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古吉安庐陵历史和文化(下)文化篇

 01一线 2018-08-13

/01一线

秦王朝建立以前,三皇五帝,春秋战国,吉安这块土地大约属于有主无名的荒蛮地域,它一会儿属夏商古九州之一的扬州领牧,一会儿是周王朝子孙的分封领地,吴、越、楚这江南三大古强国都曾先后将吉安划入了他们的版图,春秋时期,吉安属“吴”;战国时期,吉安属“楚”,故有“吴头楚尾”之称。

有史可据的《明一统志》载:“始皇二十四年,王翦灭楚,虏负刍,明年置庐陵、安平、新淦三县,属九江郡”。秦始皇废分封诸侯,立郡县制将天下分为36郡。公元前222年,王翦踏平楚国后,九江郡(郡治在今天安徽寿县)管辖着新设立的庐陵县(今天吉安市部分地域)、安平县(今天安福地域)和新淦县(今天樟树地域)。“秦郡县天下,厥有庐陵”,“庐陵”由此浮出历史的水面。

此后庐陵升“郡”复“县”,改“州”称“路”,名称几经变易,府治再三迁徙,地域时广时窄。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吉州区附近,应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吉州区建城之始;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这是古庐陵的第一次更名;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取三国时吉阳郡、安成郡头一字命名,一直延续至今。

吉安古庐陵是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之一,是赣文化(吉安庐陵、南昌洪都、抚州临川)三大发源地之一。自古乃人文渊源之地,“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孕育了自成一系的江右庐陵文化,素有“金庐陵”、“江南望郡”、“山水福地”、“文章节义之邦”、“状元之乡”、“才子之乡”、“庐陵风光半姑苏”等美誉。据考,江西赣古文化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其中赣文化五大文化支柱为:豫章(南昌)文化、浔阳(九江)文化、庐陵(吉安)文化、临川(抚州)文化、饶州(赣东北)文化,构成江右文化的核心。赣南文化属于岭南文化,闽粤人后裔80%,是深度闽粤化的地区。

话说《探古吉安庐陵历史和文化》(上)篇主要概述了吉安古庐陵历史。(中)和(下)两篇主要探古吉安庐陵文化,(中)篇主要分述了:一、吉安庐陵文化系统及其历史地位;二、庐陵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其中包括(一)、物质文化。1、农耕文化;2、青铜文化;3、瓷器文化;4、船业、纺织业、印染业文化;5、商贾文化等。接下来是(下)篇。

(一)南唐与庐陵文化渊源

南唐五代,文化凋零,庐陵学人如在严冬里蓄芳待发,默默传递儒家薪火。南唐先主李昪力图文治,大兴教化,却发现连首都金陵都找不齐典籍图册。不得不下令向各郡县搜求。吉州刺史贾皓发现庐陵县的儒生鲁崇范家里还藏有整整一屋子书,于是向他购买。鲁却谢绝报酬,无偿献出,并发表了一番类似今天答记者问的高论:“坟典,天下公器,世乱藏于家,世治藏于国,其实一也。吾非书肆,何酬价为?”(《十国春秋》)南唐先主即授予他“太子洗马”官职。南唐中主李王景以及后主李煜在政治上无甚作为,但他们的文学成就,如诗词《相见欢》、《虞美人》等曾倾倒天下多少才子!而哺育了这父子两代,文学史上“双子星座”的正是庐陵贡献的典籍和师资。

(二)庐陵精神文化

吉安,是孕育庐陵文化的人文故郡。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吉安孕育了千年书院、千年古村、千年古刹、千年古窑等为主的庐陵文化。“文化不能失忆,文化也不能只在书中和人们口口相传中追溯。”那么,博大精深的庐陵文化,如何体现?如何让庐陵人能够“触摸历史的肌肤,感知历史的呼吸”?这些问题无不让人浮现这里曾经辉煌的历史篇章。

吉安古庐陵文明作为一种地区文化,不是凭空而起,有其历史源流。庐陵从秦初设县,汉末设郡,区域范畴包含了后来吉安府的大部分地方。隋朝初设后破吉州后,还几回恢复了庐陵郡之名。庐陵作为行政区划名称长期呈现在史册,历史长了1500多年。庐陵郡、县城,始终是吉州、吉安路、吉安府的行政驻地,是赣中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自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庐陵郡城迁入今吉安市区当前,1600多年来,庐陵郡城是牵动区域经济的龙头。历代的文化名人来吉州、吉安,都在庐陵城留下了脚迹。不论赣中行政区划如何调剂,庐陵郡、县城一直处于中心位置。

