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最先强大起来的是郑国,为什么到了战国,郑国不见了?

 yh18 2018-08-11
对世子忽来说,这是一次回归之旅。

《春秋》的记载如下:

郑世子忽复归于郑。

世子忽虽然已经当过一段时间的国君,但这次用世子来标称他,孔子表示这是特地强调忽是世子,是郑国的嫡长子,他回来当国君是天经地义的。联想到公子突的出奔,世子忽似乎该偷笑了。但世子忽也别高兴太早,因为孔子对他的回归之旅用了“复归”两个字。

在《春秋》里,离家出走又回来是有很多类别的,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动词,比如用“归”,表示出去时没犯错,回来时没犯罪。用“入”,表示离家回家都犯了错误。而用“复入”,表示离家时没犯错,但回家时犯了错。“复归”则表示回家时没有错,但他出去时还是有问题的。

世子忽的回归用“复归”,是因为他当年被赶走时是犯了错的。

没有巩固自己的君位,才被赶了出去,而没有巩固自己的君位,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他自己的原因。

当年他没有听从祭仲的劝告,娶齐僖公的女儿,错失了一个重要的外援,君子评价他:“善自为谋。”不要认为这是一个表扬,事实上,君子先生正是批评他只知道替自己考虑,没有替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

作为世子,娶妻的事情不能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齐僖公的女儿该娶还是娶嘛!

不知道当世子忽重新站到新郑的街头,有没有想过,如果自己娶了齐僖公的女儿,还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波折?

祭仲亲自前往迎世子忽回国,四年前,祭仲迫于压力从宋国领回公子突,将世子忽赶到了卫国,现在,他终于迎回了世子忽,这里面的变故,谁能体会祭仲的良苦用心?

历史学家们就不太认同祭仲的付出,他们认为,郑国的衰败,祭仲要负上很大一部分责任。

在世子忽“复归”郑国,公子突先“出奔”后“入”栎时,许国的许叔“入”了许国都城。

我们介绍过“入”表示出去回家都犯了错。许叔离开国家,就是因为不朝贡天子,现在他回家了,在孔子看来,也是一个错误的举动。

想必大家还记得,当年姬寤生联同齐、鲁攻破许国,在齐僖公不怀好意地安排下,姬寤生没有吞并许国,只在许国搞了一个主权托管,安排自己的大夫驻守许国都城,而把自己扶上来暂摄许国国政的许叔安排在乡下居住。当年,姬寤生定了两个许叔回城的硬性条件。

一是要姬寤生善终。姬寤生死时五十七岁,在春秋是高寿,又死在家里,算是善终了。

第二就有点不靠谱了,要鬼神收回对许国的惩罚。

这上哪里请示鬼神去?许叔显然办不下鬼神的回国批文,但孔子还是比姬寤生要讲道理,他认为许叔德高望重,是许国第一号人物,在乡下生活了十六年,是该回城了,但他回去之前至少应该请示一下周桓王嘛!

鬼神是死的,周桓王,嗯,其实也是死的。

周桓王是这一年三月十一日死的。周桓王的一生是比较悲情的,这个悲情缘于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他的晚年也是很凄凉的,因为常年收不到各国的贡赋,手头很拮据,死前两个月,还派人向鲁国索取车子。鲁国人给没给不知道,但孔子没忘了提醒周桓王注意自己的身份。而周桓王死后又没有钱下葬,拖了七年才埋。

周王室正忙着四处筹钱办葬礼,哪里有心情管你许叔返城的事情。于是,许叔就这么不礼地“入”了许都。

郑国驻守的大夫公孙获逃回了郑国,因为姬寤生当年特意嘱咐他不要把器具什么的放到陈国,所以公孙获也没有多少行李收拾。

姬寤生的担忧终于变成了现实,而祭仲看着自己跟老领导打下来的霸业正在土崩瓦解,他是否依然坚持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正确的?

