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父亲

 老鄧子 2018-08-12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三十七年了。父亲走的那天正是正月初六,也是我和爱人结婚的第七天。父亲在大年初一的下午发病,当醒来见到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说他要走了。他微弱的声音刺痛了所有亲属的心,顿时,大家泪水盈眶。第二天清晨,神志开始清醒的他对正在端药的儿媳妇说:“我能看到你们完婚心里很高兴,你不要有什么顾虑,我这病是老病了,跟你的到来没有什么关系。”正月初六,他等到姐姐一家大小从海头赶来,并吃完他人生最后一次年饭后,便与我们永别了。

  父亲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只读了三年私塾便回家帮父母做家务。为了生计,他拜师当学徒,给大户人家当厨师,他一生平凡,但在我们儿女的心目中,是一位聪明好学、勤俭持家和足智多谋的偶像。

  父亲年轻的时候,在邻居家当学徒,师父是当地有名的裁缝师傅,姓余。余师傅做工认真精细,待人热情厚道,对我父亲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在他的精心指导下,聪明好学的父亲很快就上了手,不久就成了余师傅的得力助手。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父亲发现师傅有一招看家本领:能把布底当作面来用,也就是说,在裁布料的时候,不小心将底当作面来裁,他照样可以将底改成面来做成衣,一点破绽都看不出来。父亲几次试探让他传授,但他始终不露声色。父亲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有一年农历腊月二十九,一位老乡上门做年衣,父亲故意把底当作面来裁,然后拿着裁错了的布料向师傅道歉,他戴着老花眼镜瞪了父亲一眼,嘴里蹦出了一句话:“谁叫你这么粗心!”然后使出他的绝招。站在一旁的父亲,目不转睛地盯住他操作的全过程,师傅可没想到,他的绝招就这么被我父亲学去了。

  父亲喜欢读书,在他的床边经常放着几部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说岳全传》《西游记》《警世通言》等。他晚上常在煤油灯下孜孜不倦地读书,从书本里汲取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给养。每逢春节来临,父亲总是有意识地买一些中国古代的经典故事年画贴在家里,从大年三十开始,父亲总是津津乐道地跟我们讲述这些典故,这为我们姐弟三人的立志、做人、做事提供了安全的精神食粮。

  父亲年轻时曾给人打工,学到了一手过硬的烹饪技术。当地人给他一个有趣的绰号“精吃猫”,我从小就领略过父亲的精湛手艺。父亲所在的手工业社有十几号人,喜欢合伙买野味,厨房的事务由他一人操办。肉煮好后,每人分到一份,我每一次去领取,老远就闻到香味。回家的路上,忍不住嘴馋,边走边吃,到了家里,碗里的肉只剩了一半。父亲回家看到碗里的肉,先是笑了笑,然后说:“小孩要养成好习惯,要吃等回到家里才吃。”

  “牛十全”是父亲常选的菜谱之一,即:牛耳朵、牛鼻子、牛蹄、牛尾、牛百叶、牛肝、牛心顶、牛网岗、牛舌头和牛鞭。这“牛十全”通常要煮好几个小时,中间还需加进他专挑的佐料。有一回,父亲邀几个朋友到家里来吃“牛十全”,其中,一位朋友嘴馋,他掀开盖子,一股香喷喷的味道弥漫开来。他按捺不住性急,拿起汤勺舀汤往喉咙深处直灌下去,滚烫的牛汤烫得他把汤勺甩得丈把高,在坐的人都笑得拢不住嘴。

  父亲的烤乳猪技术更是与众不同,技高一筹。他对腌制乳猪的佐料精挑细选,烤出的乳猪,味香皮脆颜色均匀,百吃不腻。“八宝鸡”是父亲的得意之作,每年的八月十五,父亲把杀好的鸡,用锋利的小剪刀从鸡屁股开个小口,取出内脏后,把除了鸡脖子的软骨和鸡脚外的所有骨头全部取出来,然后塞进佐料和糯米,把口子给缝好后放进锅里蒸。“八宝鸡”造型美观,味道可口,营养价值高。可惜,父亲这个绝活在我们这代失传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