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决定了你高考的成绩、今后的发展

 Vam_源 2018-08-11

一、

我曾经是一所县城重点中学的学生,并于高二分文理的时候,进入了重点班。刚进入重点班时,我没有特别大的压力,只是看大家都在学习:上课学习、下课学习,我也就随大流。结果,期中考试的成绩真的进步了。

随之而来,我对成绩越来越看重,也越来越有压力。学习这件事,在我的心里变成了挣分的行为。我的情绪,也随着成绩的变动而起伏很大:考好了,会短暂地高兴,然后,就是持续的压力“下回考不好怎么办?”;考差了,更加有压力“我会不会考不了高分了?”。

长久下来,我学习时,再没有高一时候的快乐,只剩下课上的紧张,生怕听不懂而落下功课。

我也察觉到自己的不正常,但是,高考的压力及班级排名的压力越来越大,我无法改变心态。

就好像掉进了一个深渊,看不到一丝希望。

听前辈说自己的高三如何专注于学习、如何快乐,我就很无语:我现在只剩下如“惊弓之鸟”一般的紧张。学习一点也不快乐。而且,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学习?

高考前,我似乎对自己已经越来越失望,没有了高一时的斗志昂扬,只剩下高二、高三这两年的成绩带来的自卑,当初“考清华”的雄心壮志,成了现在我对自己的嘲讽。成绩,自然也不会太高,勉强考上了北京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


二、

有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都经历过这样的心路历程。

但,如果这种“以分数来衡量自己”的认知,一直伴随着自己直到进入社会,眼里只有输赢、没有过程中的投入、成长。你会成长为一个只会作弊、投机取巧、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而这样的人的发展,是不会长远的。


学习是什么?

学习本身,是一个破除愚昧、获得新知的行为。下面的图片是百科上对于学习的定义:



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高分,而是为了能够有效地改造现实。


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


上周我们推送了一篇“提高学习效率的5个方法”。本周,我们按照“认知行为理论”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认知导致情绪,情绪导致行为,行为又反过来继续影响认知,从而形成了一个三角循环。

学习过程中,你的认知(对于学科的认识、高考的考察要点等认知,考试信息,对自己的成绩在竞争对手中的定位)决定了你的情绪(焦虑、紧张、开心、放松;)最后,影响你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成绩);而这一结果,反过来,继续影响你对于自己、对于学习的认知。


我们姑且不论信息掌握、学科认知,这种可以“靠上网搜索”即可改变的因素,只说你的“情绪”这一因素。

这其中就涉及到: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网上并没有固定的定义,你可以从《成长终身》这本书上摘抄的一些句子中窥探到两种思维的不同:

1、成长型思维模式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2、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你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你;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你更关心你能否提高自己。


3、相信成功的关键是学习,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们抓住了机会,但是那些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们不想暴露自己的不足,为了在短时间内看上去聪明,他们宁愿拿自己在大学里的前程去冒险。


4、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只会对反映其能力高低的反馈展现出兴趣。他们的脑波显示,他们在被告知自己的答案是对是错的时候注意力非常集中,但他们在得到可以帮助他们学习的信息时没有展现出一丝兴趣。


5、只有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才高度关注可以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学习才是第一要务。


6、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只对他们一开始就做得很好的事情保持了兴趣。那些在开始便感到困难的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从中获得乐趣会骤降。


7、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挫折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创伤,而这种思维模式是无法提供克服这种创伤的好方法的。如果失败意味着你缺乏个人技能或者潜力,意味着你是一个失败者,那你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8、在当今社会中,对于如何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存在着一种强有力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保护孩子们免遭失败!但是这种做法或许能够暂时防止孩子们失望,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有着很大的危害。

固化了固定型思维,减少了成长型思维。


三、

一场实验,让你看到“成长型思维”的作用


Ted的一场题目为《相信你能进步的力量》的演讲中,讲者依据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做的实验,给出展示和一些结论。


(1)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在学习上的态度、策略是不一样的。结果导致,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更愿意接受挑战,遇到难题时,思维很活跃;而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则惧怕挑战,为了刷A(美国的成绩等级为A-D,A级最厉害),不惜作弊;并且,每当做好一件事时,都希望获得奖励。


(2)讲者进行了一组对比实验:给一组孩子进行成长型思维训练,另一组则不做任何训练。经过一段艰难的学习、考试后;前一组的孩子成绩提升,后一组的孩子成绩下降。


(3)让贫穷地区的孩子习得“成长型思维”,弥合了因区域发展不平等带来的教育鸿沟。印第安地区(美国的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的成绩高于“微软”地区(西雅图富人区)的孩子。



(4)父母、老师如何通过教育,让孩子获得成长型思维?对孩子在解决困难时采用的策略、办法,而非天分、智力,进行赞赏。



让孩子明白:困难与努力才能让他们变聪明。学习,并不是为了成绩单,而是为了让自己变聪明;享受学习的过程,不断尝试新的东西,让自己能承受失败的打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