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岳杰:避免成为「社会病人」的方式

 亮哥eoim8x8y62 2018-08-11

只投我们想要的世界


什么是「社会病人」?可能他们恰恰是窦唯歌中的「高级动物」,他们矛盾、虚伪、贪婪、欺骗、好强、无奈、孤独、脆弱……


如何避免成为「社会病人」?在上周的「不正经分享」现场,杭师大文学系教授黄岳杰老师,这个学生眼里如《死亡诗社》中Captain(船长)的「老小孩儿」,教我们用诗歌、艺术和审美,抵抗流俗的生活。以下:



一进入社会,我们就不断地被人提醒「一定要成熟,一定要学聪明一点」,不管什么场合,都要绷着脸,掩盖所有情绪,彻底否定那个曾经天真的自己。


我是在「围墙」里面啃墨的,保鲜比较好,现在都快退休了,有时候他们还嘲笑我说「你像个老小孩儿」,我觉得这是一种夸奖。


王朔有篇小说叫《橡皮人》,有一类人,没有梦,也没有痛,也没有感情,情感枯竭、才智枯竭、家庭枯竭,什么都无所谓了,拼了命的去赚钱,可是赚了钱以后,不见得有什么幸福。


还有「犬儒」,就是玩世不恭,「什么呀?哎呀,不要认真,认真你就输了」,对什么东西毫无敬畏感,认为幸福可以解构,对他来说不存在神圣的东西,一个人内心里如果没有神圣的东西是很可怕的


马尔库塞有一本书叫《单面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研究》,他说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单面的社会,它是由机器、技术、市场、产品等等元素构成,提供丰富物质满足人的同时,必定压抑人的精神自由,这是现代社会的处境。


无孔不入的大众文化首先是满足你,然后是蒙蔽你,你每天行色匆匆的,要面对很多问题,可是一回到家里面,打开电视,肥皂剧,嘻嘻哈哈,然后一天完了,思想的锐利性消失了。这是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最有力量的批判。


我们的人性最优秀的那部分东西,在时间的河流当中慢慢流失掉了,人可能会被异化,「异化」也是一个哲学概念,简单说就是「人和他所想达成的目的是相反」,人创造了一个东西本来是想让它为你服务的,但是它反过来会压迫你,这个就叫「异化」。


那怎么办呢?席勒提出了「审美救赎」。救赎是宗教的词,上帝可以救赎人类,带你到天堂,这是救赎的概念。


蔡元培也提出「以审美代宗教」,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宗教特别不发达国家,审美是唯一可以替代宗教的东西。用世俗意义上的审美,艺术,来救赎人,提升人的精神。


木心先生说过一句特别重要的话,他说「人性最大的可能,是艺术」,就是说人的可能性,呈现最丰满的,是在艺术当中,是在艺术的创造当中,也在艺术的见证当中。


我非常珍视学生在看戏时偶尔出现的那几分钟的感动,因为你正在经历人生中特别重要的时刻,你在获得一种超越感。你坐在那儿看电影,看话剧,灯是暗的,主人公伤心的时候,你也伤心,甚至眼泪忍不住就啪达啪达掉下来了,在你哭的昏天黑地的时候,戏结束了,突然间灯「啪」亮起来,回到了现实,刚才那两个小时,特别是你感动的那几分钟,你在干什么?你在超越,挣脱了日常的规定性。


什么叫自由?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是欲望的奴隶。自由是「可以把规定性撇开」,审美的时刻是多么重要,那是很少有的自由的时刻,很多人都对审美有一个误解,觉得「风花雪月,你们这些人无病呻吟」都是一种非常妖魔化的说法,不对,它对我们的精神健康有极大的作用。


无用之用


什么叫无用之用?庄子说过无用之用,视为大用,那些看上去不太有用的东西,其实对我们生命有大意义。


文学是什么?文学不就是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吗?虚幻的东西自有它的价值,一个完整的世界,就应该包括了青山和它的倒影,很多时候我们只认青山,不认倒影,这种思维是不对的。


