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热腹满证:痛而不移,满而不减,按之反剧。 |
虚寒腹满 |
|
第十条 |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
|
原文分析:寒饮逆满证。症状:胀、痛、呕、泄泻;病机:阳虚挟湿(水饮)。 |
|
1.附子粳米汤(炮附子1枚、半夏半升、甘草1两、大枣10枚、粳米半升) |
|
分析:本方散寒降逆,温中止痛。半夏与附子为相反。 |
第十六条 |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
|
原文分析:寒气厥逆——寒饮腹痛,手足逆冷。 |
|
2.赤丸(茯苓4两、半夏4两、乌头2两、细辛1两、朱砂)酒服 |
|
分析:本方散寒止痛,化饮降逆。半夏以乌头相反。伏苓配半夏,化饮止呕。朱砂,重镇降逆。朱砂有良好的防腐作用。 |
第十五条 |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
|
原文分析:胁下偏痛——胁腹部。发热,其脉紧弦——寒实内结,阳气不行,在表营卫不和。 |
|
这种情况如果误用寒下,则易引发心绞痛,可加吴茱萸、苏梗。 |
|
3.大黄附子汤(大黄3两、炮附子3枚、细辛2两) |
|
分析:本方温阳通便(温下寒积)。(附子、细辛)用于寒邪伏于阴分证。 |
介绍 |
《千金方》温脾汤(大黄15g、当归9g、干姜9g、附子6g、人参6g、芒硝6g、甘草6g) |
|
《本事方》温脾汤(厚朴半两,干姜半两,甘草半两,桂心半两,附子半两,大黄4钱) |
寒疝 |
疝①阴狐疝——小肠疝气。②外生殖器局部——溃疝或痜疝。③阴寒性腹痛,急性,发作性(原文第十四、十七、十八、十九),冲疝。 |
第十四条 |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
|
原文分析:论虚寒性腹满、寒疝病证治。病位:广泛。心胸——腹中;表里内外——脏腑经络。病性:大寒。主症:胸→腹剧痛。呕不能饮食——寒气攻冲,胃失和降。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腹起包块。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疼痛有移动性。中虚寒甚。 |
|
1.大建中汤(蜀椒2合炒、干姜4两、人参1两、胶饴1升) |
健中汤比较 |
都以中焦虚寒为辩证要点(大健中汤偏于中虚寒甚,小建中汤偏于阳虚,黄芪建中汤偏于气虚);都有脾胃虚寒里急腹痛的证状;都以健立中气为主要治法;都以饴糖为主药。 |
应用 |
肠梗阻(表现证状: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蛔虫性肠梗阻, |
第十七条 |
腹满,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抟,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
|
原文分析:阴寒内结,阳气不行。弦——卫气不行,紧——胃气不和。卫阳与胃阳并衰,外寒与内寒俱盛,邪正相搏,寒气攻冲。白汗出——白,逼迫。 |
|
2.大乌头煎(大乌头5枚熬去皮、白蜜2升)3升水煮乌头至1升,入蜜,煎令水气尽,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者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
|
分析:乌头,破积,散寒,止痛。 |
第十八条 |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
|
原文分析:论血虚寒疝的证治。血虚→生寒→疝痛。部位偏于两胁、腹脘。 |
|
3.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3两、生姜5两、羊肉1斤)养血散寒止痛 |
第十九条 |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
|
原文分析:寒疝兼有表证。 |
|
4.乌头桂枝汤(乌头加桂枝汤)(桂枝汤:桂枝3两、芍药3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 |
宿食 |
|
第二十一条 |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 |
|
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
第二十二条 |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若下利,不欲食者,此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
|
原文分析:按之反涩——食积日久,导致脉涩不通。用消导法。 |
|
1.大承气汤(大黄4两、厚朴半斤、枳实5枚、芒硝3合) |
第二十三条 |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
|
2.瓜蒂散(瓜蒂一分、赤小豆一撮)杵为散,以水合煮汁,温服之,不吐者加之,以吐为度而止。 |
寒疝总结 |
疝——腹痛。指急性、发作性、阴寒性腹痛,凡寒气攻冲作痛者,以发作时腹起块,痛不可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
|
病因病机:卫阳与胃阳并衰,外寒与内寒俱盛,阳衰寒盛,寒气充斥,寒气攻冲——腹中急痛。 |
|
治则治法: |
|
中虚寒甚者——大建中汤,温中散寒,大建中气。 |
|
阴寒痼结,寒疝发作——大乌头煎,破结散寒止痛。 |
|
血虚寒疝证(血虚生寒。痛势缓,喜温喜按。)——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散寒,止痛。 |
|
寒疝兼表证——乌头桂枝汤,两解表里寒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