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里听宣卷

 苏迷 2018-08-12

雨巷

  前几天,朋友邀请我一起到同里去听宣卷。

  宣卷,其实就是“宣讲宝卷”的意思,民间艺人手里代代相传、用以宣唱的稿本被称为宝卷,这是一种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说唱艺术和地方曲艺,曾经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其中的同里宣卷是宣卷家族里很重要的一支。可惜,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江南人,我虽然听说过宣卷这一种艺术形式,但对它并没有多少了解,更没有看过宣卷艺人的现场表演,所以当朋友邀请我去听宣卷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演出的场所在同里古镇一家叫懿园的民宿里,同里的民宿大多是这样的,沿街的店面是民宿的厅堂,提供餐饮等服务,而藏在厅堂背后的,往往是一个精致的私家园林,走入其中,树木花草,亭台楼阁,别有一番天地。懿园在东溪街上,这里虽然毗邻退思园、丽则女校等景点,但我们平常到同里去,极少走这一条街。傍晚,我们在镇北停车场停好车,一路穿街过巷。这几天,虽属盛夏,但天蓝云白,并不燠热,傍晚的同里,光线柔美,凉风习习,正是拍照的好时节。镇上的居民在河边纳凉闲话,川流不息的游客游览赏景,构成一幅生动的盛世佳画。

  我们到达懿园时,大厅里已经坐满了听众,包括高鼻蓝眼的外国友人,都在等待着演出的开始。说是演出,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讲座,一场普及宣卷知识的讲座。主讲人赵华先生一袭粉红旗袍,手执一把折扇,端坐在演出台前,而三位乐师,一架扬琴、一把二胡、一支横笛已经做好了准备,赵华先生一记清脆的鸣尺声,乐师们的手下就传出了悠扬的曲调,讲座正式开始。

  在近千年的历史里,宣卷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经代代艺人口口相传,生生不息。在其传播发展的过程中,曾经有过多少流派,现在已难以考证。就同里宣卷,近现代就有许派、徐派、吴派和禇派等四大流派,涌现出了数十名的知名艺人。赵华先生是许派的传人,是同里宣卷新一代传人中的代表,她早先是越剧演员,后来才转学宣卷。由于有扎实的表演功底和舞台经验,再加上悉心请教,精心研习,表演日趋炉火纯青。她的嗓音明亮清越,婉转动听,表演形象生动,语言风趣,深得观众喜爱。

  当天的讲座,赵华以一曲《报花名》开场,边讲边唱边演,逐一介绍了宣卷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形式分类、唱腔曲调、艺术流派与风格特色等内容,其间穿插了《珍珠塔》等经典的唱段。宣卷起源于唐代的“俗讲”,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与道教、佛教等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是到了近代,才成了一种民间娱乐的形式。现在的宣卷,除了参与日常的演出之外,还常在婚庆、做寿和庙会等场合助兴。

  有意思的是,宣卷分为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两种,各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色,表演形式各不相同,曲调也不尽相同,而且各个流派的表演也有其自身的特色,可谓各有千秋。光从曲调来讲,就有《吴江调》《无锡景》等数十种。光听名字,可能没有直观的认识,但当乐师们演奏起来,这些曲调竟然是非常熟悉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可以听到的。原来,宣卷还善于兼收并蓄,江南地区有多种剧种和曲种,宣卷就善于吸收越剧、锡剧、评弹和江南小调等其他曲种的精华为我所用,形成了更为丰富的艺术表演形式。所以,在宣卷的表演过程中,会灵活地借用不同种类的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演出的效果。这样的借鉴和引用,并不会使得宣卷成为“四不像”,相反,根据情节的需要,用不同的曲调进行演绎,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给人以行云流水的感觉。当天的讲座里,同样一出《报花名》,赵华先生就先后用不同的曲调进行演绎,展示了宣卷艺人丰沛的表演能力。

  讲座中间,还穿插了粉丝们的表演,他们是宣卷的最新传承人。最近几年,“非遗”进校园成为传承和推动宣卷等民间瑰宝的高招,让人非常欣慰。娃娃们的表演幼拙有趣,小学生的表演有板有眼,而几位老阿姨的表演已经有行云流水的感觉,一曲《同里美》,把窗外的夜同里衬托得更加静谧甜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