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课标,丰富写作实践体验 ——统编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特点及教学建议 一、写作短文:依据课标回味课文,让学生了解、感悟与提升对写作的基本认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的第8条明确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学段写作部分的8条要求,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有关教学建议中的写作部分,由过去的五段增加到七段,增加的内容强调了“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相互评改的机会”。 根据课标要求,编写组经过反复讨论修订,结合学生年级特点,配合单元所学课文,拟定出了紧扣课标、照应教材的36个写作学习体验点。 各年级写作学习体验点的初步设置序列(八年级下册及以后的内容仅供参考): 通过进一步梳理,可以看出: 1.训练点兼顾写作要求进行系统配置 这36个写作体验点,按照我们常见的分类再次排列,可以看出,属于基础写作部分的有八个点,如热爱写作、中心、选材、思路、文从字顺、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属于应用写作的有九个点,如新闻、小传、仿写、读后感、演讲稿、游记、故事、缩写、改写。属于文体写作的有13个点:记叙性的七个,如记事、写人特点、精神、写景、联想想象、细节、抒情;说明性的两个,如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议论性的四个,如观点清楚、议论有据、论证合理、论述集中。进入初三将要告别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对写作需要进行一定的复习提升。这方面涉及六个点,如独立创作、审题立意、布局谋篇、注意修改、选择表达方式、创意表达。 2.写作训练点考虑学生年级发展进行有序安排 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强调基础训练的内容就多一些,八年级则以专项文本训练为主,九年级则考虑梳理提升的训练内容多一些。具体说来,七年级12次写作学习体验点,以基础训练七次为主,再加五项写人记事的训练。八年级的12次以八个专项训练为主,再加基础两项和说明类文体写作训练两项。九年级则是六项提升为主,再加两个专项及四个议论类文体写作训练。 3.紧密结合所学单元课文及时学习体味写作 每一个训练点几乎都是紧扣该单元所学课文来进行写作感悟与体验的,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举例该单元的《散步》,通过填写表格将事情写清楚。并要求结合本单元所学的《秋天的怀念》“思考探究”第二题,想想这些句子是怎样表达情感并感染读者的。第五单元“突出中心”则是对该单元的四篇课文的中心再次梳理后填表。七年级下册“学习抒情”则举例该单元的《最后一课》《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等,“抓住细节”则举例该单元的《阿长》《卖油翁》《台阶》《老王》等。学生学习课文,立即就能够很好回顾并进一步借鉴体会,学习模仿,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发展自己的写作能力。 4.写作短文内容简明扼要、表达形式丰富生动 每个单元的写作短文采用学生能够感悟明白的话语系统,介绍写作基本常识和写作注意事项。短文不求全面,更不求精深,只强调要有实效,能够帮助学生感悟理解。不少写作短文在二三百字以内,长也不大超过五百字,并以生动的卡通画、漫画、表格、对比图等穿插其间,让学生能比较轻松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如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落点是写作就是用笔来与人进行交流,以打消学生写作的畏难心理。又如在“写作就是用笔与人进行交流”的观察积累素材上,提出了诸如妈妈是如何忙忙碌碌中度过一天的,爸爸每天到家后第一件事做什么,班里哪一位朋友的名字比较特别,校园里最安静的角落在哪里,语文老师最喜欢穿的衣服的样式及颜色是什么等,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与积累。 二、写作实践:让学生在多种路径的实际体验中提升写作水平 统编教材除了写作短文外,还设置了较大容量的写作“实践”,并按照从小到大的写作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第一项写作活动一般带有预热性质,让学生进入该写作学习体验点的状态,常常采用写片段、想一想、拟一些写作点、拟出写作提纲等来热身。第三项写作实践活动是我们常常习惯性地说的大作文,即有标题的或者有具体写作任务、写作话题的成篇文章的写作。第二项则常常设计为介乎二者之间的写作活动,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或者自拟题目写作等。每一项实践活动都有写作重难点或注意事项的提示,千方百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写作实践。 3.贴心实践的支架搭建 写作实践中的“提示”,实际上就是每一项写作活动中搭建的翻越困难的支架。同样以上述写作实践的三项活动的提示为例来给予说明。 第一项,小活动,以书包为话题,提示有三:(1)将“我的书包”视作客观事物,着眼于介绍、说明,可以写写书包的功能、外观设计和内部构造等。(2)如果“我是书包”,让我们化身为书包,去听听它的心声:是为主人负担重而鸣不平,还是因主人乱扔乱放而暗自委屈?设身处地,发挥想象,看看你能想到什么。(3)“我和书包”着眼于书包和主人的关系。你第一个书包是谁送给你的?你和书包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都可以作为确立中心的角度。 第二项,《餐桌前的谈话》,提示有二:(1)地点是“餐桌前”,内容是“谈话”。参与的人有谁?谈话的内容是什么?是一次内容宽泛的聊天,还是一次有针对性的谈话?题目有很大的开放性,需要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确定写作内容。(2)内容确定了,需要考虑你想表现什么,也就是立意的问题。比如,要写爸爸在餐桌前跟你语重心长地谈话,纠正你的错误,立意就可以放在生活的启示上;要写一家人热烈地讨论电视节目,立意可定在展现温馨的家庭氛围上。 第三项,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作文,提示有三:(1)写作时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从小处着眼,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方面写开去就好,要学会取舍。当然,将多件事情、多个场景组合起来,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也是一种新颖的写法。(2)“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是这件事、这幕场景或这件物品等的写作价值所在,也就是你确立中心的立足点。(3)对这个场景或物品做些细致的描写,对这段话中的某些语句做些强调,或者拿这首民谣与其他歌曲做些对比,都会使读者目光聚焦,文章就会显得中心突出,条理清楚。 三、使用建议:利用写作教材的教学元素,聚焦学习体验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写作 1.遵循课程标准进行写作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八个字,是初中写作教学通过努力应该达到的国家标准。 “具体明确”是从写作内容上提出的要求:具体,指记叙性的文章有细节,议论性的文章有分论点,说明性的文章有事物特征;明确,指在写作内容上应该有的一种价值判断,赞成反对热爱憎恶,态度要明确不能含混,感情要自然真挚充沛。内容上做到了这两点,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文章有了真情与实感。 “文从字顺”指的是写作时的语言形式与表达内容之间没有缝隙、没有距离,没有不清楚不明白地绕着弯子说话,没有空话、大话、废话,故作矫情。文从字顺,就是语言要为内容服务,读起来简明、连贯、得体。 3.分类分层对学生进行修改指导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并不是别人改出来后,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能自然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写作实践中的需求,出现问题及时帮助,进行修改指导。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写作水平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情况了解和聚类指导。指出不同类别的学生在本次写作实践中出现的有倾向性的问题,修改应该注意的地方,以及如何进行修改。在写作的修改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进行小组讨论修改和同桌同学间修改,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按照该次写作要求进行修改。每次写作之后,只要坚持与同学分享,读一读,就可以避免很多简单的写作上的毛病。 写作修改指导要分类要求,指导到位,使每一位同学明白自己在修改中具体要做哪些事情,不要只提出些空洞的原则和过高要求。每次修改都要让学生自己悟出道理,知道修改的原因和努力的方向,真正体现“以生为主”,写作的进步才会逐渐明显。 4.不断鼓励并及时多渠道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