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明非多源一体,而是一体多支

 五星辉煌 2018-08-12

学术界对华夏汉民族的阐述,传统史学是一源一体论。就是中华民族源自黄河流域,经过历代,人民向四方迁徙,逐渐扩散全国的。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由著名历史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多源一体论,费氏这一思路来源,是他去西南田野考察。看见瑶族的形成,是由历代躲避战乱者自发的组合在一起,以求自保,形成瑶族这个意识。由此而想到中华民族也应套入这个思路,以求把全国各族人民整合为一体。本教授认为,这个思路有些突然。费先生的初衷是好的。但影响到现代学者朔及中华民族之根,套入'多源',陷入先秦史学地域之别的泥沼。例如山东被归入东夷,陕甘外围被归入羌狄,长江以南被归入越。甚至史前炎黄尧舜禹夏商周等被人为的分成不同源流。对于先秦史料,对于说'夏商周同源'的史料条文,认定这是假的,对'异流说'的条文,认定是真的。

导致学术进入一个怪圈,苗族学者论及三苗,自动把'三苗黄帝后裔'的史料无视,只摄取对己有利的史料。山东部分学者为了突出东夷,故意强调同华夏之别,无视两者从本质上的联系。这本身就是非常偏颇的。也是学术研究最不可取的。

中华文明非多源一体,而是一体多支

费先生对苗瑶形成的阐述

中华民族多源一体说,当然也有他的进步性,华夏四夷可以被我们现代人归类,但四夷的发展归宿,全部融入华夏族--中华民族。未融入的成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

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多源一体论逐渐不合时宜了,因为我国至今发现的史前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东部汉族聚居区。

燕幽一代的红山遗址,陕甘一代的遗址,黄河流域的仰韶龙山,四川的三星推,江南的良渚,汉水流域的人类史前遗址。

我们会发现这些史前人类遗址,相同点是大于异同点的。

虽然各大遗址被现代学者自动套入华夏五方论中,但这只是受多源一体论的影响所致。先秦文献中的华夏五方论,只是政治的划分,并不是族群的划分,例如杞国,开始遵周礼,被归入华夏,中间不尊周礼,被归入东夷,最后又重尊周礼,又被归入华夏。

郯子觐见鲁公,鲁公问起古礼。孔子知道后,也跑去询问,并发出感叹:'华夏失仪,学在四夷'。这说明,华夏四夷本是同一文化族群,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的夏商周,多了一个政治因素,体制内的是华夏,体制外的是四夷。除却政治的划分,华夏东夷却是同文同种的,否则鲁公孔子也不会向郯子询问古礼。就像今天的大陆和蔡家湾,我们现代是在民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众传统内核文化,也是经过民国延续下来的,虽然现在游离在我们的体制之外,但我们还是同一文化族群,你不能因为'我们部分人想学繁体字,向湾探讨请教'而说我们源于湾,我们都是同一民族,只是湾被挤一边去了而已。

郯子和鲁公,虽说被我们现代人认定为东夷和华夏,但不能否认两者为同一族群的。更不能说是谁源于谁。东夷经商周两政权挤压,被挤到边缘,华夏文化处在肥沃土地上,文化高速发展,文化内部新陈代谢加速,挤出去的华夏(东夷)逐渐落后了,所以鲁公孔子才有这一问。

这说明,在我国先民未进入阶级社会之前,的确有一个大范围的联盟,我们叫做炎黄联盟,联盟的范围就是今天考古学界的各大史前人类遗址范围,北到幽燕红山文化,南到良渚,西到三星推及陕甘。史料里也有证实:禹巡各地,葬在会稽,湖南的炎陵,尧战丹水,黄帝巡回各处(在史学中我们称之为'就食',就食现象,在我国也很常见,即便是进入阶级社会,我国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也不免发生就食的现象,夏国都有好几处,商代更频繁,可以说哪里生产好哪里有食物,就去哪里做国度,进入封建社会之后,这种现象逐渐减少,但也时有发生)

因此,现在无论是考古学还是史学,虽然还以多源一体为主,但也出现了'一源多支'的思想,就是多源一体思想,随着考古学的深入,逐渐被打破。

学界'一源多枝'思想的出现,是对多源一体思想的总结和归纳。

学界从一源一体论,到多源一体论,又回到了一源一体论。

一源的源,源自什么,还有待史学和考古的继续研究,但我基本已经确认,还是源自华夏,因为各大史前人类遗址都有相同的玉石玉器崇拜,这个我们现代华夏汉文明的玉石玉器崇拜,具有最直接最强烈的传承性和延续性。中华文明非多源一体,而是一体多支

中华文明非多源一体,而是一体多支

中华文明非多源一体,而是一体多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