我们到了山里面砍柴、打猎,可以谋生,但是我们在倒影里面可以释放我们的感情,暗示我们的心灵,这是青山倒影的价值。


我们要理解虚幻是有价值的。好多人说文学就是撒谎,戏都是「疯子写,傻子看」,觉得这些编出来的东西是很无味的事情,《红楼梦》是虚构出来的,你要认识虚构东西的价值在哪里。


文艺最最根本的就是超越功利,文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超越了实际的使用。


席勒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在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善的人,完全的人」,游戏的时候,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本相。所以小姑娘找对象的时候,要考察你的对象,就要看看他踢球时候是什么德性,不要看他打了个领结,穿的西装笔挺,我总觉得那种装腔作势的时候完全不是他的本相。


从概念落实到行动是什么呢?就需要以宗教的情感做俗世的事情,老板说这个工作很重要,重要归重要,这是一个世俗的工作,但是每一份工作,做它的时候,我们必须包含这样一种类似于对宗教的虔诚,那种投入、执着、那种痴情。


柔软和温热


当你眼泪掉下来的时候,说明你丰满的人性还在。我们很容易忘记内心里柔软和温热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是一块土壤,所有的庄稼都必须在温暖和柔软的土壤里才能长成庄稼。


一个人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刚硬,刚硬的后面是脆弱,很多人很喜欢骂人,动不动就发火,好像看上去很有威势,可这恰恰是脆弱的表现,我觉得一个人真正的能量,应该是来自于温润的能量,这才是最持久的,也是最稳定的生命。


我排过一个戏,是赖声川的《我和我和他和他》,女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就是每天工作工作工作,她完全忘记了她三十多岁,一直没谈恋爱,她九年前,曾经谈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后来因为一次车祸,变成了一个工作狂,她最后反省自己的时候说「这九年来,我只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工作,我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我不听音乐,不看电视,我没有感情,我是一个冷血动物,我把自己活成了一台电冰箱」,这个好形象,「甚至连我爸妈过世,我只忙着和律师讨论怎么处理他的遗产,却没有掉过一滴眼泪。」


这是现代生活经常出现的一种状况,我们把生命里面最本质的东西忘掉了,所以我觉得在艺术中可以修复人性的残缺,在情感中去体会爱,柔软和温润就是为我们滋生爱提供基本的土壤,在你的内心里,只有保留住那份柔软和温润,你才会跟这个世界有紧密的关系,否则一个人是很容易脆断的。


村上春树他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他说「恋爱最好的季节是16—21岁」,因为这个时候是人最具有柔和性的时候,内心里柔润温润的力量是最强健的时候,21岁以后,也许会慢慢的世故起来,大学一毕业,慢慢走上社会,然后就开始有很多的世故的考量,我觉得爱的天敌就是世故,我们在现实生活里面难免世故,有些人会把那些商业原则,那些与其他社会人的关系移植到亲密关系当中,这是最大的伤害。


相信


人所崇尚的价值,比如公平、正义、自由、爱,你必须得相信,才能实现。「我才不相信什么正义」,正义在你身上就没有了。


「相信」非常重要,科学教我们怀疑,怀疑各种东西,这是科学精神,理性精神,但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其实是要大家相信,相信这些东西依然在人世间存在,我们是可以把它当成现实可追求的目标。


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说「我在世界上寻找神,但在心里找到了他」,上帝在哪?上帝在你相信他的时候,他才在人世间呈现。你说「上帝在哪里?证明给我看,你证明了以后,我才信你」,这个不叫信仰。


数学公式就是这样,勾股定理证明给你看,你还不相信吗?你相信勾股定理是信仰吗?它不算信仰。


所以说对神的信仰,要相信我们眼睛所看不见的,并不在我眼前看见的东西,但是我心里相信它在,它有。


在写给学生的临别赠言里,我说,「爱情其实就是属心的价值,心中有便有,心中无便无,它是盼出来的,有渴念的时候才会在心里落根,它是说出来的,言说的时候它才在的,它是信出来的,你信,它就活着,你不信,它就死亡,爱情不可能发生在两个不相信爱情的人身上,不相信爱情,可以有男女关系,有婚姻关系,但那不是爱情。」


所以我觉得人文教育,或者说艺术熏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慢慢建立对「相信」的相信。


