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鉴益堂 2018-08-13

【目的要求】

  1.了解腹满、寒疝病、宿食病合篇的意义。

  2.了解宿食病的脉因证治。

  3.掌握腹满、寒疝的成因及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本篇论述腹满、寒疝、宿食病的脉证和治疗。腹满是以腹中胀满为主,既作为病证论述,亦作为症状出现,其病机较为复杂。按照“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可以将本篇腹满概括为实证热证和虚证寒证两类。

  寒疝是一种阴寒性的腹痛病证。前人认为凡寒气攻冲作痛的,概称为寒疝,与后世所说的疝气不同。宿食,又称伤食或食积,是由脾胃功能失常,食物经宿不消而停积于胃肠所致。因为三者皆有腹部胀满或疼痛,在症状上有一定的联系,其所出方治,有的可以互相借用,故合为一篇。

【原文讲解】

第一条

【原文】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词解】:(qū音区),《说文》:“亦(古腋字)下也”;《广雅》:“胁也”;《素问》王冰注:“胠,谓胁上也。”即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释义】

  趺阳候中焦脾胃病变,脉微弦,是指脉微而弦。“微”是中阳不足;弦脉属肝,主寒主痛。脾胃虚寒,夹厥阴肝寒之气上逆,可以发生腹满。假使腹部不胀满,而见大便难和两胁疼痛的,同样是脾胃虚寒,肝气上逆所致。因脾胃主运化,脾胃虚寒,则运化失职;肝主疏泄,肝气上逆,则疏泄失职,故或为腹满,或为大便难而两胁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是总结本条所述证候的成因和治法,即皆为中阳不足、肝气上逆所致;病情既属虚寒,故均当用温药治疗。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虚寒性腹满病因、辨证和治法。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趺阳,胃脉也;微弦,阴象也。以阴加阳,脾胃受之,则为腹满,设不满,则阴邪必旁攻胠胁,而下闭谷道,为便难,为两胠疼痛。然其寒不从外入而从下上,则病自内生,所谓肾虚则寒动于中也,故不当散而当温。”

第二条

【原文】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词解】下之:攻下。

  未下:未消。

【释义】

  腹满有虚实寒热之不同,而虚实之辨常借助于切诊;属于实证者,多由宿食停滞于胃,或燥屎积于肠道所引起,故按之多痛,且胀满无已时。而腹满之属于虚证者,多为脾胃虚寒,气滞不运所致,故按之不痛,且有时减轻,有时胀满。

  实证腹满,除胀满拒按的见症外,还须结合舌诊。舌苔黄是实热积滞肠道,若未经攻下,可径用下法,下之则黄苔自去。但须细辨病情,不可妄用攻下。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腹满虚实的辨证和实证腹满的治法。

【教学参考】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无形之虚气作痞塞,则按之无物,何痛之有。倘挟有形之实物为患,如宿食在胃,疝气在少腹等是也。按之有物阻碍于脏腑之侧,焉有不痛者乎?此于按之痛否以决其虚实之法也。再辨之于舌,舌白为寒,舌黄为热。腹满而舌黄,知其人邪实而热盛矣。更不必问其曾经下否,如已经攻下,尚当斟酌。必舌黄而未下者,乃可下之也。下之所以去其热也。而黄因热结,热涤而黄自除,气自消,满自愈也。”

第三条

【原文】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词解】:虚寒。

【释义】

  应与前条互相对照理解。本条的腹满,是脾胃虚寒,运化功能减退所致。《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就是指的这种情况。由于寒气或散或聚,故腹满时而减轻,时复如故,当用温药治疗,如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等。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虚寒腹满的证治。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腹满不减者,实也;时减复如故者,腹中寒气得阳而暂开,得阴而复合,此亦寒从内生,故曰当与温药。”

第四条

【原文】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词解】痿黄:“痿”与“萎”同,指肤色枯黄,黯淡无神。

【释义】

  脾气衰败,精不上荣,故面色萎黄。口不渴为里无热,无热而见烦躁,非阳明之热,是胸中寒实内结,阴盛阳微所致,属于阴燥。如再兼下利不止,则阳衰阴竭,脏气下脱,正虚邪实,攻补难施故属死证。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寒实内结,里阳衰竭的危候。

