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的确跟女孩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教育方式有时也需要有所变通。如果乐宝某一天一直待在家里,他就总会闹闹脾气,而如果有在外面玩,心情就会比较好。所以,要确保男孩常在户外忙碌,这样才能消耗掉他多余的精力。千万不要让男孩玩几个小时的电子游戏(特别是暴力游戏)——因为玩得越久,他身体里的负面情绪就越重:挫折感、激动、愤怒和悲伤随时会像定时炸弹一样滴嗒作响。《养育男孩》中记述道:“男性成为谋杀犯的几率是女性的12倍,在车祸中死亡的几率比女性多出50%。违法犯罪案件的参与者中,77%是男性。”男孩天生喜欢打斗、竞技,以展现自己雄性的威风,如果不正面引导,就容易陷入“暴力”的漩涡,遇到什么问题都用暴力解决。最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如今孩子所玩的游戏,本身大多也较为暴力。在那些不健康的游戏里,还常常会跳出更暴力和色情的小广告,无疑会对男孩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规避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父母一定要了解男孩常玩的游戏,做好内容和时间的监控;以及常带男孩到户外活动,帮助孩子发展一两项健康的体能运动兴趣。很多孩子跟父亲的关系都比较生疏,因为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母亲而言,比较少。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父亲们习惯将养育孩子的责任全都移交给母亲,觉得养育孩子就是母亲的事儿;另一方面是母亲们嘴上唠叨父亲对孩子不管不问,可是一旦父亲开始管孩子,又会埋怨他们管不好,久而久之会使父亲们放弃管教。男孩小时候会特别需要母亲,因为可以从母亲那里得到关爱、养育和安慰,但当男孩长到十一二岁时,他们就会将母亲视为敌人。此时,他不希望亲近女人(暂时地),因为他要弄清楚雄性是怎么一回事。这时,他便需要爸爸的帮忙。已故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常说,青春期的男孩会“杀死”自己的母亲,而这是为了生存。 因为男性是视觉动物,他们需要看到男人应该是什么形象、怎么说话、如何行动等,以便加以模仿和内化。激素导致男孩对母亲又爱又恨:一方面,他想和母亲保持亲近,但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却横加阻拦。他觉得,母亲是女性,女性的思考方式和他不一样,所以母亲不可能理解他。对于男孩来说,青少年时代的重点是获得男性的关注。他需要获得教练、老师,特别是他父亲的关注。他需要得到他们的认可,承认他“适合”成为男人。如此,男孩才会自信,觉得自己有力量,并喜欢自己,因为他知道父亲认可和尊重自己。相反,如果男孩和父亲关系不好,父亲并不认可和尊重他,他可能会疯狂地想要自我证明,以致做出出格的事情。对于单身母亲来说,如果无法帮助男孩和父亲建立联系,也可以跟儿子讲讲自己佩服的男性是什么样的,比如,某位美国总统、《圣经》人物,或者已经去世的外公等。换言之,单身母亲也要为儿子创造出一个好男人的生动的视觉形象,以供他仿效。所以,为了帮助男孩和父亲建立亲密的父子关系,母亲们需要和丈夫和睦相处,不要总是唠叨丈夫,瞧不起丈夫,或是常在孩子面前和丈夫吵架。同时,当父亲带孩子玩时,母亲不要当面指责父亲的教育方式不当,损害父亲在儿子心中的榜样形象。最后,母亲们更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说丈夫的坏话,而应该帮助丈夫在孩子心中树立起高大威严的形象。除了以上两点,书中其他针对男孩的教育方式,于女孩而言也是相通的。“我们今天看到很多年轻人坐牢的原因,根本不是行为问题,而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理情绪上的痛苦。”书中这句话很触动我。如果每个人知道如何处理负面情绪,就不会冲动行事走上犯罪之路了。正如孩子发脾气时会打人和扔东西一样,这其实是不会处理愤怒情绪的表现。但大人往往也不知如何引导,只会告诉孩子打人不对,或是直接以暴制暴,要孩子压抑情绪。出于畏惧,孩子会止住不良言行,但暗中学到的却是“暴力解决情绪”的方式。引导孩子用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可以把孩子教好,就相当于送给了孩子一件能够保证他们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礼物。首先,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理解情感与行为之间的区别。可以告诉孩子,他们可以产生愤怒等强烈的感觉,但不能打人。然后,可以和孩子进行对话,让孩子敞开心扉讨论自己的感受。但要注意,和孩子讨论他的感受时,大人要以倾听为主,不管他说得对与错都不做评论,这样才能帮助让孩子释放情绪。反之,如果我们在讨论孩子的感受时,总想否认、纠正或反驳他,那他的情绪就得不到释放,反而会变得更加暴躁! 不过说实话,大人要做到引导孩子用健康的方式疏导情绪很难,因为父母自己也很难控制情绪。譬如我,有时乐宝发脾气时,我明明知道如何做能够帮助他快速恢复平静,但我却只想被烦躁的情绪控制,不停指责。前不久,乐宝无中生有哼哼唧唧时,我就没控制住情绪,忍不住生气起来,说他很烦人。结果,他的“哼哼唧唧”变成了“发脾气”,开始大吼大叫,说很多伤人心的话。他那个样子,真的很欠揍,但我忍住了,还强压下愤怒,和他好好说起话来。我说:“对不起,妈妈今天没什么耐心忍受你发脾气。但我是妈妈,必须要爱你,包容你,所以我允许你再向我发三分钟脾气,然后我们就好好的,行不行?”