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山论艺|张东华:潘天寿画风来自《介子园》,而非陈传席先生猜测的李瑞清

 cmj909 2018-08-15


明清以后的绘画史有点儿怪,当今画界认可的最杰出的画家都是靠自悟或自学成才的画家。大家肯定认为明代最杰出的画家非徐渭莫属,考察一下徐渭的师承,一个都老师找不到,他的绘画完全是自悟或自学所得。据研究,他正式学画是45岁入狱后的事。清代有名画家郑板桥放言无师承,其师是“日光月影”下的“竹影”。晚清任伯年在被任熊收为徒前已与二任(任熊、任熏)的画不可辩。吴昌硕在开玩笑时,只随手画了一幅给任伯年看,而没有明确说随任伯年学画。众所周知,齐白石细木工出身,同样没有老师,到北京后只是听了陈师曾的劝改变画风而已,没有说跟陈学画。潘天寿也一样,自小喜画,他的老师就是《介子园画传》。据说潘天寿在浙江一师时跟弘一学画,其实弘一是画西画的,潘天寿没有西画作品。我想他跟弘一学过只是后人的猜想。师范的学画只是走马观花式的了解,没有严格意义的、如现在美院的训练。陈传席前几年好像撰文说潘天寿的画风是学李瑞清的画而来,例举了一幅李瑞清的山水作为依据,实属无几之谈,因为那时都有趋简之风。这是陈氏无学画经验的猜测。从潘天寿保存的画作看,他的画风来源于《介子园画传》,并非如陈所说的来自于李瑞清。

注:上图是李瑞清的画,下图是潘天寿的画,这是陈传席先生用来证明潘天寿学李瑞清的证据。我认为那个时期都有趋简之势,而自小从介子园获得感知可能与那个时代的人有相似之处。


潘天寿的画

介子园画传作品

注:比较上述二幅作品可以看出,潘先生对《介子园》用功深,可以就介子园的图自己创造。我把这种方法定义为“变体临摹”


从潘天寿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看,他其实经过了临摹《介子园画传》,变体临摹《介子园画传》,到变体创作探索风格的形成。

我认为传统中国画的学习与书法一样,入门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临摹。由于木刻版画技术的发展,到了清末可以应用于图像的刻印,《介子园画传》就是木刻图像的最好例证。《介子园画传》的刻印使绘画方式得到普及,潘天寿、齐白石等是受益者。富家子弟可以从原作入门,有师承;清寒子弟只能从《介子园画传》入门。从画史看,元代以后由于把学画入门锁定在梅兰竹菊上,从原作入门的优势已明显不足。元代以后临摹梅兰竹菊是学画的第一步。因潘先生从小喜欢画画,故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一师随弘一,到上海跟昌硕只是开了眼见,他一离开上海又画自己从小学的《介子园画传》的风格。从他早年的一幅《大象》作品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把这幅大象与其看作是创作,还不是把它看作是变体临摹更恰当。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指画这个独特的入口。我认为,指画只能算小众,多少带有一点民间表演的味道。当然,潘先生是在认真研究的。从潘的指画来看,潘先生画风与木刻版画有相似之处,很有可能受版画的启发而自成一家。因为版画要尽可能地减少层次,模拟套色的形式来创作。


潘天寿的画


介子园画传作品


当然,民国画家,多有趋简之势,从繁复的四王走出来,以学八大山水的简约画风做起,齐白石等早年都是从八大中得到养分,最后自成一体。齐白石后在陈师曾的劝导下放弃八大的简,而以天真为指归,自成一家。潘先生风格的转变,画史中盛传从吴昌硕的劝告诗得到启发。从当时的学风看,民国时期,禅学的兴盛,特别是他的老师弘一,是研究禅学的著名者,受其影响很深,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年青时的人物画很像梁楷的泼墨仙人图。


潘天寿的画

上为介子园,下为潘天寿,感觉两者竹的画法相似。只是介子园体味不到笔法。如果从介子园出发,他能熟悉历代画家的画法,而不仅仅是石涛或吴昌硕的。


而指画是潘先生最后形成风格的关键因素,是潘氏新风的极佳载体。因为指画要求以较疏的线造型,加上受清代后对物的表达多如郑板桥式的浓淡二层墨来表达物体的空间感,指画正好可以用墨淡二层墨色来表达。因此,他的画在早年介子园的影响下多用墨线来皴染,这为指画的创作找到恰当的绘画语言。如其中的一幅密笔的山水画,只要减省笔画就是后来指画的风格。趋简和木刻版画形式的芥子园,由于木刻版画在渲染上的局限,却在用线上得到强调,而木刻的线从形质上虽然与书法的线千差万别,但为书法用笔在画中的体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借鉴法门。潘先生吸收吴的篆书入画的法则,一方面使用线(笔法)得到加强,同时在构图上,借鉴吴师的构图取篆字的纵横之势而形成潘先生独特的构图形式。

潘天寿画与下面的任伯年的画相似,但不知潘是否见过任的画,但从学习者角度看,可以假定潘见过任话,这是一种变体临摹的思路。


从潘先生存世的作品看,他反复地用同一种方式画同一作品,这就是前几年讨论的变体创作。我想潘先生作变体创作的目的是寻找风格,当然,这是一种创作。

所以,从潘天寿先生的艺术道路看,他的路其实就是当今极大部分画家的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传统型的文人,其行为模式中有格物的思想,也就是遵循孔子的“多识草木鸟兽”,对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在无意识中做到目识心记。这是现代画家所没有的,现代画家在学画时当然要不时地画一些写生。


以下例举的是潘天寿的变体创作的作品

(变体创作的目的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探索风格,二是精益求精。图片来自《潘天寿变体创作》讨论的画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