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回顾 | 对于学习这件事,父母该何去何从?(讲师:白建卫)

 吴和林 2018-08-13

10月27日,我们邀请了上濒成长顾问督导——白建卫(小新)老师,和父母们一同探讨了,孩子学习这件事儿,白老师特地整理了文字版,供大家收藏学习。



【讲座的定位】

① 分析教育焦虑的来源和应对方法;

② 分析父母在帮助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常见误区和正确做法。

 

【对学习概念的界定】

为什么要先说学习这个概念呢?因为我们说到学习,往往会默认是有关学校学习的,这样的思路看起来差别不大,但是却会限制我们对孩子学习内容和过程的正确认识,我们会更关注学科学习的结果,忽视在生活中对孩子好奇心、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关注。


对学习的理解有两个层次:

①大概念:涵盖非常广。一岁,观察扔东西;五岁,画画;一年级,记录并完成作业;四年级,阅读、踢足球;初中,弹吉他;高中,谈恋爱;大学,参加社团,实习打工;30岁,学习管理,学习养育孩子的知识;40岁,学习投资,学习保持健康和应对压力;50岁,学习了解年轻人的世界,紧跟时代的潮流;60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充实晚年生活做准备;70、80,学习如何传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②小概念:学科学习。

今天的讲座,既针对大概念,也针对狭义的学科学习。

 

【父母对教育的焦虑】

在了解如何缓解焦虑前,先看看什么是焦虑?焦虑是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充满担心的情绪状态。人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正常的,因为未来本来就是不可知,不确定的。长期的过度的焦虑、过度的忧心忡忡是我们需要避免和缓解的。

 

【产生焦虑的原因分析:内因外因】

外界因素:①太多信息和选择,②周围人的焦虑


太多信息和选择

大量的教育专家、教育书籍、教育节目、教育文章,将我们淹没在教育信息的海洋中,面对这些复杂的内容,你是否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遵循哪一套方法?尝试了一种方法后没有效果,内心对于专家是否产生了怀疑?


我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到不同的教育理念,举个例子,我接触的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养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基于当时对教育的理解,认为应该给到孩子快乐教育,孩子长大过程中开心最重要,没有考虑太多其他的事情;在养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总结经验,加上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认为需要给到孩子更多的支持和要求,以便让孩子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理念选择意味着父母要对孩子做出不同的要求了。


周围人的焦虑

我们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周围人对教育的选择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我们,程度或大或小。我们看到周围的孩子都去上奥数了,就会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了;看到其他人都选择了钢琴,就会想我的孩子是不是要学一个乐器;朋友的孩子都去运动了,而且特意选集体运动,说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心想合作能力很重要,也要选一个。

 

内部因素:

内因一:缺少做父母的知识和经验、孩子成长的知识和经验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不同的年龄需要关注特定的方面,都知道有“敏感期”这个概念。比如0-3岁的安全感建立,3-6岁要通过游戏来学习,小学阶段要打好基础,最重要的是学习习惯养成。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要关注什么,因为大众传媒在这一块的普及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我们又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去做。

 

内因二:缺乏长远目标

希望孩子长成什么样,也就是我们对孩子的培养目标,这是我们决定当下做什么选择的关键依据。没有想清楚这一点,只有一个结果,走一步看一步,看什么呢,看周围人在做什么,不可避免的从众。

如果我们想清楚了,比如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要让孩子能独立生活就行,要培养孩子走艺术路线,不同的期望决定着我们当下对孩子的判断、要求,继而决定着我们的情绪状态。

 

内因三: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个时代,对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真是太残酷了。

我们的成长过程几乎没有专门学习过独立思考,面临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面对海量的教育信息,选择什么,怎么做,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感觉。

 

【焦虑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适度的焦虑能够让我们关注社会发展,思考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机会,给到孩子什么样的支持,帮助孩子为未来做好准备。而焦虑一旦变得严重和持续,就会让我们陷入到恶性循环中,不知所措,没有办法跳出来。

 

【缓解和适应焦虑的方法】

①间接的方法:运动、倾诉等,能缓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②直接的方法:心里需要定海神针——基本教育规律的知识和经验、对孩子的影响力。

 

【认识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

对于父母这个角色来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应该作为常识进行学习,应该作为为人父母的资格之一。


哪些规律是基本的呢?

第一、针对不同年龄段(0-3岁,3-6岁,6-9岁,10-12岁,12岁以上),了解生理、心理、认知方面普遍特点和规律,提前了解下一个成长阶段中,孩子成长发展中普遍、共性。

第二、学习的规律。学习这件事,是有它自身的规律的,我到现在仍然在不断看关于如何学习的书籍。只有对学习规律有一定了解,才能对孩子的状态做出相对合适的判断。

 

【父母们学习的途径】

现在的学习途径很丰富:讲座、书籍、聊天、系统课程(在线的、线下的)、微信群打卡交流、个人经验的总结等。

    关于有效学习的几个要素:①合适的心态:不必成为专家,需要基本的知识、基本的能力;②系统的学习内容:书本、老师。避免全是碎片化的学习;③可以交流的同学;④练习和总结。

 

分析应对焦虑的方法之后,针对父母们帮助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常见错误心态和做法,给到大家一些建议。