祭仲大概是问心无愧的,他认为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宗庙法制。而且在他看来,只要世子忽回来了,自己像辅助郑庄公一样尽心尽力辅助世子忽,郑国一定会东山再起。

但祭仲发现自己可能不再有这个机会了。

世子忽从卫国回来后,对他十分客气,但碰到国家大事,并不与祭仲商量。想了一下,祭仲只好露出了苦笑。

世子忽有这种情绪并不奇怪,当年就是祭仲领着公子突回来抢了他的国君位,现在虽然还给他了,但他的心里还是有一些心结。

这个心结只有等时间去解开了,但让祭仲没有想到的是,时间虽然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效的药,但真正要用时,时间也是宝贵的。

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世子忽的回归时,在“复归”的基础又用了一个“入”字。

六月乙亥,昭公入。(《左传》)

表明郑国人对世子忽的回归是不太欢迎的,郑国大夫高渠弥尤其不欢迎。

高渠弥,郑国大将,当年郑国跟周桓王在长葛大战,公子突提出了先攻偏师的设想,付诸实施的骨干就是高渠弥。高渠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布置战阵,创造了郑国大规模杀伤性阵法鱼丽阵。

因为高渠弥在长葛之战中的优异表现,姬寤生准备提拔高渠弥为国家的卿士,听到这个消息后,世子忽马上跑去告诉父亲,表示高渠弥这个人有问题,不要提拔他。

不得不说,世子忽的眼光还是很准的,他不娶齐僖公的女儿,大概也是看出齐僖公家教太差。但有时候发现问题并不代表着会处理问题。

因为轻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世子忽得罪了高渠弥。

祭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世子忽归来没多久,他就警告世子忽小心高渠弥这个人,最好先下手为强除掉他。

世子忽摇了摇头,在他看来,自己不过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提了一个人事任免的建议,而且也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影响,父亲最终还是提拔了高渠弥,这么多年过去了,就算有什么不满也已经消散了吧!

世子忽决定忘记过去,展望未来,但高渠弥并没有忘记,可他并不是怨恨世子忽在自己提干时下绊子,真正影响他行为的是害怕。

身处政治斗争中的人,就像两个行走在黑暗森林的带枪猎人,他们屏息蹑行,希望能隐藏自己而发现对方,当发现对方时,为了确保对方不会把枪管对准自己,他们就只有先举起枪,把对方的要害纳入自己的准星。

这就是导致无数历史谋杀的最终原因:信任的危机。

当年世子忽就反对我,现在他已经成了国君,迟早会对我下手,在他下手之前,我不如先下手,这就是高渠弥最真实的想法。

两年后的冬天,在一次狩猎中,高渠弥把箭头对准了世子忽,然后松开了弓弦。

杀了世子忽,高渠弥专门去拜访了祭仲,跟他讲了讲狩猎场上发生的意外,并表示现在国君已经死了,我准备拥立先君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亹为君。

祭仲又面临了一次艰难的选择,是表示认同,与高渠弥同流合污,还是拍案而起,然后被高渠弥一刀砍死?

祭仲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只有保性命,才能谋划未来。这是他从老领导姬寤生那里学来的隐忍之术。

高渠弥也松了一口气,他已经杀了国君,实在不想再杀一位上卿,说到底,他并不是一个杀人狂,甚至也不是权力狂,他只是作为一个行走在黑暗森林的猎手,做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在别人干掉自己之前先干掉对方。

一场本将引发大动荡的弑君事件在祭仲的不作为下,竟然悄然平息了。在数年的时间,从姬寤生到世子忽又到公子突再到世子忽再到郑子亹,郑国人换衣服也没有这么勤快,但显然郑国人也习惯了。

一切开始恢复平静,高渠弥也放松了警惕,只有一个人始终没有放松斗争这根弦。

这个人当然是祭仲。

第二年的七月,郑国接到了来自齐国的邀请函,齐侯齐襄公邀请郑子亹举行一次首脑会谈。

鲁国桓公十四年,十二月底。

齐襄公跪在家庙里,铸银青铜油灯上火光跳跃。齐襄公又想起了父亲齐僖公去世时对他说的话,那是一句由祖辈相传的警句。

不要忘了我们先祖哀公的血海深仇。

齐襄公迈出家庙,走向中原,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跑到艾地跟鲁桓公见了一面。

虽然他跟鲁桓公是大舅子跟妹夫的关系,但这么急着去见鲁桓公实在有些不合适,毕竟去年鲁桓公大败齐国,让齐国并纪的大业泡了汤。齐僖公死在去年冬天,一半是年纪大了,另一半说是被自己小女婿鲁桓公气死的也不为过。

