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九章 “胡服骑射”与弓骑兵(2)

 梦想童年594 2018-08-14

第十九章 “胡服骑射”与弓骑兵(2)

三、什么是“骑射”?

1.骑射之法:

“胡服”是为了让骑兵有一套适合骑乘作战的服饰,那么“骑射”则是直接为赵国的骑兵部队制订了作战守则。关于骑射之法,在战国时期的兵书内并未提及。我们只能参照后世兵书,去推测战国时期的骑射形式。唐玄宗时期,王踞作《教射经》(又称《射经》),书中介绍了军队各个兵种不同的射术练习,其中就包括马射之法,也就是骑射之法。我们可以略作参考:

马射总法:势如追风,目如流电,满开弓,紧放箭,目勿瞬视,身物倨坐,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持弓审固

左手垂下,微曲大指羁弝,第二第三指着力把弓箭,余指斜笼下弝,指左脚面。曲右手当心,右臂贴肋,以大指第二第三指于节上,四指弦畟提弰,箭弰与手齐。诀曰:持弓审固事须知,垛在南时面向西,右手捉弓左当弝,仍令箭筈两相齐。

把按弦

钦身微曲,注目视的,左手轮指,坐腕弝弓,箭如怀中吐月之势。续以左手第二指与第三指靠心斜入拨弦,令弓上传着右肩,然后举左脚,三移其步以取箭。

诀曰:举弝拨弦横纵脚,轮指坐腕身微钦,指弰斜传右肩膊,左手持把横对心。

抹羽取箭

以左手三指丞下,紧抵前四指、五指,钩落上笼:先举右脚,随步合左手指弰抵弝,以二指按箭,三指斜擗箭,四指、五指向里斜钩,左手二指、三指羁干掣箭至簇。诀曰:前当弓弝一般齐,三实两虚势渐离,小指取箭羁紧簇,抹羽入弦无暂迟。

当心入筈

右手第二指紧控箭筈,大指捻筈当心,前手就后手拶干入筈。左脚尖指垛,脚跟微出,右脚横直,鞋衩对垛。浅坐箭筈。左手第二第三指坐腕,羁前双根斜觑的。诀曰:右手二指抱箭垛,两手相迎稳入弦,捻筈当心斜觑贴,紧膨两膝直如衡。

铺膊牵弦

轮指把弝,推出前手,微合上怦,两臂弦曲,不可展尽。左手轮指,空第二指过弓弝节上,大指面紧着弓弝,屈起指节,余指实屈,铺下前膊,左右脚膝着力同。入筈法诀曰:前脚铺下若推山,右指弯弓紧扣弦,两臂梢曲不展尽,文牵须用缓投肩。

钦身开弓

以右手第二节取箭,弝外觑贴, 侧手引箭至簇,大指靠血盆骨为进。凡簇与弝齐为满,半弝之间为贯盈。贯盈信美,虽有及者,大抵胁肋脚膝着力亦同。入筈法诀曰:开弓发矢要钦身,弝外分明认贴真,前肘上翻双膊耸,胁肋脚膝力须匀。

极力遣箭

竦腰出弰,上弰画地,下弰传右膊。后手仰腕,极力后肘过肋,猗后手向后;前手猛分虎口,着力向下急捺转腕,以第四第五节紧钩弓弝,两肩凸出,则箭力倍劲。诀曰:弰去犹如搦断把,箭发应同捻折弦,前弰画鞋后靠脊,极力遣出犹自然。

卷弦入弰

后箭两手相迎,直右手过胸,曲左手卷弦。以后第二指取箭,前脚跟着地,耸身稍敛,双眼觑贴。曲右手贴肘,以左手第二第三指侧手羁干;直右手上臂仰腕,过胸取箭。诀曰:右指羁箭当胸出,左手卷弦弰靠肩,箭已中时无动手,抹羽入筈法如前。”——王踞《教射经》

另外明朝时明人李呈芳,著有《射经》一卷,其中对于马射法亦有整理:

“马上射把,有以箭插衣领内,或插腰间,俱不便。必须以箭二枝连弓弝把定,又以一枝中弦挂为便。马始骑时,左手挽弓,右手揽辔。马一纵时,身即左跨,便搭箭当弦,左手高张,如鸟舒一翼弓拽圆满至把子与马相对,左手即落与左膝相对,望把根射,百发百中。凡开弓必至九分满乃发;即七八分,亦难中也。”——李呈芳《射术》

翻译过来是:

马上射箭时,有的人把羽箭插在衣领内,有的人把羽箭插在腰间,这些位置对于骑射来讲都是不便利的。骑射时必须有两支箭连着弓把一同持握,并且有一支已经挂在弦上最为方便。刚开始驾驭马匹前进时,要左手挽弓,右手握住缰绳。当马匹奔驰时会产生一股向上的力量,这时身体在向左转身的同时,便顺势把羽箭搭扣在弓弦上,左手握持弓把,高高举起,右手捏住箭尾将弓弦拉满至弓身与马背平行,随后左手把持弓把下落至与左膝平行,目光对准靶子的根部,射出羽箭,则百发百中。骑射开弓一定要拉到九分满,如果只有七八分满,是很难命中目标的。

上述的骑射之法把持弓、控弦、取箭、拉弓、射箭等基本动作都做了详细的描述,这应该是对战争中骑兵骑马射箭方法的总结,并用于军营之中训练骑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明朝时期,马具已经完备,马镫、高桥马鞍都已经开始使用,然而战国时期这两样马具还没有正式应用在战马身上,所以可想而知,战国时期的骑兵在训练骑射时是非常有挑战的!

