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卷十腹满寒疝宿食

 johnney908 2014-07-16
卷十 腹满寒疝宿食
1.概述 ①同属于消化系统脾(胃肠)、肝、肾,病位相近。②症状相似,腹部胀满、疼痛。③方治上可以互用,如大承气汤(实热症,腹满病),附子粳米汤、大健中汤都用于虚寒性腹满、寒疝病。
2.概念 腹满病,(狭义)多种疾病过程中,腹部胀满的症状。(广义)以腹部胀满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兼见腹痛,便闭,呕吐等症(胀、痛、闭、呕)。
  阳道实——阳明(胃、肠、表)实证,热证;
  阴道虚——太阴(脾、肾、肝)虚证、寒证。
  寒疝:寒性、急性、发作性的腹痛,风寒气攻冲作痛者,皆为寒疝。
  宿食:伤食,食积。
原文  
第一条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原文分析:趺阳脉(候脾、胃),微——中阳不足;弦——肝气上逆(主寒主疼痛);
  主症(虚寒从下上也):腹满(法当);便难——肠道传化不足;两胠疼痛(胠,腋下两胁当臂之处,肝经所属)。
  治法:当以温药服之。温药针对虚寒病机(温补、温下)。
  ①虚寒从下上也——肝肾;②虚寒性腹满多归属于脾。
实热腹满  
第三条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原文分析:腹满时减,复如故——胀满,时减,时满。病机:虚寒性寒气攻冲所致;病因:秽浊之气,加湿滞无形之邪。
  时减,复如故:时满——气聚则满;时减——气散则减。无形之寒气为病。
  当与温药——温补。宜四逆辈。
  胸痹时缓时急:阴寒乘踞——时急;阳气得伸——时缓;阴寒与阳气交争——时缓时急。
  按之不痛为虚——无形寒气;按之痛为实——有形实邪(宿食,停留于胃,燥屎积于肠道)。
第二条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原文分析: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虚;痛者——实,可下之。
  下之黄自去——苔黄而干燥(甚至焦黑起刺),里实热证(寒下)。
  如果下之黄未去:①病重药轻,按之腹痛,再下。②苔黄假象不可下。③湿热病不可下。
第十三条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原文分析:里实积胀俱重证治。
  腹满不减——实热性腹满证候特征之一。
  减不足言(假设有减就谈不上是实热证腹满),有不同的理解:虽减不足云减;虽减不过稍减,不足言减;微微轻减,而腹中仍实。这些理解的误解。
  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1.大承气汤(大黄4两、厚朴半斤、枳实5枚、芒硝3合)
  分析:本方通腑泄热,攻下热结。(大黄配芒硝)——积滞(苦寒配咸寒,苦寒泻下,咸寒软坚);(枳实、厚朴)——气滞;六腑以通为用,胃肠以和降为顺。
  实热腹满与虚寒腹满的比较:
《金匮要略》卷十 <wbr> <wbr>腹满寒疝宿食
第九条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原文分析:实热证腹满的证治。
  发热十日——正气已有虚象。
  2.厚朴七物汤(厚朴半斤、甘草3两、大黄3两、大枣10枚、枳实5枚、桂枝2两、生姜5两)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分析:桂枝汤去芍药加厚朴三物汤的合成
第十一条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原文分析:气滞重于积滞,里实气滞证。
  痛而闭者:胀、痛(腹痛)、闭(便秘)。
  3.厚朴三物汤(厚朴8两、大黄4两、枳实5枚)
  大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比较:
  大承气汤:积胀俱重。有芒硝。
  厚朴三物汤:胀重于积。重用厚朴。
介绍 4.复方大承气汤(厚朴(15-20克) 炒莱菔子(15-30克) 枳壳(15克) 桃仁(9克) 赤芍(15克) 大黄(9-15克)芒硝(9-15克))
  分析:方中重用莱菔子宽肠下气。主用于肠梗阻。
第十二条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原文分析:心下满痛(胃脘部、胸腹部、胸胁)。
  5.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3两、芍药3两、半夏半升、炙枳实4枚、大黄2两、大枣12枚、生姜5两)疏利肝胆之气滞,荡涤肠胃之实热。
  分析:本方和解少阳,清泻里热。主治肝、胆、胃、肠不和之症。
应用 ①急慢性胆囊炎、结石,疏肝利胆。
  方义分析:小柴胡汤去掉甘草、人参的补益之性,增加生姜用量,加入芍药、大黄、枳实。
  急证、热证、实证——去掉人参、甘草;
  增加生姜用量——增强和解少阳:(柴胡、黄芩)(半夏、生姜);
  加芍药——腹痛(止痛),增强大黄泻下热结。
  加大黄、枳实——泻下通里。
  消石,排石:加金钱草、威灵仙,加三金猪蹄汤(郁金、鸡内金、金钱草、猪蹄)、海金沙。猪蹄能促进括约肌扩张以利于排石。
  ②复方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减半夏、生姜、大枣,加金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甘草、川楝子、郁金、元胡、香附)
  胃溃疡穿孔病人防止感染,小的穿孔,没有腹膜炎,保守治疗,加乌贼骨、黄芪、白及、元胡,修复创面。
  ③适当加减治乙肝、治胰腺炎等。
