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呆验案

 鉴益堂 2018-08-10

案1:李淑兰,女,70岁。2011年1月27日初诊:患者患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多年,因近期喘息、咳嗽加重,在安贞医院住院治疗,症状缓解。出院后厌食,纳呆,胸闷泛恶,时时欲吐,每日只能进少量稀粥,心悸,心烦,自觉内热,但头汗出,口干,头晕,疲乏无力,轮椅推入诊室,舌红质裂,苔白而干,脉虚大。BP130/50mmHg。处方如下:柴胡12g 半夏10g 党参10g 黄芩15g 干姜10g 炙甘草10g 大枣15g 炙内金15g 焦四仙各15g 水煎服,4剂。

2011年1月31日二诊:服上方恶心减轻,进食量稍增加,头晕减轻,仍乏力,口干,舌红苔白而干,脉虚大。处方如下:柴胡10g 桂枝10g 干姜10g 天花粉30g 生牡蛎30g(先煎) 黄芩15g 炙甘草10g 内金12g 焦四仙各15g 水煎服,7剂。

2011年2月10日三诊:诉服上方心慌、汗出,心中懊恼,虚烦不眠,胸闷,大便秘结,4日一行,怕热,但头汗出,舌暗红苔白质裂中抽,脉弦虚大。BP140/60mmHg。处方如下:栀子15g 豆豉30g 柴胡10g 枳实10g 黄芩15g 白芍10g 生军4g 干姜6g 大枣10g 半夏10g 水煎服,4剂。

2011年2月14日四诊:胃纳增加,体力恢复,自行步入诊室,仍心慌、心烦,舌暗苔白而干质裂,脉弦大。处方如下:栀子15g 豆豉30g 枳实15g 厚朴10g半夏10g生军6g 炙内金15g 焦四仙各15g柴胡10g 炙甘草10g 麦冬10g 茯苓10g 水煎服,7剂。

2011年2月21日五诊:胃纳明显转佳,每餐可进食一两左右,大便已通,体力恢复,步行入诊室,虚烦亦减,面浮,小便不畅,舌暗质裂苔少而干,脉虚大。处方如下:猪苓20g 茯苓20g 滑石60g 炙甘草8g 阿胶10g(烊化) 仙鹤草30g 内金15g 栀子15g 豆豉30g 焦四仙各15g 泽泻10g 水煎服,7剂。

2011年2月28日六诊:胃纳增加,面浮减轻,心烦减轻,便秘,便中带血,舌暗苔白质裂,脉虚大。处方如下:白芍30g 炙甘草10g 生白术100g 生地榆15g 首乌15g 生槐花15g 决明子30g 栀子15g 豆豉30g 水煎服,7剂。

2011年3月14日七诊:饮食明显增加,精神体力改善,下肢不肿,心烦减轻,口干不欲饮,仍便秘,3日一行,舌红质裂苔白而干,脉虚大。处方如下:柴胡10g 半夏15g 党参8g 炙甘草10g 黄芩15g 大枣15g 坤草30g 干姜6g 水煎服,7剂。

又上方基础上加减治疗一月余,患者饮食恢复至病前水平,精神、体力明显增加,以六君子汤调理善后。

按:本例患者以纳呆为主诉就诊,同时伴胸闷、恶心欲呕,心烦,口干等症状,史老师认为病位在少阳半表半里。《伤寒论》辨少阳病脉症并治篇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足少阳经胆附于肝,内藏精汁而主疏泄。胆腑清利则肝气条达,脾胃运化正常。本患者本有肺胀宿疾,近期又感受外邪,外邪引动内饮,故见咳喘加重。经治疗后外邪虽去大半,但因正气亏虚,余邪仍留于少阳半表半里。少阳胆火上炎,经气不利,并进而影响到脾胃,出现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等。治疗当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为主。方中柴胡疏邪透表,黄芩清泄胆火,二药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党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又加内金、 焦四仙消导开胃。诸药合用,使少阳之邪得去,胃气和解,则诸症得除。二诊患者恶心减轻,胃纳稍加,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和解少阳,温脾散寒。三诊患者心烦反而加重,虚烦不得眠,大便秘结,可知非是少阳寒化,乃是少阳热化,即少阳阳明合病,史老师又改为大柴胡汤合栀子豉汤,以和解少阳,泻下里实。使外邪得解,积滞祛除,中气健运,则饮食增加,体力恢复。

案2:

郭德清,男,64岁。病案号:1314000。2011年9月29日初诊:食管部分切除术后2月,进食后恶心、呕吐一月余。患者因食管不典型增生于2011年7月22日在协和医院行内镜下食管病变切除术,后发生食管穿孔,予以保守治疗。2011年8月4日在协和医院全麻下行VATS游离食管、颈胸两切口食管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术,术后予以抗炎补液对症治疗。术后患者出现进食后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伴反酸、烧心,于2011年9月23日入我院,置入空肠营养管,并予能全力鼻饲。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等药物,症状无缓解,故来诊。诉食后胸脘胀满,食入即吐,每日只能进食几勺流食,声音嘶哑,心慌,畏寒,眠差,大便干,形体消瘦,既往吸烟、熬夜等不良习惯。舌光红无苔,脉沉细。辨证为气阴两伤,瘀血内结。治以养阴益气,祛瘀破结。处方如下:生内金15g 山药15g 白蒺藜15g 天花粉30g 生黄芪30g 三棱15g 莪术20g 槟榔6g 白芍10g 炙甘草8g 生地10g 北沙参20g 西洋参10g 山萸肉15g 桔梗10g 柴胡6g 升麻6g 知母10g 浓煎100ml,7剂。

2011年10月13日二诊:诉恶心、呕吐明显减少,每日可进食两碗面条,音哑减轻,痰多,白粘痰,大便正常,舌红苔少,脉沉细寸弱。处方如下:生黄芪40g 三棱20g 莪术25g 桔梗12g 柴胡10g 升麻10g 知母15g 内金15g 山药10g 浙贝15g 山萸肉20g 西洋参15g 白蒺藜15g 天花粉30g 槟榔6g 水煎服,15剂。

2011年10月7日三诊:食后痰多,咽部堵塞感,未再恶心呕吐,现每日进食4餐,每餐大半碗,无反酸及烧心,大便正常,舌红少苔,脉沉细弱。处方如下:北沙参30g 丹参20g 茯苓15g 浙贝15g 柿蒂10g 荷叶30g 郁金15g 白蒺藜10g 天花粉30g 生黄芪40g 知母15g 桔梗6g 升麻8g 柴胡8g 西洋参10g 三棱15g 莪术25g 水煎服,7剂。脉血康胶囊口服。

2011年11月3日四诊:诉仍食后咽堵,白粘痰,痰量减少,饭量增加,每日可吃3碗饭,肢凉,大便日一行,舌红苔水滑,脉沉细弱。上方去丹参、北沙参,生黄芪加至60g ,加淡附片15g 干姜10g 山萸肉15g 南沙参30g 水煎服,7剂。

2011年11月10日五诊:进食后仍咽部阻塞感,偶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食物混杂痰液,大便偏干,舌红苔薄,脉沉细尺弱。处方如下:生黄芪60g 知母15g 桔梗10g 柴胡10g 升麻10g 三棱15g 莪术30g 内金15g 浙贝15g 南沙参30g 柿蒂15g 郁金20g 山萸肉15g 山慈菇15g 急性子12g 藤梨根30g 水煎服,7剂。

2011年11月17日六诊:食后咽部阻塞感减轻,无恶心呕吐,进食增加,已拔出空肠营养管,舌红苔薄,脉细弱。上方三棱加至20g 生黄芪加至80g 生牡蛎加至30g 加守宫10g 水煎服,14剂。带药回家。

按:本例患者因食管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行食管部分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术,术后患者出现不能进食,食后呕吐,只能靠空肠营养管鼻饲以营养支持。史老师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学“噎膈”的范畴。噎即吞咽时哽噎不顺,膈指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本病的发生与痰气交阻、阴津亏虚及瘀血内阻等有关。结合本患者的舌脉症,辨证为气阴两伤,瘀血内结。患者长期吸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津液暗耗,食道涩滞,胃气不降,故饮食不下,食入即吐。正如《局方发挥》所言“血液俱耗,胃脘干槁”致生噎膈。声音嘶哑、大便干,形体消瘦,舌光红无苔等均是阴虚津亏之象。阴伤精血枯涸,血行迟滞,加之术后易于留瘀,瘀血内阻,阻于食道,也是噎膈产生的重要因素。治疗以养阴益气,祛瘀破结为主。方中天花粉、白芍、生地、北沙参、西洋参、山萸肉补益肾胃,滋阴生津;阴液的化生有赖于脾胃之气的运化,养阴必先补气,故用生黄芪、山药、炙甘草以补脾益气,以资后天;三棱、莪术祛瘀破解;槟榔、内金下气消积;更加桔梗、柴胡、升麻升提之品,寓降于升,使中焦气机升降归于正常。全方攻补兼施,气阴兼顾,寓降于升,使胃阴得复,胃气得生,升降正常,诸症可平。

(李春岩整理)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huaxiangyish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