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南解读 | 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的转变——《肺结核诊断》(WS 288-2017)解读

 火炎森林 2018-08-12

作者:陈雪1陈效友2


单位:

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结核三科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17年12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国家行业标准《肺结核诊断》(WS 288-2017)问世,并决定自2018年5月起在全国强制实行。这是在全球结核病学领域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迅猛发展的基础上,近年来较为系统地针对肺结核诊断标准的综合修订,体现了精准诊断的趋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


本刊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陈效友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雪融教授就《肺结核诊断》(WS 288-2017)撰写指南解读。


该文从医学模式变迁的角度,就肺结核分类、诊断标准、诊断内容 3 个方面进行解读:


1

结核病分类的更新:《肺结核诊断》(WS 288-2017)使用2017年推出的结核病分类法(WS 196-2017),将活动性肺结核分为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气管支气管结核、结核性胸膜炎5种类型,将以往单列的结核性胸膜炎和缺乏归属的气管支气管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归到肺结核框架下,并对每种型别的诊断提出了具体标准,较以往的分类法更为严密。


2

诊断标准的更新:诊断标准的变更是肺结核诊断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转变的体现。新的诊断标准中,肺结核的诊断分为疑诊、临床诊断与确诊。诊断标准强调了结核分子生物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的诊断价值。


3

诊断内容的更新:新的指南中,诊断内容包括:结核型别、部位、细菌学(分子生物学)结果、耐药情况、治疗史情况。较以前的内容新增了分子生物学结果和耐药情况。


该文最后从可行性和发展趋势方面提出了 2 点建议:


1

基层地区仍可考虑保留诊断性治疗等实用技术作为诊断依据;


2

有条件的单位则需开拓新的分子技术增加结核杆菌 DNA/RNA 鉴定、耐药基因检测以利精准诊断。


以上内容系简介,完整内容详见原文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