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厚朴七物汤

 lvzhifeng 2012-03-03

厚朴七物汤  

2011-09-28 14:14:43|  分类: 中医 |字号 订阅

 厚朴七物汤  
    厚朴八钱 枳实二钱 大黄二钱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 大枣五钱 生姜五钱    治腹满痛,发热脉浮数,饮食如故者。 
    腹满痛为内实里证,发热脉浮为外感表证。表里并见,当先解表,然后攻里。此伤寒之定法。然伤寒表病,饮食不如故。且必身痛项强。今饮食如故,身不痛项不强,虽脉浮发热而腹满痛,自应以里证为主。故宜厚朴枳黄以攻里实,桂草姜枣以和表气也。
【方药歌诀】  厚朴七物表里方,桂枳姜枣草大黄,

                    解表散邪和肠胃,临证加减在变通。

【学用导读】  厚朴七物汤原方用药用量是主治表里兼证,临证若能合理调整方药用量比例关系,则能主治里寒证,如减少大黄用量,或加大生姜用量。

【中医辨证】  太阳中风证与阳明热证相兼:腹满,腹痛,大便硬,或不大便,饮食尚可,发热,恶风寒,汗出,脉浮数。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厚朴七朴汤,既是主治太阳中风证与阳明热证相兼的基础方,又是治疗阳明胃寒证[腹满,腹痛,且以胀为主,大便不畅,舌淡,脉沉。(此即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的变化用方。

病变证机:风寒乘营卫虚弱而侵袭,营卫受邪而抗邪;阳明胃气不和,郁热内生,浊气内结,以此而演变为营卫不和,阳明浊热郁滞的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发热,恶寒,汗出,脘腹胀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或数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  习惯性便秘,痔疮,慢性结肠炎,慢性肠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胃痉挛,幽门水肿以及肠胃型感冒等。

【衷中参西】  合理运用厚朴七物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循环疾病,或是治疗皮肤疾病等,都必须符合厚朴七物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厚朴七物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

1、循环疾病: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冠心病等。

2、皮肤疾病:风疹,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

【中医治法】  解肌散邪,清调肠胃。

  【方药西用】  具有解热、抗菌、抗炎、促进肠胃蠕动、抗过敏等作用。

【处方用药】  厚朴半斤(24g)  甘草三两(9g)  大黄三两(9g)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5g)  桂枝二两(6g)  生姜五两(15g)

随证加减用药:若呕吐明显者,加半夏、陈皮,以降逆止呕;若寒气内结者,去大黄,加附子、生姜、加生姜量为24g,以散寒温中,若饮食不佳者,加麦芽,神曲,以消食和胃;若夹湿热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等。

【煎服方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方证研究】  风寒侵袭营卫,营卫受邪而抗邪,正邪斗争,则发热;卫气抗邪而固护不及,则恶风寒;营卫虚弱,卫不守营,营阴外泄,则汗出;邪热侵扰,壅滞阳明气机,则腹满,腹痛;浊气不降,腑气不行,则大便硬或不大便。其治当解肌散邪,清调肠胃,然则营卫调和,阳明通降有序。

方中厚朴行气消满,导滞下气。大黄泻热通便,通降浊气。桂枝解肌散寒,理脾和胃。枳实泻热消痞,通畅气机。生姜宣理中气,降逆和胃。甘草、大枣,益气和中。

【使用禁忌】  太阳伤寒证与阳明热证相兼,慎用本方。

 

完全性肠梗阻

关××,男,3个月。阵发性哭闹,当时腹胀三日,不大便,吐奶不止,以后吐出黄色如大便样物,此间未曾进食,症状日益加剧。检查腹部可见肠影,腹壁紧张而拒按,X光腹部单透,发现有液平面6~7个,并充满气体,确诊为完全性肠梗阻。诊见,患儿面色苍白,精神萎蘼,时出冷汗,腹胀拒按,大便不通,系脾阳不运,积滞内停所致。以厚朴七物汤治之。

