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抑郁心理治疗:个案报告

 快乐英平 2017-10-11


患者为教师,与女儿分开居住。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失眠伴心慌,自觉心跳快,自诉“尤其在遇到事儿”时明显,无其他伴随症状,担心是“心脏病”而反复就医检查,各项检查指标均正常,但患者自认为身体差,渐出现情绪低落。常说“怎么办,不行了,快死了”等话,对事物缺乏兴趣,自觉乏力,走不动而不愿出门,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说自己拖累家人,是个“没用的老人了”等。家人欲带其去看病,患者也说“不用了”、“治不好的”。

失眠特点为入睡困难,夜间易醒且不能重新入睡,诉夜里2~3点醒来以后不能再入睡。

曾在我科就诊,建议药物治疗。由于担心药物副作用大,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常自行减量或停药。

既往史

曾有20年“胃炎”病史,服护胃药治疗,具体欠详。否认传染病史及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

患者为退休教师,与丈夫共育3女,家庭和睦,无烟酒等不良嗜好。性格内向,多虑,不爱交际。家族史无特殊,否认精神疾病史。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四诊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

精神状况检查

神智清晰,交谈合作,否认幻觉妄想,面容哀愁,言语减少,承认情绪低落,述因身体差,对事物提不起兴趣,表示“如果治不好病不如死了的好”。焦虑体验明显,对治疗药物副作用担心顾虑多,定向力完整,记忆力无明显减退,计算力尚可,自知力存。

心理测量评估

治疗前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61,标准分76.25;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4,标准分67.5;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平均分3.62,焦虑平均分3.40,躯体化平均分2.50。

治疗一个月后SDS:粗分41,标准分56.5;SAS:粗分34,标准分41.25;SCL-90:抑郁平均分2.30,焦虑平均分2.10,躯体化平均分1.50。

诊断

抑郁症。

思考问题

1.如何提高老年性抑郁患者治疗依从性?

2.对于老年性患者,心理治疗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年抑郁障碍心理治疗概述

老年抑郁症目前尚未有严格的定义,通常指55~60岁以上的抑郁障碍患者(狭义的是指抑郁障碍首次起病年龄在55或60岁之后)。我国尚缺乏大样本的老年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资料,根据欧洲14个国家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55岁的老年抑郁障碍患病率为8.6%~14.1%(平均13.5%),其中严重抑郁为1%~4%。

与年轻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相比,老年抑郁障碍患者除情绪压抑、兴趣减低、无愉快感、思维迟缓等典型症状以外,焦虑、激越、消极意念及行为、躯体化等症状相对突出。目前抑郁障碍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为主。

心理治疗是治疗师与患者(来访者)在建立起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其目的是缓解或消除患者的心理问题和障碍,调动患者改善现状的潜能,改善社会功能。针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目前较常用的是一般性支持治疗,而认知行为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完善,家庭治疗、怀旧治疗也日益受到重视。

与年轻抑郁障碍患者相比,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心理治疗过程似乎较易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时由于老年人的高龄、生理功能退化、社交退缩等,无论哪一种心理治疗方式都要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体现相对简单、易行的特点。在制定具体治疗目标时,身体健康与疾病、家庭关系等是优先考虑方向。

从抑郁症的综合治疗来看,药物治疗是目前抑郁症治疗越来越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是不能因此忽略了心理治疗,尤其在老年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在减少抗抑郁药物的使用,建立良好治疗关系、巩固治疗效果,增加治疗依从性等方面,心理治疗仍然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

抑郁障碍心理治疗的选择指征

一般指征

感到失望和无助;冷淡、兴趣减退或快感缺失;对自我期望过高或理想化;睡眠过多、多梦或噩梦;感到焦虑不安或活动迟缓;动机或需要缺乏;自卑、不恰当地或过分地自责和惩罚自己;想到死;社交回避,害怕被人拒绝或出丑;心身体诉、疑病。

特殊指征

精神动力学治疗:长期的空虚感和低估自己的价值;童年期丧失或长期与父母分离;既往关系(如双亲、性伴侣)的冲突;有自省能力;改变自我表现压抑的能力;能评价梦与幻想;几乎不需要提示和指导;相对稳定的外环境。

认知行为治疗:明显地对自我、世界和前途的偏见;固执己见的思维方式;现实的不适应(包括对其他心理治疗效果不好者);需要中到高度的提示和指导;对行为训练和自我帮助有效果。

人际心理治疗:最近与家庭成员发生争执或不和;社交或交往方面的问题;近来发生角色转换或生活改变;不正常的悲伤反应;需要低到中度的提示或指导;对环境改变有效果者(建立可能的支持性社会关系)。

(本部分心理治疗选择指征出自《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6版)

治疗经过及分析讨论

治疗初期

患者对药物治疗感到焦虑,担心药物副作用,曾有在医生开具抗抑郁药后不规律服用,甚至中止治疗的情况。故决定利用一般性支持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

治疗初期,首先目标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患者说明解释病情特点及药物治疗情况,并安排参与病房疾病宣教小讲课一次,每周参与一次放松训练。

治疗中期

治疗中期主要根据该患者的情况,与患者及其家人讨论病情,逐步澄清患者认知过程中的不良认知环节,如身体不适与焦虑的关系,让患者认识到改善焦虑可以明显改善睡眠及无力等症状,并非真正的“身体不健康”。这个内容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不断重复。

在治疗中期形成较好的医患关系后,又发现了患者的另一种自动思维模式,即“患病”行为会带来女儿们对自己关注的增加,就诊过程能与女儿们增加共处时间,可以改善孤独感。但这种行为模式随后会导致患者的自我评价降低,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累赘,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抑郁体验。这样进入一个依赖行为-低评价-抑郁情绪等不良循环,打断这种思维和行为的不良循环模式,也是整个认知行为治疗过程的重要目标。

治疗后期

在治疗后期,需要巩固患者正确的健康、疾病关系思维模式,同时针对治疗过程中暴露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建议患者女儿们增加与老人相处时间。

建议患者定期体检,形成规范的健康、疾病关注模式,停止如反复就医检查,长期卧床休息,习惯性研究药物说明书等不良行为模式。

患者的抗抑郁药物治疗为舍曲林50mg/d(因药物治疗在以前已有专栏涉及,在此不作展开讨论)。

治疗转归

经过上述治疗,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明显增加,能够坚持规范药物治疗,1个月后情绪明显改善,目前能坚持维持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