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视频长度为20分钟,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大家好,我是黄山,这次我与大家分享的,是从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医生的视角,来认识功能医学和中国传统中医的区别和联系。这也是我在从事近4年功能医学的学习和实践后,对功能医学与传统中医的关联的一点思考,希望对有志于从事功能医学的朋友和从事传统中医的朋友能有所启发。 投入对功能医学的学习,是从我对两个病人的治疗过程所引发的思考开始的。 第一个病例,是我在医院从事临床时遇到的一个肾病综合征病人。兰某,男,67岁,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半年,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12g/24小时,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25g/L。他是一个公司副总,一直以来工作压力很大,单身抚养女儿20多年,当女儿大学毕业后自己觉得心情极度放松,突然出现周身疼痛肌肉无力,半个月后在青岛因为胆结石入院治疗,后辗转就诊于海军总医院和协和医院,但是对于肾综的具体诊断时间以及诊疗经过叙述不清,自述相关记忆完全丧失。现每个月感冒一次,一般迁延发展至支气管炎或肺炎,均需要抗生素治疗才能退烧,先后在协和、后来因为就诊时间太长,自己觉得对疗效并不满意,所以来我院治疗。最开始只是简单的抄方,但后来基于职业习惯,还是比较全面的询问了病情,按照中医四诊收集了基本信息,发现当时抄方的中药处方并不适合他的状况,所以和他商量之后做出了一些修改,从最开始的一些简单的加减到后来全面以我的思路来进行诊疗,我和这位患者之间也越来越熟悉,对于他发病前后的状况有了充分的了解。接受我的治疗2个月的时间,中间感冒1次,没有发展到肺炎,过敏性哮喘没有再发作。 肾综是个慢性疾病,治疗起来花费时间很长,患者意外的发现他的哮喘状况消失了,这不仅对他有很大的鼓舞,对我也是一样。半年后复查血清白蛋白上升到32g/L,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5g。这些指标的好转对于我们来讲都是非常兴奋的,虽然接受着患者的夸奖,但我心里还是有些疑惑的,按照中医理论,培补脾肾的药物虽然可以用于治疗哮喘,但是这其中到底是什么机理,我自己也是十分困惑的。这个困惑直到我接触功能医学以后,才算解开。作为患者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个体的精神心理变化,现代医学不甚关注,强调的是对疾病相关症状和检测结果的追溯,可以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位兰先生和我说的时候就说,他们从来不会听我把话说完。我在早期应诊的时候没有功能医学的相关训练,但是从中医的接诊要求也是同样要求对于患者的心理、生活等变化详细了解。功能医学在应诊时要求的倾听、复述,都是加强与患者沟通的具体要求,也切实的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 第二个病例,杜某,女,65岁,常年大便不成形,容易疲劳,饮食量少,容易出现腹胀,也容易出现泌尿系感染,平时脾气急躁,经常潮热汗出,严重失眠。这位其实是我的母亲,因为我是中医医生,所以因为母亲的身体状况,也是非常揪心,自从我自己从医以来也是四处需求解决的办法。医生对于我母亲的判断都是虚不受补的体质,接受中医治疗时经常会用到一些有滋补功效的药物,但每每因为这些药物出现虚不受补而上火症状,也有可能因为一些寒凉成分导致腹泻加重,后来母亲对我失去信心,不再接受中医治疗,长久以来需要安定等药物维持睡眠。 我接触功能医学以后,为她的情况向王树岩医生求助。王医生建议我为她做了几个检查。通过慢性食物过敏结果可以看到,我母亲对牛奶、鸡蛋、小麦、荞麦、花生都是重度过敏,我母亲是山东人,面食对于她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经常在胃肠不太舒服的时候煮一些细软面条,在她的印象当中这种软面食对于肠胃是有帮助的,但通过检测我们看到这些重度过敏的食物,比如不间断的面食对她的胃肠系统以及肝脏解毒功能都有很大的影响。 有机酸代谢分析中可以看到B族维生素、细胞能量转化、神经递质功能、肝脏解毒以及肠道菌群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 这里面,中医对她的判断是肝脾不和,胃肠虚弱,加上更年期天癸已绝,肝肾不足。从她的检测也可以看到,消化能力不足,胃肠菌群失衡,神经递质失衡,情绪容易有问题,加上氨基代谢不良,容易出现情绪焦虑及大脑持续兴奋的表现。性腺激素肯定是进入更年期状况了,也就没有特别去检测。 