方剂:厚朴10克  桂枝7.5克  甘草、枳实各10克  川军2.5克  生姜5克按上方顿服一次即效。眼药后约1~2小时内,排出脓块样大便,以后两小时内,共排出三次稀便,随着腹胀消失,腹痛减轻。十余日逐渐好转。

本病多因肠机能不全,复加食积、冷饮、寒邪、蛔虫等结聚,壅滞肠腔,致下焦闭塞不通,不通则痛,呕呃、窒闷等诸症并作。脉微、汗出、舌苔灰白等,因阳气虚,阴寒甚所致。凡机能性肠梗阻多属虚寒,机械性肠梗阻多属寒实,为阳虚阴盛之象。

洽疗时应以温药助阳补虚。阳气一振,胃肠机能恢复正常,然滞积阻塞,究属有形,必须通泄,使陈蒫速去。

延按:厚朴七物汤见《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症治》篇中,系桂枝汤去芍药与厚朴三物汤两方合剂而成。本案治一三个月男孩的肠梗阻而借用此方收到满意效果,避免了手术治疗,可称善治。

查本案所述症状,未有表邪现象,似与金匮条文不符,但其病变的重心在肠部则是一致的。从患儿的面色、精神等观察。都属脾阳不运的征兆。用桂枝汤是取其内症得之有化气调阴阳之功(去芍药避其阴柔凝滞)非取其解表也,不用大枣,是否惧其甘壅太过,有碍本方通下作用之故欤!  

 

中医治疗腹满寒疝宿食病

1  腹满病
        仲景论腹满病,大体分为虚寒腹满与实热腹满两类。
        1.1 虚寒腹满 

      《内经》所谓“脏寒生满病”。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指出了虚寒腹满的特点即时满时不满(或时减),此因寒为阴邪,得阳则散,得阴则紧之故。《金匮要略心典》“腹满不减者,实也,时减复如故者,腹中寒气得阳而暂开,得阴而复合也,此寒从内生”。中阳虚寒的病人仲景称之谓“中寒家”,其特点是喜欠,下利,欲嚏不能,其人清涕出。其原因是:脾胃虚弱,阳气不足,一则运化无能,营卫乏源,卫外不固则易受寒袭,故其人常鼻流清涕,善嚏,畏寒等症。阳虚寒盛,阴引阳人则喜欠,阳无力外出则欲嚏不能,仲景谓之“此人肚中寒”。一则中寒而升举无力,故常有下利,“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也”。瘦人多脾胃虚弱,运化无能,营卫不足,故常感风冷,风寒内逼,阳气不通,故常绕脐痛,纯是虚寒证而误以实证下之,中阳受损,虚气上冲,或冲两胁,或冲巅顶,或痞结于中,均是阳气受损之故,符合第一条“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多体质虚弱,脘腹胀满,喜热喜按,拒服冷食,多食则胀,大便易泄等特点,治疗多用温中法,如理中汤、桂枝加人参汤、小建中汤等。这些方仲景多有论述,在此不再详论而只嘱“当以温药服之”。