他听我这样说,瞬间就冷静了许多,只嘴硬地说:“再发5分钟!”我说“好”。但其实没两分钟他就好了,因为我心平气和地帮他表达了愤怒和委屈的感受后,又提议我俩来玩猫抓老鼠的游戏,他立马就来了兴致,还在游戏过程中跟我道了歉。我想,大多数父母与我一样,很难对孩子持续表现出耐心,一看到孩子言行不当、发脾气,冲上去就会想要动手;不动手的父母,则会忍不住说出侮辱和激怒孩子的话。除了讨论孩子的感受,还可以带孩子去跑步、唱歌、画画、做游戏等,也可以起到缓解负面情绪的作用。如今,家长们都非常重视对孩子才能的发展。拥有和发展才能固然很好,但才能本身并不会让孩子明白他存在的意义和他在生活中的角色。只有不恃才自傲,谦卑地帮助别人,他才能明白这两个问题。也就是说,孩子需要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但他只有学会如何使用这些技能来帮助他人,才能意识到他生命的真正目的,过上更充实的生活。说白了,每个人活着的目的,应该是要能帮到他人;如果不能,他的生命就很苍白,生活不会真正快乐。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永远找不到幸福。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实现人生目的,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当一个孩子开始看到,他是一个更大世界的一部分,了解到更宽广的人性,他将学会如何跳出自我看世界,用他的天赋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他也将开始理解自己生活的深层次目的。责任感的培养,从教孩子做家务开始。比如让孩子帮我们准备饭菜、倒垃圾、买东西,或者定期收拾屋子等。有的父母可能觉得,孩子只要做好功课就行,家务并不重要。如果你这样想,就很容易培养出没有责任心、自私、不快乐、只知索取的孩子。因为孩子感受不到家的归属,觉得自己在家里是“无用”的。当父母培养孩子做家务时,不要让他感觉你是在命令他完成某个任务,而要说,你需要他的帮助。他可能会抱怨,但你不用在意。等他干完后,感谢他为这个家的付出。这样可以让他感觉自己帮了大忙,有利于责任心的培养。孩子能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成熟的,所以他会继续工作,感觉良好,形成积极的循环。除此之外,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做。如果你要帮忙,请确保他经过了努力尝试,并且主动要求你帮忙。如果我们经常为孩子做他能做到的事,那就剥夺了孩子亲自担当责任与体验成就感的机会。父母引导孩子对性的认知时,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要因为很尴尬就拒绝回答孩子的问题,并且在讲解时表现得很扭捏。父母一定要自然而坦诚地和孩子谈论性,这样才不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性是不好的、肮脏的”,以至于孩子不敢从父母这儿正确地认识性,而只能从其他不健康的渠道去了解,甚至因此伤害到自己的身体。我以前就读的初高中,在一个小镇上,每年都不乏少女怀孕事件,有的甚至闹得整个学校师生尽知,人生因此毁于一旦。这样不可思议的事件变多后,一个女老师终于自告奋勇,组织了全校女生到阶梯教室,听她讲解关于性方面的知识。讲解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女老师的勇敢,她想尽量讲得更明白,但仍然会因尴尬而有所保留。前些年,应试教育曾很前卫地推出了性教育教材,却被大量家长投诉,表示内容和图片都太露骨,最终迫于舆论压力,性教育无奈只能“下架”作罢。很多家长是这样的态度: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懂。可是他们忽视了孩子们为了弄懂,可能不得不犯错的代价。如果父母能早点和孩子谈论性,很多男孩就不会冲动行事,而女孩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了。乐宝才两三岁时,就开始好奇自己从哪儿来的,于是我就买了很多相关绘本为他讲解。如今他6岁,在书店看相关绘本时,从不觉得尴尬。好奇相关问题时,还是会不假思索地来问我,而我也会坦然地回答。书中说,10~13岁的孩子更容易听进去你说的话,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没有无所不知,特别是在性方面。但此后几年,孩子会渐渐觉得他比你聪明,而且你的想法都过时了。所以,你最好在此之前尽快与他对话。没有什么沟通效果能比看着孩子的眼睛微笑更好了。这是一个简单而又非常有效的传达爱的方式。男孩会通过吓唬母亲的方式期待得到你的关注。让你的儿子知道,你早就接纳了他,全身心地爱他。这样,他就不觉得有必要做愚蠢的事情来试探你。如果孩子知道母亲是坚强的,就会明白母亲能接受他遇到的任何事。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受到伤害,你只要谈谈事情的经过,分析后果给他听;如有必要,讨论他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让他学会宽恕那些伤害了他的人。同时,原谅他自己,这和宽容别人一样重要。母亲们可能会提到孩子过去犯的错误(通常是在争吵的时候),这样做于事无补。很多时候,孩子会直接或间接地伤害我们,他们可能会做一些残忍的事情。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我们可能会很生气,因为他们让我们失望。但我们要在心中原谅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