因为考虑到接受程度,所以从她最担心的也是对她影响最大的肠道问题着手调整,并没有上全面的营养素方案,针对肠道,停了所有的过敏食物,早上两颗益生菌,晚上两颗含有植物杀菌成分的营养素,早上还有两勺有丙胺酰谷氨酰胺、芦荟、甘草成分的营养粉剂,并且三餐伴有复合消化酶来帮助肠道进行消化。一个月后妈妈很高兴的打电话说大便成形了,没有出现过腹泻,疲劳感减轻,饭量增加,能够从事简单的活动,睡眠也有了明显的好转,这个消息对于妈妈和我都是很大的鼓舞。后来妈妈开始接受整体的功能医学调理方案,到目前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体力有了明显的好转,基本保证每天有五到六小时的睡眠,一年里只感冒过一次,后来也逐渐加了一些中药的成分,但再没有出现过炎症反应。 我和王医生就我母亲的病情以及之前临床中发生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提出了对之前第一个病例的中医治疗效果不知道如何用现代医学机理解释,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这样的结果。王医生给我详细解释了功能医学有关肠漏症的概念,以及肠漏症对肝脏解毒和免疫功能异常的影响。 小肠渗透力改变也叫肠漏症,健康的肠道上皮细胞是一个个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如果粘膜上皮细胞出现连接的间断,对于正常的吸收功能就会出现影响。肠漏症这种判断没有并见于ICD-10的诊断名录中,但是功能医学使用明确的检测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判断,给患者服用甘露醇和乳果糖的混合液,甘露醇是小分子,能迅速被肠道吸收,乳果糖是大分子,不能被肠道吸收,应当以原型形式以大便形式排出体外。但是如果患者有肠漏症,那么通过检测尿液中甘露醇和乳果糖的比例,可以发现,不该出现在尿液里的乳果糖含量大大升高,乳果糖和甘露醇比例异常,用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出现了肠漏。如果小肠渗透力发生了改变,会随着身体摄入大量异常蛋白和其他毒素造成身体的免疫功能紊乱。 就这样,功能医学帮我打开了通往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看待之前所从事的中医行业,如何来评价它的疗效以及如何认识中医药,一个是仅有20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另一个是在中国已经使用几千年的古老技术,随着对于功能医学学习的深入,我发现功能医学这个舶来品让我越来越痴迷,也让我对传统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 功能医学和传统中医有着非常相似的系统观念,左边是传统中医的肺腑生克制化图,右边的图是功能医学用来表述六大系统的复杂联系。在现代医学里,我们运用ICD-10的标准诊断流程,通过一个人的症状体征来进行诊断,我们可以看到人会罹患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但是这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只看到一个枝杈或者某一片叶子出现了异常,并不代表整体的身体状况没有任何异常。学习传统中医的人基本对于现代医学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方式是加以诟病的,而功能医学的着眼点是比较贴近传统中医的,从某一片叶子或某一个枝杈,看到作为一棵大树的根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基础的组织系统和核心的临床系统失衡,以及遗传体质,个人生活方式,环境影响因素,来整体的判断一个人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变化。 功能医学在对于人体的临床失衡,也是同样运用网络状或相互联系的视角来进行认识和分析的,在矩阵式分析方法里面,对于整个系统失衡有同化、结构完整性、通信运输、生物转化、排泄、能量、防御、修复几个系统之间的复杂认识,以及对于人体来讲正常的身心功能,包括生理、情感、精神这些的相互影响,同时对于病人患病过程中前置因素、触发因素、媒介因素进行综合的考量,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了解个人化的生活方式因素,通过生活方式医学的整体调整来确立整个系统的变化。 