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犀角(犀牛角)

 奇奇中医堂 2023-08-04 发布于北京

  

  

  

犀角(犀牛角)

(奇奇中医堂整理)


【本经原文】

犀角,味苦,寒。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杀钩吻,鸩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久服轻身。生山谷。

【释名】《名医》曰:生永昌及益州。案《说文》云: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尔雅》云:犀似豕。郭璞云:形似水牛,猪头大腹,痹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鼻上,一在额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好食棘,亦有一角者。《山海经》云:琴鼓之山多白犀。郭璞云:此与辟寒,蠲忿,辟尘,辟暑,诸犀,皆异种也。《范子计然》云:犀角出南郡,上价八千,中三千,下一千。

犀角,即犀牛角,中药名,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等的角。性味酸咸,寒。为清热药,清热凉血药。功能清热、凉血、定惊、解毒。

犀牛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所有的犀类基本上是腿短、体粗壮。体肥笨拙,体长2~4米,肩高1.2~2米;体重500~3000千克,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犀角,别名:低密(《纲目》),乌犀角(《证治准绳》),香犀角(《现代实用中药》),犀牛角。

【产地】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生山谷中。

【性味】 味苦酸咸,性寒,无毒。

【归经】 入心经、肝经、胃经。

【功效】 犀角为散邪、清热、凉血、解毒要药。清热凉血,定惊解毒。

【主治】主伤寒时疫,发黄发斑,风毒中恶,狂言妄语,治胃中大热,痘疮黑陷,吐血下血,蓄血谵语,能消痛化脓,解毒定惊。

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惊狂,烦躁,谵妄,斑疹,发黄,吐血,衄血,下血,痈疽肿毒。

【相关论述】

1.别录:伤寒、瘟疫、头痛寒热、诸毒气,令人骏健。

2.药性: 辟中恶毒气,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治发痈疽疮肿,化脓作水,疗时疾热如火,烦毒入心,狂言妄语。

3.徐灵胎: 养心开窍,解毒除邪。

4.味苦、酸、咸,寒。入手少阴足阳明经。散心经之火、泻肝木之邪,清胃中之热。伤寒时疫,烦呕发斑,畜血谵语,发狂发黄,及吐血衄血惊痫心烦,痘疹血热,痈疽,概无不治。

5.升麻,散阳明结热。(通利阳明血结。)配连翘,治热邪入络。(磨尖入药,发汗甚速。)佐黑角尖,磨汁冲服。镑,水煎亦可。娠妇服之消胎气

【相关治方】

①治温热暑疫,痉厥昏狂,谵语发斑,舌色干光,或紫绛,或圆硬,或黑苔;兼治痘瘄毒重,夹带紫斑,暨痘疹后余毒内炽,口糜咽腐,目赤神烦:乌犀角尖(磨汁)、石菖蒲黄芩各六两,真怀生地(冷水洗净浸透捣绞汁)、银花(鲜者捣汁用尤良)各一斤,粪清、连翘各十两,板蓝根九两,香豉八两,元参七两,花粉、紫草各四两。各生晒研细(忌用火炒),以犀角、地黄汁、粪清和捣为丸(切勿加蜜,如难丸可将香豉煮烂),每重三钱。凉开水化服,日二次。小儿减半。如无粪清,可加人中黄四两研丸。(《温热经纬》神犀丹)

②治太阴温病,神昏谵语者:犀角尖二钱(冲磨),元参心三钱,莲子心五分,竹叶卷心二钱,连乔心二钱,连心麦冬三钱。水煎服。(《温病条辨》清宫汤)

③治伤寒热毒内盛,身发赤斑:犀角(镑)、麻黄(去根节)、石膏各一两,黄连(去须)三分,山栀子仁一两半。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圣济总录》犀角汤)

④治急黄,心膈烦躁,眼目赤痛:犀角屑一两,茵陈二两,黄芩一两,栀子仁一两,川升麻一两,川芒硝二两。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又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犀角散)

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上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⑥治吐血似鹅鸭肝,昼夜不止:犀角二两(镑屑生用),桔梗二两(生用)。上二味,捣罗为散。暖酒调下二钱匕。(《圣济总录》生犀散)

⑦治下痢鲜血:犀角(屑)、干地黄地榆各二两。上三味,捣筛,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温服之。(《古今录验方》)

⑧治小儿疮疹,不恶寒,但烦躁,小便赤涩,多渴,或赤斑点者:犀角(镑)、甘草(炙)各半两,防风二两,黄芩半两。上为粗末。每服抄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奇效良方》犀角散)

⑨治孩子惊痫不知人,迷闷、嚼舌、仰目者:犀角末半钱匕,水二大合,服之。(《广利方》)

⑩治小儿丹毒,遍身游走,风热烦躁昏愤:牛蒡子(炒)、荆芥防风黄芩各一钱,犀角五钱,生甘草五分。水煎服。外用精牛肉切片贴之,干则另换。(《奇方类编》犀角消毒饮)

⑾治热病咽喉赤肿,口内生疮,不能下食:犀角屑一两,川升麻一两,川大黄(锉碎,微炒)一两,马牙硝半两,黄柏(锉)半两,黄芩一两。上药捣筛为散,以水四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滓,入蜜三合相和,煎一两沸,放温,徐徐含咽。(《圣惠方》犀角煎)

⑿治亦眼肿痛:犀角末半两,秦艽(去苗、土)二两,黄连(去须)、滑石(碎)、马牙硝各一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出油)半两。上六味,捣研为末,和匀,以沙糖水一处入药熬成膏,每用皂子大,沸汤化洗之。(《圣济总录》犀角膏)

⒀治瘭疽:饮犀角汁。(《千金方》)

【用法用量】

内服:磨汁或研末,3~6分;煎汤,0.5~2钱;或入丸、散。

外用:磨汁涂。

【注意禁忌】能消胎气,孕妇忌服。恶乌头,忌盐。痘疮气虚无大热,伤寒阴症发躁,脉沉细,足冷,渴而饮不多,且复吐出者均忌。

1、松脂、升麻为之使。恶雷丸、菌、乌头、乌喙。忌盐。

2血虚燥热,痘疮初起,服之寒伏不出。无大热者禁用。

3、《雷公炮炙论》:妇人有妊勿服,能消胎气。

4、《本草经集注》:松脂为之使。恶藋菌、雷丸。

5、《纲目》:升麻为之使。恶乌头、乌喙。

6、《本草经疏》:痘疮气虚无太热者不宜用;伤寒阴证发躁,不宜误用。

【炮制】

犀角片:取犀角劈咸瓣,置温水中浸泡,捞出,镑片,晒干。

犀角粉:取犀角锉粉,研成极细粉末。

【原形态】

①印度犀

又名:独角犀(《纲目》)。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河马,身长约3.2~3.5米,肩高达1.8米。头大,颈短,耳长,眼小,鼻孔大。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无毛。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厘米。四肢粗壮,均3趾。

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茂密的丛莽草原。独栖或两只同栖,夜行性,嗅觉、听觉强,视觉弱。以鲜枝、嫩芽、竹、芒果等为食。分布尼泊尔及印度北部。

②爪哇犀

又名:小独角犀。形与印度犀相似而较小。皮肤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条褶上下完全连接。本种仅雄兽有角,生于鼻端,角较小,长仅25厘米左右。

生活于热带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晒。常独栖或雌雄同栖,以鲜枝、嫩芽、叶、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分布爪哇。

③苏门犀

又名:双角犀。体形最小,身长约2.4~2.5米。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兽鼻上皆有双角,前角长,后角短,纵列而生。上唇不突出。

生活习性与上种相同。分布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