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在开封:四度为京官

 渐华 2018-08-14

开封

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相继在此定都,被誉为八朝古都。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叠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都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

范仲淹四十岁才开始进入京城为官,共有四次在汴京(开封)为官的经历,但每次时间都不长。

第一次:天圣六年(1028)12月——天圣八年(1030)春季,因上书请皇太后还政给仁宗皇帝,自请出朝。

第二次:明道二年(1033)四月——景祐元年(1034)正月,与众谏官上书皇帝不可废郭皇后,被贬。

第三次:景祐二年(1035)冬季——景祐三年(1036)五月,与宰相吕夷简意见不合,被贬。

第四次:庆历三年(1043)——庆历五年(1045)正月,庆历新政失败,出朝。

清明上河园

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 范仲淹四十岁。这年十二月,守丧期满,经晏殊推荐,召为秘阁校理,跻身馆职。

天圣七年(1029)十一月,仁宗率百官在会庆殿向皇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说:“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行家人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谏仁宗率百官上皇太后寿奏》)范仲淹要求内外有别,皇帝可以在内殿给太后祝寿,在外殿皇帝则南面至尊。

宋朝的制度,被举荐的官员犯罪,举荐者也要连坐受罚。晏殊是范仲淹的举荐人,得知范仲淹奏疏内容后,非常担心牵累自己。晏殊便召见范仲淹,当面指责范仲淹轻狂、贪图虚名。范仲淹回答说:“我承蒙您的推荐,经常害怕自己不称职,让您蒙羞。想不到今天会因为忠直的原因得罪了您。”事后,范仲淹又写信给晏殊(《上资政晏侍郎书》),说自己“信圣人之书,师古人之行,上诚于君,下诚于民”。最终,晏殊因惭愧而道歉。

范仲淹更进一步,向朝廷再度上疏,直接请求皇太后还政(《乞太后还政奏》)。但朝廷没有答复,同僚中想必也没有和范仲淹站在一起的人。范仲淹的日子不好过,于是自请出朝,任河中府(山西省运城永济县蒲州镇)判官。

繁塔位于古城开封东南古繁台,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原名兴慈塔,因其建于北宋皇家寺院天清寺内,又名天清寺塔;又因其兴建于繁台之上,俗称繁塔。是开封地区兴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过渡的典型。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这年范仲淹四十五岁。

这年三月,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四月,范仲淹被召回,任右司谏。右司谏是专职言官,专门从事讨论朝政得失的工作,负责给皇帝和朝廷提供批评或建设性意见。

七月,天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尤其严重。范仲淹在京师了解到灾情,就要求朝廷派遣特使外出巡行,负责赈灾。一开始,范仲淹的请求并没引起朝廷的重视。范仲淹乘某次面见仁宗时提意见说:“宫中半天不吃饭,会怎样呢?现在全国好几处地方缺乏粮食,怎么可以置之不理?”八月,仁宗就派范仲淹出朝安抚江淮灾民。

十二月,仁宗打算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率范仲淹等台谏官伏阁请对,力谏废郭后,仁宗不见。第二天,诏书下达,谏官们或罚或貶,范仲淹被贬外放,出守睦州。

开封铁塔,始建于公元1049年(北宋皇祐元年),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称。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范仲淹四十七岁,这一年他在苏州治理水患。十月,奉召还京,判国子监,这离范仲淹被贬出京不到两年时间。十二月,升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开封府作为北宋的京都,事务繁杂,责任重大。范仲淹的政治才干和做事魄力,足以应付京城繁剧事务,到任数月后,开封府的社会风气和行政管理明显改观。京城于是流传这样的民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城无事有希文。”

这年十二月,被废的郭皇后去世,宫内外传言是被宦官阎文应害死的。范仲淹目睹了阎文应的跋扈,冒死进谏。进谏前,将家事全部托付交代给长子,说:“我要是赶不走阎文应,一定会死的。”不过仁宗最终听取范仲淹意见,将阎文应贬谪出京城。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五月,因反对迁都洛阳,与宰相吕夷简意见不合。又上《百官图》直接抨击吕夷简用人不当,被吕夷简指为“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贬知饶州(今江西鄱阳县)。余靖、尹洙上书为范仲淹争辩,欧阳修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都被贬。为此,士人蔡襄做《四贤一不肖诗》,朝野传诵。这次事件史称“景佑党争”。

开封地下叠城,河南开封龙亭一带地下3-12米处,上下叠摞着6座城池,其中3座国都、2座省城、1座中原重镇

庆历三年(1043年),这年范仲淹五十五岁,经过多年西北守边的历练,经验和名望日增。这年宋夏议和,西北烽火平息,范仲淹和韩琦入朝为枢密副使;八月为参知政事。

仁宗多次召见富弼、范仲淹等人,征询天下大事。范仲淹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件事,标志着庆历新政的开始。仁宗采纳,用诏书颁布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反对声愈加激烈,范仲淹请求出知邠州,仁宗准奏,遂罢免其参知政事之职,改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

“庆历新政”时期,是范仲淹一生中地位最高、最辉煌的时候,之后范仲淹又远离了朝堂,远离了权力中心,并再也没回来过。

如果追究一下范仲淹最终没能在中央长期执政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客观上,范仲淹是从平民一步步走上朝堂的,和晏殊比,他没有父辈的恩荫提携以及教导,从政经验少;主观上,范仲淹有济世为民、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正因如此,他决做不到晏殊和吕夷简的圆滑世故、尸位素餐;范仲淹也不是为自身地位的升降挂怀的人,这大概和他向往隐逸生活有关,做地方官对他来说算是半个隐逸生活。在做地方官时,他的热情消耗在与人唱和、游山玩水,以及为地方兴建学校上。可以说,他不是一个专心的政治家。

开封城墙,即清代开封府城墙,全长14.4公里,如今的城墙之下叠压着5层古城墙

上一篇:范仲淹在东台西溪、泰州兴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