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心动魄的98年港元保卫战(上)

 爱游泳的黑熊 2018-08-11

一、引 子


这个世界是不太平的。


就好比股市一样,只有上上下下的波动,才能造就出那条神秘的曲线。


也正是因为有波动,才能吸引到数不清的赌徒们趋之若鹜的冲进来。


唯波动,才赚钱。


世界局势不安稳的波动,对某些人来说则更是赚大钱的好机会。


平头百姓,喜欢的是一个平静而安稳的社会。


憧憬着小确幸,感受着岁月静好,卿卿我我风花雪月间也不枉潇洒走一回。


但有些大人物,却更喜欢波动。


他们能看清各色各样的波动,更能从中收获自己的天量利益。


他们喜欢追求波动,他们愿意推波助澜,更强力者甚至舍身直接操纵波动。


只为了那令人愉悦的----小钱钱。




这世界上最喜欢波动的,可能就是投资资本家了。


他们对波动的追求行为,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一串串得意的涟漪,荡漾在每一个惊慌惶恐的心中。


20年前,就有一串大的涟漪在太平洋边上回荡。


值此20周年之际,就让我们一起回头去看看那场仿佛已经久逝、却至今依然惊心动魄的涟漪——港元保卫战。






二、背景情况


1997年,对中国来说是个扬眉吐气的年份。


但这年岁对处于东亚、东南亚的很多其它国家来说,却是个波动之秋。


从这一年开始,那几个在90年代刚闯出名声的亚洲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被国际资本家们一阵横扫后遍体鳞伤的倒下,乃至于四国政要们闻索罗斯即色变。


发生了什么事?


后来我们都知道了,从那一年开始爆发了席卷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


史称亚洲金融危机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几幅图。




可以看到经过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四小虎们的GDP都被硬生生的砸了个大坑。


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泰国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1997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吃完了虎肉,索罗斯们的目光,又转移到80年代就已打出一片天下的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身上。


其它三小龙的情况按下不表,我们下面来看看索罗斯们是怎么对香港进行攻击与收割的。





在回顾事件之前,我们先初步探讨一下怎么样能通过金融手段攻击一个国家/地区。


正如一切商业活动的核心,本质上就是“买”“卖”这两个字。


国际资本做空掠夺一个国家/地区的操作手法,说白了其实也还是“买”和“卖”两种。


只是“买”“卖”的标的物,将不再是粮食、能源、矿产、鞋服之类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了,而是变成了一串串数字所对应的汇率、股票、金融期货等看得见摸不到的东西。


还节省了运费。


我们知道现代化的社会里,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交易的频繁,出现了很多比如股票、期货这样的市场,随着金融业的发展更是出现了利率市场。


这些市场的共性就是会有一个“指数”,这个指数即反应了相关市场的成长性,也间接的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国家通过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财富,反映在上述那些指数中,随着时间的沉淀财富的积累,那些指数就会逐渐的向上增加,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然而世界是不太平的。


你的财富多了,你的积累多了,有的人就会眼红,会想方设法的来掠夺你的财富。把你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钱,轻轻松松的放到他们自己的口袋里。


对于那种以金融手段掠夺一个国家财富的群体,我们常称之为“华尔街之狼”、“金融巨鳄”。




在这个金融业异常发达的现代社会里,要掠夺一个国家/地区,不再是用长枪大炮千军万马,取而代之的是高智商的金融手段。


手法往往就是通过“买”“卖”的形式,对赌股指、期指、汇率这些虚拟的指数。


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过热,必然会出现经济泡沫,在泡沫时期通过金融手段买入“看跌”的指数,就可以等到泡沫散去之后收获赌注筹码。


在泡沫最大的时候买“跌”,成功率就最高。


通过大量卖空相关指数,就能实现财富的暴力转移。


但如果泡沫已经有很多了,但指数还是继续涨就是不跌怎么办?


