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材:犀角

 邓超越梦想 2018-08-11

药材名称:犀角


别名:犀牛角
采收加工:白犀牛和黑犀牛生活在非洲,而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和苏门犀牛则属于亚洲犀牛,非洲犀(广角)类
药用部位:角
产地:非洲、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科:犀科
原植物: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 

印度犀,又名:独角犀(《纲目》)。
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河马,身长约3.2~3.5米,肩高达1.8米。头大,颈短,耳长,眼小,鼻孔大。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无毛。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厘米。四肢粗壮,均3趾。
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茂密的丛莽草原。独栖或两只同栖,夜行性,嗅觉、听觉强,视觉弱。以鲜枝、嫩芽、竹、芒果等为食。分布尼泊尔及印度北部。

犀角药材性状:角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大者长达30余厘米。表面为乌黑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去净的坚硬直刺,习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

角底盘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约9~15厘米,深约3厘米,习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7厘米,高2~4厘米,习称'地岗'。 

底盘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0厘米,宽11~14厘米,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厘米,习称'窝子',并布满鬃眼状圆点,习称'沙底'。

角质坚硬,但从纵面劈开,均系顺丝,无绞丝。镑片呈灰白色,有芝麻花点或短线纹。 

犀角药性: 
【本经中品 犀角 味苦寒。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杀钩吻鸠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久服轻身。】
味苦、酸,气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手少阴心经,泄火除烦,解毒止血。
犀角寒凉泄火,治胸膈热烦,口鼻吐衄、温疫营热发斑,伤寒血瘀作狂,消痈疽肿痛,解饮食药饵、山水瘴疠诸毒。
凡劳伤吐衄之证,虽有上热,而其中下两焦,则是湿寒,当与温中燥土之药并用。庸工犀角地黄一方,犀角可也,地黄泄火败土,滋湿伐阳,则大不可也。
水磨,汁用。
【本经原文】味苦,寒,无毒。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杀钩吻,鸩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外服轻身。生山谷。
【产地】产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生山谷中,角入药。
【性味】味苦酸咸,性寒,无毒。
【主治】犀角为散邪清热凉血解毒要药,主伤寒时疫,发黄发斑,风毒中恶,狂言妄语,治胃中大热,痘疮黑陷,吐血下血,蓄血谵语,能消痈化脓,解毒定惊。
【别录】伤寒瘟疫头痛寒热诸毒气,令人骏健。
【药性】辟中恶毒气,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治发背痈疽疮肿,化脓作水,疗时疾热如火,烦毒入心,狂言妄语。
【灵胎】养心开窍,解毒除邪。
【用量】普通三分至一钱。
【禁忌】恶乌头,忌盐,能消胎气,孕妇忌服,痘疮气虚无大热,伤寒阴症发躁,脉沉细,足冷,渴而饮不多,且复吐出者均忌。
【炮制】 犀角片:取犀角劈咸瓣,置温水中浸泡,捞出,镑片,晒干。犀角粉:取犀角锉粉,研成
极细粉末。

①《雷公炮炙论》:''凡修治一切角,大忌盐也。''
②《本草衍义》:''犀角尖,以磨服为佳,若在汤散,则屑之。''
【性味】 酸咸,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酸咸,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有小毒。''
【归经】 入心、肝经。
①《本草蒙筌》:''入阳明。''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二经。''
③《本草汇言》:''入手太阴、少阴,足厥阴、少阴经。''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定惊,解毒。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惊狂,烦躁,谵妄,斑疹,发黄,吐血,衄血,下血,痈疽肿毒。
①《本经》:''治百毒,瘴气。杀钩吻、鸩羽、蛇毒。''
②《本草经集注》):''解莨菪毒。''
③《别录》:''疗伤寒,温疫,头痛寒热,诸毒气。''
④《药性论》:''辟中恶毒气,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能治发背、痈疽、疮肿,化脓作水。主疗时疾热如火,烦闷,毒入心中,狂言妄语。''
⑤《食疗本草》:''治赤痢,研为末,和水服之;又主卒中恶心痛,诸饮食中毒及药毒、热毒,筋骨中风,心风烦闷。又以水磨取汁与小儿服,治惊热。''
⑥《日华子本草》:''治心烦,止惊,退热泪痰,解山瘴溪毒,镇肝明目。治中风失音,热毒风,时气发狂。''
⑦《纲目》:''磨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痘疮稠密,内热里陷或不结痂。泻肝凉心,清胃解毒。''
【用法用量】 内服:磨汁或研末,3~6分;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
【注意】
①《雷公炮炙论》:''妇人有妊勿服,能消胎气。''
②《本草经集注》:''松脂为之使。恶藋菌、雷丸。''
③《纲目》:''升麻为之使。恶乌头、乌喙。''
④《本草经疏》:''痘疮气虚无太热者不宜用;伤寒阴证发躁,不宜误用。''
【各家论述】 
①《纲目》:''犀角,足阳明药也。胃为水谷之海,饮食药物必先受之,故犀角能解一切诸毒。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风邪热毒,必先干之,故犀角能疗诸血及惊狂斑痘之证。''
②《本草经疏》:''犀角,今人用治吐血、衄血、下血,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疮疽稠密热极黑陷等证,皆取其入胃入心、散邪清热、凉血解毒之功耳。''
③《本草正》:''犀角,性升而善散,故治伤寒热毒闭表,烦热昏闷而汗不得解者。磨尖搀入药中,取汗速如响应。仲景云: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者,正以此两物俱入阳明,功皆升散,今人莫得其解。每致疑词,是但知犀角之解心热,而不知犀角之能升散,尤峻速于升麻也。倘中气虚弱,脉细无神,及痘疮血虚,真阴不足等证;凡畏汗,畏寒,畏散者,乃所当忌。或必不得已,宜兼补剂用之。''
④《本经逢原》:''犀角,治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犀角地黄汤为专药。若患久气虚,又为切禁,以其能耗散血气也。痘疮之血热毒盛者,尤为必需;然在六、七日灌浆之时,又为切禁,以其能化脓为水也;而结痂后余毒痈肿,则又不忌;惟气虚毒盛之痘,切不可犯。
气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
以色乌黑光亮、完整无裂纹、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气清香者为佳。底盘色灰黑、特征不完全或不明显者质较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