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三观超正的妈妈,真的养得出有责任有担当的儿子吗?

 昵称44943940 2018-08-13

前些天总在朋友圈看到在讨论一个事情。

是《少年说》这档节目里,一位男孩苦着脸说:“以后能不能不要再逼我做家务了”,看他的陈述也是又可怜又好笑。

听他满心悲愤的说出:“有时候做完家务,第二天晨跑我都是迷瞪的。”我也一下子看乐了。


可惜的是,他的委屈并未得到妈妈的安慰。

妈妈义正严辞的告诉他:“男生会做家务才更幸福!”


其实,最开始看到这个,也是听着很爽,觉得这位妈妈说的非常有道理的。

特别是她说到“将来你的另一半,她也是千娇万宠的一个孩子,她也是她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为什么她要跟你受委屈呢?”,从“丈母娘”视角,简直是说到心坎上了,觉得男孩有个三观这么正的妈太重要了。


只是,好奇看了看视频后,却觉得有问题了。


因为,虽然妈妈一直是笑容满面,说出的话也获得众人喝彩,可是反观这个男孩在众人面前的反应,笑容尴尬,肩膀耷拉,双拳紧攥,无一不都在透露他当下的情绪:压抑,愤怒,不堪重负。


而媒体的各种夸赞妈妈的过度解读,也势必会给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会混淆他的认知。


自然,我会希望六六以后的另一半会是尊重她爱惜她,会做家务的男人。但是,从那个男孩的种种反应来看,我会有一个疑问:这位妈妈能教出她所期望的有责任有担当的儿子吗?

  

1


这位妈妈三观的确很正,认为男孩也要做家务,认为男人要懂得家务的苦和累,懂得这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她还给儿子细数了做家务的好处:你的学习可以通过做家务得到促进,能培养你的感恩之心,锻炼你的动手能力,让你有耐心有爱心等等。

 

但是这里边有一个问题是:她掏心掏肺讲的这些道理再怎么正确,孩子却并不认可。于孩子而言,这只不过是温柔的强权。


所以,她逼着孩子做家务了,孩子就能有担当有责任?就知道以后对媳妇好?

这里需要打个问号。

 

因为,让一个男人有责任有担当的是对伴侣的爱和尊重,而不是他是否掌握某种技能。这也是我想对那位妈妈说的第一句话。

 

我们总幻想用正确的道理去说服孩子,从而改变他的不良行为。但实际上苦口婆心说了那么多却无济于事。其实,这何尝不是我们教育中的一个迷思。


为什么呢?

往往就在于,我们在沟通过程中,没有接纳孩子的情绪,没有尊重他的意见。


如同这个男孩的哀声恳求:“为什么?”“可不可以?”“行吗?”

但是他得到的却是妈妈一声比一声更坚决地“ 不行”“你必须做”“你要做的更多”


这个男孩的所有感受,都被没有被妈妈看见。

所以,即便是这位妈妈的三观再正,道理再对,能到男孩心里去吗?

能让他反思自己的行为,接纳做家务是为了自己好,是有责任有担当的表现吗?


很大概率上,都是不能。


他自己没有得到爱和尊重,却指望他会对以后的伴侣好?情绪的流动,往往在于他感受到了,认可了,才更有可能传递出去。

 

2


其实,我们口口声声说尊重孩子,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孩子不仅得不到共情和接纳,还往往是忽视和否定。


“学会看见孩子。”这是我想对那位妈妈说的第二句话。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赢得孩子的合作。

 

孩子不愿意做家务,那么,先去感受孩子的感受。

“做家务很苦很累”而不是“这是你必须做的。”


孩子的情绪被安抚了,才有可能真正去理解这件事情的意义。

 

试着和孩子商量一个折中的方案

“我们可不可以先做一些你愿意做的?”而不是“你以后还要做的更多。”


即便是在夫妻关系里,一方做得过多的话也很容易被视作理所当然,这种同样也是一种失衡,也可能会造成关系出现问题。

 

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孩子

“妈妈有点累,今天中午你做饭好吗?”而不是“你必须洗碗做饭。”


不要用事情去逼迫孩子,而是商量着来,让他觉得有选择权,被尊重。或者从小开始,在他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开始接触,而不是长到十几岁了,忽然找种种理由一股脑把事情都推给他。

 