这就是大鳄们出手的好时机了。


通过金融手段、舆论手段、政府手段、评级机构等一切手段发动立体攻势、全方位打击,狠狠的加速你泡沫的灭亡,能做到这一点的才是一名合格的大鳄。


在泡沫将起之际,赞美你、夸耀你,为你加上满满一箱油让你尽情的飞驰,不遗余力把你直接捧上云端;


在泡沫充斥之际,谩骂你、质疑你,抽掉你的油箱,再狠狠地踹你一脚,把你从云端踢到深渊。


“趁你乱,拿你命”,这才是大鳄们做空一个国家/地区的完美姿势。


(股票、期货、汇率等)交易市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解决流动性、方便性、风险性、交易便利性、可参考性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的。


所以交易市场的指数,正常情况下反映的是在交易市场中的每个人对未来判断和措施的结果。


然而随着纯资金投机者的进入,这些市场慢慢就变成了一个很明显的对赌游戏场。


虽然是对赌市场,但从基本上来说还算是公平的。


因为这些指数是众多玩家不同意见、共同博弈的结果,是一个风险游戏动态平衡的体现。


但是大鳄们突然加入,事先对某个方向(应该说都是做空的方向)下重注,再通过突然操纵舆论和资金大量进行利于自己重注方向的买卖,人为的打破对赌天平的平衡。


这就不是平常的对赌了,这是操纵。


然而,这个过程体现出来却又是合法的。



你很难直接用法律去禁止他们这样做。


如果你这么做了,人家会说你不遵守规则,你不是一个自由的国家/地区,你是一个落后和不开化的地方。


因为这就是资本主义金融游戏规则,你要玩金融游戏就必须得遵守这个规则,哪怕遍体鳞伤。


于是政府如果打算保障那些指数的平稳,就只能拿出政府的钱来在那些指数上反向操作。


即是“你买我卖”,“你卖我买”。


“你押大,我押小”,“你押小,我押大”。


筹码,则是双方可调动的资金。


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情景,大鳄伸出一个手,政府伸出一个手,对贴在一起,拼的就是谁的内力足。


赢了,就把对方的筹码吃掉,钱就变成自己的。


输了,就损失掉手上的筹码,钱也就没有了。


但如果是政府输了,除了筹码丧失、财政吃紧,更可怕的后果则是一系列后遗症,比如银行破产、企业大量倒闭、CPI大涨等等,但最可怕的还是引起社会动荡。


四小虎就是输在了比拼内力的时候。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导致人们对政府信任度下降。在野党、反对党纷纷指责执政党,泰国的政府被推翻了,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政府被推翻了,日本桥本龙太郎下台了。泰国、印尼和菲律宾欠下国际货币基金会的一大笔债务,马来西亚实施多项硬性保护国家金融体系的货币管制条例,并在种族问题方面有不平等政策,遂开始固步自封。而在印尼,亚洲金融风暴的打击也间接引发了当地的排华暴乱。


政治的不稳定,破坏了亚洲经济增长的良好环境。






三、前提条件 


上面说了,对一个国家/地区发动金融攻击,手段主要是从股市、期市、汇市等几个地方下手。


要保证“弹药”能自由的进入这些市场,前提条件就是资金能够“自由”的进、出相关市场。


战场必须是一个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国家/地区,这是第一个要满足的充分条件。


对手拥有一定资金筹码,却又不至于太多,这是第二个条件。


对手必须遵从资本游戏规则,来进行这一场游戏,这是第三个条件。


有此三前提,才能张开血盆大口。


香港,也正是一个这样的地方。


1、联系汇率制度与自由港的地位让香港必须保持资金可以自由进出。


2、香港拥有900亿左右的外汇储备,是个香饽饽。虽然外储不少但借着整个亚洲危机的氛围,还是可以轻松的四两拨千斤;


3、香港刚移交,沿用的是英国的各系列体系,还保证一百年不变,必然不得不遵守资本游戏规则。


所以携着降服泰国的余威,国际资本大鳄们来到了香港。






其实在正式对香港发动进攻之前,大鳄们在玩弄泰国等小虎的时候就同步开展了在香港的试探活动。

10月,国际炒家首次冲击香港市场,他们先低息借入港币作为弹药,并在期货市场上抛出港币、沽空期指;同时大肆散布谣言,疯狂抛售港币,迫使港府“挟息”(提高利率),造成恒生指数暴跌,空头合约平仓获利了结。10月22日到28日,恒生指数下跌了3000多点,跌幅达28%,市值累积损失7000亿港币。炒家们狂妄地将香港戏称为“超级提款机”。


