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总是在考虑如何让别人高兴,做事情前都要考虑一下别人是不是喜欢自己这么做,这就是一种刻意的取悦了。“取悦于人”乍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想办法让别人高兴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其实喜欢取悦他人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一味地放低自己的需求,对他人的要求一味地满足;甚至在明知自身不能完成的情况下,都不敢拒绝他人的要求。 在心理学上,一种建立在别人别人评价上的安全感称之为“取悦症”。“取悦症”是一种强迫的甚至成瘾的行为模式——你对他人的认可上瘾了。取悦者会执迷不悟地把自己看成是好人,而且认定别人也是这么看的。为了始终保持好人形象,你就不能表现出愤怒和不悦,不管这样的情感表露多么正当。而且,你会避免批评别人,以免被别人批评。心理学家把这种叫做“冲突避免”,你会把对抗和愤怒看做危险的情感体验。 取悦症一般会有下面三种类型: 一种是认知型:这种类型的人驱使他取悦于人的动力是这种思维模式:你希望,并且时刻准备着争取让每一个人都喜欢你。而你衡量自尊和定义自我的依据,就是你为他们做了多少。如果你是一个认知型取悦症者,那么你会陷入沉重的自我亏待心态中。当你有取悦于人的心态时,你相信讨好能让你免遭他人的拒绝以及其他刻薄的对待。 第二种是习惯型:这种类型的人会牺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顾他人的需求。你会为他人做得太多,几乎从来不说“不”。无论你多么疲于应付,你也不愿意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做,你总是独自承担所有的困难。 第三种是情感逃避型:对于这一类型的人来说,取悦症主要是因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情感而导致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讨好他人的原因之一可能源于一个人深深的不安全感和担忧被疏远、被抛弃的焦虑感。说到底,讨好别人,只是为了感受到“我是重要的”。对于情感逃避型取悦者来说,只有顺从别人,得到别人的赞许,他们才会觉得有安全感和存在感。 取悦者给人的感觉虽然是善于关心别人,对谁都好、说好话、好办事,容易满足对方当下的情绪和需求,然而,这种压低自己换来别人暂时的认可的做法并不总是意味着真正的“双赢”、“建立长远的关系”或者“彻底解决的问题”。 由于长期让自己处于情绪压抑的状态之下,不仅会成为影响自身健康的一大祸害,而且他们内心也积攒了很多委屈、抱怨、抑郁,最终导致退缩、敷衍、丧失工作的热情。另一方面,违背双赢策略地满足对方需求,在工作中,没有定位清楚自我 与他人的界限,不知道自己可以拥有什么,责任是什么,往往承担属于他人的责任,而自己真正应该做的却没有做到极致。 要阻止这种取悦症的发展,就要抛弃人人都喜欢的念头。要知道世上多数有成就的人都不会是那种谁都喜欢的类型。这种抛弃会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它会让你身边只会围绕着这样的人们,他们喜欢的是你本人,而非你为他们帮的忙。然后,在他人提出要求时,一定要看其是否合理,并考虑自己是否愿意并有能力去提供帮助。如果这两个条件都达到,可以伸出援手帮助;如果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你可以谢绝他人的求助。 学会坦然地应付对他人的拒绝,不要轻易地为自己拒绝别人而感到后悔,你必须克服这种想法,因为当你拒绝后,其实事情往往也不会像你想的这么糟。 |
|
来自: 昵称52216650 > 《修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