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观顺应客观的思想仅仅在思维上有认识,缺乏深度的心理体验

 天地虚怀xia 2018-08-13

主观顺应客观的思想仅仅在思维上有认识,缺乏深度的心理体验


   佛陀的安心仅仅是形而上的安心的观点基本在佛教看来是错误的.
形而上的安心倒是佛教批评其它哲学思想时候经常说的.所以正好说反了.

   佛教本质上和哲学对立的.佛教是反形而上学的.
佛教,特别是原始佛教坚决反对形而上学的任何讨论和假设.

   佛教一直认为观念上的认识甚至是不足够说服自己的,概念的认识和领悟有区别.佛教特别重视的是形而下的安心.
 佛陀自说,佛教唯有苦及苦灭.

  就如信仰某一思想观念说唯物主义或者自然主义,那自然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但真得遇见事情可能就无法潇洒起来了.
   例如把一个唯物者一个人半夜放到一个天葬场,是否能够唯物起来不害怕呢?
答案基本是否定的.

  为什么呢?
  源在无明是深刻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并不能真正解决什么问题.只有洞识的强度到达心理结构的转变.那时候才有能力去面对.

佛教并不要求舍弃死,佛教认为那是颠倒梦想的事情.

有人问佛陀的弟子舍利弗,一个解脱的人是否有生老病死?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回答说,一个解脱的人还是会有生老病死.

那这个人就疑问到,那解脱的人和不解脱的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舍利弗回答说,一个解脱的人还是会有生老病死.但他生而无生的烦恼,老而无老的忧愁,病而无病的懊恼,死而无死的恐惧.但对于一个没有解脱的人,事情就不是这样的人.这是他们的区别.

  佛陀将心念也归为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了解它的无常变化的自然规律.而了解就会导致内心的转变.

   即使你能从这一理念中获得安心.但在佛教看可能仅仅是概念的了知,现在没有什么大事情时候自然可以安心,有点事情了,安心就不可能了.
 
  佛教强调要超越概念去真实了知这一切规律,那就会遇见任何事情都真正放开了. 

一切规律如实的展现和演化,逃避不逃避都是如此
所以,我既不逃避,也不不逃避

——但这可能仅仅是一种说法。实际的心理能力还是会逃避的,特别是在“大事情”前面,人的心理本能会使人无法坚持,除非他已经真正觉悟了,发生不可扭转的心理结构的改变.


  区别就在坚持佛教修行的人(并且成道的人),心理结构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转变,而主观顺应客观的思想仅仅在思维上有认识,而缺乏深度的心理体验。

.--dhiti(著名心理学家和资深南传行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