而港府金融管理局的应对措施却只有一招,就是通过提高短期贷款利率的方式让大鳄们成本增加,期望迫使他们停手,但似乎并不怎么管用。


对冲基金在对香港金融市场进行冲击时,往往受制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的传统作法———提高短期贷款利率。而事实已经证明,在前3次冲击(1997年10月、1998年1月、1998年6月)中,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措施便是提高短期贷款利率,金融管理局主席任志刚也因此被戏称为“任一招”。



在这里,我们很有必要先抽空了解一下香港的外汇金融机制。





四、香港的外汇金融机制 


港府对包括外汇等金融业的管理,主要通过香港金融管理局进行。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于1993年4月1日成立,由外汇基金管理局与银行业监理处合并而成。金管局的主要职能由《外汇基金条例》和《银行业条例》规定,并向财政司司长负责。


金管局是香港政府架构中负责维持货币及银行体系稳定的机构,其主要职能为:


在联系汇率制度的架构内维持货币稳定;

促进金融体系,包括银行体系的稳定与健全;

协助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包括维持与发展香港的金融基建;

以及管理外汇基金。


而早在从1983年10月17日开始,香港就开始实行了联系汇率制度。


联系汇率制度的意思,就是盯住美元,固定汇率。


从下图可以看到,从1983年底开始港币对美元的汇率就基本是一条直线,维持在7.8左右,这就是联系汇率制度盯住美元的意思。




从83年10月17日开始,香港发钞银行一律以1美元兑换7.8港币的比价,事先向外汇基金缴纳美元,换取等值的港币“负债证明书”后,才增发港币现钞。同时政府亦承诺港币现钞从流通中回流后,发钞银行同样可以用该比价兑回美元。


也就是说,发钞的三大银行向政府交1美元充当保证金,就可以发行7.8的港币。


反过来,银行也可以用7.8的港币,从政府手里换回1美元的保证金。


这一个过程,只要是联系汇率制度不破的情况下,任何时候都有效。(进入21世纪后由于各种情况,联系汇率制度升级为小幅度波动的固定汇率,设置在 7.75~7.85港币兑换1美元之间,这个属于小幅调整不影响联系汇率本质)


也就是说,香港政府保证7.8港币可以兑换1美元。


你有啥底气做此保证?


当然是因为手上有大量美元。





按照货币市场的理论,在一个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少了就会升值,多了就会贬值。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由于现在世界上是美元为基准货币,一切交易都要以美元结算(绝大部分,欧元等其它先不计)。


假设某一个时刻,市场上的美元和港币数量的比例是100:100,价格是1:7.8,如果抛售美元买入港币各30份,那美元和港币份数比例就变成70:130。


美元份数少了,而大家在世界市场上交易都需要美元,那就得出高价来收购美元,美元就会升值;


港币份数多了,但大家的港币还要买入美元才能到世界市场上交易,就是拿份数多的去买份数少的,只能折价买,就体现出港币贬值。


简单说就是物以稀为贵,多则贱。


于是乎美元对港币的价格就有可能是变成1:8.0,原来用7.8就能换回1美元现在要8.0才能换回一美元,就是港币贬值了。


如果在市场上大量抛售港币,港币对美元就会贬值,就会超过7.8:1。为了保持联系汇率制度,这时候香港政府就要出面抛出美元买入港币,直到汇率恢复到7.8:1为止。


反之亦然。


正如前面所说的,你要打赢汇率战,使汇率保持在7.8:1左右,就得有充足的内力,也就是资金储备。


而大鳄们,则是下注赌你不能保持在7.8:1,并通过各种手段对你进行打击让你失去稳定的能力。


所以,汇率的战场,就是最大的也是最终的战场


然而,却不仅仅只有汇率这一个战场,股市、期市也同时成为了硝烟弥漫的分战场。


通过在汇市、股市和期市的多战场轮动切换、相互呼应,充分的调动对手以进行攻击。


最终目标,是摧毁市场对香港政府的信心。


只要把香港政府打趴了,以后就可以呼风唤雨、为所欲为!


香港政府怕了吗???


它接招了!!!




待续。。。






参考、引用的文章:

《1998香港金融保卫战(全程纪实)》

《香港金融保卫战》--百度百科

《回顾1997:香港金融保卫战》

《香港回归20年,快被忘却的香港金融保卫战!》

《历史上的十次货币战争》






人性和贪婪,从来不会消失,只会换个模样继续流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