最好的亲子关系,莫过于能看见孩子。只有当我们做到了这个,才可能会让孩子接纳我们的道理。


3


诚然,一个男人会做家务,是会让家庭生活的幸福感上升很多个档次。

只是,家务事需要掌握的技能难吗?平心而论,一点都不难。


我和六爸结婚的时候,他什么都不会。刷个碗都能要半个小时,不过非常干净倒是真的。

可是现在,我不在家的时候,他要给六六做饭,因为爱,他完全变成了大厨,而且为了培养六六整洁的好习惯,自己也会每天整理房间。


有几个人是真的喜欢做家务?相信没几个人。

只是他关爱六六,也觉得我工作太辛苦,所以愿意改变自己一起承担这些。


家庭生活之中,鸡毛蒜皮的家务事非常多,有时候想不起来,或者乱糟糟的状态在自己忍耐范围之内就懒得做。包括我自己在内,有时候都会有这种状态。

所以,男人会不会做家务,不在于有没有那个能力,而是看他愿不愿意。


他心疼自己媳妇爱媳妇的话,不用当妈的去给他耳提面命他也是会去做的。

而在他并不理解这一层的时候,讲的道理再对也无济于事。


就像这位妈妈,感动的是自己,激动的是网友,而问题的核心---那个男孩,诉求被驳回,还被逼着当众答应从今以后自己洗内裤洗袜子。


十几岁的男孩子,众目睽睽之下,自尊如秋风扫地荡然无存。

而在这种情绪下,即便是他在妈妈面前承担了家务事,可是结婚后就会喜欢会愿意做家务吗?

他能如妈妈所愿长成能担当,有责任的纯爷们吗?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我非常支持从小开始做家务,但是,好习惯一定是在一个好的情绪感受下才会形成并且保持。也只有在这种良性循环里,孩子懂得了爱和尊重,也才会慢慢的有责任有担当。


如果可以,我们从小开始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共情能力。而不是一直娇生惯养,十几岁后再忽然把事情推给他让其反感抵触。比如自己的玩具自己收,在爸爸妈妈辛苦的时候学会分担,只有在这样的浸润下,孩子才会慢慢有责任感有担当。

 

“好习惯的习得不是长大后就自然而然会的,而是从小开始的润物细无声。”这是我对这位妈妈所要说的第三句话。

 

对这位妈妈说的三句话,其实也是对我们自己说的。育儿这条路上,难免会遇到问题,多多反思,提醒自己,及时修正方向,我们才可能真的带给孩子更好的成长。愿我们现在所有的用心,能在孩子心中种下一粒种子,然后,静等花开。

END
罗罗有话说:

昨天发了一篇关于《锻炼成长型思维,于生活点滴中》的探讨,在和大家的互动中我却发现,相对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先改变我们自己的观念更为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拘于固定思维而不自知,比如我们有意无意给孩子贴的那些标签,但其实,孩子羞涩,也许意味着她谨慎细致;孩子调皮,也许是他思维活泛的表现。永远不要用单一价值观去判断孩子,而是多角度的去看去想,你会发现,也许我们往往没有真的“看见孩子”。


所以如今天文中所表达的,我认可这位妈妈的观点,她说的很对。但是遗憾的是并没有很好的把这些传递给孩子,因为她没有“看见孩子”。


对小男孩的这期节目,我特别有感触,因为我家养过一个男孩,六舅舅。都说长姐如母,家里有个勤快的妈,还有个愿意照顾他的姐姐,在我的印象中,他并没有太多机会做家务。但他是分到当时很少有的新鲜荔枝,愿意留给姥姥的人,又一直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比较强的观察和学习能力,所以同济毕业后自己在上海租房子住,我和六姥姥第一次去看的时候简直震惊了,比女生宿舍还要整齐,干净。他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独立生活必然很多家务,离了妈妈和姐姐,自然就学着干了。

而且我们还有过一次对我触动很深的对话。好几年前,我跟他说,希望他可以找个女孩儿照顾他,他就不用做家务了。他直接怼我说,我娶媳妇不是为了让她干活的,又不是找保姆。就像我文中所说,让男人有责任和担当,和从小必须做家务没必然关系,对女性的尊重和爱,才是根本。


希望这次的舆论没有对节目中的那个小男孩产生负面的影响,希望每个妈妈都能真正的看见孩子。


延展阅读


点击☞99%的父母都错得离谱,这才是真正的富养!

点击☞“危险,别动!”孩子的好奇心,就是这样被吓没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