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生而为人,不能丢失善良的心!

 渐华 2018-08-11

《孟子》用“心”来诠释“人”,用“心”衡定一个人“生而为人”应该具备的品格修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诱惑的时代里,很多人都丢失了这颗“心”。

《孟子》的“伦理之心”大体来说可以用三个内容解释:善良的理由、确定人格的根据、道德修养的途径。这颗“心”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身为一个人应该有的“心”。

孟子具体是如何看待人心的呢?一起来跟随哲学诗画看下。

1,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做人的四端,“同情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仁、义、礼、智”的开端。它根植于心,就像人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当人有了向善的欲望,渴望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那么这就说明这个人有了对道德的认知,这就是高尚人格追求的开始。“人之初,性本善。”人在生下来就有善这个本性,孟子同样也认为人具有天然的善性,世间的一切美德存在于人的内心。美德不是外加的,是每个人内心固有的,人只要将内心的善扩大就行。但是随着后天与人的接触,与社会的接触,这种善可能会保留下来,甚至成为大善;而当这种善丢失了,人就会丧失某些底线,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的事情。

2,孟子的四心

1)恻隐之心

人人都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人们善良的理由。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比如当你做出的决定会对另一个人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不幸时,你的本能会告诉自己要放他一马,再给他一线生机,不应该做得这样决绝,这时就是你的“恻隐之心”在提醒你。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当他人遭遇不幸时产生的一种感觉。恻隐之心不等同于怜悯,恻隐是出于本能,你身体里的一种本能反应。

2)羞耻之心

羞耻之心同样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必须具备的,它是人们确定人格的根据。只有有羞耻心的人才能看到自己所缺失的和别人的长处。在远古时代,因为人具有了羞耻心,每日赤裸相对的原始人开始利用树叶、兽皮来制作衣服,以便让人类意识到羞耻之心。羞耻心就像一把标杆一样,告诉我们什么是不可为的,不能为所欲为的。

3)恭敬之心

不论时代,不论地域,身而为人,就该怀有一颗恭敬之心,恭敬心是人们道德修养的途径。孟子说“恭敬之心,礼也”。羔羊尚且跪乳,乌鸦都知反哺,飞禽走兽都知道感恩,都怀有一个恭敬之心,作为人类,更应该怀有这样的心。

4)辞让之心

辞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然也是孟子“心”的内容之一。孟子在《公孙丑上》一文中提到过“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说谦让之心是“礼”的开端。“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礼让的一种表达。不论是在封建制度下还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辞让之心都不应该被抹去,这是我们民族经过上千年的演化产生的优秀的文化礼仪,应该被继续传承下去。

3,美好“心”的当代意义

孟子的思想中,“心”起到很大的作用。所谓“心”,就是你做人做事的标准,就是衡量人的标准。当你丢失了这颗“心”,那么你做出的事情就会害人害己。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不论是什么角色都要“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都应该明白不做有愧于自己内心的事,不做伤害他人的事。要时常怀着一颗崇敬的心,面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恭敬谦让。

在现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仅我国在重拾这些贤圣的好的文化理论,就连国外都在向我们学习,研究我们的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些文化的重要性、时代性。我们不能被时代淘汰,更不能被社会的大染缸染色。因此,传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将孟子的“伦理之心”继承和发展到全球社会的治理当中,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