【教学参考】

  曹家达《金匮要略发微》:“病者痿黄,寒湿之象也。燥而不渴,寒湿隔于中脘,胃中无热而津不上输也。胸中寒实而利下不止,是为上下俱寒,阴阳俱绝,故仲师以为必死。”

第五条

【原文】

  寸口脉弦,即胁下拘急而痛,其啬啬恶寒也。

【词解】啬啬:形容畏寒的状态。

【释义】

  寸口主表,弦脉主寒主痛。寸口脉弦,是寒在表,故啬啬恶寒。弦脉又属肝,肝脉布两胁,肝寒而复感外邪,故胁下拘急而痛。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表里皆寒的腹痛脉证。

第六、七条

【原文】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六)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七)

【词解】中寒:感受寒邪。

  喜欠:常打呵吹。

【释义】

  前条言感受之人,在表之阳虽受阻遏,但里阳不虚,仍有伸展之机,故常呵欠。鼻流清涕,发热而面色如常人,这是新感外邪,正邪相争的现象。由于里阳不虚,正气有驱邪外出之势,故常嚏。

  后条是言另一种情况,当感受寒邪后,很快发生下利。这是中阳素虚,卫外乏力,感寒后,寒邪直犯中焦,故腹痛下利。又因下利更损阳气,不能驱邪外出,故欲嚏不能。

【中心思想】以上两条论述同因异证的感寒证。说明同一病因,由于体质不同,感受外邪后,病变各异。

第八条

【原文】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也。

【词解】谷气不行:指大便不通。

【释义】

  体质瘦弱而又阳气不足的人,发生“绕脐痛”和“谷气不行”,多由感受风冷,外寒引动内寒,寒凝气结,运化失职,导致大便不通,腹痛绕脐。此属寒结,治宜温化或温通。如误用苦寒药攻下,不仅风冷不去,更伤中焦之阳。如误下后,其气上冲者,可知正气较强,犹能抗拒下药之力,不致成为坏病;如无上冲现象,说明正气已虚,邪气势必陷于心下,聚而成痞。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里寒证治误下后的变证。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瘦人脏虚气弱,风冷易入,入则谷气留滞不行,绕脐疼痛,有似里实,而实为虚冷,是宜温药以助脾之行者也。乃反下之,谷出而风冷不与俱出,正乃益虚,邪乃无制,势必犯上无等,否亦窍据中原也。”

第九条

【原文】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 半斤 甘草 三两 大黄 三两 大枣 十枚 枳实 五枚 桂枝 二两 生姜 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词解】饮食如故:饮食正常。

【释义】

  病发热、脉浮为风寒在表,十日不解,邪入阳明,故脉不浮紧而浮数,腹部又见胀满,可知病情不全在表,已趋于里,且里证重于表证。饮食如故,表明病变重点在肠,与胃无碍,故饮食如故。证系太阳表邪未解兼见阳明腑实,所以用表里两解的厚朴七物汤治疗。

  厚朴七物汤即桂枝汤去芍药合厚朴三物汤而成。方中用桂枝汤解表而和营卫;因其腹但满而不痛,故去芍药而加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满以治里实。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腹满兼表证的证治。

【按语】在一般情况下,表里同病的,实证应先解表、后攻里;虚证应先温里、后解表。今发热十日,脉不浮紧而浮数,腹部又见胀满,可知病的重心在里,所以采取表里两解法治疗。不然,仍当按照先表后里的原则,这是临证时应当注意的。

第十条

【原文】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痛,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 一枚(炮)  半夏 半斤  甘草 一两  大枣 十枚 粳米 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的声音;切痛,腹痛的厉害。

【释义】

  本病的部位在于腹中,主要症状是腹痛、肠鸣。由于中阳不足,虚寒内生,水湿不得运化,所以雷鸣切痛,寒气上逆,则胸胁逆满,呕吐。治以附子粳米汤散寒降逆,温中止痛。附子温中散寒以止腹痛,半夏化湿降逆以止呕吐,粳米、甘草、大枣扶益脾胃以缓急迫。如脾胃寒甚者,可加蜀椒、干姜逐寒降逆。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腹胃虚寒,水湿内停的腹满痛证治。

