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出生,几乎每一天都期待着拥有和前一天不一样的进步:月子里每天称是不是比前一天又长了份量;没满三个月,就希望他的脖子立起来;没到六个月,就希望他坐得很直;还没爬好,就希望他能尽快行走;再大点,希望他能快点适应幼儿园、小学……希望他能有惊人之举。 期待,也是一种催化,儿童失了内在成长节律,变成在“父母期待”中被动的跟随。 这会生产出我们所说的太老儿童,小小一个人,却乖巧听话,不哭不闹,还可能很会照顾别人,但你却在ta眼中看不到孩子的童稚,只剩下一个说大人话的孩子。 1. “小大人”的悲哀
莉的感受能力特别灵敏,她能准确地解读妈妈每一个喜怒哀乐,几乎从小没让妈妈操心,一路成绩优秀到了大学。 妈妈长对莉说:“你就是我的全部。” 但大二的某天,她抑郁了,最终休学了。 所有人都很意外,而最意外的就是她的母亲,她认为莉一直那么优秀,怎么就生病了呢? 非常简单:莉终于能不戴大人的面具生活,她终于撑不住了,她没有别人看上去的坚强,她也有被照顾的需要。 抑郁了,她也终于可以被别人照顾,这也可能是她找回童年的一种方式。 那些在太小时一直扮演着大人的孩子,总会在人生中想方设法做一次孩子。只不过这时机有时候会太过突然,ta自己都被自己给吓坏了。 时空的错位,令人有些悲伤。在童年时期,有些小大人会成为家长老师争相夸奖的对象,他们成熟稳重乖巧听话,值得信任,又会为父母排忧解难,但实际上这是他们用父母喜欢的方式讨好父母的一种表现。 原本父母要照顾孩子,但他们却成为了“父母的父母”照顾父母的情绪和感受,他们隐藏自己的需求,放弃自己的需要。这种错位的关系,何其悲伤。美国心理学家说:“这样的‘父母型子女’的天才或早熟,反而展现着他们童年的悲剧,他们称之为“陷在童年的囚犯”。 一个儿童,被养成了太老儿童,他们的老,正是他们的累和沉重。 2. 厌学是太老儿童的提前退休 3. 不想活下去的9岁男孩 一个九岁的男孩为何要寻死? 辉从小在父母的打骂中,小心翼翼、步步惊心地活着,生怕一不小心惹到大人,自己又是被劈头盖脸得打骂,或者父母又是天昏地暗的争吵。 每次爸妈争吵,或者自己被打,他都觉得是自己的错 ,即便没有指责他,他也会痛苦地自责。 “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辉这样对我说。“为什么没摔死我?”并不是辉真的想去死,甚至这么小的他可能都不懂得什么是死亡,只是他愤怒、压抑、愁苦的一种表达。 辉的愁苦早已失了儿童生命鲜活,“苍老”写着他厌世背后的故事。 爱的教育,或许不仅仅是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的物质,以及成长教育发展孩子的技能,还要为年幼的孩子提供情感的支持,观察他们的情绪,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通常我们会忽略年幼孩子的厌世情绪,觉得一个小孩子有什么可悲伤的?但目前自杀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这为每一位父母敲响了警钟。 想起遇到的一位全职妈妈,她十分投入地养育儿子,儿子马上小学了,据说小学的课程学完了,中英文表达能力很强。 妈妈自豪地说,孩子从不看顾动画片,同龄的孩子也甚少玩到一起去,喜欢和成人的世界一起谈论天体啊、宇宙啊这样的科学。 她说,只是不知为什么会焦虑,担心孩子上学校了因为都会了,就不再好好学了。 我听了,在深深感受其“天才”的同时,内心也有很深的隐忧,不知道这个培养了“太老儿童”的妈妈有一天会不会后悔。 在这个十倍速时代,长得过快、过老,也许会被当作很普通的事情,也或许只有和厌学挂了钩才会被纳入成人视线,或许那恰恰是孩子们用生命进行的呐喊。 只有我们愿意停下来倾听,给予孩子安全和陪伴,协助儿童安静的和内在相处,让成长得太快的部分慢下来。 太老儿童才能返老还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