这是现今世界著名骑射大师卡萨创办的骑射训练营的宣传视频,需要提及的是,卡萨在训练这些现代人时,采用的是无鞍无马镫,仅仅依靠缰绳操控马匹,在训练骑射时,先是让学员在地面模拟马背腾空一瞬间的感受,跳跃油桶。然后才是与马一起进行骑射训练,骑射时也是身体左侧面对目标,手中持握两支羽箭,弓弦上预先搭载一支,跟我们中国古籍记载是何其相似!

2.“胡服骑射”后,赵国骑兵的来源:

“胡服骑射”的原文出处《史记*赵世家》原文记述的是“遂胡服招骑射”,“招”一字证明,赵武灵王并不是简单地把战车兵、步兵改为骑兵,而是新招募集骑兵部队。

沈长云先生在《赵国史稿》分析得出,赵国骑兵在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骑兵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部分是在赵国本土以优厚的待遇招募善于骑射者,训练成为骑兵;二是招募三胡的骑兵,三胡即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他们本就善于骑射,所以收编他们直接可以作为骑兵使用;三是赵国代地的骑兵,代地毗邻草原,经济成分是以游牧经济为主,农耕经济体量很小,不论习俗、生活方式还是民风更近似于游牧民族,代地民众也多能骑善射之辈,可以充任骑兵。这种独特的骑兵兵源构成从地理条件来看,秦、燕两国与赵国相近,都毗邻游牧民族生活区,可能骑兵兵源也由这三部分组成。而同时期其他中原国家,就没有这种优势。

农耕文明下的步兵、车兵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有可能成为骑兵。而游牧文明下的边民、胡民,几乎上马就可以成为骑兵。这个特性也使得秦、赵、燕三国在骑兵兵源补充上非常便利。直接从兵源上与中原各国拉开了差距。战争是有死伤的,秦、赵、燕骑兵在出现损失后,能够迅速补充,而其它诸如韩、巍、齐、楚等国,骑兵损失一骑,再想补充就困难得多!

“王破原阳,以为骑邑。”《战国策*赵策二》的这则记载,正式在施行胡服骑射令之后的第二年,原阳位于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草原地带,非常适合作为骑兵的训练基地。

赵国在没有“胡服骑射”之前,部队是以战车为主、步兵为辅,相当于大量的游牧文明下的边民是被隔绝在军事力量之外的!而大力发展骑兵,则是将这股早就存在的社会力量,积极引导进了赵国军事力量中,在家国观念不那么强的游牧民族中,胡服骑射直接让大量的游牧民族融入到了赵国军队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二十年,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史记*赵世家》)这两则文献记录,便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在胡服骑射后,赵国一次是直接在胡地(林胡、楼烦、东胡三个游牧部落)招募骑兵,一次是以强大的武力直接解除了楼烦王的武装,两王相遇,主父(此时赵武灵王已经将王位传给惠文王,自号主父)遇见楼烦王,最后把楼烦王的军队全部纳入麾下,足见当时赵国的军事力量是非常让楼烦王所忌惮的!全程没敢动手,也没敢跑!楼烦的主要军事力量就是骑兵,能够让来去如风的楼烦骑兵如此忌惮地,也只有骑兵了!

3.胡服骑射后,赵国便开了挂:

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后,分别在“武灵王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三年、二十六年、惠文王三年”五年,连续发动对中山国的军事攻势,赵国军队在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战斗力大为提升,一改对中山国的颓势,势如破竹,在赵武灵王的运筹帷幄下,一点点蚕食中山国的领土,直到将中山国灭国。要知道在赵国没有胡服骑射之前,赵国屡屡被中山国欺凌的,军事上以守势为主。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将双方军事态势予以扭转,足以证明胡服骑射的功效,对于赵国是立竿见影的!赵国骑兵的成功,也间接证明了在战国时期,以弓骑兵为主的骑兵部队,只要战术运用合理,是有用武之地的!

如果仅仅是取得了对中山国的军事胜利,那就无法凸显胡服骑射的重要作用了!在收服中山国期间,赵国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略胡地,收楼烦,吉东胡,将威胁赵国边境安全的三股游牧部落势力驱逐了出去!一时之间,赵国开疆拓土,兵强马壮,一跃成为可以和秦国相抗衡的力量!

胡服骑射居功至伟!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豆浆骑兵,带你领略原汁原味的骑兵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