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炒作,范曾跟他差了不止八条街!

 查理13 2018-08-13



今年艺术圈最重量级事件,

莫过于前段时间在故宫开展的

《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

展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简直罕见。


在这个展览上,除了千里江山图,

还默默放着非常非常非常多厉害的艺术家作品。

比如这幅:



贼可爱有没有?近看笔触甚至有点像小朋友的彩笔画。


可是,就是画出如此可爱的山水画的画家,300年来饱受极大争议,民间甚至还流传着关于他的恐怖传说…


他是谁呢???


明朝中后期艺术圈红人——董其昌


董其昌

你一定听过这个名字了,

董其昌的字画,到今天都有大批粉丝。

董其昌不苦逼、不拼爹、不被潜,

几乎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男同学,

却最终成为了明朝中后期艺术圈的大红人。

在字画、艺术创作上下足功夫,这点肯定是不容置疑的,

不过这哥们儿还有更厉害的一手——营销炒作



说起来董其昌进入艺术圈,简直是一个意外:

出生寒门的小董,小时候只是一心读书,要考取功名。

如果事情顺利,他有可能入朝为官,

稳扎稳打,最后有权有势。

可是谁知道,命运此时跟他开了个玩笑。

第一次考试时,他没拿第一名,

理由很有意思:他!字!太!丑!

考官就把他从第一名挪到了第二名。

对于自信爆棚的学霸董其昌来说,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然后他拍案决定:哪里不行补哪里,字写不好,我练!

他借来了所有大师的作品,

从颜真卿到王羲之,一笔一划地临摹。

22岁的时候,他又开始接触绘画,

同样也是临摹黄公望、董源等顶级大牛作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董其昌慢慢接触了艺术。


董其昌临颜真卿 《多宝塔碑》


边练边考取功名,34岁董其昌不止考中了进士,还因他绝妙的书法名满京城。


而且没过多久,董其昌就开始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老师,他的社会地位一下变得迥异往昔。


不过此时,比起当官,董其昌显然已经跑偏了,他一头扎进了艺术里回不来。


当时的明朝,商品经济发达,收藏之风盛行。京城不仅有丰富的图集文物,而且人才济济。他开始结识一大批收藏家。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书画家,又身居高位,董其昌一跃成为艺术收藏界的重要人物。


董其昌 《方旸谷小传》

纸本金笺,墨迹。册页,每页高35厘米,宽21厘米。计43行,373字。与陈继儒行书《方旸谷像赞》合册,今现藏苏州博物馆。此册是董其昌五十岁前后所书,用墨浸润灵滋,古淡生动。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当时明朝正处在“国本之争”的混乱里,长达十余年来,朝廷内部为册立太子一事,党争不休。作为太子的老师,董其昌居然在此时全身而退,不问世事。


他向朝廷辞了官。不久,便奉旨以编修书籍为由,回故里“养病”去了。

辞官回乡后,董其昌的书画创作数量暴增,有学者统计,在人生最后的十多年时间里,董其昌的创作达到了高峰。慢慢地,他辞官回家这件事情,被传成了:董其昌不图高官厚禄,为艺术献身!


结果,董其昌名气越来越大。

这不就是………最早的炒作??



无论如何,这位追求洒脱豁达的人生,而弃官回乡的大名人,成了远近闻名的书画大家。来董家拜访求墨者络绎不绝。


然后,董大哥走上了“倒卖字画”的发家致富道路。

在当时,字画跟董其昌沾点边,那都是奇贵无比,《明史·文苑传》有记录当时董其昌书画受追捧的盛况,“名闻国外,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因此回乡之后,只拿干薪的董其昌,家产反而越来越多。


他的笔墨不仅贵,数量还“极多”。为什么呢?

因为生意太好的时候,董其昌会请人代笔作画。


他的好朋友陈继儒曾赠一札给沈士充,说“送去白纸一幅,润笔银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


为什么人们争先恐后要董其昌的字画?因为在那个时候,他的山水画和书法真的很有特点啊:就跟我们开篇那一幅故宫展出一样,毛茸茸的,可爱极了,画一笔一画的不像大手笔的泼墨,倒像是认认真真的素描。


董其昌山水画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他十分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有独特的造诣。他的绘画作品,经常是临仿宋元名家的画法,并在题识中加以标榜,虽然处处讲摹古,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够脱窠臼,自成风格,其画法特点,在 师承古代名家的基础上,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的皴、擦、点划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树石、烟云流润,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 ,清隽雅逸。他的画风在当时声望显著,成为“华亭派”的首领。