庐陵文化有着独特的源头、类似的发展过程跟演化法则。那就是跟着北民的南迁,输入了中原的进步文化,传布了正统的儒家精力。“文章节义并重”是庐陵文人的主体形象,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构成了彼此影响,互相依存的整体,以一种比拟稳固的状态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史册。庐陵文化有两个顶峰期,一是宋代,二是明代。尤其是宋代处于高峰,出现了欧阳修、文天祥、胡铨、杨万里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他们的故乡属于古庐陵郡、县的规模。他们在作品中,常描写庐陵风情,说自己是庐陵人,庐陵之名随同这些出色人物名扬天下。到了明代,一些有名的人物,如解缙、罗洪先、杨士奇等,他们的家乡虽属吉安府,不是庐陵县管辖的区域,可他们一直以自己是庐陵先贤的乡亲而自豪,把欧阳修、文天祥等当作榜样,有时也称本人是庐陵人。

这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既有可与中原文化媲美的以新干商代墓葬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又有以青原山佛教禅宗青原派系为主体的宗教文化;既有以吉州窑黑釉天目瓷为标志的陶瓷文化,又有以人才辈出的白鹭洲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既有钓源、渼陂、卢家洲等众多古韵犹存的古民居文化,又有节庆、灯彩、饮食等多种风情独特的民俗文化。名人荟萃,文风鼎盛,名胜遍布是吉安文化历史的一大特色。

1、宗教禅宗文化

吉安古庐陵,是道教发祥之地。西汉年间吉安峡江天降玉笥,被道家定位36洞天72福地,玉笥山引来了众多真人来此修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期,是民间流行的方术、巫术与黄、老学说的某些部分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有理论教义、有行为仪程(如画符念咒、驱鬼祭神、炼丹导术等)的宗教。道教如同其它宗教一样,追求“彼岸”幸福,祈求长生不老或升天成仙,为此,道徒们要寻找潜心修炼的“洞天福地”(道教中分10大洞天,36小洞天和72福地)。吉安的山川形胜为他们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据清光绪年间编纂的《江西通志·胜迹篇》载,江西最早在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道观中,就有吉安市泰和的崇道观、永丰的梅溪观、冲虚观等,证明道教创立不久,很快就传入吉

安福境内武功山,海拔近2000米,终年草木摇翠,云雾缭绕,最高点的金顶白鹤峰有泉流不涸,是脱尘离俗的理想修炼场所,东汉末就已成为著名道场,传说魏晋时著名道家学者葛洪曾到山中修炼。西晋末年,道教上清派的祖师魏夫人因其儿子刘遐出任安成(今安福)太守,随子入籍安福,传播道教。太守高堂亲自布道,其权位效应、名人效应,无疑是对道教的有力推介。

在星罗棋布的江西道观中,峡江水边的玉笥山格外引人瞩目。江西丰城人氏、元代大学者揭奚斯曾写道:“天下称大名山在大江之西者三,日匡庐,日阁皂,日玉笥;玉笥又为天下绝境。”(《玉笥山万寿承天宫碑》)玉笥山为何成了天下绝境?论风光、论人文都应愧比庐山。原来按道教的说法,玉笥山是“太秀、法乐”之洞天,又是“郁末”之福地,“兼有洞天福地之重”,所以在道家“联络图”上其份量便显得特别重了。玉笥山道观经唐、宋、元不断增扩,声名日隆。历代在此修道的人士很多,著名的有秦朝的孔丘明、汉朝的梅子真、梁朝杜昙永、肖子云、唐朝的罗子房、罗公远等。玉笥山承天观里道士多时达500余人。北宋天衰八年(1030年),玉笥山道人朱旦以医术受到仁宗召见,并赐其号为:“济处士”。

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的是祖籍河南许昌的许逊修炼得道的逸闻。许逊是南昌人,他弃七品芝麻宫的官帽如敝履,游历江湖,潜心道学,传播道术。在水患连年的鄱阳湖边征服了“孽龙”治水有功,因而被江西人民奉祀为有神力的治水英雄,至北宋,被官方加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人称“许真君”。是江西共敬的神仙,晋代全省各处有纪念他的建筑物50余处,凡有河水泛滥成灾的地方,几乎都有“真君庙”;江西人流寓他省所建立的同乡会馆,也一律是纪念他的“万寿宫”。这位道教神人在吉安也是家喻户晓的,吉州区西郊的真君山就因地处螺川河与赣江交汇处,山上建有“真君庙”才得名的。每有暴雨成灾,山洪爆发,长辈人总要念叨:孽龙要出世了,于是就祈求许真君显圣显灵:斩孽龙、降洪魔。

