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氏与甲子那些事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8-08-13

甲子范氏创基之祖范开山是范仲淹嫡系第九世孙,范仲淹的精神气节深刻影响着远在南海之滨的这一脉范氏子孙。





 源远流长  人才辈出



范氏宗祠庑廊墙壁有一幅范氏子孙用毛笔字抄写的《范仲淹家训百字铭》: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这篇家训以“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本,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旨,涵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范氏的文明家风世代相传,一千多年来生生不息,甲子(指三甲地区,下同)范氏子孙传承“文正之风”,历代涌现出不少仁人志士、清官贤绅、文人学士、能工巧匠,为当地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在甲子的发展史上,范氏宗族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列举典型如下:


一、范开山:范仲淹第九世裔孙。原籍福建莆田,曾任莆田县训导,后升任海丰县令。“公到任勤政爱民,勤于治盗,民四野安居乐业,皆闻歌颂之声。”因当时甲子属海丰,范开山巡视甲子时,喜欢上这个地方。于宋哲宗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上表致仕,定居甲子,成为三甲地区范氏一世祖。


二、范有仁与顺济桥:范开山曾孙范有仁进士出身,任东莞县令,官声清白,名载省志。任满致仕回家乡,于1169年出资请工匠砌造顺济桥,从甲子石炮台(待渡山下)横跨瀛江至甲东的桥尾汕(现雨亭村),共105洞。公元1207年由其儿媳林氏(范良臣母)添砌桥头桥尾两处10洞,共115洞。这座由范氏私资建造的石孔桥,长约500多米,历时39年终于建成。于江水入海处筑砌石桥,工程难度可想而知,范氏两代人坚持不懈,耗费巨大,终成善果,造福乡亲。顺济桥建成后甲子甲东交通方便,在瀛江上让两岸人民“顺济”了二百余年,但在明朝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被拆除。原因是:“指挥花茂奉旨建甲子所,虑倭寇泊海易渡,拆之以为城基。”(《顺济桥记》)也就是说,官府担心倭寇通过顺济桥入侵甲子,所以下令拆桥,拆下的石头运去建甲子所城。据族谱记载,拆石桥建所城的工钱也是范氏所出。范氏一族对甲子的奉献可谓大矣!


三、范氏宗祠和东宫妈祖庙:范有仁在建造顺济桥的同时“立顺济宫,祀天地神像”(《石帆纪略》),宋时民间不能随便建造宗祠,顺济宫里面除了神明还有范氏祖宗神主。后因妈祖崇拜渐强,范氏献出顺济宫专供妈祖,于妈祖庙后另修祖祠,再后来妈祖庙扩建,范氏又献地,把宗祠移建到城东尤厝巷。从1169年到1415年,246年间,范氏子孙秉承祖训,一再奉献出让,可见家风优良。甲子东宫妈祖庙现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氏功不可没。


四、范良臣:范开山的第六世孙,建顺济桥的范有仁的亲孙子。他和甲子的地标待渡山关系密切,一生传奇尽在其中。


1、范良臣18虚岁登进士,因乱世不仕,24岁时在待渡山岩石上镌刻“登瀛”二字,取十八学子登瀛洲之意。后来甲子别名“瀛城”,待渡山下从鳌江奔流入海的一段河水名为“瀛江”,皆出于此。“登瀛”石刻至今完好无损,是甲子唯存的真古迹,已被列为市级保护的摩崖石刻。“登瀛”石上原有范良臣自题诗三首,因年代久远漫灭难辨,只余一首传世:“蓬莱云接擎天柱,弱水波通甲子澜。学士风流谁赏识,登瀛指点画图看。”——气势不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令人慨叹。



2、范良臣进食逃难宋帝。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登瀛太子亭记》云:“景炎元年冬,帝昰御甲子。范良臣给军食三日,留帝像于‘登瀛’石壁,迄于今。广东省志云‘端宗航海至甲子门,登待渡山,至今遗像存焉。’端然而临者帝也,执笏者陆秀夫,跪而进食者良臣也。余因铭其石亭上云:天留一石,以作天象(通‘像’)。君臣遗影,苔蚀如霞。芜蒌之饭,化作琼沙。御珠青鸟,以瘗重华。”(后人转录,三字有误:“昰”误为“罡”,“象”误为“家”,“御”误为“衔”,在此订正,以免以讹传讹。)其中“芜蒌之饭”取东汉刘秀逃难受豆粥活命振作士气的典故,给范良臣进食之举客观的评价,赞颂他的忠勇。



确实,宋帝一行被元兵紧紧追杀,惊吓、寒冷、饥饿各种煎迫,此时献食,雪中送炭。随端宗来甲子得到范良臣犒劳的“军”具体多少人不知,但应该不是一个小数目,饶是一方富绅,进食三日,也足以把家底都掏出来了吧?倾尽所有,忠心可鉴。至于宋皇赐他个“右仆射”的虚衔和一块御笔朱批的神主木牌,实在微不足道。但范良臣奉为至宝,感激涕零,在登瀛坊头帆石上镌刻“君恩如海”四字,“并镌帝像于坊左之右,以示不朽。”殊不知,这些却作为元朝统治者追杀、压制范氏宗族的明证,整个元代,甲子范氏没有才俊记入史册,应该与此大有关系。



