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咨询师丨《道德经》“心解”之美丑相伴、善恶相随

 度麦心理 2018-08-12

心理咨询师丨《道德经》“心解”之美丑相伴、善恶相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心理学作为哲学范畴内为民众去烦解忧的重要领域,与这部古老的哲学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今天开始,我将从心理学的角度与大家分享《道德经》,希望能让这部古老的哲学著作的光辉,渗透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道德经》第二章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这一章的内容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相生的,没有任何一种事物能单独存在。正如人性的优点与缺点,生命的光明与黑暗,永远都是同时存在的。

这是永恒的真理,明白的人很多,但真正能付诸实践的人则有限。我们总是习惯去看到美而忽略丑,我们总是愿意接纳善而拒绝恶, 在关系里我们无意识地以己之长攻对方之短,在生活中我们求一时之 利而过于片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就是人性的弱点。而老子以智慧之言告诫我们: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即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把这些理念运用在心理咨询中,是相当实用的。在前来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咨询的来访者中,有一大部分人存在这些人性的弱点: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只接纳孩子优秀的部分,却拒绝接纳孩子不够优秀的部分,导致孩子出现叛逆和抗拒;在夫妻关系里,男人或女人只接纳对方的优点,却拒绝接纳对方的缺点;在生活中,只接纳美好的部分而对不那么美好的部分不停地抱怨;在工作中,只愿意做相对容易的部分而拒绝任何挑战。面对这样的来访者,运用老子的智慧去改变他们的错误认知,让他们能够全面接纳人事物的对立面,他们的成长与改变就会即时出现。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解读,“参照物”是比较贴切的比喻。我们都知道,当我们坐在静止的大巴车里看向窗外时,如果相邻停放的另一辆大巴车向前开动,我们会感觉自己在后退;反之,如果它向后倒车,我们会感觉自己在前进。所以,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人的幸福指数只与你对自己的认可度和满意值有关。

 

 一个曾经挨过饿的人,在能吃到食物以后,不吃到撑就不会觉得饱;一个小时候被关在密闭空间里受过心理伤害的人,长大后会抗拒所有密闭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魔”,而要摆脱这些“心魔”,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改写自己的不良记忆,不断成长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任由“心魔”日渐强大。当我们随时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待生命中所有的人事物,我们才能够真正如老子所云“行无为之事”。

事实证明:无为而无不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