人们一直说他效仿古法,师崇黄公望,在大气老成的山高水阔构图里,董其昌的笔法确实很奇特,他的书画有种孩童般的趣味,董其昌就像一个天真的宝宝:


董其昌仿杨升 《青绿山水图》


容右上方题:'以水笔蘸墨成画,亦泼墨之小变。丁未秋七夕前二日,玄宰画题。'下钤'董其昌印'。引首印'画禅'。丁未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这一年董氏53岁,即辞去湖广学政的第二年,闲居里中时画此图。


而董其昌的字,又是另一番气象,却也被人爱不释手,看他的草书,总有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董其昌运笔很流畅,而且从表面上看去,字迹有轻有重,有虚有实,整个布局看起来甚至有种“设计感”。


据说,为了写出这样的字,他只用一种丝滑无比的高丽纸,顺着他的字,隔空临写一遍,估计都会感觉身心舒畅,有通筋活血之奇效。


董其昌 《早朝诗》


明代董其昌草书手卷赏析《早朝诗》,尺寸:29.2×463厘米,钤印:董氏玄宰、宫詹学士、玄赏斋。嘉德2012春拍,成交价80.5万元。

董玄宰此卷,以尖利秀劲之笔,鼓努俊发之势,迅笔疾扫一气呵成,在怀素之外别具一种秀朗峭拔的风神,舒展淳雅的韵味,自是佳作。


董其昌厉害的地方就在这里,明明是多么精明的一个人,却在作品里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再洒脱豁达不过的艺术家。


这才是营销最厉害的地方啊!



最让人吃惊的是,这位老大哥不光营销自己,还借着营销别人来营销自己。

董其昌非常聪明,他意识到,光自己的字画出名是不够的,他要成为艺术圈的风向标。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他手上有一批收藏,且数量据说也有五六百件之多。


那么,怎么捧红手上这些作品呢?

制造舆论啊!炒作啊!


如果你熟悉中国古代艺术,你一定听过一个分法,叫“南北宗论断”。就是把山水画分成南北两派,这东西就是董其昌搞出来的。


他提出这个南北派分法,来推崇某一些他自己喜欢的画和画家。


大致上把自己喜欢的就分到南派,不太喜欢的就分到北派,以此来制造舆论导向。


可是呢,因为南北派分法的美学标准非常地模糊,基本按照董其昌自己的喜好来的,于是就很混乱,举个栗子:从大致上看南派偏文人画,比较淡雅平和,但是因为董大哥喜欢范宽,于是就把范宽也归到南派里去。


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


因为美学标准模糊,所以南北宗论断给画论画史带来了不太好的影响,这也是他多年以来饱受争议的一个点。


在董其昌的评论里,他先后评出了很多个天下第一:

他说,天下第一山水,是王蒙的《青卞隐居图》;还说,《溪山行旅图》也是天下第一;结果:


董其昌题跋董源 《韩林重汀图》


你看 ,董源又成天下第一了!


这样看起来,也挺滑稽的。不过话又说回来,所谓的画论,贡献倒也不是全然没有,比如他推崇王维作为南派开山,认为他是文人画的开端,推崇王维的山水画。

这一点,到今天毋容置疑。



这么折腾了一番,董其昌要比其他艺术家幸运多了,生前享尽了功与名。

今天看来,如果按照一向以来中国评定艺术家的方式,这个人的“艺德”估计要打零分,但是“艺术”有时候就是如此矛盾重重。


他自己难道不矛盾吗?当然矛盾。


一辈子从寒门到大官到大艺术家,董其昌上蹿下跳,不断实现着孤傲的人生理想。

可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他82岁写的绝笔《紫茄诗》行草长卷里,却有这样一句话:


董其昌 《紫茄诗》


讲的是茄子开会结果的一生,“累垂贪结子,低亚巧藏身”。你看那三个字“贪结子”,写到连在一起,字字用力均匀,在笔触之间不是洒脱,是脱口而出,是万分感慨。


诗歌虽然讲的是写的是一个茄子的姿态,但是写到这里,一个“贪”,一个“巧”,这说的是茄子还是自己?


估计到了一把年纪,在艺术家、营销者之间,董其昌忽而有种“世人逐势争奔走,沥胆隳肝惟恐后”的感慨吧。


拼尽全力去获得,然后回看一地鸡毛,这不就是人生。


PS:大家看完了千里见山图,记得展览里还默默放着一个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董其昌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 


其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2]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文章源自于:意外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