【教学参考】

  朱光被《金匮要略正义》:“附子温通三焦以散阴寒,半夏降逆以止呕吐,粳米甘草以扶持胃气,犹大建中之意也。然寒气充塞,治贵温通,无取人参、胶饴之守,且脾为稼穑之区,胃为仓禀之府,腹痛呕逆,脾胃伤极,用粳为所以承土德培元气也。”

第十一条

【原文】

  痛而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 八两   大黄 四两   枳实 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词解】:大便闭结不通。

【释义】

  痛而闭,即腹部胀满疼痛而大便不通。其病机是实热内积,气滞不行,且气滞重于积滞,故不用承气而用厚朴三物汤行气通下。本方以厚朴为主药,行气泄满;大黄、枳实去积通便,故适用于内实气滞之证。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里实气滞的腹满证治。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痛而闭,六腑之气不行矣。厚朴三物与小承气同,但承气意在荡实,故君大黄,三物意在行气,故君厚朴。”方剂比较

  厚朴三物汤┐         ┌重用厚朴──主在行气除满

       ├ 厚朴、大黄枳实 ┤

  小承气汤 ┘         └重用大黄──主在攻下

  厚朴三物汤┐               ┌里实重──故用大黄

       ├ 气滞里实的腹满(厚朴、枳实)┤

  厚朴七物汤┘               └里实轻兼表证──故用大黄量少,用桂枝汤去芍药解表

  [临床应用] 厚朴三物汤治疗肠梗阻有显著效果。应用剂量宜偏大,主药每剂在20g以上,肠腑气滞加莱菔子;气滞血瘀加桃仁、丹参、赤芍;热结阳明加芒硝;寒凝肠腑加附片、细辛;蛔虫梗阻肠道加槟榔、川楝子、花椒;食滞肠胃加山楂、麦芽、莱菔子。

第十二条

【原文】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方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芍药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枳实 四枚(炙)  大黄 二两  大枣 十二枚  生姜 五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满痛:痞满疼痛。

  实:实邪。

【释义】

  “按之心下满痛”,是辨证的关键。所谓心下,即胸腹部分,痛的范围满于胸腹,并多旁及两胁。心下痞满,且又按之作痛,可知内有实邪,实者当下,但由于邪在少阳、阳明,病虽在里,而连及少阳,故不宜大承气而宜大柴胡汤两解表里。

  大柴胡汤是由小柴胡汤去参、草,增生姜之量、芍药、大黄、枳实而也。方中以柴胡为主,配黄芩、半夏、生姜以和解少阳之邪,配芍药、大黄、枳实以泻阳明热结之实,用大枣以安中,如此内外兼顾,则少阳阳明之实邪可解,“按之心下满痛”之证可除。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少阳、阳明合病的腹满痛证治。

【教学参考】

  [临床应用] 本方既可疏利肝胆之气滞,又可荡涤肠胃之实热,故凡肝胆胃肠不和之病证,皆可随证加减用之。若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焦口渴,渴欲饮水,面赤,脉洪实,加芒硝;心下实痛连于左胁,大便实者加郁金、栝蒌、青皮;发黄者,加茵陈、栀子、黄柏;呕不止,加左金丸、竹茹;胆结石,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狂症兼胸胁苦满、心下硬塞、膻中动甚者,加铁粉。

  近代用本方或其加减方治疗胆石症、急慢性胆道疾患及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有良好效果;慢性肝炎中属少阳实证或脾胃实热壅盛者,用之亦有效。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按之心下满痛者,为有形之实邪。实则可下,而心下满痛,则结处尚高,与腹中满痛不同,故不宜大承气而宜大柴胡。承气独主里实,柴胡兼通阳痹也。”

第十三条

【原文】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见前痉病中。)

  大黄 四两(酒洗)  厚朴 半斤(炙去皮)  枳实 五枚(炙)  芒硝 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斗,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的下止服。

