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马金戈——第十七章 护卫骑兵

 梦想童年594 2018-08-14

第十七章 战国时期骑兵的分类(1)——护卫骑兵

战国骑兵处在整个中国古代骑兵史的婴儿阶段,但是即便骑兵刚刚诞生,人们还是按照不同的作战任务,将骑兵划分为:护卫骑兵、弓骑兵和斥候骑兵三种,以此来执行不同的作战任务。

1.护卫骑兵:

将骑兵与战车混编并不是古代中国首创,在两河流域内的亚述文明,亚述人便将骑兵与战车进行混编,以骑兵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专司负责护卫战车,来弥补战车笨重的缺点。在中国,时间进入到战国时期,战车因为笨重、呆板,在新的战争形态下战车单独编组,独立作战(详情请翻看前面章节,战车的受虐史)颓势尽显,为了缓解战车在战场上的这种颓势,最终人们选择将骑兵与战车进行编组,从而提高战车的生存率。

护卫骑兵在作战时,大多位于战车群的左右两翼及后部,让战车群最“锋利”的正面去冲击敌军。护卫骑兵负责将有可能威胁到战车左右两翼的敌军驱离或击溃,牢牢守住战车群的后部(战车最脆弱的方位就是后面,一旦被敌军歩兵、骑兵、战车兵咬住尾巴,战车转向困难,被歼灭是分分钟的事!)当战车群在正面突破敌军的防线后,骑兵利用速度优势,加入到追击部队中,驱赶败军逃跑,杀伤敌军有生力量,扩大战果。当已方战事处于不利阶段时,护卫骑兵要挺身而出,为已方战车撤退争取时间,迟滞敌军的进攻。

A.中外两国护卫骑兵的差异:

亚述骑兵浮雕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还是由战车的定位不同造成的!亚述战车是重型的攻城车,作战目的是以攻占士兵防卫的城寨为目标,而中国古代战车是针对有生力量进行大量杀伤的目的。这就造成了亚述战车的护卫骑兵是以将战车安全护卫到城寨为目的,而中国古代的战车的护卫骑兵则是要与战车进行协同作战,在运动中尽力护卫战车,使得战车能够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杀伤敌人有生力量上来!显然中国古代的护卫骑兵,在护卫的任务中难度更大,既需要与战车速度一致,有需要照看战车的两翼及后部。而亚述文明下的护卫骑兵,只需要为战车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就可以,有时甚至不会与敌军进行交战。(亚述文明的车、骑、步混编部队,在当时的两河流域内算是非常先进的军事思想,凶名昭著,很多城寨都不敢出城野战的,只能据城而守!)

B.护卫骑兵的武器:

主要是青铜长剑(为什么战国时期骑兵选择青铜长剑作为格斗武器,前文有专门论述,详情在插曲《青铜长剑与骑兵》章节内)。在马具尚不完善的战国时期,让骑兵在无马镫的前提下,双手持握长兵器(戈、戟、矛)进行作战,理论存在这个可能,但是不能说战国时期骑兵就配备双手持的武器,因为没有相关文献记载和实物出土(即便有实物出土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是骑兵专用的长兵器)。

护卫骑兵有可能会配备一部分的弓箭,但是数量一定不会很多,并且不会配发给居中的护卫骑兵。这点主要是由任务性质决定的,在与战车协同作战时,战车去冲击敌军的防线,不论战车能否成功冲破敌军防线,护卫骑兵都需要跟上,否则护卫骑兵与战车部队之间拉开距离了,就失去护卫的意义了。

青铜长剑

在与战车协同跟进中,使用弓箭去攻击,一是容易造成误伤,护卫骑兵就是要把用自己的位置,将战车与战车之间的空隙填充满,以防止敌军利用战车之间的缝隙进行攻击。二是会打乱阵型,护卫骑兵承担的职责是确保战车的阵型统一、高效。用格斗武器和马匹的冲击力,将冲进战车阵型内的敌军驱离是第一要务,不是杀伤!把混进战车与骑兵混编部队的敌军驱离阵型,就可以了!杀伤的任务是跟随在战车、骑兵后面的步兵去承担的作战任务。所以青铜长剑这种可以左右击刺的格斗武器,显然要比弓箭这种远距离武器要实用,因为战车与战车缝隙间,缺少的是短兵武器,战车上车左有弓箭,车右有长兵器,护卫骑兵在拿弓箭,相当于还是没有解决战车缝隙内没有格斗武器,这个软肋,敌军还是可以通过缝隙,利用格斗武器,去杀伤战车兵。

C.护卫骑兵的甲胄:

尚无文献或实物可以证明,护卫骑兵着甲。但是我们可以猜测护卫骑兵因为要跟随战车协同作战,并且要填补战车与战车之间的缝隙,如果不着甲,是极易被杀伤的。战车与战车之间的缝隙越大,对战车在作战中越不利,骑兵着皮甲比较符合客观情况。

另外战国时期步兵都已经着皮甲,当时的皮甲制作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所以护卫骑兵着皮甲是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并不是一件跳脱的事情。骑兵穿着皮甲的样式我们可以参考实物出土的战国皮甲: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墓出土皮甲胄。

战国皮甲胄复原图,  战国时期的皮甲多以犀牛、 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 、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 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

这种皮甲在战国时期是普遍存在的,一般配给步兵使用。战车兵配置的皮甲有专门的护颈,将前颈紧紧的保护起来,左右两只手外侧也有专门保护手的护具。至于战国时期是否有针对骑兵在马上活动设计的短小、灵活的骑兵甲,尚无实物出土,但是秦朝骑兵皮甲,是有实物的,针对骑兵马上作战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短小,灵活的皮甲专门配给骑兵使用。

D.护卫骑兵的马具:

由于战国时期战马在战争中主要是用于挽车和骑乘,所以马具也可分为三类:鞁(bèi)具、挽具和鞍具。驾车时主要使用鞁具和挽具,而乘骑时则主要使用鞁具和鞍具。所以我们在谈骑兵的马具时,实际上讲的是鞁具和鞍具这两种而已。

鞁具(俗称马笼头)也叫勒,用于控制马首,主要有缰绳、络头(包括额带、顶带、鼻带、颊带、咽带)、马衔(马嚼子)和马镳(biāo马嚼子两端的突出部分,用于固定马衔)。骑兵主要通过鞁具发出指令,驾驭马的活动。组成鞍具的主要有马鞍(包括鞍和鞯,鞍多为木制供骑乘者乘用,鞯位于鞍下的垫子,多为毛毡制品,防止鞍摩伤马背)、障泥(位于鞍鞯之下垂悬马腹两侧用于遮挡泥尘)、马镫(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和胸带(亦称攀胸,绕过马胸部固定鞍具的革带,防止鞍具后倾)、肚带(绕过马腹部固定鞍具的革带,防止鞍具倾斜)和鞧带(绕过马尾下兜过尻部固定鞍具的革带,防止鞍具前倾)等组成,鞍具主要作用就是使骑兵在马背上活动自如,方便操控。


图为一个乘骑马匹的马具示意图。

一句话总结战国时期的鞁具是该有的都有!(大部分的功劳是春秋时期,作为军队主力的战车部队,需要马匹驾车,促成了鞁具的大发展)

鞁具方面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很完善了,春秋战国时期镳衔的使用已很普遍,式样也多了,多数镳衔可以脱卸。衔大都由两节组成,但其中一节的两环呈横竖方向扭曲,这样的二节套在一起后外侧的两个环就处在同一个平面上了。马镳的样式在这一时期也变化多样,有方形、圆形、角形、蛇(S)形等。镳衔多为青铜制品。骑兵战马的鞁具很大程度上是直接承袭了车马鞁具,相当完善的鞁具有助于骑兵控制马首,骑兵通过缰绳、辔头、马镳和马衔把命令传导给战马,使战马做出各种动作。

在战国时期,骑兵的马具还并不完备,这主要指在鞍具方面。

战国时期的鞍具还处在比较原始的时期,最主要的缺陷体现在马鞍和马镫方面。从陕西咸阳塔尔坡秦墓出土的两件骑兵俑,骑兵则是直接裸骑在马背上,基本的鞍具都没有。而从洛阳金村铜镜骑士像上来看,当时战马还没有马鞍,马背上只有个垫子(鞯)。到了秦陵骑兵战马俑已有简单的马鞍,鞍垫很低很平,中间略凹应属于低桥鞍。这就代表着,骑兵骑在马上,身体是无法固定的,是会前后滑动的!高桥马鞍解决的技术难题就是将骑手固定在了马背上,不再前后滑动!

这表明马鞍发展到战国后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比较简单,是一个向高桥鞍过渡的阶段。真正的高桥鞍要在西汉后期才出现。而马镫当时也不存在,马镫的出现更晚,最早的马镫可能出现在西晋时期,而且还是单马镫。马鞍的不完善和马镫的缺失,不利于骑兵骑乘战马,使控制战马变得困难,而且还限制了他们的在马背上的活动,这样就不能做到人马合一,发挥出骑兵的最大威力。马具的不完备,可以说是限制战国骑兵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豆浆骑兵,带你领略原汁原味的骑兵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