道教在古代的吉安影响有多大?我们可以从史海捞出的一鳞半爪中管窥一二:梁大同八年(542年),也就是道教传入吉安的二、三百年间,出身于安福大家望族的道教信徒刘敬躬,“田间得白蛆化为金龟,将销之,龟生光照室,敬躬以为神而祷之”(《南史》),刘敬躬以龟生金光为神异信号,号召道徒起义,居然攻下安福县城,庐陵州府,后进逼新淦,震动豫章。可见当时道教影响之大。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仅有一万多人口的井冈山市砻市镇就拥有龙溪观、白云观、鹅岭仙、石峰仙等道教仙观(宫)20处之多。换句话说,进入现代社会了,数百名山民还有一处灵魂参拜处,接受道教的洗礼,可见本土化的宗教--道教在相对封闭的当时的吉安市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吉安古庐陵,也是古代江南的佛教发祥地。与土生土长的“治于身”的道家宗教不同,来自西域印度的“治于心”的佛教是早于道教形成的。从地方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三国东吴的赤乌年间(238-250年)吉安市已有相当数量的佛寺,僧人啭啰尊者携西域宝镜来到吉安市城西的天华山传教,将“天华院”更名为“宝安寺”,泰和塘洲、冠朝,永新的曲江、沙市当时也分别修建了“崇福寺”、“絮桐院”、“尊胜寺”、“松林寺”等。这些佛事所发生的年代与中国历史上记载的佛教最早传入的年代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相距仅250年左右。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流行,在吉州就建有寺观。到了陏唐代,佛教更为盛行,形成了许多宗派,而禅宗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派。佛教禅宗祖师爷是梁朝来自西域的菩提达摩,传二祖慧可、三祖僧王山、四祖道信。当五祖弘忍为挑选法统继嗣时,引发了一桩禅宗公案。五祖不满意入室大弟子神秀的“渐悟”:“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而私淑小弟子惠能主张“顿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他认为更合禅意。于是五祖便将禅法、衣钵秘授给了寺院里舂米烧火的惠能。禅宗从此就分裂成北、南并峙的两宗。出生于安福武功山区的那位刘姓弟子行思和尚便是弘法于广东韶关的禅宗南宗始祖惠能的首席弟子,他遵从师嘱:“吾受衣以来,遭此多难……汝当分化一方,毋令断绝。”回到吉安故土,入住安隐寺,弘扬最得禅宗心传的“顿法”,把佛教从单纯的学问修行引入到道德修行,主张洞察本质,直指人心,我心即佛,别向他求,摒弃了许多繁琐的佛规,直捷便当。这对于企图摆脱苦难的下层人民和不愿放弃优裕的世俗生活的达官仕宦同样具有吸引力,因而大大地弘扬了佛法。

行思禅师成为了禅宗南宗青原行思系创立人,被尊为禅宗七祖(实为禅南宗二祖),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1年)十二月十三日,升座圆寂于青原山,葬于寺院毗庐阁后山。次年,唐玄宗敕建“七祖塔”,唐末禧宗又谥其号为“弘济”,并亲题“弘济禅师归真之塔”,以表彰其对佛学的贡献。

行思的法嗣为希迁禅师,后弘法于南岳衡山南台,时号石头和尚。经传创曹洞宗,5传创云门宗,7传创法眼宗,这些佛教流派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使得青原山作为“七祖祖庭”而名扬海内外。行思圆寂后不久,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于唐永泰二年(776年)被贬为吉州司马,游青原山时,题写“祖关”二字。唐天宝八年(749年),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一一这位为中日友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的佛家人第5次东渡日本受阻,从广东折回,曾到青原山拜谒七祖祖庭,其得力的大弟子祥彦病故于青原山。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敕题“净居寺”,沿用至今。

吉州城东南方的青原山,对佛教禅宗的弘扬起过特殊的作用。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的青原山安隐寺,于唐开元二年(714年)华南寺禅宗慧能六祖分示行思禅师七祖(也可称为南禅二祖)在青原山开设道场以来,开创的青原派系繁衍迅速,禅宗所称的5宗7家,青原派系占了3宗,是信徒多、传布广的宗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青原山成为全国著名的佛教区之一。

那时在青原山、吉州城、永和镇等地,到处寺观林立。陏唐年间(约公元600年)今吉安县境内梅塘乡龙须山建资国禅寺。永和本觉寺和本觉寺塔(又称飞来塔)就是建于唐代。据《庐陵县志》记载“本觉寺,在东昌上市,南有塔,唐开元时建。”这段话主要是说本觉寺建于唐开元年间,但也反映本觉寺塔是唐代所建。