【释义】

  腹满不减,是形容腹部胀满没有减轻的时候,这是腹满的里实证,由于气滞与燥屎内结引起;如果有减轻的时候,那就是虚证,因为虚证里无实邪,故其满时减时增,与实证截然不同。属实证者,则当用大承气汤攻下里实。

  减不足言,一句是插笔,目的在于加强辨证,是说腹满有进减轻的即非实证。虚实有别,以防误攻。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积和胀俱重的里实证治。

【教学参考】

  厚朴七物汤——腹满兼有表证。

  大柴胡汤——满痛侧重在心下两胁,可延及下腹,或兼有少阳寒热往来诸证。

  厚朴三物汤——满痛偏于中脘,胀甚于积。

  大承气汤——腹满多在绕脐部,胀与积俱重。

  吴谦《医宗金鉴》:“腹满时减时满、虚满也,腹满常常而满,实满也。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谓腹满不减,虽减不过稍减,不足言减也。虚满当温,实满当下,故宜大承气汤下之,此治实满之法也。”

第十四条

【原文】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方

  蜀椒 二合(去汗)   干姜 四两   人参 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词解】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是形容腹中寒气攻冲,腹皮突起如头足样的块状物。

  如一炊顷:约当烧一餐饭的时间。

  食糜:指吃粥。

【释义】

  心胸中大寒痛,是言其痛势十分剧烈,痛的部位相当广泛。从上下来说,由腹部到心胸;从内外来说,由脏腑到经络,均为寒气所充斥,而发生剧烈的疼痛。当寒气冲逆时,则腹部下冲皮起,似有头足样块状物,上下攻冲作痛,且不可以手触近;又因寒气上冲,故呕吐不能饮食。病由脾胃阳衰,中焦寒甚所引起,故用大建中汤主之。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与人参、饴糖之温补脾胃合用,大建中气,使中阳得运,则阴寒自散,诸症悉愈。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脾胃虚寒的腹满痛证治。

【按语】本条“痛而不可触近”,似乎实证,其实是严重的虚寒证;虽有“痛而不可触近”,但其痛上下攻冲走动,而无定处,非若实证之满痛,着而不移,可以此为辨,则虚实自明。

  附子粳米汤证与大建中汤证同属脾胃虚寒,但前者偏于水湿内停,故重用半夏以化水湿;后者偏于寒甚,故重用干姜以温中散寒。由此可见,两者虽同有腹痛,但前者主证在于腹中雷鸣;后者则攻冲之势较甚。同时,大建中汤用人参、饴糖,可知其虚的程度,又较附子粳米汤证为重。

第十五条

【原文】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 三两   附子 三枚(炮)   细辛 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词解】偏痛:偏侧疼痛。

【释义】

  这里所谓“胁下”,包括两胁及腹部而言。胁下偏痛,谓或左或右,偏于一侧。紧弦脉主寒主痛,是寒实内结之征。“发热”,并非表证,也不是阳明腑实证。表证发热,其脉当浮,阳明腑实发热,脉当滑数。本证发热而脉象紧弦,乃由于寒实内结,阳气郁滞,营卫失调所致。但这种发热,在寒实内结的情况下,不一定出现。

  胁腹疼痛,大便不通,脉象紧弦,正是寒实内结。故宜用大黄附子汤温下。方中用大黄泻下通便,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并能止痛。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寒实内结的证治。

【按语】本方又为温下方剂之祖,可谓开温下之先河。后世温脾汤亦是由此化裁而来。

【教学参考】

  [临床应用] 大黄附子汤可用于缓解某些慢性肾炎尿毒症伴发高血压脑病。此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证情复杂,但以寒实内结为主症。本方附子可温经祛寒,大黄推陈致新,细辛散寒通阳,故有一定治疗效果;大黄附子汤加味可用于治疗风、寒、热、虚所致之牙痛。属实热者大黄宜生用后下,风热虚火者宜酒制久煎,火盛便溏者宜久煎。一般风寒牙痛以细辛为君;风火胃火牙痛以大黄为君。加减法:风寒者加白芷、防风、独活、苍耳子;虚火者加生地、玄参;风热者加谷精草、防风、僵蚕;龈红焮赤者加银花、连翘、山豆根、牛蒡子;肿胀血瘀者加丹皮、赤芍、川芎、牛膝。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程氏曰:‘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之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

