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指月軒 2018-08-11
渔翁

唐代: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诗人柳宗元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描写了山水小诗《渔翁》,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yúwēnɡ》

  《渔翁》

  zuòzhě:liǔzōnɡyuán

  作者:柳宗元

  yúwēnɡyèbànɡxīyánxiǔ,xiǎojíqīnɡxiānɡránchǔzhú。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yānxiāorìchūbùjiànrén,āinǎiyīshēnɡshānshuǐlǜ。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huíkàntiānjìxiàzhōnɡliú,yánshànɡwúxīnyúnxiānɡzhú。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

  ⑴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其写景极富“清”趣、“奇”趣,抒发了几分孤寂情怀,略略 寓有政治失意的孤愤。此诗作于永州。
苏东坡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 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此诗极富“奇趣”,“反常合 道”有两处:第二句不言汲水燃柴,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蕴意清雅,给人以超凡 绝俗之感,亦见出渔翁孤高的品格。这就是造语“反常”,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情趣, 也就是“合道”。按理“烟消日出”之后应让人物出场,可是第三句说“不见人”,也是 “反常”。“烟销日出”之后,山水顿见青绿原貌,此时听到“欸乃”之声,虽不见人,而 人必隐于山水之中,亦甚“合道”。
三、四句写出了山水的清丽,橹声的悦耳,而不见 人,则营造了一种清寂空阔而又带几分神秘的境界,隐约见出渔翁孤高的性情和孤寂 的心境,亦表现出一种奇趣。末二句言渔翁之舟,已“下中流”,回望天际,只见岩上白 云似在追逐渔舟。此诗紧扣一个“清”字:山水景物是清丽的,而水尤清碧;“烟消”而 “不见人”,江天是清空的;空阔的江面,“欸乃一声”是清亮的;岩上白云“无心”而“相 逐”,又透露出孤寂和清闲,微微寄寓了诗人政治失意的孤愤,岂不有“清”趣哉? 苏东 坡欣赏此诗之“奇趣”,主张删去末二句,引发数百年之争执。
南宋严羽、明胡应麟、清 沈德潜等同意东坡的意见,以为删去好;而南宋刘辰翁、明李东阳等以为有此二句,则 异于晚唐。两派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奇趣”的看法不同。赞同东坡意见者,认为以“欸 乃”奇句作结,不仅“余情不尽”,且“奇趣”更为彰显。晚唐诗确有猎奇太过之处,但 亦有出奇制胜而发盛唐所未发者,岂可一概抹杀? 此诗之优点,正在于奇趣,虽合“晚 唐”,又有何妨? “诗必盛唐”,不正是明诗的病根之一么? 故东坡之就诗论诗,则较为 通达也。
 


柳宗元《江雪》拼音版

  jiāng xuě

  江雪

  liǔ zōng yuán

  柳宗元

  qiān shān niǎo fēi jué

  千 山 鸟 飞 绝 ,

  wàn jìng rén zōng miè

  万 径 人 踪 灭 。

  gū zhōu suō lì wēng

  孤 舟 蓑 笠 翁 ,

  dú diào hán jiāng xuě

  独 钓 寒 江 雪 。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