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慈姑

 文冠厚朴 2018-08-11

打小在山间长大,山间的小精灵们,大多只知道俗名,就如“鸭脚板”,学名为“鸭儿芹”;还有今天介绍的“水田杂草”——“野慈姑”,我们也只会称其为“剪刀草”,神似啊,有木有?


野慈姑还有其他的称呼如:燕尾草、水慈姑、慈姑苗等。“燕尾草”这个名字倒也是很适合它!

野慈姑泽泻科 慈姑属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科长”为泽泻,下一期将为大家介绍;“属长”为慈姑。

与慈姑相比,野慈姑植株较矮,叶片较小、薄


△泽泻(科长)


△慈姑(属长)

慈姑图片来源于PPBC

慈姑为栽培食用蔬菜(食用部分为其球茎)野慈姑是慈姑由栽培状逸生而来,因此是慈姑的变种 。据《本草纲目》载:“慈姑,一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 [“姑”在这里有母亲之意。]可见其名与其球茎有关,也就是我们平常食用的部分。


《贵州草药》中提到野慈姑:“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秋季采收球茎洗净,除去须根,蒸后晒干,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对黄疸、瘰疬、蛇咬伤等症有治疗作用。

这也应证了开篇新闻提到的“水稻田的杂草野慈姑也是治疗黄疸的良药”,但是用药还得谨遵医嘱,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 var. trifolia (Alismataceae)]泽泻科 慈姑属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根状茎横走,较粗壮,末端膨大或否。

挺水叶箭形,叶片长短、宽窄变异很大,通常顶裂片短于侧裂片;叶柄基部渐宽,鞘状,边缘膜质,具横脉,或不明显。


 野慈姑的花葶直立,挺水,高(15-)20-70厘米,或更高,通常粗壮。

花序总状或圆锥状,有时更长,具分枝1-2枚,具花多轮,每轮2-3花;苞片3枚。

花单性:雌花通常1-3轮,花梗短粗,心皮多数,两侧压扁,花柱自腹侧斜上;雄花多轮,花梗斜举,雄蕊多数,花药黄色,花丝长短不一,通常外轮短,向里渐长。




果为瘦果,两侧压扁,倒卵形,具翅,背翅多少不整齐;果喙短,自腹侧斜上。

种子褐色。花果期5-10月。



野慈姑生于湖泊、池塘、沼泽、沟渠、水田等水域。其生长范围就可见杂草属性。

产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除西藏等少数地区未见到标本外,几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资料来源于《中国植物志》


记忆里,这种植物很常见,如今只在山间的一处小水洼中看到,也是以前经过的路,其他地方可能是尚未涉足,也可能是确实没有它的踪迹了……

但是,有幸在这处水洼地带看到野慈姑的花、果、种子、茎、叶(没有拔根),幸甚!幸甚!



即便是作为杂草,它也有独特的价值,不是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