第十六条

【原文】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

  茯苓 四两  乌头 二两(炮)  半夏 四两(洗)一方用桂  细辛 一两《千金》作人参

  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词解】厥逆:有两种含义,既指病机,又言症状。

  真朱:即朱砂。

【释义】

  叙证简略,当以方测证。如从药物推测,可知病为脾肾虚寒,水饮上逆所致。由于脾肾阳虚,水饮内盛,寒气挟水饮上逆,所以腹痛,阳气不振,不能外达于四肢,故手足逆冷,或呕吐、心下动悸、眩晕。治以赤丸散寒止痛,化饮降逆。方中乌头与细辛相伍,可以治沉寒痼冷所引起的腹痛;茯苓与半夏相伍,可以化饮止呕;朱砂重镇以降逆气,《金匮悬解》谓“真朱保护心君而止疼痛也”。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寒饮腹痛证治。

第十七条

【原文】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乌头煎方

  乌头 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词解】白汗: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

【释义】

  本条可分两段分析,上段论寒疝的病机,弦与紧脉,皆为阴脉,主寒盛。寒盛由于阳虚,阳气不能行于外,则恶寒,阳气衰于内,运化失常,则不欲食;寒气内结而阳气不温,则绕脐剧痛,成为寒疝。

  下段是叙述寒疝发作时的情况。当本病发作时,主要是绕脐疼痛。由于寒气攻冲,阳气不达,疼痛逐渐加重,因而汗出肢冷,此时脉象也由弦紧而转为沉紧,说明疼痛已至相当剧烈的程度,故用大乌头煎破积散寒止痛。乌头性大热,临床常用以治沉寒痼冷,对于腹痛肢冷、脉象沉紧的发作性寒疝证能祛寒助阳,缓和疼痛。用蜜煎者,既能制乌头毒性,且可延长药效。方后云“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可知药性峻烈,用时宜慎。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寒疝的病机和证治。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弦紧脉皆阴也。而弦之阴从内生,紧之阴从外得。弦则卫气不行而恶寒得,阴出而痹其外之阳也;紧则不欲食者,阴入而痹其胃之阳也。卫阳与胃阳并衰,而外寒与内寒交盛,则是阴反无畏而上冲,阳反不治而下伏,所谓邪正相搏,即为寒疝者也。”

  程林《金匮要略直解》:“乌头大热大毒,破积聚寒热,治脐间痛,不可俯仰,故用之以治绕脐寒疝痛苦。治下焦之药味不宜多,多则气不专,此沉寒痼冷,故以一味单行,则其力大而厚,甘能解毒药,故纳蜜煎以制乌头之大热大毒。”

第十八条

【原文】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 三两   生姜 五两   羊肉 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六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词解】里急:筋脉拘急。

【释义】

  寒疝多由寒盛而起,本条寒疝则因于血虚引起胁腹疼痛。两胁属肝,肝主藏血,血不足则气亦虚,气虚则寒自内生。胁腹部分失去气的温煦和血的濡养,因而筋脉拘急,发生“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这种疼痛,多为痛轻势缓,得按得熨则减,脉弦带涩,或微紧无力。故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散寒,羊肉补虚生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本方就是依据这一理论制定的形、精兼顾的方剂。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寒疝属于血虚的证治。

【教学参考】

  大乌头煎与当归生姜羊肉汤同治寒疝。前者阴寒痼结,为疝之偏于寒;后者气血虚有寒,为疝之偏于虚。故一以散寒为主,用乌头煎;一以补虚为要,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图示)