在腹满病中论虚寒用方只有两条,即大建中汤和附子粳米汤。

大建中汤为脾胃阳虚,寒气上逆之腹满痛而设,虽然痛甚,但仍是虚寒。《医宗金鉴》:“心胸中七寒痛,谓腹中上达心胸大痛也,而名大寒痛者,以有厥逆脉伏等大寒证之意也。呃逆不能饮食者,是寒甚拒格于中也。上冲皮起出现头足者,是寒甚聚坚于外也。上下痛不可触近,是内而脏腑,外而经络,痛之甚,亦有寒之甚也。主之以大建中汤。蜀椒、干姜大散寒邪,人参、饴糖大建中虚,服后温覆令有微汗,则寒去而痛止,此治心胸中寒之法也。”解释详尽。大建中汤临床用于胃肠痉挛之疼痛有特效。“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中焦阳气不足,以致寒从内生,所以原文开头就说“腹中寒气”,寒邪在里,阻碍阳气的运行,就出现雷鸣切痛,《内经》云:“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中寒肠鸣腹痛”,寒邪在里,不仅阻碍阳气的运行,也必然导致胃肠通降失常,从而寒气上逆,所以又出现“胸胁逆满,呕吐”,这种胃肠虚寒,寒邪上逆之证,与下焦浊气有关。《金匮要略心典》说“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见逆于阳位,中土虚而堤防撤矣。”正因为如此,本证除肠鸣,腹痛,胸胁胀满,呕吐外,还伴有神疲,肢冷,脉沉迟等征象,治疗既要助阳散寒,又虚降逆、补中。本方由炮附子、半夏、粳米、甘草、大枣组成,《金匮方歌括》“腹中雷鸣胸胁逆满,呕吐,气也,半夏功能降气。腹中切痛,寒也,附子功能驱寒。又佐甘草、粳米、大枣者,取其调和中土。”附子粳米汤温补与降逆两法并用,现在临床也由于急腹症等胃肠疾病而表现为胃肠虚寒证者。
        另外寒实内结之胁腹满痛,用温下法,大黄附子汤:“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胁下偏痛,其脉紧弦,以往多认为是肝经寒气偏着一侧,而胁下偏痛,结合大黄附子汤组成,并无温肝药物,就临床所见,肠胃疾病,其满痛涉及整个腹部,无论左胁下还是右胁下,如慢性肠炎之病位在脾曲时,可见左胁下痛满,病位累及肝曲时可见右胁下痛满,实则在肠而不在肝。大黄附子汤用大黄泻下通便,附子温阳散寒,细辛散寒止痛,为温下之祖方。

      《本事方》之温脾汤即于本方去细辛加干姜、甘草、桂心、厚朴,治痼冷在肠间,泄泻腹痛。《金匮要略心典》“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止其寒,非下不能祛其结,故曰宜温药下之。”凡冷积在肠,大便不通者即可用温下法。虚寒所致之虚闭,也可用温下法,只是在用药时多选温补药物即可,温下法并非仅限于寒实内结证。
        1.2 实热腹满  仲景说:“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提出了腹满痛的鉴别及实性腹满的治法。实热腹满是由于邪热挟宿食停滞于肠胃,腑气不行所致,出现腹满,按之不减,腹痛,舌苔黄等征象,治疗方法当用下法。
        仲景对腹满用下法的论述比较具体,分为几个层面

如里实气滞为主者用厚朴三物汤,是因肠腑有宿食,或湿热等实邪壅阻,形成里实,以致腑气不通,气滞不行出现“痛而闭”之证。“闭”指大便不通。厚朴三物汤为行气导滞,除满止痛之代表方,临床用于急腹症之涉及肠胃或肝胆的里实气滞证疗效满意。

