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索:《漂亮的“扎染”》教材内容拓展实践(节选)

 小扣柴扉jaw0j3 2018-08-14

作者简介:陈雪芳,女,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


        第一课时:“折染法”

  在第一课时“折染法”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折染”的方式进行创作。

  (一)悬念一:“找一找”

  我事先在教室里不太显眼的地方布置了一块扎染布。在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完一组精美的扎染图片后,我设置悬念:“在我们教室里就有一块扎染布,谁找到了?”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四处搜寻,终于把目光定格在一块写生桌布上。大家兴奋地指着这块布叫起来:“我找到了!在这里!在这里!”于是我微笑着把这块扎染布拿到了大伙儿面前,一边引导他们欣赏,一边介绍传统扎染工艺的基本原理与制作方法。

  “扎染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染工艺。它是将布上的图案折叠、缝扎,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染液渗透后,扎紧的部分染不到颜色或不能完全染色,于是就呈现出变化多样的图案。今天我们就用纸材替代布料,来模拟扎染的制作过程,制作一幅‘扎染’染纸作品!”

  孩子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期待。

  (二)悬念二:“比一比”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扎染艺术的了解,我出示一幅扎染和蜡染的对比图,(图1)请学生作比较:“看看哪幅作品是扎染?哪张作品是蜡染?谁来说一说,扎染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图1 扎染和蜡染的对比

  

    学生通过比较,一下子得出了结论:“蜡染布图案轮廓比较清晰,而扎染布因为采用了‘捆扎’工艺,其图案有奇妙的朦胧感。”

  (三)悬念三:“试一试”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学习制作步骤,从而发现不同折叠方法可形成不同的图案变化。学生通过自主交流展示和教师的总结,发现了基本折法:米字折、田字折、川字折、井字折等;(图2)还有其他特殊的折法:辐射折、平行折、随意折、团揉折等。 


图2 学生作品——不同折法对应的画面


  接下来,为解决作品容易出现“印染不均匀”的教学难点,我先请一名学生上台进行尝试。他首先进行了两次三角对折,然后用毛笔点染。由于纸的多层折叠,作品打开后出现了印染不均的情况,有的地方颜色深,有的地方颜色浅,有的地方甚至都没有印出来。于是,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使印染效果更均匀?怎样使折叠的每一层都印染到?”在学生的一番思考交流之后,我进行了教学示范,这时,同学们都睁大眼睛观察得特别仔细。他们发现了一些很有用的小窍门,如,先在宣纸中间刷一些清水,纸的正反两面同时染色,手指可以轻压画面,等等。整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非常喜欢扎染这种民间艺术,作品效果也普遍比较好。这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第二课时:“扎染法”

  在第二课时“扎染法”的教学中,通过认真预设和斟酌,我发现进行作业的宣纸在“折染”的过程中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如果是“扎染”,在“捆扎”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难点:宣纸经过折叠、捆扎,又进行印染,极易破损,因此,我把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如何克服纸材容易破损的问题,并设计有创意的图案”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欣赏介绍扎染工艺的视频。学生发现了“捆扎”在扎染中的作用,都跃跃欲试。于是,我引导学生进入“纸变皱”和“扎小辫”两个游戏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发现更多捆扎的方法,同时解决纸材易破损的教学难点。

  (一)游戏一:“纸变皱”

  考虑到学生会因为担心把纸弄坏而扎得很松,不利于后面扎染图案效果的形成,还有的会出现因为担心把纸扎破,缩手缩脚不敢捆扎等情况。我想到,被捏皱的宣纸本身的弹性和张力大大地增加了,因而不容易破损,如果干脆把纸弄皱了再扎,学生反而能放松紧张的心态。于是,我设计了“纸变皱”这个游戏。

  首先,我宣布游戏规则:“用创意的方法把纸捏皱,纸不能破损。”(图3


图3 教师组织“纸变皱”的游戏


  然后我说:“你们想一想,怎么捏能让它变皱呢?请拿起一张宣纸试一试。可以大胆地用自己的方法捏,但是要注意,游戏规则是纸不能被捏破。”

  孩子们开始了尽情的尝试。(图4)他们打破了思维定势,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传统的作业都是在平整的纸上完成的。我还鼓励学生用各种创意的方法把纸捏皱。于是,他们有的把纸直接揉成一团,有的把纸横向反复折叠形成条状,有的将纸三角折叠后再把三个角进行捏皱,等等。(图5)这时,我让他们简短地交流一下。孩子们的想象力的确出人意料,有的孩子还将“折”和“捏”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把纸捏皱。


图4 学生尝试“纸变皱”


图5 “纸变皱”的各种样式


  (二)游戏二:“扎小辫”

  由于大部分二年级学生双手的动作还不够协调,皮筋又比较细,有的学生怎么也扎不出理想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创设了“扎小辫”这个游戏。“扎小辫”的游戏是对学生生活经验和记忆的唤醒。

  “谁在家里是自己扎小辫的呀?”有几名女生自豪地举起了手。

  “哦?你们真是好孩子!下面我们要给纸团扎几个小辫哦!”

  孩子们的好奇心又上来了,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

  我请一名女生上来给大家演示。(图6)先把一张宣纸按一定的方向捏皱,然后用橡皮筋随意地扎上几个“小辫”。当我把这个奇怪的“家伙”举到空中时,大伙儿都乐了:“老师,这个好奇怪哦!是什么啊!哈哈!”


图6 学生上台演示“扎小辫”


  我说:“别急哦,它还需要穿件花衣裳呢!”一边说着,我一边用毛笔点染的方法进行了染色。当我解下皮筋,慢慢展开纸团时,孩子们露出惊讶的表情:“哇!也是扎染哦!”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接着说:“用橡皮筋也能扎染出漂亮的作品,请看画面——”然后课件出示各类捆扎方法和对应画面。(图7


图7 各种捆扎方式对应的画面


  这两个游戏的结果还是比较成功的,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几乎没有学生因为捆扎而造成宣纸的破损,而且,产生了许多我预设之外的不同的捆扎方法。这为最后作业呈现丰富多样的图案效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图8、图9


图8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


图9 学生“扎染”染纸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