佛教虽然是外来宗教,但它在传播、发展中不断地创新、调整,使之更适合中国的国情、人性,因而更深入民心,禅宗“顿法”成为中国式的佛教。吉安古庐陵历史上信佛、礼佛,据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峡江、永新两县县志记载,当时人口分别为19万多人和34万多人的峡江、永新,分别存有寺(庵)73处和89处之多,佛教思想对庐陵人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2、书院文化

如果说,吉安永和吉州窑瓷器文化是吉安古庐陵物质文化的一座丰碑。那么,书院文化却是吉安古庐陵精神文化的一座丰碑。

唐代,庐陵的教育已起步,并初见成效。地方历来重视教育的兴盛。经书启人智,智慧创奇迹。庐陵全境有序庠与学宫,民间有塾馆、义学与书院。家藏诗书,人多儒雅,序庠相望,弦诵相闻,山间茅屋也闻琅琅书声,人谓“茅屋底下出公卿”。

儒家思想“治于世”的功利性吸附一代代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汲汲惶惶,不绝于途。隋朝开始的以儒家经典为本的开科取士,唐时更加完善,中下层乡绅、知识分子甚至平民要取得政治地位,只有读书,应考,金榜题名。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新科进士们鱼贯而出,曾十分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科举取士刺激了私塾、书院兴起。儒家思想是通过对典籍的诠注解读来传播的,而对典籍的解读又离不开私塾、书院的师长。因此讲到儒家文化的传播,不能不涉及书院文化。据统计,吉安市先后创建的书院多达269所。唐开元年间,吉州通判刘庆霖在其治所创建了篁寮书院,开吉州书院讲学之先河,是中国私人最早创建的一所书院。山间学士,纷纷仿效,于是,山乡闾巷大办书院,名流学者讲学其中。吉安市区高峰坡原有座“西原会馆”,是唐代“诗圣”杜甫的祖父、唐上元年间贬任吉州司户参军的杜审言创建的“相山诗社”遗址,宋时,吉安的读书人为纪念这位开吉州一代诗风的杜老爷子,建成了“诗人堂”,到明代,改作书院性质的“西原会馆”。这里每季有小会,9月有大会,四方诗人、学者上千人在此聚会,讲学游学,以文会友,一时多少文士雅事!私人创办的书院中,最著名的是泰和县罗韬于后唐长兴年间(930-933年)创办的“匡山书院”。学问超群的罗先生,或许看到王冠一打打落地,不愿从政,或许矢志继绝学、匡人心,便托辞说有病,不受朝廷拟征聘为“端明殿学士”,在家乡创办私人书院,而且很有教绩,民风日淳,消息传到天子耳里,唐明宗颁教书予以褒奖:“尔还乡后学者云从,馆起匡山之下,民风俗成东鲁之区。”还命翰林学士书“匡山书院”并制成匾额赐之。

及至两宋,庐陵教育进入了快车道,私塾和书院大量涌现。不仅处于江西一流的位置,在全国也居上游,到了明代,又掀起了新的高潮。其中,以宋代吉州的白鹭洲书院和明代吉安阳明书院最为著名。道光《吉安府志》中云:庐陵地区“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并非溢美之辞。宋时,江西的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华林书院、鹅湖书院和吉州的白鹭洲书院,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自宋至明清700年间,庐陵城的白鹭书院成为江南四大书院之冠。

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九江都昌人江万里,任江西提举兼吉州知州,他见赣江中流的白鹭洲绿树点点,白羽飞飞,真是读圣贤书澄明心境的好地方,于是以白鹭为名,在洲上构筑精舍,创办书院。初创时,这位后来官至宋朝宰辅的硕儒达官自任山长(相当于今天的校长),后聘请吉安永和的大儒进士出身的教育世家欧阳守道出任山长。守道主持书院10年,白鹭洲书院成了“国家级重点”学府。欧阳守道学问渊博,品行正直,书院管理井然有序。尤其是他倡导民主的学风,师生可以互相探讨学问,使学生思想活跃,眼界开阔。自从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金榜601名进士,其中吉州占44名,白鹭洲书院学生占40名,几乎占全国录取人数的群体十分之一,为全国之最。21岁的书院学生文天祥独占鳌头,考中状元,理宗高兴地说:“此天之祥,及宋之瑞也”,亲笔题写了“白鹭洲书院”匾额,悬挂在书院大门上。从此,白鹭洲书院名扬天下,称为江西的“三大书院”之一。与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齐名,合称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欧阳守道于学无所不讲,尤注重前代治乱兴废。在他的领导下,书院越办越好,不仅吉州的青年踊跃入学,邻近州县的学生也慕名而来。欧阳守道任山长达十几年,为培养吉州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

