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彌陀經》中愿的解讀

 释迦利子 2018-08-14

《阿彌陀經》中願的解讀

五台山釋念西

曾經和大家討論,如果講《阿彌陀經》最想聽什麽。大家回答幾乎都是怎麽念這句佛號。體會大家的心情,認爲念不進去或者覺得念不好,是因爲執持的方法不對。方法當然有,但當下念的時候,是一種什麽樣的心境在運用佛號,這是關鍵。如果有一種信願的力量,念佛的時候,心會自然而然的殷重、虔誠、懇切,這樣就很容易念得深入。正如印光大師說“竭誠盡敬,妙妙妙妙”。

考察《印光大師文鈔》,印祖則特別倡導信願念佛,强調在信願門中要尤爲致力。“信願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須知除却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异。”從印祖的開示中不難看出,信願是念佛法門借助他力大道的無上方便,我們說要借佛力,怎麽借呢?就在深信切願執持名號當中。

如果說在淨土三資糧當中,信心爲基石,而願則爲關鍵。因爲願連接了前後的信和行。淨土宗第八祖蕅益大師說:願,信之券行之樞,(信心的文券,就是信心的證明,得了信心的表現是什麽,自然會發起願求)(願又是生起持名妙行的樞機,願能導行),所以願在淨土三資糧當中尤爲要務,舉願則信行都在其中了。

《阿彌陀經》中,講到願,本師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以三次勸勉我們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第一次是在世尊爲我們詳細開演了極樂依正莊嚴之後,世尊勸導: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在爲我等開示持名妙行利益之後,世尊再次勸導: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最後在本經流通分當世尊又再一次重勸: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思維世尊如此婆心切切,三次勸願,可見發在願淨土法門的修持中,實在是至關重要。

 以下就分別從:願的內涵,如何生起真實的願心,以及就自身的修持來體察願心三個方面,來解讀《阿彌陀經》當中的願。

首先是願的內涵。

關于願,蕅祖詮釋爲—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很明確,也就是每天,是不是真實心中發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而不僅僅是口頭上回向:願生西方淨土中。

 “願”以希求爲義。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我們特別想做一件事情,或者特別想吃一種美食,或者當我們是一個球迷在期待一場球賽。我們都會一種迫不及待的感覺,期待能够快點達成。有時候甚至期待的要抓狂,期待的甚至好緊張開始覺得窒息,因爲太想做這件事了,會覺得說我的夢寐以求怎麽還不到來。這是我們對于世間五欲的希求,是如此的熾盛。那對于往生極樂這件事,我們是否也會如此明確强烈地期待嗎?如果我們也能這樣明確,强烈的願往生,就决定能和阿彌陀佛的大願感應道交。所以至心信樂的願往生,這就是願的內涵。

那麽到底如何生起真實的願心?

蕅祖說:“非信幷不能發願。非願信也不生。”信願實在是不能分開的。所以說到如何生起真實的願心,首先信心的培養非常重要。

關于信心的培養。就要學好《阿彌陀經》。雖然這是一部幾乎所有佛弟子都耳熟能詳的經典,但不學習就不能知道。正如印祖所說:“《阿彌陀經》乃一切聖凡同修之道。文雖顯略,義極宏深。”如果再輔助于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學習,就更能事半功倍了。印祖贊嘆說:《彌陀要解》是此經以來第一注解,即使古佛再來,重作注解,也不能超出其上。蕅祖則以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六信來詮釋信。信自,應該深信你我本具的清淨自性與佛無二無別;信他,深即信釋迦如來所說,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深信佛力的救度。信因信果,深信信念佛爲因成佛爲果。信事,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是莊生寓言故事;信理,即深信西方依正主伴實不出你我現前介爾一念心外,是我心具是我心造。極樂世界黃金爲地,七寶柔軟,天雨曼陀羅花,大地萬物嚴淨光麗,寶池德水芳香淨潔,寶華遍滿彌覆國土,水鳥樹林演暢妙法。種種聖妙莊嚴不可思議,如果不通過學習怎麽能了知,而瞭解才能幫我們生起真實的信心。

有了信心,就必然能真實地發願求往生,這是得到淨土法門修學實益的關鍵。那麽既然要發願求往生,對于往生的真實意義則應該了知。不知大家是否發現,當前有這麽一種現象。認爲說要消灾延壽,就念藥師佛;臨終送往生,就念阿彌陀佛。您覺得,這是佛要告訴我們的真實之義嗎?您覺得往生只是臨命終那一刻嗎?