  大乌头煎    ┐    ┌阴寒痼结,偏于寒──散寒为主,乌头煎

          ├ 寒疝 ┤

  当归生姜羊肉汤 ┘    └气血虚有寒,偏于虚──补虚为主,当归生姜羊肉汤

  《医宗金鉴》认为:“此治寒疝之和剂也,服乌头煎病势退者,亦当与之。”指出本方可用于各种寒疝的善后调理,此说可供参考。

第十九条

【原文】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 桂枝汤 五合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词解】:这里是指溶解。

【释义】

  前条大乌头煎证是里寒,本条是表里同病,内外皆寒;里寒为主因,外寒为诱因。

  腹痛是寒疝的主要症状,由于寒气内结,阳气大衰,不能达于四肢,故手足逆冷。寒冷之极则手足麻痹而不仁。身体疼痛是寒邪痹阻肌表,营卫不和之故。病属内外皆寒,表里兼病,就不是单纯的解表或温里以及针刺等法所能奏效,故以乌头桂枝汤两解表里寒邪。方中乌头祛寒上痛,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散表寒。药后如醉状或呕吐,是药已中病“瞑眩”反应,但反应因人而异。如有上述现象,而无其他不良反应者,可不必处理。如反应过重,有中毒现象,急当救治,以免延误病机。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寒疝兼有表证的证治。

【教学参考】

  [临床应用] 本方治疗寒疝腹痛,痛引少腹睾丸者,加橘核、荔枝核、小茴香等;寒邪内阻腹痛甚者,加良姜、木香、延胡等;若腹中攻痛不解,加吴茱萸、川椒、乌药等;风寒湿痹疼痛以上肢关节为主者,选加羌活、白芷、威灵仙、姜黄、川芎等。痛以下肢关节为主者,加独活、牛膝、防己、萆薢等;痛以腰背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狗脊、川断、淫羊藿、巴戟天等。有用本方合人参养荣汤治疗寒凝血滞,经脉壅塞所致的血栓闭寒性脉管炎,以大热通阳之乌头桂枝汤散寒通阳,同时根据寒者多虚的经验,用人参养荣汤益气补血而获效。另,用本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辨证系风寒湿邪外侵,而以寒邪偏盛者。

  寒邪重,腹部剧痛而现肢冷汗出的——用大乌头煎;寒疝腹痛,寒而兼虚——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大乌头煎证而兼手足不红,身疼等表证——用乌头桂枝汤。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起于寒疝腹痛而至逆冷,手足不仁,则阳气大痹,加以身疼痛,营卫俱不和,更灸刺诸药不能治,是或攻其内或攻其外,邪气牵制不服,故以乌头攻寒为主,而合桂枝全汤以和营卫。所谓七分治里,三分治表也。”

第二十条

【原文】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词解】:攻下。

  心下坚:心下痞硬。

【释意】主要说明一种脉象可以出现于多种不同性质的疾病,故必须结合证候和兼见脉象,才能得出疾病的真象。 “紧”脉,是一种有力的脉象,数,非至数,乃急迫之谓;数紧相合,则为弦脉,其状如张弓之弦,按之不移,可知此种弦脉,是有力之脉,不是虚弦。脉数而弦,或紧大而迟,或脉大而紧,而证见心下坚的,则数与大为邪盛,弦、紧、迟为内寒,这是“阳中有阴”寒实内结的脉象,当用温下法治之。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寒实可下证的脉象与治法。

  附方

  《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

【词解】阴缩:生殖器因受寒而上缩。

【按语】《外台》乌头汤,与乌头桂枝汤药味相同,而药量则有出入;《外台》原方为乌头十五枚,桂心六两、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生姜一斤,大枣十枚。可见别是一方,徐、沈、魏、尤诸家俱以为即大乌头煎。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 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 各一两半  甘 一两  半夏 二合半 大枣 六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心腹卒中痛:突然感受外邪而致心腹疼痛。

【方解】本方适用于外感性的胸腹两胁疼痛,小柴胡汤疏表并治腹胁疼痛,合桂枝汤调和营卫,疏解外邪,和胃、止腹痛。

  《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杏仁 二枚   巴豆 二枚(去皮心,熬)

  上二味,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词解】飞尸:其病突然发作,迅速如飞,症状是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

