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irculation刊登冠脉介入后房颤抗栓白皮书:首选双联抗栓,新型抗凝药物优先

 杨进刚阜外 2023-06-14 发布于海南

近期,Circulation刊登了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白皮书。在评估口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治疗持续时间的关键临床试验结果后。专家组做出了重要更新,建议大多数患者应考虑在出院时采用双联抗栓方案(口服抗凝药加P2Y12抑制剂)。

以下为该专家共识的十大建议:

1、对于需要使用口服抗凝药物且接受支架治疗的房颤患者,大多数患者应在出院后采用双重治疗方案,即抗凝药物加P2Y12抑制剂。

2、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优于华法林。

3、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剂量与房颤抗凝推荐方案一致,不建议使用低剂量,除非在随机试验曾经研究过的剂量。

4、当有不同的剂量可以选择(如达比加群110150mg)时,应根据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来考虑抗凝强度。

5、对于已经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在PCI后可继续使用,尤其是患者耐受性良好,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没有并发症,可考虑使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在达标范围内的较低水平。

6、抗血小板治疗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也应考虑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在主要试验中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的两药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出血风险,不建议使用三联疗法。

7、大多数患者应首选抗凝+抗血小板的两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首选P2Y12抑制剂,应该尽快开始,如在出院时。

8、在高缺血/血栓风险和低出血风险的特定患者中,在PCI后(如1个月)短期延长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三联疗法)是合理的。氯吡格雷仍是P2Y12抑制剂的首选,但对于高缺血/血栓风险和低出血风险患者,可考虑使用替卡格雷。

9、对于大多数应继续接受卒中预防剂量的抗凝治疗的患者,应考虑在1年内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10、对于低血栓/血栓风险和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在PCI6个月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合理的;而对于高缺血/血栓风险而低出血风险患者可考虑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来源:Angiolillo DJ, et al. Antithrombot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Treated With Oral Anticoagulation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2018 Update. Circulation. 2018, 138:527–53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