若既有里实气滞证又有表证未解,仲景用厚朴七物汤,即厚朴三物汤合桂枝汤,表里双解,因腹满故去芍药。若以肠胃实热为主者,表现为“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大便燥结者,“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方中硝、黄同用,是峻下实热之剂。因此除腹满不减外,心有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舌苔黄燥,脉沉有力等痞满燥实征象。大承气汤是通里攻下热解的代表方。“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心下指胃,即上腹部,上腹部胀满,疼痛,拒按,是因为邪热积滞交结,通降失常,腑气不行所致。《金匮要略心典》“按之而满痛者,为有形之实邪,实则可下,而心下满痛则结处尚高,与腹中满痛不同”,说明满痛部位有区别。就临床而言,心下主要指胃脘,但多旁及两胁,有时亦可延及下腹,涉及胃肝胆胰等疾病,与单纯腹部满痛有所不同,故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清泄阳明。这些症多见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这些疾病的中医治法,基本上是通里攻下和行气开郁两法相结合,疗效满意。
        实热腹满,从病邪上有偏重于气滞,偏重于邪结之不同,在部位上有胃肠和肝胆之偏,但只要是实证腹满,仲景都用下法,通下为主,符合《内经》所谓“中满者,泻之于内”的治疗原则。
        2  寒疝病
        寒疝是古代病名,仲景所论寒疝是指一种阴寒性腹痛症,因寒邪结于腹中,攻冲作痛,腹部高突不平,如山陵起伏,因名曰“疝”。寒疝有虚有实,虚则在阳气不足,实则阴寒太盛。治疗当用温散或养血等方法。
        临床特点  寒邪内结是寒疝病的主证。寒盛于内,阳虚不能卫外,故恶寒,冷汗自出,阳气不能达于四末则手足厥冷,阳虚寒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故不能食,寒气内结,阳气不行,邪正相互搏结,故形成寒皋疝腹痛,脉弦而紧,皆为阴脉,主寒主痛。
        临床方法  里寒当温,用大乌头煎。本方即乌头一味,“大者五枚”,仲景凡遇寒性、发作性剧痛就用乌头,而用乌头诸方,以大乌头煎用量最大。然而乌头有毒,更注意煎法和服法,乌头要先煎,纳蜜再煎,这样既可减轻其毒性,又能延长药效,至于服法,体壮者可服七合,体弱者服五合,一天只服一次,不可一日内再服,以防乌头中毒。在临床上对一些痉挛性胃肠痛,属于寒邪内结者,用之有效。久寒陈冷,非乌头不能祛其寒,可配以木香、乌药、良姜、乌梅等逐寒止痛,效更佳。寒邪内结,阳气不运,卫外不固,又易招致外寒所感,因此在“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的同时又出现“身疼痛”,这是里寒兼表,表里皆寒,用乌头桂枝汤。《金匮要略论注》说:“起于寒疝腹痛,而至逆冷,手足不仁,则阳气大痹,加以身痛,荣卫俱不和……故以乌头攻里寒为主,合桂枝全汤以和营卫,故谓七分治里,三分治表也。”
        寒疝兼有血虚证,是阳虚、血虚内寒证,或因血虚而筋脉失养,寒邪内中,或因阳气内虚,中阳不足,血失化源,而出现胁腹坠痛,绵绵不休,当是喜温喜按。内寒当温,血虚当补,故选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温中散寒。方中当归养血,生姜散寒,羊肉性温,补虚生血,与生姜配伍,温阳补血,即所谓“行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此方亦见于产后腹痛,其机制相同。
        3  宿食
        宿食即伤食证,食物经宿不消,停留在胃或在肠引发的病症。张仲景治宿食只论下法和吐法。下法用大承气汤,仲景通过脉象和症状,论述了宿食壅积胃肠的重症,“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又说“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同是宿食壅积,形成里实,而脉象之所以有差异,这与发病的久暂有关。脉浮而大,按之反涩,是由于食积较久,血气不利,脉数而滑,是宿食初停,胃肠实热壅阻,如《金匮要略心典》“寸口脉浮而大者,谷气多也,谷气多而不能益脾而反伤脾。按之脉反涩者,脾伤而滞,血气为之不利也”,又说:“脉数而滑,与浮大同,盖皆有余之象,为谷气之实也”。从症状上看提到“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说明伤食后可有下利,这种下利是宿食所致,仍应用下法,所谓“通因通用”。不欲食是伤食所致,正如《金匮要略遍注》所说:“骤伤宿食,停滞胃中,壅遏升降之机不转,肠中水谷不分而下奔则利,宿食在胃,故不欲食”,所谓“骤伤宿食”,即暴饮暴食而致病,实际在临床上宿食病并不少见,其轻者伤食较轻,只有脘满,腹胀,纳呆等症,可消导之,重者则停食为病邪,形成里实,则非攻下不可愈。
        宿食初起,胃气不降,欲吐者,可因势利导之,用吐法,原文“宿食在上脘,当吐之”,用瓜蒂散。本方即甜瓜蒂、赤小豆两味,共为末,用豆豉煎汤送服,不吐再服,以快吐为度,得吐即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