  鬼击:指不正之气突然袭击人体,症状是胸胁腹内绞急切痛,或兼见吐血、衄血、下血。

【方解】走马汤治疗秽毒壅塞肠胃的一派寒实证,多由臭秽邪毒,由口鼻而入胃肠,壅塞气机,以致心腹疼痛,大便不通;取峻烈温通的巴豆破积攻坚,开通闭塞为主,佐苦温之杏仁宣利肺与大肠之气机,使秽毒邪气从下而泄。

第二十一条

【原文】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词解】反涩:反而滞涩不畅。

【释义】

  宿食多由饮食不节,停滞不化所致。由于宿食内结,气壅于上,所以寸口见浮大有力的脉象。积滞较久,胃肠气滞,影响下焦气机,不仅在寸口重按可见涩脉,而且尺脉重按亦沉滞有力。宿食当下,所以用大承气汤通腑泻滞。

【中心思想】本条从脉象的变化论述宿食方治。

第二十二条

【原文】

  脉数而滑者,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词解】:里有实热。

【释义】

  滑主宿食,数脉主热,滑而兼数,是胃肠有实热,由于宿食新停,胃肠气机壅滞不甚,故脉象数而滑利;但皆为实脉,故可攻下。

【中心思想】本条继续论述宿象的脉象。

【按语】第二十一、二十二两条,一云“脉数而滑”,一云涩,何以均主宿食?因宿食新停,壅滞未甚,病情较浅,故脉象滑利;食积较久,胃肠气滞不通,血脉不利,故脉象涩滞。可见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脉象不尽相同,万不可一概而论。

【教学参考】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滑与涩相反,何以俱为实宜下?滑者涩之浅,而实邪欲成未成者;涩者滑之深,而实邪已成者。故不论为滑为涩,兼大而见,则有物积聚,宜施攻治,无二理也。”

第二十三条

【原文】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见前痉病中及本章第十三条。)

【词解】下之:攻下。

【释意】宿食病见到下利,积滞下达,理应胃纳恢复;现虽下利,而仍不欲进食,可知肠中积滞未能尽去,所以“当下之”,可用大承气汤因势利导下其宿食,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通因通用”之意。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宿食下利的治法。

【教学参考】

  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此伤食而致下利也,骤伤宿食,停滞胃中,壅遏升降之机不转,肠中水谷不分而下奔则利。宿食在胃,故不能食,必当攻其宿食,利得止而欲食,故宜大承气汤。”

第二十四条

【原文】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 一分(熬黄)   赤小豆 一分(煮)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七,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词解】吐之:催吐法。

【释义】

  宿食停滞上脘,壅塞气机,胃失和降见胸闷、泛恶、欲吐的症状,这是正邪相争,正有驱邪外出之机,可用瓜蒂散因其势而吐之,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疗方法。瓜蒂味苦,赤小豆味酸,能涌吐胸中实邪,佐香豉汁以开郁结、和胃气。本方常用于胃中宿食不化,或痰涎壅塞引起的胸膈胀满等症。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宿食停于上脘的治法。

【按语】赤小豆有两种,瓜蒂散所用,俗称“蟹眼豆”,性酸温,有涌吐作用,所谓“酸苦涌泄为阴”,即指此类药而言。

第二十五条

【原文】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词解】无常:不规则。

【释义】

  “转索无常”是紧脉的形容词,是说紧的脉象犹如绳索转动之状,脉体紧张,由于宿食不化,停积于中,正邪相搏,气机失调所引起,故云“有宿食也”。

【中心思想】本条进一步论述宿食的脉象。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脉紧如转索无常者,紧中兼有滑象,不似风寒外感之紧,为紧而带弦也。故寒气所束者,紧而不移;食气所发者,乍紧乍滑,如以指转索之状,故曰无常。”

第二十六条

【原文】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脉紧。

【词解】风寒:外感风寒。

【释意】紧脉主外感风寒,亦主宿食不化。结合症状加以区别,则不难分辨。外感风寒,多有头痛发热的症状,而宿食多肠胃症状,如厌食、脘痞、腹痛等症状,与外感风寒纯为表证者不同。此外,外感风寒之脉,多浮而紧;宿食之脉紧如转索。故临证当须四诊合参。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紧脉有外感风寒与宿食的不同。