吉安青原山不仅是一座佛教名山,也是一座文化名山,素有“儒佛辐辏,荆杏交参”之誉。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学士纷至沓来,或游山玩水,或探奇访古,或讲学授徒,或读书励志。唐代诗人杜审言、大书法家颜真卿;宋代大诗人苏轼、黄庭坚、杨万里,宰相李纲、学士胡铨、丞相周必大、民族英雄文天祥;明代大学士解缙、杨士奇,理学家王阳明、邹元标,地理学家罗洪先、徐霞客;清代学者方以智、施闰章等,在青原山留下许多珍贵墨宝和脍炙人口的诗文,仅《青原山志》一书就收集500多篇诗文。大书法家颜真卿手迹“祖关”石碑、文天祥书的“青原山”石匾、黄庭坚、李纲写的“诗碑”,被誉为青原山的“墨迹四宝”。

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浙江余姚人、儒家理学大师、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1472—1528),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初贬贵州龙场驿丞,后改任庐陵知县,他在“痴儿子却公家事”(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泰和当县令时写的诗句)的余暇,继续潜心于他的理学体系的建构,常与安福邹守益、泰和罗钦顺、欧阳德、永新颜钧、吉水罗洪先、永丰聂豹、何心隐等与他学术见解相近相似的读书人,到青原山去大讲“良知之学”。这位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显著地位的王阳明,借助“青原会馆”,深刻影响了吉安市的文化发展。清代文学家施闰章曾以“圣域”比称“青原会馆”,以与禅宗七祖“祖关”对应。“青山青水一幅美景留天地,原才原道两篇奇文冠古今”,《青原山志》不无几分夸张地写着:佛禅、理学在此“寝成中国文化动脉之基”。青原山这里的阳明书院就是庐陵人为纪念王阳明所建。王阳明,名守仁,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卒谥文成。他创立的“致良知”学说在明朝的中后期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阳明书院其前身为九邑会馆、青原会馆,是我国著名的理学讲坛,是吉州最早的书院之一,也是江西著名的书院之一,与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白鹿洞书院齐名。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致良知”学说创始人庐陵知县王阳明信奉“心学”,明正德五年(1510年),王守仁偕同明代科举探花庐陵(安福)人邹守益在青原山讲“良知之学”,其后会讲者众,并置学田。王阳明去世后,每年春秋两季,青原山都要举办大型王学讲会。讲会时,大江南北王门弟子不远千里而来。青原山也就成为理学的发源地王阳明学说研讨中心,庐陵誉为“理学之邦”。王阳明奠定了江右王学的发展基础,有“东南邹鲁,西江杏坛”之誉。阳明书院正面的两幅字“东南邹鲁”“西江杏坛”是当时为全国讲会中心之一的荣誉。邹、鲁是孔子、孟子家乡的雅称,泛指有文化的地方。东南是指阳明书院所在地。杏坛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也是指教书育人的地方。西江,指江西。五贤祠二楼的魁星阁。象征着当地文化昌盛,传说魁星降临赐福,让庐陵文运昌盛。魁星是指北斗星中的前四星,主管文运功名禄位。“江右王学”,江右是指江西的别称,等同西江,王学发展有四个区域,浙江的绍兴、江西的吉安、广州的潮州、江苏的泰州,最成熟,最核心的地方在江西吉安。讲学是指对精英讲课,讲会是针对普通的民众。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吉安名士邹元标(1551-1624、吉水人,历任刑部右侍郎、左都御史等职)、郭子章(1542-1618、泰和人,官至兵部尚书)接纳寺僧本寂的建议,筹资将会馆从净居寺内迁至寺外山前。于待月桥旁,翠屏山之南,重建“传心堂”,“五贤祠”。祠旁建“九邑会馆”,吉安府属九县各建一馆,各馆置有公田,接迎本县学士文友。历五十年风雨,会馆破损,清康熙五年(1666年),湖西道守施闰章倡议修葺,士绅百姓闻讯,奔走相告,捐资献物。青原会馆又经百年沧桑,失修倾塌。为重振阳明之学,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吉安知府鹿春如首倡建阳明书院。社会各界踊跃捐资,建书院于净居寺北侧,与净居寺隔溪相望,历三年建成。前后三进,占地12亩,规模宏大;第二进为“传心堂”,设“志道”、“据经”、“依仁”、“游艺”四处学舍;第三进为“五贤祠”,祠上方建“魁星阁”。书院建成后,又“劝捐储费,建库储书”,选拔吉安九县优秀生员就读,扬儒学精神,继庐陵文脉。并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聘刘绎(字瞻岩,永丰县人,曾任提督山东学政)为阳明书院首任山长,主讲书院达30年之久。同治八年(1868年),吉州太守李兴元修复阳明书院,至光绪年间,科举废,书院停课。

