞如胭,红叶如丹,便用“夕阳古枫”来赞美这如画的景色。“古枫镇”由此得名。早年海滨常有海盗骚扰,唯这里受害甚少,有人书写了一块“古丰福地”的匾额悬挂在都天庙内,藉以祝福和庆幸,后来就有了“古丰”之称。事实上有史记载的是,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这里有盐场设置,称“丰利场”。民国元年改称“丰利市”,五年后改市为镇,定名“丰利镇”,沿袭至今。

图片

唐将尉迟恭的儿子尉迟宝林在这里监造了“大圣寺”,香火日盛,人烟渐多。寺前半里许,有土井一口,上盖石板,传说叫“当街井”。留居者沿着这半里路的两侧,屋门相向建造自己的居所,从事农、商,逐渐形成一条南北街。宋天圣年间(1023-1032),范仲淹于海滩筑堤固堰,防潮来袭。此后来这里定居的人更多,人们沿“当街井”向东西延伸约一里,形成了东西街道,这就是丰利镇老街的雏形。宋代盐业兴盛,随着盐业和渔业的发展,加之为避战乱等因素,安徽、镇江、苏州、句容、扬州等地商贾来此开设茶叶、杂货、木行、酱酒、衣店、典当等商店。从而“丁字形”的道两侧商店相连。其时,一年四季均有新鲜海产上市,尤其是每年春汛期,黄花鱼船进港,春鱼上市,街上大大小小的鱼行门口,满筐的鲜鱼一担接一担排成长龙,摆满三街。人来车往,熙熙攘攘,好一派闹市景象。至民国元年,这里的街面已具规模,东、西、南三面大河环抱,全镇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狭。东、西、北3条呈“丁字形”的街道,东街尤为繁荣,大中商店聚集,店面整齐,货源充足,还有油米坊、当铺等。西街除花粮行、竹厂等商店外,多为殷实大户居住。街西头登丰桥下,沿河边停泊着数十只做小本生意的外来船,卖糖的、卖竹器、铜器、玉器的、修锅、剪花样、打卦看相的都有。有的常住,也有常来常往的。北街有公司、盐店、鱼行、木行、香店等。卖小杂品的摊儿店也不少。北盐河头是盐的集散地。丰利市场既是盐、渔、农产品的交换场所,也是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市场。

旧时镇上房屋大部分是砖木结构的古式平房,偶有几家老式两层楼房。有公园1处,私家花园有刘、宫、徐、汪四处。尤以汪氏文园、绿净园名闻遐迩。全镇寺庙、祠堂计有30多所,多建于北街。

镇东北角有土山一座,山顶有禅院3座,山下有“放生池”。山阴处的“郑公滩”,是当年演习水兵的地方。镇东南角有气势雄伟的三层文峰塔耸立云霄。镇内小桥流水,真可谓美景如画。每逢庙会,尤其是每年农历3月16日的都天庙会,四乡的人都上街来,真是人山人海,把三条街挤得水泄不通。1971年重开丰马河,60多米宽的河道穿镇而过,挖去街道数十米,拆去学校、医院、寺庙、商店、民房1000多间,将原来的丰利镇劈为东西两半。

后来跨丰马河建了两座大桥,一为“中心桥”,一为“丰利大桥”,通过两座桥的连接形成了以新建东路和新建西路为横轴的“一横三纵”的街道格局。

1999年振丰大桥建成,为新建西路向西延伸,形成新镇区创造了条件。从此,丰利新镇区的商业中心初具规模。原来的三条老街逐渐冷落,除了几家零星的店铺外,都改为民居。老街再也不见往日的繁荣,然而,一个新的更大的镇区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