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额筛气房与钩突附着部精细解剖!

 昵称74274318 2021-03-18

额筛气房组成:鼻丘气房、额气房、眶上筛房、筛泡上气房、额泡气房、额窦间隔气房等。

▽▽▽

1、额窦

2、额窦引流通道

额漏斗-额窦内口-额隐窝-中鼻道(或筛漏斗),部分筛窦气房(尤其是前组筛房)的位置、气化程度,以及由此引起的相互位置关系的改变,可能改变额漏斗和额隐窝的形态和额窦引流方向)。

3、额嘴

在认识各型气房之前,先认识一个解剖-额嘴,在矢状位上额窦前下壁入口处的局限性突起(红箭所示),我们依据它向其后方的颅底作垂线(粗黄线所示),以此来判断气房是否进入额窦并对其进行分型。

4、鼻丘气房

国人出现率约94.1%-来自于北京同仁医院 张罗等《健康人额筛气房的影像学研究》,下同。

解剖学概念-筛骨最前端的气房气化进入泪骨,其后方是筛泡;其壁的构成是-外侧壁是泪骨,上壁、内侧壁、下壁、后壁是钩突。

5、额气房

额气房是否存在及其分型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特别是经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手术的难易程度,中国人出现额气房比率约40%。

I型:位于鼻丘气房上方的单个气房,未进入额窦(深黄色箭头为额嘴),鼻丘气房(红箭)上方的单个气房(绿箭)未进入额窦(未超过额嘴与颅底的垂直线-粉红色线)。

II型:位于鼻丘气房上方、额窦下方的2个或2个以上气房。

III型:位于鼻丘气房上方的单个气房并进入了额窦(黄箭所示鼻丘上方的气房超过了粉红色的额嘴线进入了额窦)。



IV型:位于鼻丘气房上方、额窦内的单个气房(非常少见,鼻内镜手术也非常复杂,因此Wormald提出改进分型,即将位于鼻丘气房上方,进入额窦内,其顶点超过额窦高度50%的气房归为IV型额气房)
6、筛泡上气房

国人出现率约36.6%,位于筛泡前上方的气房,但是没有进入额窦。


7、额泡气房

国人出现率约8.9%,位于筛泡前上方的气房,进入了额窦。

8、眶上筛房

9、额窦间隔气房

国人出现率约12.4%,来源于额窦间隔,表现为额窦间隔侧的气房(冠状位看),随着层面的移动可以看出与额窦是相通的。

钩突附着位置:

·额陷窝的定位及形态依据钩突位置来确定。

·钩突附着缘一般来说有三种情况:

1.钩突向外上附着于眼眶内侧板;

2.钩突向上附着于颅底;

3.钩突向内上附着于中鼻甲垂直板。

一、钩突附着于眶纸板,约53%,它构成鼻丘气房的上壁、内侧壁、下壁及后壁。

二、钩突附着于颅底,约2.1%,近40%的钩突有两个附着点,该例右侧钩突有两个附着点:颅底与中鼻甲;左侧的也是两处:附着于中鼻甲根部及眶纸板。

三、钩突附着于中鼻甲,约5.2%。

<引用文献>

健康人额筛气房的影像学研究 ,张罗等,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12月第42卷第12期.


中国头颈部医学影像论坛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