  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比较:
《金匮要略》卷十 <wbr> <wbr>腹满寒疝宿食
  实热腹满证:痛而不移,满而不减,按之反剧。
虚寒腹满  
第十条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原文分析:寒饮逆满证。症状:胀、痛、呕、泄泻;病机:阳虚挟湿(水饮)。
  1.附子粳米汤(炮附子1枚、半夏半升、甘草1两、大枣10枚、粳米半升)
  分析:本方散寒降逆,温中止痛。半夏与附子为相反。
第十六条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原文分析:寒气厥逆——寒饮腹痛,手足逆冷。
  2.赤丸(茯苓4两、半夏4两、乌头2两、细辛1两、朱砂)酒服
  分析:本方散寒止痛,化饮降逆。半夏以乌头相反。伏苓配半夏,化饮止呕。朱砂,重镇降逆。朱砂有良好的防腐作用。
第十五条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原文分析:胁下偏痛——胁腹部。发热,其脉紧弦——寒实内结,阳气不行,在表营卫不和。
  这种情况如果误用寒下,则易引发心绞痛,可加吴茱萸、苏梗。
  3.大黄附子汤(大黄3两、炮附子3枚、细辛2两)
  分析:本方温阳通便(温下寒积)。(附子、细辛)用于寒邪伏于阴分证。
介绍 《千金方》温脾汤(大黄15g、当归9g、干姜9g、附子6g、人参6g、芒硝6g、甘草6g)
  《本事方》温脾汤(厚朴半两,干姜半两,甘草半两,桂心半两,附子半两,大黄4钱)
寒疝 疝①阴狐疝——小肠疝气。②外生殖器局部——溃疝或痜疝。③阴寒性腹痛,急性,发作性(原文第十四、十七、十八、十九),冲疝。
第十四条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原文分析:论虚寒性腹满、寒疝病证治。病位:广泛。心胸——腹中;表里内外——脏腑经络。病性:大寒。主症:胸→腹剧痛。呕不能饮食——寒气攻冲,胃失和降。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腹起包块。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疼痛有移动性。中虚寒甚。
  1.大建中汤(蜀椒2合炒、干姜4两、人参1两、胶饴1升)
健中汤比较 都以中焦虚寒为辩证要点(大健中汤偏于中虚寒甚,小建中汤偏于阳虚,黄芪建中汤偏于气虚);都有脾胃虚寒里急腹痛的证状;都以健立中气为主要治法;都以饴糖为主药。
应用 肠梗阻(表现证状: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蛔虫性肠梗阻,
第十七条 腹满,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抟,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原文分析:阴寒内结,阳气不行。弦——卫气不行,紧——胃气不和。卫阳与胃阳并衰,外寒与内寒俱盛,邪正相搏,寒气攻冲。白汗出——白,逼迫。
  2.大乌头煎(大乌头5枚熬去皮、白蜜2升)3升水煮乌头至1升,入蜜,煎令水气尽,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者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分析:乌头,破积,散寒,止痛。
第十八条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原文分析:论血虚寒疝的证治。血虚→生寒→疝痛。部位偏于两胁、腹脘。
  3.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3两、生姜5两、羊肉1斤)养血散寒止痛
第十九条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原文分析:寒疝兼有表证。
  4.乌头桂枝汤(乌头加桂枝汤)(桂枝汤:桂枝3两、芍药3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
宿食  
第二十一条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第二十二条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若下利,不欲食者,此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原文分析:按之反涩——食积日久,导致脉涩不通。用消导法。
  1.大承气汤(大黄4两、厚朴半斤、枳实5枚、芒硝3合)
第二十三条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2.瓜蒂散(瓜蒂一分、赤小豆一撮)杵为散,以水合煮汁,温服之,不吐者加之,以吐为度而止。
寒疝总结 疝——腹痛。指急性、发作性、阴寒性腹痛,凡寒气攻冲作痛者,以发作时腹起块,痛不可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病因病机:卫阳与胃阳并衰,外寒与内寒俱盛,阳衰寒盛,寒气充斥,寒气攻冲——腹中急痛。
  治则治法:
  中虚寒甚者——大建中汤,温中散寒,大建中气。
  阴寒痼结,寒疝发作——大乌头煎,破结散寒止痛。
  血虚寒疝证(血虚生寒。痛势缓,喜温喜按。)——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散寒,止痛。
  寒疝兼表证——乌头桂枝汤,两解表里寒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