反向的自我


什么叫反向的自我?每个人都会给自己贴一个标签,往往是大家认可的品质,比如勇敢、大方、仗义疏财、彬彬有礼等等,这是正向的自我


有一次排戏,有个情节是要把一个13岁的孩子掐死,演得不好,太规矩,我说「这杀只母鸡都杀不死,还杀一个人呢?」。那天花了一个半小时,满身大汗,才把三个男孩子调动出了杀人的样子。有人说「老黄,你这样子是逼良为娼啊」。


其实温文尔雅背后,那个疯狂的你也是在的,为什么不见了?因为文化不认可,道德规则不认可,所以我们要隐藏……到后来,我们都不知道它藏到了哪里,我们叫「改正缺点,发扬优点」,我们总是这样教导人,这是一种很落后的教育方式


我再举个例子,各位女同胞们,当然你们现在看着很端庄,你们身上还有妖媚的「我」吗?其实这个妖媚的自我,上帝造你的时候,一定造在里面了,如果你不小心把它丢了,可能是因为你隐藏的太好了,或者已经把它「阉割」掉了。


你要安抚它,而不能切割它,因为切割了以后,你的生命的制衡点就没有了。


演话剧有什么好处呢?就是那些压抑已久的,藏的很深的那些东西,能够适时的,无害的在舞台当中呈现一下我发现好多人都喜欢演坏人,因为平时都是规规矩矩的老实人,演坏人就会觉得很满足,其实它是一种制衡的东西。


社会有一个标尺,理性、文明、进退有度、刚柔适度、行止得体,同时还有人性的标尺,又希望回到天然的、灵性的、诗意的、自由的、情感的、自我的。


我们不要把社会的标尺当做唯一的标尺,有时候用人性的标尺来检测一下自己,那部分东西还有没有、还在不在。给自己贴标签有什么坏处呢?他只是看到了自己社会性的那一面,只看到了被社会认可的那一面。完全都不接受,甚至痛恨不被认可的那一面,痛苦由此产生。


谈恋爱的时候,一个女孩突然在你面前掉眼泪,在你面前呈现的她的反向自我,要抓住这个机会,你也把你的反向自我露出来,这样才能贴近,不要傻乎乎的「哎呀,这个又没什么,这个事情过去了,明天会更好」,那第二天就没你什么事了。


还有一个我要特别提醒的,很多时候,像刚才说的那些词,其实它不是道德上的问题,但是我们往往会把它看成道德问题。

 

我们不是道德太少,是道德滥用,动不动举起道德的大棒,道德感满满的时候,一定要警惕,暴力就是从这儿开始的,你要打人,那个人是的人的话,你就打不下去,你一定说「畜生」,先在道德意义上降低。红卫兵当年为什么会打倒老师?如果是老师的话,他是打不下去的,他一定是「牛鬼蛇神」,所以我必须要把你踩倒了,把你打死了,是在为民除害,所以他下手的时候,满满的正能量,满满的道德感。


武陵和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是把两个戏编在一起,一个是民国, 另一个是《桃花源记》改编的。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戏搅在一起,特别奇怪,后来我们发现,两边居然可以串,这原来是一个戏。


其实都是讲桃花源和武陵的故事,桃花源是我们的心愿,武陵是我们的现实,每个人都是脚踩在武陵,可是每个人心里面都怀着一个桃花源。


罗杰斯克鲁顿的说法,他说「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相反,我们只有在充满想象的艺术中,才能看见理想的充分实现,从而想象他们在现实中的情景」。人类还是需要「桃花源」,特别是在一个缺宗教信仰的国家,桃花源就是我们的精神避难所。


我们脚踩在武陵,心怀桃花源,武陵每天是鸡飞狗跳,鸡零狗碎的;而桃花源不是可以到达的那个地方,桃花源是内心里照亮我们的光,这样武陵的生活不会太糟。


我看过一个台湾的动画片,它就是讲渔夫到桃花源去的故事,渔夫从桃花源里面带回来一枝桃枝,插在门口,春天来了,桃枝发芽,开满桃花,武陵也可以变成桃花源,这是一个转向的东西。(根据现场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 FIN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