如今的阳明学院是吉安市于2012年按庐陵古建特色在原址上原貌复建,循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原则,采用砖木建筑结构,根据庐陵风格从各地收集建筑材料,按照当年景象进行全面修复,古色古香,美轮美奂。阳明书院座东北朝西南,占地12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分南北两院,中轴线上为门斗、传心堂、五贤祠、魁星阁,前后三进;南院为教工楼、号房、庖湢;北院为核室。

门斗是指大门。传心堂是指先哲讲学的地方。五贤祠是指王学后人举办重要祭祀的建筑,日常供生徒祭吊及春秋两会主讲的地方,五贤是指王守仁、邹守益、罗洪先、聂豹、欧阳德。号房是指考棚,考试的地方。庖湢是厨房和卫生间。核室,一楼为教室、二楼为藏书的地方。

书院内各分室的门外两侧多有楹联。“天理致良知真三不朽一脉心传登圣域,青原开讲席藉四名徒千秋德化壮庐陵”;“传理入心慎思参透儒禅道,致知格物笃学洞明天地人”;“善恶由心门前我抱齐贤志,后先相踵江右谁矜破贼才”。这些楹联的存在是阳明书院留存的历史,是庐陵文化的见证,也正是庐陵文化底蕴的厚重所在。

4、名士文化

吉安古庐陵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乡。以大文豪欧阳修、民族英雄文天祥等为代表的进士和状元,绘就了“隔海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绚丽画卷。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社会考中状元,这固然不易,若能囊括“鼎甲”中的全部第一、二、三名,则尤被视为奇迹,然而在明朝的公元的1400年和1404年两届蝉联的“鼎甲”中第一、二、三名全都是庐陵人,且公元1404年“全国统考”第一名至第七名全为吉安人,这种盛况不仅空前,也是绝后的,故古代称吉安为人文荟萃的名区。南宋名相、文学家、胶泥活字印刷试验成功第一人周必大,爱国诗人杨万里,辛派词人刘过,天文科学家曾民瞻,农学家曾安止,明代《永乐大典》主编解缙,杰出的地理学家罗洪先,理学大师罗饮顺,理财名臣周忱,外交家陈诚,多才多艺的画家郭诩,人力耕地机的发明者欧阳必进等先后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庐陵名士盛于书院私塾。从唐宋至明清,吉安先后出了18位(注:一说是21名,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状元(仅次于苏州)、16位榜眼、14位探花、2823位(注:一说是2855名)进士(全国之冠)。仅明朝一代就出进士993位,特别是明代建文二年(1400年)的庚辰科和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鼎甲3人均为吉安人,这种“团体双连冠”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吉安因而绘就了“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百步两尚书”、“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的绚丽画卷,至今传为佳话。故古代称吉安为人文荟萃的名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南宋名相、文学家、胶泥活字印刷试验成功第一人周必大,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杨万里,辛派词人刘过,天文科学家曾民瞻,农学家曾安止,民族英雄文天祥、明代《永乐大典》主编解缙、杰出的地理学家罗洪先;理学大师罗饮顺;理财名臣周忱等是这块土地的骄傲。

庐陵自古被誉为“文献之邦”。古代庐陵乡邦文献几乎涵盖了文化科学的所有领域,在某些领域还处于当时的前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出现了在全国有相当影响的大家和名著,既是中华文化中耀眼的明珠,也是庐陵乡邦文献的精髓。明代吉水人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册分省地图集。南宋宰相、吉安永和人周必大退休回乡后,主持刻印了大型类书《文苑英华》1卷,使宋代以前大量的文史最料得以流传,创中国私人雕版印刷图书之最。吉水解晋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辑人图书七八千种,分装1万多册,共3.7亿多字,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早的百科全书。参加这项浩大工程的吉安学者有34人。《四库全书总目》实际著录吉安人著述381种6168卷,其中收录133种3399卷,存目248种2769卷。《江西省通志稿》所载吉安书目在旧志中为数最多,截至清末,计编撰者1742人,著述3286种。经查考,补充编撰者832人,著述2405种。《庐陵古文献考略》总计收入编撰者2574人,著述5691种。

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庐陵涌现的这些名人。他们之中,有全国一流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和享誉古今的忠臣义士。文坛宗师欧阳修是宋学的开拓者,他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中后期;民族英雄文天祥受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们的敬仰;独树一帜的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诗歌至今还在少儿口中传诵;第一个提出杀秦桧谢天下的胡铨,其硬骨头精神令世代人倾倒;刘辰翁饱含悲愤的词章,一直在中国文学史中列专节介绍;罗钦顺的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古代哲学史留下了不可缺少的一页;周忱爱民如子,闻名江浙农村,至今有纪念他的生祠。一批批的庐陵先贤,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5、节义文化