【家庭中的学习是个复杂的系统】

说到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帮助,首先需要认识到底什么是帮助。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他个人的世界来说,有内在的环境和外在的环境,父母也是外在环境的一部分,既然是外在环境,从人和人的关系角度看,父母要让孩子做自己期望的事情,就是在发挥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力”。

说到影响力,想到有一本叫做《影响力》的书论述如何影响他人。作为父母,常用的影响孩子的方法:强迫、讲道理、感动、说服、激将法、反复唠叨……

决定父母对孩子影响力大小的一个关键因素:关系,而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沟通。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因子】

1. 亲子关系(沟通):50%比重。

2. 符合规律的帮助:激发兴趣和信心、提高能力,25%。

3. 以身作则:身教、示范,比如情绪的调节。25%。

 

【好的亲子关系的特点】

亲子关系的关键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四要素:

①关心感受。有个例子,二年级孩子有一天回家说作业太多,不想写。父母的应对是催促赶快开始,当天孩子和父母都大发脾气,折腾到半夜,在父母坚持下完成作业。后来父母了解到,那天的作业确实多了,如果父母跟孩子聊一聊感受,让他抱怨一下,然后把作业分两部分完成,事情会更顺利。


②互动内容丰富。如果亲子交流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学科学习,很危险。爸爸可以带孩子运动、打游戏;妈妈可以跟孩子看书、电影、画画。


③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你是否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观点,选择课外班时是否考虑孩子喜欢不喜欢。


④对孩子有合理的要求。尊重孩子并不代表什么都听孩子的,他毕竟还小,选择时更多是本能出发。每个家庭还是要有规矩的,比如不可以打人,父母执行起来温柔而坚定。

 

【给到孩子合理的帮助,要符合成长规律和学习的规律】

1. 学习的自主性:

以写作业这件事为例。这一点兰海曾经讲过,在【上濒教育】公众号有文章可以学习。


学习到底是谁的事?当然是孩子的事。大家都不会回答错误。但是,我们的实际行动呢?①催催催;②在旁边监督。父母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是老师?是辅助者?是监督者?


父母坐在旁边监督,无微不至的指导——这个要怎么做、那个要怎么写。带给孩子的感觉是什么?不被信任。


不建议陪伴孩子写作业,原因包括①透露着不信任,②因为太难把握分寸,因为父母在旁边看着很难忍住不干涉,看到错了忍不住要指出,这些都是对孩子的干扰。


父母会有新的疑问:玩怎么办?偷懒怎么办?我们不监督,但要有一个初步的目标——完成作业。有了这个目标,我们要关注孩子,问问“你今天有哪些作业啊?”,“你打算几点开始写作业呢?”“之前都是30分钟写完,这两天用了一个小时,发生了什么?”


跟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说话方式,区分一下:①这次考试你要给我考95分以上。②这次考试你认为自己可以考多少分呢?

 

2. 注意个体差异:

教育中最难的是什么?因材施教。我们常见的一些说法:我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大家都在……,还有二胎双胞胎,都会有很大的差别。


举个例子,有个四年级的孩子学奥数,学得很挣扎,妈妈陪着听课,回家辅导作业,从周一到周五,因为孩子没有办法独立完成。这个孩子目前独立完成学校作业都要给到帮助,但是,妈妈不敢放掉奥数,因为大家都在学,担心跟不上。这样的选择只会让孩子和家庭更加痛苦,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

 

3. 父母不是老师:

在跟父母的沟通中,常会听到的话:都讲三遍了还是不会。

我们需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对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也不是讲一遍就能掌握的;讲授知识也是有技术含量的,会做不一定会教。

 

4. 肯定会犯错:你能容忍孩子犯错吗?

从不会到会,是一个过程,是会犯错的。如果我们过于重视出错的部分,用隐含的完美标准来要求孩子或者自己,批评、训斥、发脾气,会让孩子对犯错这件事感到害怕,结果是不愿尝试,不敢尝试新事物。


犯错是必然的过程,不犯错的人是没有办法学习的。有孩子这样说:“我考了95分,可是妈妈只看到为什么丢了5分,却看不到我为那95分付出的努力”。

 

5. 不要忘记孩子的年龄。

每个年龄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能力特点,同样年龄的孩子也都有个体差异,我们需要根据年龄,了解孩子特点,给到相应的支持。


学龄前的学习特点,重在启蒙和激发兴趣。三四岁学英语,三四年级学英语,课外班的教学方式很不一样,因为要尊重孩子的特点。这时候是满足好奇心的时候,带着孩子探索。比如绘本、涂鸦、户外观察等。


小学阶段:抽象思维不具备,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特点要求具体的思维方式,小学老师使用很多道具来教数学,很具体的内容。专注力持续时间不长,常见错误做法是用成人理解来要求:明明20分钟就能写完,他要用1个小时。


青春期:自主意识大大增强,父母需要调整角色,“听话”这个词可以抛弃掉了,学会倾听。

 

最后,再次强调两点:第一,要应对复杂的变化的环境,我们需要自己内心的定海神针——基本教育规律的知识和经验、对孩子的影响力。第二,做父母是一次重新成长的机会,学习跟孩子的沟通,提高我们队孩子的影响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