此后直至明万历年间,惠州参将张万纪为纪念范良臣进食事在待渡山建进食亭(也叫太子亭、帝子亭),省郡县志均有记载。历代文人学士游览甲子,必登待渡山,留下不少诗文。历代范氏族人承担起维修保护这些文物的责任,使之得以世代留传。“文革”前,国务院曾派人来甲子调查,认定待渡山进食亭宋帝像等为国家重点文物,可惜文革期间遭到严重毁坏,原进食亭和宋帝像都被炸毁,到1983年核定文物保护等级时,只能列入陆丰县级。现在看到的进食亭是2006年重修的。


五、范可楷:文才出众,十岁下笔成文,康熙己卯科考一等第二,可惜恰逢苏利作乱,祸及沿海仕民,“卒不荐”。但他才华胆识过人,留下事迹文章传芳后世。族谱记载:“(公)率性耿介,取与不苟。乡党宗族事有不公,直言斥其正。当苏利强梁占据之时,欲以匿祖丈民田,犹敢遗书,以生理喻之,其事遂止。碣、甲子诸业户,亦当隐受其赐。”一介书生,一封信,劝阻了苏利掠夺碣石甲子两地民众田地的行为,可谓传奇。范可楷有两本著作传世,其中《石帆纪略》一文,记叙其宗族来历功业,兼叙石帆都大事和邻地湖东、惠来等人文地理,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六、范公谋:范开山第20世孙,因家境清贫,被送入伍当兵,粮饷供家用。他守卫甲子东甘澳时曾救下要投海自尽的母子俩。他了解到妇人携子投海是因为她丈夫要卖掉儿子还赌债,毅然决定用自己的银饷代他还债。第二天亲自送钱上门并劝告她的丈夫,使那赌徒浪子回头,救了一家人。他母亲得知无钱交家用的原因后,大加称赞并鼓励他继续做善事,家教非常好。范公谋为人正直善举,勤劳俭朴。退伍回家后不与兄弟争夺家产,独自到乡下做长工。他勤劳耕作,垦园种田,敦亲睦邻,最后自力更生,独创家业,置康美一乡,成为甲西康美村一世祖。


继承精神风范   献身革命


七、范氏革命者:继承先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品格,范氏在近现代革命中,涌现出不少革命志士。


范十三、范妈鲁:辛亥革命时领导各乡民军二百多人集中于甲子北门外,以尖串、长矛、“平头”等为武器,每人准备几个熟鸡蛋,用红布包起来带在身上,佯装炸弹;万一起义失败,又可作干粮充饥。起义民军冲入城守和巡检司衙门,高喊“降不降?不降使炸弹!”城守和巡检司官员吓得宣布投降。范妈鲁等缴获其官府印信和武器,不经流血,起义一举成功,甲子宣布独立。随后两人和其他革命同志又带领起义民军支援碣石起义斗争。甲子、碣石起义成功,加速了陆丰县城的独立。


领导或参加农会、工会赤卫队、游击队、八路军、解放军的范氏族人,难以统计,有记录的烈士,仅红军时期就有9人:范亩(甲子工会领导)、范寿、范玉在、范娘义、范五顺、范乃左、范任、范乃清、范之臣。


其中范寿是共产党员,赤卫队文书,1928年为不连累保护他的濠头村村民而被捕,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范厝园范氏家祠曾作为革命联络点,负责人范寿被杀后,联络点废除,早期甲子农会和赤卫队的很多宝贵资料为躲避国民党的搜捕被销毁,范氏革命者及其事迹难为人知。


范金期:大南山总部韩江纵队游击队员,参加抗日战争。1946年,在自卫还击国民党“围剿”战斗中,被派潜入甲子所城内,剪掉国民党通讯电话线,不幸在撤退时中弹牺牲。


范伦怡,东江纵队队员,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范开,参加解放战争。


秉承家风   服务社会


八、现当代范氏俊杰:新中国成立以来,范氏发扬诗礼传家的文明家风,重视培养子孙读书,考上大学者难以计数,其中考上中山大学的就有十来位。原陆丰市文化局副局长、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范常芳是甲子第一个考上中山大学者(与黄华华同班同学);2007届的范杭是甲子中学高考状元,考上中大后硕博连读,成为国家优秀人才。范氏在各行各业均有出色人才。如省民政厅副厅长范伦亮,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兼党委副书记范坤,多次捐款支持家乡建设的乡贤范俊波(仅甲港公路就捐资四千万元)。这些范氏才俊促进了甲子的文化建设。


“基业千古在,兴宗万代传”,范仲淹家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依然有强劲的生命力,值得弘扬光大。范氏传扬文明家风,会培养出更多人才,建功立业,光宗耀祖,造福家国。



END

          来源|东岸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