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演类项目(国内篇)——山西锣鼓杂戏

 cxag 2018-08-13

          锣鼓杂戏也称铙鼓杂戏龙岩杂戏,山西汉族地方戏曲之一。合阳的跳戏一脉相承。其起源有种说法,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有杂戏,按照旧俗,每逢正月,临猗县的龙岩寺都要演出锣鼓杂戏以敬神祀佛,故锣鼓杂戏又有龙岩杂戏之称。流传于以临猗、万荣为中心,包括运城、河津、稷山、新绛、垣曲、夏县等地广大乡村在内的一种古老的仪式戏剧。唱腔为吟诵形式,有少量曲牌,表演程式化。演员均为男性,子承父业。剧目以军事题材为主,有部分手抄剧本流传至今。

 

          锣鼓杂戏的唱腔为吟诵体,有少量曲牌,如'越调''官调''油葫芦'等。演唱不配丝弦,念多唱少,比较简单,有'不被丝弦、锣鼓断句'的特征。它的唱腔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耍句调,一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又分紧急调和常用调,是杂戏的主要腔调;一种为拧字调,一般为多字句,有时中间穿插耍句调和数板;一种为宫字调,唱时不加鼓点,谓之'干唱',一般为七字句、十字句和多字句,根据悲伤和欢乐的不同情感,又有两种不同的唱法。锣鼓杂戏的道白很少,与蒲白相近,在每句话的尾后加锣声。

          乐队由鼓、锣、唢呐组成,以大鼓主奏,同时承担乐队指挥之责,基本鼓点有擂鼓、战鼓、走鼓、刹鼓、列儿鼓、跌场鼓、行营鼓等八种。敲战鼓者为鼓师,指挥整个乐队。

          锣鼓杂戏的演出有一套固定的仪式。演出前要挑选数名精干小伙,在寺前做跑马表演;戏班全体角色列队走街串巷,人称'摆道';随后,分别到各自的宗族宗庙祭祖,再登台演出。演出时,由一名身穿长袍、头戴礼帽的'打报者'引着各种角色上台到左角入座。角色登场用''的方式自报家门,举手动步及唱、吟、念、白均配锣鼓。'打报者'还负责拉前场、传令、禀报,给观众解说剧情以及充当树木、石头道具,类似宋代杂剧中的'竹竿子'。现代的各种文艺节目主持人的雏形就是'打报者'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如何关注 ·

A查找公众号:大世界19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