中华的“气节”,当指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朝闻道,夕死可矣”,揭示的是气节的源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归纳的是气节的拓展;“英雄生死路,却是壮游时”,抽象的是气节的升华。经过世代培育、弘扬、传承的气节和信念,是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灵魂和脊梁。中华的“气节”当以“文节”流传。

春秋晋国的太史董狐,战国末期楚国著有《离骚》,《天问》,《九歌》的屈原,西汉持节杖的苏武,北宋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飞,南宋弛横疆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和留下《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的文天祥等等,他们都是践行可歌可泣的“文节”、“气节”的代表。

古代吉安以文章节义著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庐陵文化。宋、明时期,庐陵文化奇峰突起,教育发达。当时,以正统儒学为主的教育思想,陶冶了庐陵人忠义坚贞的品质和刚正不屈的性格,奠定了“文章节义”之邦的思想基础。在以科举取仕的官僚选拔制度中,重教崇文的庐陵人显名于官场文坛,影响和带动了乡梓重教节义的形成。

庐陵“文章节义”始于鲁公播火。称作颜鲁公的颜真卿是唐代著名忠烈大臣、大书法家,他是唐开元时进士,今陕西人,任殿中侍御史,因反对奸人杨国忠的丑恶行径,被排挤出朝廷任平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朝廷一片混乱,京城危急。他联络从兄常山大守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17郡响应,被推为盟主,合兵20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牵制了叛军的力量。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使叛军胆寒。叛乱平息后,他入朝历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唐德宗时,李希烈叛乱,年逾八十的他前往劝谕,不幸被李希烈缢死。这位功显名扬、忠贞不渝的名臣,因不愿依附权贵,从刑部尚书贬为峡州别驾,于永泰元年(765年)改任吉州司马。庐陵人十分尊敬这位忠臣名儒,学士文人皆以一睹其风采为荣。颜真卿也热爱这块山青水秀的土地,青原山、白鹭洲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最令人称道的业迹,就是在庐陵广置学舍,传播文化。

颜真卿不依附权贵,正直无私,遭挫折而不屈服的节操和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的精神,为庐陵人所仰慕,在赣中大地传播深远。他所倡导兴建的学舍,一直把他的精神与业绩当作楷模,代代流传。庐陵学子们见贤思齐,像颜鲁公那样重德崇文,逐渐酿成了一种良风美俗,正如光绪《吉安府志》所云:到了宋代,庐陵人“欧阳修一代大儒开宋文章之盛,士相继起,必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敢谏为忠,家诵诗书,人怀慷慨”。自颜真卿播下兴学的种子始,庐陵教育走上兴旺之路;而鲁公守全大节的忠烈壮举,影响和催发了庐陵一批又一批忠臣烈士的诞生。