而且,齐僖公已经交代了下来,纪国是一定要消灭掉的。要消灭纪国,就得先制服鲁国。孔子教导我们说,三年不改父道可谓孝。齐僖公刚埋了不到半年,齐襄公就跑去跟鲁桓公握手言和了。

齐襄公的理由还特别充分,因为这一年,公子突谋杀祭仲失败,逃出郑国,而许叔趁着郑国内乱从乡下杀回了都城。许国托管一事,是当年齐、鲁、郑三国定下来的,现在许叔擅自回都城,郑国管不了事,齐、鲁两国总要过问一下。

可就实际进展来看,讨论的问题并不重要,讨论的本身才是重要的。齐、鲁两国马上将交谈的重点从八杆子远的许国回归到两国自身上面来。双方决定抛弃前嫌,重修旧好。齐襄公更提议,为了改善双边关系,两国国君应该定期不定期地举行见面会,加强沟通与合作。鲁桓公表示认同。

本来他还担心齐国会借机报复,没想到大舅子比老丈人亲切多了。

鲁桓公双亲去世得早,对亲情十分渴望,齐襄公的出现迅速填补了他内心情感的空白。

有兄弟的感觉真好!

到了第三年,也就是鲁桓公十七年,鲁桓公又盛情邀请齐襄公在黄地结盟,并提前打招呼,这一次,纪国的国君也要来参加。齐襄公明白了,这是妹夫想调解齐、纪之间的矛盾,彻底打消齐国吞纪的念头。

齐襄公欣然前往,并正式与鲁、纪进行了结盟,但齐襄公也没有白来,他也带来了自己的要求,请鲁国帮忙解决卫国的事情。

在去年,也就是鲁桓公十五年,卫国的左公子泄和右公子职发动政变,驱逐了卫国国君卫惠公。这两位左右公子,一位是世子急的师傅,一位是公子寿的师傅,他们这样做是替自己的徒弟出一口气,在赶走卫惠公之后,他们另立了世子急的弟弟公子黔牟为国君。

这显然不是齐国所乐见的。

于是,齐国利用鲁国欲调解齐纪关系的机会,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请求鲁国到时出兵支援齐国对卫的军事行动。鲁桓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于是,这次会盟十分圆满地画上了句号,齐鲁关系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数年以后,齐襄公最终成功帮助自己的外甥杀回了卫国,这个数年有点久,但结局总算是美好的。

在不断地接触中,鲁桓公终于认可了自己的这位大舅子,渐渐忘记了自己对老丈人干过什么事,也忘记了齐、鲁素来都是竞争大于合作的两国。

齐襄公用一个挑衅的行为确定了自己对这位妹夫的态度。

结盟后没多久,在齐、鲁边境发生了一起军事冲突。这起军事冲突是因为齐国军队越过边境线,进入到了鲁国的境内,发生的地点还有些特殊,叫郎,就是当年齐、郑两国“来战于郎”的郎。这个郎据考证已经靠近鲁国首都,这要么是鲁国最近国土缩水,要么就是齐兵越境越得有点远。

守边的官吏紧急向鲁桓公汇报。鲁桓公奇怪了,刚签订三国盟约,大家都很愉快,怎么这么快,齐国就打我们鲁国呢?想了一会儿,他认定这不过是一次小摩擦。于是,他告诉守边的官吏,发生这样的事情,只要注意守护好边疆,防备他国的突然侵犯,只要做好准备,敌人来了就狠狠还击,没有必要请示我。

果然,齐襄公很快派人前来说明情况,对边境上发生的冲突表示道歉,并解释这是一次意外的擦枪走火。齐襄公还表示,希望在明年能碰个头,就边境上的这些事情进行具体的商榷,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鲁桓公回复,我们十分期待接下来的齐、鲁国君的会面。

事后来看,不只鲁桓公期待,有些人对这次见面都有些急不可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