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山医生谈功能医学——不学功能医学,不知中医之博大精深 (视频分享下)

 rwm1110 2018-08-11


温馨提示:本视频长度为20分钟,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前面讲了中医学之道,对于目前功能医学来讲还是在“术”的层面,具体考量中医和功能医学之间,会发觉有非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同样都是在思考为什么生病,一个人从健康的状态为什么会出现逐渐的功能下降,在看到一个疾病或者说功能下降时,会考虑到内部有复杂的连动关系,同时在不同病症之间有关联性,这个是有别于目前西医临床医学的认识特点。同时两者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功能医学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帮我们把身体功能通过检测加以量化,而传统中医一直是依靠医生本身的经验,存在很强的主观判断。


前面讲了功能医学和传统中医在认识、实践以及各种思考方式上有很多近似的地方,功能医学对于传统中医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认识方法,而对于功能医学来讲,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从临床实践的层面去看待人的系统之间到底实际会发生什么样的转变,所以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在中医治疗里,我们都听到过一个词“忌口”,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描述,他提出在太阳中风后桂枝汤服法里面具体的饮食禁忌,提出“食复”这个概念,即热病后期可以因为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的复发。在《金匮要略》中设置了专门的两个篇章来加以论述,提出了“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所吃的东西不加以挑选,有的会对疾病治疗有帮助,但有的会导致身体出现问题,有益的当然是好的,但如果有害会导致疾病以致把身体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强调了感染性疾病以及慢性疾病关于忌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中医强调热病后期的饮食控制里面,肉、面等,这些在慢性食物过敏的检测里都有,比如这份检测结果里对于牛奶、蛋白、小麦制品是过敏的,可以说,慢性食物过敏提供了另一个层面让我们可以认识中医所讲的忌口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


下面分享一个病例,是我一个同学的母亲,在广西,前一段时间因为反复发作的大面积湿疹,在医院就诊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发过来的图片上周身大面积的红疹,瘙痒流水,而且因为过度瘙痒对睡眠影响很大。皮肤科医生因为面积太大考虑如果使用含有激素的药膏会对身体状况有影响,所以一直犹豫不决。我们知道对于皮肤性疾病,中医一直强调不能吃发物,但患者身在两广地区,其实对于饮食禁忌十分注意,一直没有吃任何辛辣刺激和牛羊肉等发物。根据病人的病情,我选用了李可先生的“乌蛇荣皮汤”,除药方以外建议单独买了一些土茯苓煮水每天频饮。


三天后,瘙痒和流水基本上控制住了,中医讲“效不更方”,就建议再服五剂药,同时查了一个慢性食物过敏的检测。五天后,背部大面积的皮疹有了很大的改善。后来查的食物过敏检测结果可以看到病人对于小麦制品、蘑菇、地瓜、黄豆都有重度过敏,还有咖啡以及香菜都是中度过敏,而对于这个患者来讲,传统的发物比如牛羊肉、海鲜、鸡蛋这些食物的过敏都是没有的,所以如果她一直按照中医传统忌口方式,日常所吃的面食以及豆腐对于出现这种慢性湿疹是有一定影响的。


建议她查的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到底是什么呢?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身体把我们吃的某种食物当做了有害物质,会产生特异性IgG抗体,跟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在全身循环时会导致炎症水平升高,进而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和疾病。


慢性食物过敏或者食物不耐受,是指当食物进入体内,经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系统,如果肠道功能不好,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肠漏或者是儿童时期受一些影响导致身体对食物产生抗体,随着不断进食慢性致敏食物进入到血液系统引发免疫反应,炎症水平升高,随炎症到全身各处,从而引发慢性疾病,由于每个人各个系统的薄弱环节不同又会表现为不同的症状。慢性食物过敏可以导致神经系统症状,粘膜炎症,引发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症状,也可能导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症状,关节炎症,水肿表现等。


列举北京世纪坛医院皮肤性病科周平教授发表的一篇文章,选择确诊患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210例,健康志愿者10例,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的抗体水平,结果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结论,在210例过敏病人中阳性率达到97%,针对阳性患者进行跟踪调查,有75%的病人根据实验结果改变了饮食习惯,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在20天之内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15%的病人症状改善并不明显,另外35%的病人虽然症状有所改善,但并不确定是由改变饮食习惯导致的。