蕅祖詮釋“往生”有兩重含義:一是約一期的報身命盡明往生:現生發願持名,臨終定生淨土。這是我們通常熟悉的。二是約刹那每一念當中說明往生: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秤的兩頭,念佛的因重了,這頭往生的果自然就高,低昂時等,這是絕對不會有任何偏差的。哪裏是等到娑婆報盡,才在極樂世界的七寶池當中孕育自己的蓮花。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臺影現,便已經不是娑婆界內的人了。

末學今天要强調的往生,正是此意。往生不是要等到臨終才去願求,而是當下念念之中都該願求。當下求往生,當下佛便在心中做加被,當下就獲得清凉、法喜和安樂。極樂,何爲極樂?無有衆苦但受諸樂。但末學瞭解到目前的現狀是,很多淨業行人出離心不到量,欣求心也不足,又不能說一點沒有;就覺得說我現在還不想死,所以一直都不敢求往生,但總還希望臨命終的時候能往生。要了知:首先臨終往生也不是死,大家看淨土聖賢錄當中個個往生的好歡喜,好自在,哪裏是死?所以不要懼怕臨終的往生。要很期待,成佛去;再者,淨土法門三資糧的運作,願就是要發起真實的求往生的,如果一直都不肯當下承擔發願求往生,哪裏又能得到淨土法門的真實受用?本經佛在第三次勸願中告訴我們: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已發願的已經往生,當發願的當來必定往生。而今願今生,就是在告訴我們往生的真實之義,不是等到臨終才去受用,而是當下一念相應一念就往生,當下發願,當下就在淨土。所以爲什麽不肯念念舍離這個污濁,而心心求取那個淨極的世界?正如蕅祖所說: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所以往生淨土是在當下這一念中成辦的,這是抉擇生起願心的關鍵。有了這樣的信心,就决定能够對極樂世界生起真實的願求。

接下來讓我們再就自身修持來體察一下願生之心。



我們大多數人在遇到一些逆境時,或身或心爲苦所逼,種種煩惱的燒灼,身心不寂靜的痛苦,此時很容易生起厭離心。繼而因爲厭苦從心底對極樂世界發出一種欣求。渴望解脫煩惱、解脫惑業苦的束縛。這時的願生不再流于口頭,而是真實心中發起誓願,真心願生。這就是一種力量。只是人往往很容易淡忘,內心平復了,煩惱惑業的苦暫時不再那麽猛厲,于是就忘記了。所以願生的心在最初的時候要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和培養。

如果最初不易發起真切的願心,就可以選擇在逆境當中訓練。面西而立,因爲苦麽,所以想往生。這時候有的人會生起一種深深悲傷,因爲此時只是由于厭苦,對于極樂世界的清淨還沒有生起到量的欣求。所以似乎還有點覺得自己可憐憫,無可奈何的要去。其實這也是信的深度不够。

但就這樣去訓練,信願行會如輪轉動,循環起來。正如淨土宗十二祖徹悟大師說“淨土門中。以願為最。是以真能發願。則信在其中。信願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願行三種資糧。唯一願字盡矣。”隨著安住西方的願求,必定會起念佛之行,佛號會不斷滲透,持名的力度在自然深入。就會發現願求開始變得歡喜,一想到能回到極樂世界,投入到佛果地上無比殊勝的大自在境界,就開始變得無比的歡喜踴躍。這其實是通過運用三資糧,煩惱塵垢逐漸清除,清淨智慧得以顯發的表現。

如果能不斷的這樣培養,佛力的攝受不可思議,隨著信願持名在內心不斷的轉換,智慧和悲心自然增上,會對清淨的極樂世界越來越希求,也會越來越確信這清淨本來就是你我自心所顯。羡慕于西方的依正二報,也正是羡慕于你我都具足的與佛無二無別的清淨本心。正如蓮池大師所說,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就是說,通過去運用就會發現淨土法門的無上圓融與方便,通過極樂世界事上依正的莊嚴,就可以顯發出你我清淨本心。所以不要不屑于羡慕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極樂的莊嚴不是三界有漏業因所成,他唯一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清淨妙心的流現。能欣慕于極樂的依正莊嚴,也正是開始具足清淨智慧的顯現。如果能體會到這一點,就能對極樂世界生起决定的願求。由于願力的牽引,厭離娑婆不再是一句口號,整個身心都會被完全攝持住,在行爲上會唯一修集淨業,所做的一切都自然成爲往生的資糧。保有著願生之心,我執在不知不覺中淡化,遇到一切都隨遇而安,這時候自利和利他也才有些許的真實。

願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加持一切有情,都能對清淨的極樂世界發起真實的願求,以此來安頓身心,真實的自利利他,活出吉祥、自在、法喜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