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条文浅释3

 鉴益堂 2018-08-14

          A·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B·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C·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对于张仲景提出的发于阳与发于阴一问题,至今没有定论。学者们从各个角度来分析。最终还是没有统一。这里的阴阳,到底是值得什么?是三阳,还是三阴,是太阳,还是少阴等等。今有必要简单的阐述一下。

   1· 首先要明白的是阴阳的鉴别要点。均有恶寒,说明是与外感有关,与感受寒邪有关。因为恶寒时太阳病的一个重要鉴别证。因此在这里主要是区分发热与无热。因此要在发热上来探讨形成的机理。既然表现有恶寒,说明与腠理闭塞,心阳不能透散有关。我们都知道,脉内为营,脉外为气。营分为三种,分别为营气(肾精之气),营血(阳附于血),营阴(津液)。在这三种物质当中,首先要明白各自的功能。营气主固涩,营阴主润养,营血主温煦。三种物质在脉内各自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又相互制约者,共同维持者脉内阴阳与津液的平衡。如果感受寒邪,闭塞腠理,导致脉内的心阳与津液不能正常的透散于脉外,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因此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通过发热与无热来判断脉内阴阳的多少,以此来表明发于阳与发于阴的真正机理。

     为什么张仲景用“发于”这两个字,发于,就是发作于XX,也就是产生于XX,那发于阳是什么意思,就是脉内的阳气发作所导致的一系列表现。发于阴则是由于脉内的津液不能正常外出而导致的疾病表现。发于阳就是阳气偏盛,所以出现发热。发于阴就是津液偏盛,所以无热。但是都有相同的表现就是恶寒,都与腠理的闭塞有关。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阴阳叫阴阳,但是偏盛了,就不能叫阴阳了,阳盛了叫邪气(邪热之气),阴盛了叫水气(水寒之气)。

   这也就是说,张仲景写出此条,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人体感受外邪后,是如何产生疾病的。是真正的感受的外邪所致,还是体内阴阳的不正常所致。

   2·至于六七日自愈的问题。张仲景没有专门说明,我们也无法给予圆满的解释。首先要说的是这里的几日愈,是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自然而愈。或者是经过治疗后,不论疾病愈与未愈,只要脉内的阴阳慢慢恢复自然调和,则必然自愈。这里张仲景提到了“若亡血,亡津液”,为什么会写血与津液的亡失,不知道能否明白上面我说的道理所在。

 3·至于误治的转变。其实张仲景的很多条文与方剂中,均能体现发于阳与发于阴的不同机理,如,大青龙汤的两个条文,一个是发于阴,一条是发于阳。所以在表现上与病机上是不一样的。而小青龙汤则是重于发于阴,所以张仲景提到“心下有水气”,至于大小青龙汤的后面会重点讨论。

     但是这里讲的是误治,是什么误治,是如何误治的?会发展到什么机理?首先是发于阳,发于阳是在感受寒邪后,郁束经络,闭塞腠理,心阳不能正常透散于肌表,充斥于脉内而产生疾病。这时候的治疗,应当发汗解表,透散心阳津液,使腠理开放,阳气与津液得以透散而愈。如果看到有发热而误用下法,致使脉内的郁热内行于阳明之里,由阳明的胃肠道表面来透散,这样,大量的郁热从阳明来透散,伤及经络,灼伤肌肉,阳气内陷(形成漏洞),从而引发结胸病。至于发于阴,是一个道理,只是是由于感受寒邪后,津液不得外出,内充于脉内,制约了阳气,所以没有表现出发热的症状,但是这样的病机要发汗解表,通阳利水,水去则阳显,阳透则恶寒解。但是这时候误用下法,导致津液与阳气内充于阳明,本来阳明是两阳合明,心阳与肾阳都温煦于胃肠道,但是大量的津液充斥于阳明,导致胃肠道肿胀,水湿与阳热之气搏结与阳明而出现痞证。

  4·总之,在学习伤寒论一书时,一定要明白人体内之阴阳问题,不要单独的结合症状来简单的方证对应,还是主要以抓病机为主,看整体规律,辩阴阳传变,从中体会疾病的传变规律,抓住大致方向,就能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等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