庐陵“文章节义盛于书院和私塾。宋时的吉州的白鹭洲书院原为禅林胜地。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新任吉州知府的江万里(后任丞相),见白鹭洲幽静雅致,认为是个读书讲学的好地方,便决定筑学舍,设讲院,创建书院。开始没有山长(院主持),便自立其事,自掌其教,他的言论、道德、风采深得士民拥戴。第二年,他选中了名儒欧阳守道任山长。江万里离开吉州后,“先生闲居,其意念在国家,其精神在庐陵”。他入朝拜相后,与奸臣贾似道不合,辞相位,“常叹,平生士气之乐,惟鹭洲一事”。可见,创立此书院,倾注了他的心血,并为之感到欣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也就是创立书院15年后的科举考试,吉州考中进士43名,文天祥中状元,宋理宗皇帝亲书“白鹭洲书院”匾额以示褒奖。于是,书院名声大振,享誉遐迩,被称作与白鹿洞、鹅湖齐名的江西三大书院之一。白鹭洲书院创建之初所取得的成就,得力于山长欧阳守道治学有方。他是庐陵永和人,进士出身。文天祥在《巽斋先生像赞》中称他为“横经论道,一世宗师”,“先生之风,可使懦夫立也”,说他对自己立身处世的影响:“后生从政,未知向风,惟先生终教之耳”。这位名师的可敬之处,在于他十分注重培育学生的品格和务实的学风。庐陵有爱国主义的传统,欧阳修、杨邦、胡铨、周必大被誉为“庐陵四忠”,欧阳守道坚持用家乡先贤事迹来教育学生爱乡爱民,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在品德修养上,强调要像孟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解释道:“浩然也者,盖人人所共有。惟其有之,故可养也。如其本无,则复何养?”而养气必先立志,“志立,则气从之”。那么,立什么志呢?他认为:“士贵立志,非富贵志也。信圣贤之言,而期于有立。不以贫厄更所守,斯之谓志。”“集义从养吾气,是气塞乎天地。”“君子之乐,以期胸中浩然与天俱春”(以上见《巽斋文集》卷十二、十四、十六)。欧阳守道关于立志养气的论述,对文天祥等庐陵英杰民族气节和坚持正气观念的形成,起到了教育熏陶作用。在治学方法上,欧阳守道反对空谈阔论,他认为如仅是熟悉一些四六句专门应付科举考试,那么“于身心则无得,于天下国家则无用”,有志者应羞于这样做。他主张所学知识要对社会、对国家有利,要关心民众的疾苦,匡时救世,才是有用之材。他要求学生“求为有益于世用,而不为高谈虚语,以自标榜于一时”(见《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一)。他把这些观点灌输给学生们,使他们受益匪浅。在积贫积弱的南宋后期,朝廷希望选拔更多的务实志坚之士来维持局面。白鹭洲书院的考生往往能在科举考试中切中时弊,为富国强兵提出好的见解,受到朝中正直考官的赏识,考取进士的也就多了。欧阳守道十余年来倡导的良好学风延续下来,不仅使白鹭洲书院享誉天下,为庐陵的各类书院学馆起到了引导和示范的作用,还影响和促进了庐陵人忠直不屈的品格的形成。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奋人心,并献御敌之计,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职。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德佑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囚。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其中诗作达百余首,成就很高。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英雄逝去,魂归故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今,依托文天祥纪念馆扩建的天祥公园位于吉安县城东北部,东临吉安大道,南靠庐陵大道,西接天祥路,北至吉州路,是集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式公园。文天祥纪念馆将他的史迹荟萃一堂,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感人至深,永彪史册。斯人已去,气节长存。天地吐灵气,人间日月升。江山美如画,文节赋天祥。庐陵文节,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永放光芒。

6、民俗文化

吉安的屋舍以远和堂、国学堂为代表,突出赣中古建筑“实用、审美、情感”三位一体的南方地区建筑美学特征,皆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吸收并传承中国传统建筑的优良结构体系上,在融合江西地域环境和物质条件下,进行了合理的改造和创新,有着自己显著的风格特征。建筑构件中充分通过雕饰而粉附着“以人为本”、“文章节义”等中国儒家思想元素,体现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在室内雕刻装饰上,赣中吉安人将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诉求等“注入”其中。对木材料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而雕刻的图案题材广泛。隔扇、门窗是装饰的重点部位,也是透雕、浮雕的集中处,不仅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而且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蕴。是主人生活追求的写照,带着浓郁的地方色彩,体现强烈的艺术创造力,充分反应了农耕社会的田园生活。

吉安民俗文化中的民间灯彩,影响深远,宗教文化由来已久。至今有龙灯、狮灯、马仔灯、虾公灯、鲤鱼灯、蚌壳舞、采莲船、高跷、盾牌舞等。1957年,固江《鲤鱼灯》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文艺会演,享誉全国,并参加莫斯科国际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展演。近年,固江鲤鱼灯、永阳东园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国家民间文化艺术(灯彩)之乡。

如今,吉安古庐陵文化得到千古记忆与传承。现庐陵文化生态园向世人展现出了吉州老街、青原天地正气、井冈山五指峰、吉安县千年窑火、安福书香、永新三湾改编、泰和白凤仙子、遂川茶乡、万安古城余梦、吉水才子之乡、永丰六一居士、峡江天降玉笥、新干青铜王国的故事和辉煌的庐陵文化。近年来,地方政府作出了以文化建设作为强市的战略部署,投入大量资金挖掘和保护庐陵文化,于是,吉安就有了大气雅致的4A级景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古朴自然的吉安市民俗园。接着,2012年,又特意邀请了本省一批了解、熟悉、热爱江西的专家来担任歌舞剧的策划、编剧、导演等,利用吉安已有的优势,以井冈山大学附属艺术学校的师生和市采茶歌舞剧院的演员组成演出团队,吸收先进的理念,让本土文化与现代元素碰撞出火花,充分运用舞美、灯光、服装等呈现形式的结合,打造出台了一部表现庐陵文化主题的可欣赏、可感受的活态再现庐陵文化精髓的大型情景歌舞《记忆庐陵》,以《喊船》《春晖》《书院》《珍陶》《正气》《永慕》六个篇章来表现崇文正气、讴歌厚重的庐陵文化。并作为反映庐陵文化名片,向更多人宣传吉安、宣传庐陵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