这个结论对于我们认识慢性食物过敏是非常有帮助的,至少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对于跟过敏相关的炎症或皮肤性改变时,让我们有明确的认识,患者忌口的内容是不是正确,对于传统中医来讲是非常有效的辅助,而从功能医学的层面,慢性食物过敏对于我们确立病人的饮食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在应用草药治疗时有几个基本原则,称为“治则”或“治法”,比如常见的几种:“培土生金”,翻译过来就是调整消化系统,以期调整免疫系统,进而达到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目的。这样来看,功能医学的认识跟中医是一致的。“脾肾双补”,指同时调整消化系统和激素水平,主要是针对一些免疫系统的疾病。“疏肝健脾”,指调节情绪压力、神经递质代谢来改善胃肠消化状况。“少年治肾、中年调肝、晚年健脾”,在中医是耳熟能详的治疗原则,对于功能医学来讲这是个体化治疗的认识,不同年龄段,不同的生活习惯,治疗注重点也应当有所变化。


传统中药里讲究“君臣佐使”,是中医方剂学里对于药物应用的很重要的认识,“君”是指在整个方剂中针对主要病症起主要作用,“臣”是辅助君药进行治疗。而在功能医学的治疗中,比如肠道治疗的三联用药,益生菌、杀菌物质和修复肠道物质,就是“一君二臣”;四联用药加强了消化酶或胃酸补充剂,可以说是“一君三臣”。在肠道调整和肝脏解毒组方里根据不同病人,不同时间段,治疗重点的不同,可以互为君臣。所以我们认为,中医对于药物的认识同样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功能医学治疗处方中哪些是治疗重点,哪些是辅助,这是一个思辨的过程。


功能医学和中医有着共同的研究方向,即慢性疾病和抗衰老,中医有自己独到的整体的系统,对于急慢性疾病都有独特的治疗方式,而功能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明确提出是针对慢性疾病而进行发展的学科。举个例子,打老儿丸,传说在古代的西域,一个去外地经商的人看到一位女子光天化日之下追打一位老人,大家都很气愤,上前阻拦,女子说我打自己的儿子跟别人有什么相干,商人非常震惊,女子解释儿子在年轻时没有按照族规按时服用家传的药方,以至于变得白发苍苍,而自己还保持着年轻时的状态,商人遂花重金把药方买下。在明代笔记中把这个药方称之为“仙人还少丹”,又因为这个故事称为“打老儿丸”,宋代、明代一直被士大夫和御医所应用,清代御医在这个药方基础上增加了麦冬、天冬两味药物,更名为“长春益寿丹”,慈禧从46岁开始一直服用进行日常保健,清宫御医档案里有明确的记载。中医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养生、抗衰老的研究,从古至今从未停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治疗经验。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对于抗衰老或者追求更健康的生存状态,这是共通的目的。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直到后来揭开了人类对于衰老的认识。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和蛋白质复合体,像帽子一样,保证了整个DNA的稳定状态,现在我们对于端粒的认识,它和细胞的老化有明确的关系。当我们每一个细胞进行复制时,DNA的双螺旋结构会被打开,而随着每一次的复制打开,端粒会出现逐渐的缩短,而一旦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细胞凋亡。


随着端粒和端粒酶研究的进展,大家都在寻求是否有端粒酶的激活能够帮助延长端粒的长度,进而达到抗衰老的目的。这是美国一家医疗机构推出的一种保健品,TA-65,号称可以激活端粒酶,进而达到延长端粒的作用。含有的主要成分是环黄芪醇,是现今唯一发现的端粒酶激活剂,通过增加端粒酶从而延缓端粒酶变短的进度,被认为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而黄芪在中医里的应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对于黄芪这种东方传统药草的应用,既有像TA-65这种提纯技术,又有像是道格拉斯公司推出的功能医学补充剂,传统草药在功能医学处方里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


Adreset是冬虫夏草,人参、红景天的复方制剂,对于肾上腺疲劳症候群以及调整肾上腺功能异常时的一款被广泛应用的营养补充剂。


Tran-Q是主要用作压力管理的一款营养素,帮助达到放松的状态,主要成分是远志、枣仁、茯苓等,这是一张完整的中药处方,结合对于传统中医药的认识,我们觉得单一的草药成分一般被当做植物药来认识,而像这种完整的中药处方更多的是秉承了中医里方剂治疗的经验。


一款肾脏支持制剂,包括冬虫夏草、黄芪、当归、槲皮素、姜黄、维生素C,这里面黄芪、当归、槲皮素、姜黄以及冬虫夏草,在中医治疗肾病里面也是很常用的一种草药。


2007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开幕式进行讲话: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用现代生物学的手段,用中医的这种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期望可以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家之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可以说功能医学是21世纪新医学的代表。自从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以来,西方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一直进行着不断的争论,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功能医学在其中能起到桥梁的作用。


我相信在功能医学的研究进展中,它对于中西的汇通能够起到桥梁的作用,相信终归有一天,中西学的鸿沟一定能被一种新兴的学科相互沟通,达到相互认识的目的。
谢谢大家!


回顾上期,请看《不学功能医学,不知中医之博大精深 (视频分享上) 》……

版权声明:
本篇文章为黄山医生原创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和认识。尊重著作者权益,转载及引用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