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部纪录片会让你重新认识日本

 睿智。启点 2018-08-13

去年的时候日本发生了一起恶性案件,当时多方报道,大家可能还有印象。


日本神奈川县一个23岁女孩失踪,警方根据线索追查到了一间公寓,本来只是例行的搜查,没想到竟然一下子搜出了9具尸体,都被切成一块块的,存放在数个冷藏箱里。



凶手就是这小伙儿。



一时间舆论大哗,除了谴责凶手的冷血残忍之外,大家很纳闷,其他那8个被碎尸的受害者家属、朋友为什么没有去报案,要知道他们已经被杀两三个月了,死的也太佛系了。


NHK电视台2010年拍摄了一部三集纪录片《无缘社会》,里面提出了个“无缘死”的概念,上面案件里那8位无人问津的死者,可能就属于”无缘死“群体。



这部纪录片提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日本正在滑向一种“无缘社会”,所谓的无缘是指一个人失去了朋友、子女、父母、故乡这些最基本社会关系纽带,总结下来就是没有了“社缘”、“血缘”、“地缘”。


他们像浮萍一样,有一天死去了,也没有任何人关心过问,称为“无缘死”。据统计,每年日本有3.2万人会这样“无缘”的死去,甚至找不到人来收尸,占总死亡人数的3%。



NHK电视台为研究这个主题,设置了热线电话,2年间收到了14000个反馈,纪录片就是以这些电话为线索,精简典型案例拍摄而成。



下面就是其中几通电话的实录。



一万多通充满绝望与压抑的电话,仿佛一声声巨大而无力的呻吟。


NHK寻访了很多打来电话的人,他们有些是亲人故去,退休的老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三四十岁,甚至二十几岁的青年人,他们虽然隔着代,但困境却出奇的相似:都与社会脱节,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当下的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很复杂


一方面血腥的侵华史还历历在目,日本人也总是不认账,动不动就用靖国神社、慰安妇等问题挑动国人的神经。


但另一方面,在许多方面又挺欣赏日本人,比如他们的动漫、食物、工匠精神、精致的生活态度等,前段时间一款马桶盖儿就把中国的中产阶级们迷得五迷三道的。



这部纪录片可以说让你看到一个更真实的日本社会,在平静如水的表象之下是个体深深的绝望。


我许多朋友去过日本,回来后都对日本赞赏有加,干净的街道,温婉有礼的民众,井然有序的社会。前年的时候我也去过一趟,大家说的这些我也都看到,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这个国家的“静止”,这是个很发达,同时也看不到希望的地方。


可能是太发达了吧,社会上升的机会也比较少,大部分强需求已经被几个万年不倒的大企业包圆儿,许多年轻人的理想就是成为大企业里的正式员工,但因为日本经济疲软了20多年,正式就业岗位少,很多就只能打不稳定的零工,没有正式工作,就得不到尊重,纪录片里面有个年轻人就说,自己也想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不知道该怎么办,久而久之就开始混日子,变成无缘人。



前几年我记得有篇文章传播的很广,讨论日本人的行事原则,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是“不给别人添麻烦”,确实,日本人对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划定很清楚,整个社会都客客气气,我去便利店买包烟都给我掬三个躬,但我感受到的不是宾至如归的服务,而是一种距离的隔阂。


看了《无缘社会》后,我就想,这种冷漠的人际关系,是否就与这种“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观念有关,因为你只要想与他人建立“深度的关系”,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麻烦”。


片中有一个案例,一位叫Orange野郎的26岁年轻人,教育背景什么的都很不错,毕业于美国西雅图大学。


回到日本后找不到正式稳定的工作,于是就沉迷于网络,除了网友,他几乎没有任何现实中的社会关系。



他认为这些Online关系可以替代血缘联系。



网上建立的关系确实可以少给人添麻烦,但人终归是要活在现实中的,拔掉网线后,这些关系也随之褪去,人会陷入深深的孤独。


这种“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观念,还有一层潜在的意思,就是“别人也别给我添麻烦”。日本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孩子,我猜可能跟这种观念有关,因为婚姻、后代,都是一种需要深度介入的关系。


