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晓平·旅疆杂记⑩┃做客图佤时 莼鲈之思起

 老鄧子 2018-08-14

作者:朱晓平

(图片来自网络)


  从山上下来再坐车盘山下去,几分钟就来到喀纳斯湖畔。果真有人在捉鱼。气温有点低,两边的山色倒映湖中,湖水愈显深不见底。山风从湖面吹过来,便有了阵阵寒意。有坐游艇泛湖的自费项目,一行人多数衣衫单薄,也就没有了游览的雅兴。回转的路上,导游推介另外的自费项目,众人各抒己见,有的喜荤,有的要素,在路边耽搁了好长时间。最后总算渐趋一致,走访图佤族民居。费用不贵,每人60元。

  

┃图佤人家

  

  说是图佤族民居,其实我们走访的还不能算原生态的民居。真正的民居,汽车行驶时就能看到,一层原木,一层垒墙,满布苔藓,简陋而原始,各家各户间没有这样齐整规则,房屋开间狭窄,也比较矮小。我们参观的民居,十来排房子一模一样,前后庭院也不封闭,看得出是当地政府为开辟旅游项目帮助图佤人建起来的。一进门,是三间打通的一个客厅,进深四米,旁边两间大约才是日常起居的地方。客厅四周布有矮几,正面墙上挂有成吉思汗的画像,据说图佤族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后裔,长期居住喀纳斯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其余墙壁上还挂饰有蒙古袍、狩猎工具等,力求给游客造就出一个古老民族的生活场景。


(图片来自网络)

  

  先进来一位年长的蒙古族打扮的妇女,招呼我们到茶几后靠壁盘腿坐下,又放了两三碟我们叫不上名字的点心,提把壶,再为每个人斟一盅黄不黄、白不白的奶酒。然后,她往中间站定,向大家行了一个蒙古人的欢迎礼,又分别用汉语和蒙古语为我们介绍了图佤人的来历、风俗习惯等,到最后,就邀请我们共同举杯,喝下奶酒,还拿出一条脏兮兮的哈达献给了坐在成吉思汗画像底下的客人。她年轻的女儿在她表演的过程中也加入进来,待母亲主持完开场白,就为大家展开了清纯的歌喉。记不清她唱了一首什么歌,只记得自己鼓了掌,还知道了马奶也是可以酿酒的。姑娘的母亲介绍说,马奶采下来储存在一只皮袋子里,上面一层喝鲜奶,第二层做奶茶,第三层酿奶酒,最下面的则可以做奶酪。一点都不浪费,奶汁点滴是宝。

  

┃聆听苏尔和“呼麦”

  

  母女俩告辞出去,进来两位走场的小伙子。大的三十来岁,活泼老练,侧重主持;小的十九岁,憨厚腼腆,讷于言辞。他们自我介绍曾经师从叶尔德西老人学习演奏苏尔,在喀纳斯一带已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等赚足了钱,还准备“北漂”,争取上中央电视台演出。但真正演奏的却只有更年轻的那位小伙子。他从天花板的夹层里拿出用芦苇做成的苏尔,为我们吹奏了两首专门的曲子。声音呜呜喑喑,萧不萧,笛不笛,但非常抒情悠扬,再闭起眼睛想象想象,还真有点“风吹草底见牛羊”的意境。掌声热烈,小伙子也来了情绪,说为我们添演“呼麦”表演。一首叫《阿尔泰山颂》,另一首是《额布河流水》。我们一行人估计都不懂音乐,浑厚、低沉的喉音,听起来就像喉咙里有米粥在滚动,咕噜咕噜地冒着气泡。总感觉到少数民族都非常好客,节目最后,照例邀请我们一起按照图佤族人的规矩,跳起了蒙古族舞蹈,但可惜我们都不会“抖碎肩”。一屋的舞者,说得难听一点,就如同十几根长长短短在移动的木桩。来到屋外告别前,应我们的要求,两位小伙子毫不吝啬站到屋檐下当做“布景”,一一和我们拍照留念后,才又匆匆赶往下一个现场。


作者简介:朱晓平,男,1957年生,浙江省绍兴市人。供职粮食部门30余年。少时,做木作;及长,玩写作,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十数万字。代表作《一池热水暖人心》《绍兴品桥》《梅雨三题》《粮库三章》《妻子的粮食春秋》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