功能医学关注七大系统的失衡,首先是同化作用,包含了消化、吸收和微生物失衡状况,第二是防御和修复,包含了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第三是能量,包含氧化还原失衡和线粒体功能,第四是生物转化和祛除,主要是指人体的解毒作用,第五是通信与循环,包含了激素和神经递质失衡,第六是身体结构完整性,从亚细胞膜层面到骨骼肌肉系统,第七是身心系统,是指精神和躯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藏象学说下的五脏系统变化和功能医学是非常相似的,只不过传统中医是把人的精神和结构放在一个系统之中进行考量,而功能医学更注重的是在现实层面即物质层面进行考量,同时单独的把身心系统作为另外一个系统加以考量。 传统中医和功能医学有着相似的思考方法,比如对于功能医学来讲,当面对一个病人时,我们首先考虑两个基本的问题,首先这个人是否有必须祛除的东西,比如环境毒素、过敏、感染、营养不良、长期精神压力等,其次如果对于这个人的功能加以提升,需要补充什么东西才能帮助这个人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而传统中医有两个重要的治疗方法,一补一泄,对于泄法来讲,邪去正自复,当把外邪祛除之后,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可以达到好的状态,另一个则是养正积自除,对于慢性的有积滞的人,可以通过调整胃肠功能状况,达到积滞的祛除。 对于个体化医疗,功能医学和传统中医有着异曲同工的认识。东汉时代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提出平脉辨证的思路,也就是辨证论治,这个一直是几千年来被中医作为基本的也是核心的治疗原则之一,功能医学的Williams教授提出个人生化体质的独特性,一直以来被大家认作是功能医学发展的基石之一。 在哲学层面,内因和外因相互勾结共同起到作用,但内因起主导作用,功能医学一直强调健康是源自于内在因子与外在因子之间的动态平衡,对于功能医学的认识来讲,基因、饮食、心灵、环境、生活形态构成一个人的健康的外源,而氧化压力、线粒体功能、解毒功能、代谢、胃肠道功能、免疫功能、内分泌状况构成一个人身体内部的系统变化,这一点上和传统中医的认识是非常一致的。 中医学作为东方哲学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学科,一直秉承着中国传统东方哲学文化认识的特色,中医学一直注重的“道”和具体的“术”,中医学之“道”是什么?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陆广莘教授提出了以下归纳“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道,凭生生之具,培生生之气,收生生之效,谋天人合德”。 在这里面,“究天人之际”是强调中医学要了解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通健病之变”是要了解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转化关系,了解外部环境和内在人的变化。“循生生之道”是指应该依据使生命健康生存的道理,这个“学”就是中医的理论。“凭生生之具”是指用使生命健康生存的工具,中医传统治疗手段,包括砭石、针灸、导引、中药、食物、情志……都是工具,这个是中医的“术”,是临床实践。目的是“培生生之气”,就是指要培养使生命健康生存的正气,即机体保持自体稳定的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日常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功能下降时的修复能力,修复能力包含欲病时的防御能力和已病时的自愈能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就是“收生生之效”,取得使生命健康生存的效果。长远来讲要做到“谋天人合德”。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和交互性,不仅要从整体和主体上去认识人,还要从人和环境的交互上去认识人,在开始的时候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究天人之际”,在结束的时候实现人天的和谐发展——“谋天人合德” 。 黄山医生介绍: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内分泌8年。2012年学习功能医学,讲功能医学与传统中医相结合,干预慢性疾病及亚健康人群。先后创立北京美莱医疗美容机构功能医学暨抗衰老中心,以及华彬健康功能医学中心。现任华彬健康集团功能医学医疗总监。 版权声明:
本篇文章为黄山医生原创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和认识。尊重著作者权益,转载及引用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