【本篇小结】

  腹满有寒热虚实不同。在辨证方面,属于虚寒者,腹满时轻时重,按之不痛,舌淡苔白,脉象微弦;属于实热者,腹满多呈持续性,胀满不减,按之疼痛,舌红苔黄,脉多沉实。故此治疗时宜当分证论治,其属里实气滞者,方用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满,通腑泻实;若腹满不减,胀积俱重者,方用大承气汤峻下通里,行气除满;若腹满兼表证者,方用厚朴七物汤消痞除满,通腑解表,表里同治;若阳明少阳合病,腹满兼见少阳证者,方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泻热除满;若寒实结滞,胁下偏痛者,方选大黄附子汤温下寒实;至于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虽为虚寒性腹痛胀满而设,亦常用治寒疝。其属脾胃虚寒,水湿内停所致腹满腹痛,可用附子粳米汤温中散寒,降逆止痛。若属脾胃阳微,中焦寒盛所致腹满腹痛,治宜大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腹满证治对比表

     ┌ 里实气滞者──厚朴三物汤

     │ 胀积俱重者──大承气汤

     │ 兼表证者──厚朴七物汤

  腹满 ┤

     │ 兼少阳证者──大柴胡汤

     │ 寒完胁痛者──大黄附子汤

     └ 虚寒腹痛者──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
  寒疝的主要症状是腹痛,主要由于阳虚寒盛引起。若属阴寒内结,寒气攻冲者,宜用大乌头煎散寒止痛;若属血虚里寒者,宜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散寒止痛;若寒疝兼表者,宜用乌头桂枝汤散寒解表,表里同治,如属脾肾阳虚,水饮上逆者,宜用赤丸散寒蠲饮,降逆止痛。(寒疝证治对比表

         ┌ 阴寒内结,寒气攻冲者──大乌头煎

     │ 血虚里寒者──当归生姜羊肉汤

  寒疝 ┤

     │ 兼表者──乌头桂枝汤

     └ 脾肾阳虚,水饮上逆──赤丸散

  宿食,即伤食之谓。若宿食停于上脘,以恶心泛呕,漾漾欲吐为主症者,可用瓜蒂散因势利导,涌吐宿食;若宿食停于下脘,以腹痛、便秘或下利不爽为主症者,可酌用大承气汤泻下积滞,“引而竭之”。(宿食证治对比表

         ┌ 欲呕者──瓜蒂散

  宿食 ┤

     └ 大便失调者──大承气汤

【复习自测】

  1.腹满虚实证应如何鉴别诊断?

  答:①“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属实证;腹满时减,复如故,属虚证。

  ③舌苔黄厚属实,舌淡苔白属虚。

  2.何谓寒疝?如何分类证治?

  答:①寒疝是一种阴寒性腹痛病证,多由于寒气攻冲或寒积日久所致。

  ②阴寒内结,寒气攻冲者,用大乌头煎散寒止痛;属血虚里寒者,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散寒止痛;属寒疝兼表者,用乌头桂枝汤散寒解表。属脾肾阳虚,水饮上逆者,用赤丸散寒蠲饮,降逆止痛。

  3.附子粳米汤证与大建中汤证皆属脾胃虚寒,二证有何不同?

  答:①附子粳米汤证属脾胃虚寒,寒气上逆,病情较轻;大建中汤证属脾胃阳表,阴寒内盛,病情较重。

  ②附子粳米汤证是腹中雷鸣,下利,胸胁逆满,病变范围较小;大建中汤证是心胸中大寒痛,上下痛不可触近,呕不能食等症,病变范围广泛。

  ③大建中汤所用药物较附子粳米汤药力峻猛,故有虚甚寒重的证候特点。

  4.张仲景治宿食有何特点?

  答:①宿食是因饮食不化,停滞于胃肠而引起的疾患。

  ②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③宿食在胃肠的可下之。如“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④吐、下二法只适于形、证俱实患者,而体虚停食者,则用消导之法较为稳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