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失信会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安迪的书店 2018-08-13
诚信是社会的联系纽带,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政治的
民主化和法制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和交往方式的现代化,无不凸显着诚信的价值
并要求践行诚信。
近日,某知名高校称父亲失信将不予录取其儿子的事件传遍网络,最终的处理结果估计做父母的不用看,就本能地知道结果是什么,因为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前途的事情,父母都会义不容辞地为了孩子担当。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你的失信会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大致是这样:“温州某先生的儿子考上了北京某知名大学,学校却来电说他儿子可能无法被录取,原因是该先生欠银行20万贷款不还已两年多。眼看儿子三年努力化为泡影,作父亲的马上联系银行,分分钟还清欠款。”
 
就事情的处理结果,表面上看,还比较圆满,孩子上了大学,银行收回了贷款,失信人被迫补偿了自己的诚信缺失,但事情的背后不知道留下了多少社会不良影响和遗憾,又给孩子留下了多少心理阴影,这些谁来承担?谁又能承担的了?世上有很多的伤害都是不可逆的,也是无法补偿的。

先不管法律层面上的争论,仅从道德方面而言,立足家庭教育来说,回顾整个事件,可以推理出失信者的这样几个逻辑:
 
宁可辜负社会,也不能让自己吃亏。如果儿子没有考上大学,或许也没有大学的政审,那么是不是就可以永远赖下去,欠银行的贷款就不用还了?银行的钱是谁的钱,还不是广大群众存的钱,肆意占用别人的财富,这是什么行为?法院可能判了,还上了黑名单,依然不还,典型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能天下人负我。
 
自己可以随意伤害孩子,但是社会坚决不行。自己失信,上了黑名单,形象歪曲,这本身就是对孩子成长教育的伤害,然而自己却浑然不知,还不以为然,可能还会给儿子说,这是为了你好,为你挣钱!其实这是用亲情的外衣欺骗了孩子的认知,并让孩子在欺骗外衣的笼罩下走向社会,殊不知这是把孩子抛给社会教育,而逃避自己该承担的正确家庭教育,这是不是残忍地对孩子的伤害?而当社会用诚信的规则来审视孩子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错早已转嫁给了孩子,于是乎,这时马上联系银行,分分钟还清了欠款,因为他认为不能让社会伤害了孩子,典型的护犊子,而不是教育孩子。
 
破坏规则是失信者的赢利之道。纵观近年来的失信案例,分析其共同特点,无不是以破坏规则来赢利,先是在诚信的伪装下,取得合作方信任,当得利后,很快就置规则和诚信于不顾,唯利是图,有的对薄公堂,即使法院判决书下了,也想尽办法隐藏财产,不履行义务,有的甚至逃避的无影无踪,一赖到底。直到社会的惩处降临到身上时,才感到有所痛处,有所悔改,坐不了飞机了、乘不了火车了,出不了国了,贷不了款了等等,这时候才醒悟。有的祸及家庭或孩子了才勉强知道错了。在他们的人生观中,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典型的动物生存逻辑!还沾沾自喜,悲哀吗?
 
如此的认知,如此的三观,岂能表达出作父母的对孩子的爱?又如彰显自己对亲情的呵护?爱家庭请作一个诚信的人,爱孩子,请给孩子一个阳光的环境,让其健康成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是孔子《论语为政》里的阐述,相信大家也耳熟能详,其含义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么就没什么可肯定的了。譬如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如何能行动呢?”无信走天下寸步难行。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把诚信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层面进行提倡,诚信体系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大点更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是一种态度。守天道是天经地义的,应该信守,所谓“无信不立”。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而且最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社会与人交往,你的态度决定你被接受的程度。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 富兰克林)。

“信”是一种人际关系。人们常用“一诺千金”来衡量“信”的价值,其实,何止千金,“信”值一个人的一辈子;“信”是人际联系的纽带,没有了“信”,谈不上有效的合作,“狼来了”典故中的那个孩子视“信”为玩物,结果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十个朋友的赞扬(裴多菲) ,诚信是你朋友圈的圆心向心力。

 
“信”是一种财富。财富的积累都是劳动交换和积累的过程,无信之人,谁又愿意和你进行劳动交换呢?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 ( 莎士比亚)。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松下幸之助)。

孩子迟早会长大会走向社会的,诚信的力量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财富,诚信的榜样也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你的诚信就是孩子成长和未来最好阶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