我查了查资料,现在有35%的日本人在50岁之前没有结婚,估计到2035年,将有近一半的人口不会结婚。



日本的生育率已经降到了0.75%,每年的死亡人数已高于出生人数,趋势还在扩大。



人是一切的根本啊!没有人,再发达的文明也无法传承,不用什么外敌入侵、战争瘟疫,日本这个民族将平静的走向衰败。


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在固化的社会里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所以就过起了佛系生活,一人吃饱了全家不饿,宅文化大行其道,社会关系也愈加“无缘”。


日本各界已经认识到无缘社会的巨大隐患,许多团体也在积极的想对策。


片中有个叫吉泽的39岁男人,曾经给节目组寄去了一封遗书,说不想再这样毫无希望的活着,正在考虑自我了断。



节目组马上联系了吉泽,所幸他还没有自杀。



他说自己是个不被人需要的人,活着没有任何价值。不久前他楼上的邻居,一个50岁的女人在家里死掉,尸体直到十天后才被发现,他说自己的死法也就是这样吧。



在与节目组见面两个月后,吉泽决定鼓起勇气改变自己的生活,他自愿去当社区清洁工,还去附近的小学给孩子们讲昆虫知识。



随后收到孩子们亲手写的感谢信。



读了这些质朴童真的信,让他感到自己并不是孤独一个人。



这部纪录片虽然讲的是日本,但对于中国也有莫大的启示,片子里说的很多现象,中国也已经有类似的苗头出现,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我。


比如人情社会到底好不好的问题。


“人情社会”现在似乎是个经常被批判的词,说中国人以情代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没有边界,一到过年七大姑八大姨打听完了工资打听婚姻状况,弄的年轻人们不胜其扰。


社会上攀比风严重,同学会上开宝马奔驰的趾高气昂,混的不好的低眉耷眼,上学时候比成绩,长大了比房产比存款,老了比孩子。


总之一个字:累。


但你从反面想一想,父母的唠叨、亲戚们的闲心、同学同事间的攀比,这些东西是不是也是一种现实的联系?人活着其实就是处理各种“麻烦”,人情社会有它烦人的一面,但也是一个社会活力的表现。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2015年的时候写过一本书叫《低欲望社会》,讲现在日本的年轻人的欲望越来越少,不炒房、不炒股、不结婚、不购物、宅男宅女越来越多,谈恋爱觉得麻烦,上超市觉得多余,一部手机即是生活的所有。



中国现在不少年轻人也这样,但因为我们的“人情社会”传统深厚,逼着你不能无视现实中的关系纠葛,加上社会上升窗口并没有关闭,所以依然有很多年轻人选择奋斗,竭力的想突破阶层限制。


纪录片中的吉泽孑然一身,本可以活的毫无负担,但他却说向往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我对这事儿深有体会,现在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深深的觉得自己后半生的相当一部分时间是为他们而活的,一想到这个,工作起来就特起劲。


我之前看了一个资料,说同龄人里,结婚生孩子人的收入要比单身的人高不少,我先前以为人有了钱所以生孩子,现在才明白,原来是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后,才更有了赚钱的劲头。


责任,不止是一个负担,更可能是一种生活的动力。


从这一方面讲,“人情社会”也是一种对人潜移默化的鞭策,让你活得不要太舒服,踢着你的屁股希望你有所作为,哪怕是追逐名利,我觉得也比毫无希望的佛系到底要强。


日本有大量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我一点也不向往那样死水一潭的社会,以前到各大景区去旅游,看到数不清的人头就烦,中国人咋这么多呢,现在去到哪个地方就喜欢往人多的地方扎,那里往往嘈杂、混乱、喧嚣,同时也热气腾腾,虽然不全是美好的,但有人味儿。


现在国家放开二胎,好像效果并不很明显,希望能再有一些政策鼓励民众去生养后代,把生育成本降一降。“人”才是一个民族的长青大计,没有人,一切都是白扯,不过我们有上千年“多子多福”的观念,相信不会像日本那样尴尬。


海子有一首诗,末尾几句是这样写的:


来到村口或山上

我盯住人们死看

呀!生硬的黄土

人丁兴旺


这种硬生生、直挺挺活着的力量,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坚毅可贵的品质。



(Ps:《无缘社会》的纪录片在B站和搜狐上有在线,不过我不推荐去看,因为实在太压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